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854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 266121.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 2171031.2环境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31448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治理 491622.1水污染与治理 4247092.1.1水污染概述 4172792.1.2水污染类型 4211222.1.3水污染治理方法 4131392.2大气污染与治理 416002.2.1大气污染概述 442372.2.2大气污染类型 4324772.2.3大气污染治理方法 422952.3土壤污染与治理 5136912.3.1土壤污染概述 5127102.3.2土壤污染类型 5208482.3.3土壤污染治理方法 510469第三章资源利用概述 5253353.1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511783.1.1可再生资源 5155143.1.2不可再生资源 6226773.2资源利用的原则与策略 6104013.2.1资源利用的原则 6155383.2.2资源利用的策略 625423第四章能源资源利用 6145194.1传统能源利用与优化 7183594.2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7277174.3能源节约与提高能效 719553第五章水资源利用 7152095.1水资源概述 756755.1.1水资源分布特点 8195905.1.2水资源供需状况 8232945.2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8191165.2.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8233725.2.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8142405.2.3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8124115.3水资源保护与节约 8130815.3.1水资源保护 9244835.3.2水资源节约 92309第六章土地资源利用 9233756.1土地资源概述 999366.1.1土地资源定义及分类 9133396.1.2土地资源特点 9225306.1.3土地资源现状 9305636.2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10278266.2.1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原则 10297986.2.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10165366.3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 1090976.3.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1040486.3.2土地资源治理措施 102203第七章生物资源利用 10119117.1生物资源概述 10287457.1.1生物资源的种类 1189947.1.2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11107887.2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11242357.2.1科学规划 11112367.2.2技术创新 11280297.2.3政策引导 12122477.3生物多样性保护 1226997.3.1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 12121797.3.2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1245437.3.3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1225955第八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2292328.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46248.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318698.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1329166第九章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 14143879.1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14254319.2环境保护技术发展 14303999.3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 154604第十章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51743410.1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52193410.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62018510.3环保组织与志愿者活动 16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1.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环境保护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的防治。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生态平衡。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使各类生物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2)保障人体健康。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履行国际责任。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1.2环境保护的历史与发展环境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早在公元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记载,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以来,工业化的推进和人口的增长,环境问题逐渐凸显。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正式启动。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197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开展了一些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2)发展阶段(1980年代):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深化阶段(1990年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4)全面发展阶段(21世纪):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将继续推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第二章环境污染与治理2.1水污染与治理2.1.1水污染概述水污染是指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发生改变,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船舶污染等。2.1.2水污染类型(1)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放中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2)无机污染: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酸碱、盐类等。(3)生物污染: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2.1.3水污染治理方法(1)物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离心等,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沉淀物等。(2)化学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吸附等,主要用于去除溶解性污染物。(3)生物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主要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2.2大气污染与治理2.2.1大气污染概述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容量,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烧、建筑施工等。2.2.2大气污染类型(1)颗粒物污染:包括PM2.5、PM10等,主要来源于燃烧、工业排放等。(2)气体污染: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主要来源于燃烧、工业排放等。(3)光化学污染:包括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主要来源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2.2.3大气污染治理方法(1)末端治理:包括脱硫、脱硝、除尘等,主要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2)源头减排:包括清洁生产、能源结构调整等,主要用于降低污染物产生。(3)环境监测与预警:通过大气污染监测,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发布预警信息。2.3土壤污染与治理2.3.1土壤污染概述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背景值,导致土壤质量恶化,影响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的現象。土壤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2.3.2土壤污染类型(1)有机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塑料等。(2)无机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3)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病原体、寄生虫等。2.3.3土壤污染治理方法(1)物理方法:包括土壤翻耕、客土置换等,主要用于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2)化学方法:包括土壤调理、稳定化等,主要用于降低污染物活性。(3)生物方法: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主要用于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第三章资源利用概述3.1资源的定义与分类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用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3.1.1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然过程或人为干预可以恢复或再生的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包括:(1)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2)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草地、林地等。(3)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如森林、草原、湿地等。(4)气候资源:如太阳辐射、风能、水能等。3.1.2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无法通过自然过程或人为干预恢复的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包括:(1)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等。(2)非金属矿产:如石灰石、黏土、砂石等。(3)地热资源:如地下热水、温泉等。3.2资源利用的原则与策略3.2.1资源利用的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应保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2)公平性原则:合理分配资源,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3)效益最大化原则: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4)科技创新原则: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3.2.2资源利用的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资源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提高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先进的资源利用技术,降低资源消耗。(3)加强资源保护与恢复:对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恢复,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强化资源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监测体系,加强对资源利用的监管。(5)推进资源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资源利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第四章能源资源利用4.1传统能源利用与优化传统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的作用。但是传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传统能源利用进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改进燃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例如,采用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加强能源勘探和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浪费。4.2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是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成本较高等。为推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实施新能源补贴政策、推广新能源应用等。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技术,降低新能源成本,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4.3能源节约与提高能效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效是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能源节约意味着在满足相同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效则是指在能源利用过程中,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为实现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效,我国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管理,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监测体系,提高能源利用透明度。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如节能灯具、节能空调等。加强能源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在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效方面,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则应加强监管,制定和完善节能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五章水资源利用5.1水资源概述水资源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维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等,具有循环性和可再生性的特点。但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5.1.1水资源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空间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二是时间分布不均,夏季水资源丰富,冬季水资源贫乏;三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地区往往人口密度大、耕地少、经济相对落后。5.1.2水资源供需状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另,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5.2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5.2.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基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和用途上的平衡。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使用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2.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要加大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5.2.3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作用,实现水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调配,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5.3水资源保护与节约水资源保护与节约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5.3.1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保障水环境质量;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合理开发地下水,防止地下水超采。5.3.2水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要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强化节水措施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农业、工业、生活等领域的节水管理,降低水资源消耗。第六章土地资源利用6.1土地资源概述6.1.1土地资源定义及分类土地资源是指地表及其上下的自然土地和人工改造土地,包括土壤、植被、水分、地形、地貌等要素。土地资源根据其用途和特性,可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水域用地、城市用地、交通用地等。6.1.2土地资源特点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有限性: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不可再生。(2)固定性: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可移动。(3)多功能性:土地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多种需求。(4)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在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6.1.3土地资源现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2)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面积减少。(3)土地资源质量下降,污染严重。6.2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6.2.1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原则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节约用地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土地资源浪费。(3)合理布局原则: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维护农民利益。6.2.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措施(1)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摸清土地资源家底。(2)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土地资源利用行为。(3)推进土地资源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4)实施土地资源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5)推广节约用地技术,降低土地资源消耗。6.3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6.3.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土地资源保护责任。(2)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3)加强土地资源监测,及时发觉和查处违法行为。(4)推广土地资源保护技术,提高土地资源质量。6.3.2土地资源治理措施(1)实施土地资源综合治理工程,改善生态环境。(2)加强土地资源开发与治理项目的监管,保证治理效果。(3)推广土地资源治理成功案例,提高土地资源治理水平。(4)加大土地资源治理投入,完善土地资源治理政策体系。第七章生物资源利用7.1生物资源概述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生命活力、能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群体及个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多样性和有限性等特点。在地球的生物圈中,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能源和原材料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7.1.1生物资源的种类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食物资源:如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2)药用资源:如中药材、草药等。(3)能源资源:如生物质能、生物油等。(4)原材料资源:如木材、纤维、橡胶等。(5)生态服务资源:如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7.1.2生物资源的重要性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衣物、住所等基本生活需求。(2)促进经济发展:生物资源是许多产业的基础,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3)保障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促进科技创新:生物资源为生物技术、制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7.2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旨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以下是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几个方面:7.2.1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生物资源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目标、范围和方式。(2)优化生物资源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生物资源保护,防止过度开发。7.2.2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科技含量。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掌握资源现状。(2)研究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转化率。(3)推广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减少资源浪费。7.2.3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法规,明确权益和责任。(2)实施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3)加强生物资源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7.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保障。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7.3.1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具体包括:(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明保证护范围和重点。(2)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和规范,提高保护水平。(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7.3.2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具体措施包括:(1)划定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等保护区域。(2)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管理,保证保护效果。7.3.3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普及保护知识。(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培养保护意识。(3)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第八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8.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该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单项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以及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条约和协定等。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环境保护基本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政策,对单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单项环境保护法律针对特定环境要素或特定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则对环境保护法律的具体实施进行细化。8.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是保证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方面,各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应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明确执法责任,提高执法效能。企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内部环境管理。社会公众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监督企事业单位和的环境保护行为。在监督方面,应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审查法律法规、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等方式,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行政机关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段,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司法机关依法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法律尊严。社会监督则通过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等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8.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是适应时代发展、解决新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修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法治原则,保证修订过程合法、合规;二是坚持科学性原则,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保证修订后的法律法规体系完整、协调;四是坚持前瞻性原则,预测未来环境发展趋势,为解决新环境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在修订和完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填补法律空白;二是强化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三是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九章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9.1环境保护政策概述环境保护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手段,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的一系列措施。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法律法规: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法律约束,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2)环境经济政策:通过税收、补贴、罚款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采取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3)环境规划与政策:对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政策措施。(4)环境宣传教育政策: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9.2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国环境保护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治理技术:在废水、废气、固废处理等方面,我国已研发出一系列高效、低成本的污染治理技术。(2)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旨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已成功研发出多种清洁生产技术。(3)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实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4)环境修复技术:针对受损生态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