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材料二: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C.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D.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B.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季氏》)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思路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赢。请结合材料一,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答案】1.C2.B3.D4.①论证方面:先明确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思维辩证。②论证语言方面:多用严密的长句阐述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5.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积极独立,在生活中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在面对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态度,探讨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材料一以孔子的“不愠”和自我实现为核心,阐述孔子的内省和学习观念。材料二则从现代社会视角,利用吉登斯的理论,探讨身份认同的动态特质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文中体现出古今自我认同的差异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错误。原文说“社会整合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材料说的是“在某些社会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错误。原文说“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文中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还应该……”,并未否定“基础的生理需求”。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D.“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不是关于自我认同的建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和语言的能力。“逻辑性”一般可以从论证的思路以及论证语言两个方面分析作答。①文段开头指出“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先把个人定位这个关键因素及其影响阐述清楚,为后文进一步论述做铺垫。接着分别从个体对自己的定位产生认同和无法产生认同这两种相反情况展开论述。当认同自己的定位时,会更深刻认识角色、清晰理解权利和责任,主动实现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协调发展,进而形成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当不认同自己定位时,就难以找到人生意义,产生异质感,打破互动,使社会和个体关系陷入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不安定因素。这样通过对比,清晰且全面地呈现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整个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把复杂的相互关系有条不紊地呈现出来。②使用严密长句阐述观点。比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用一个较长的句子完整且严谨地表达了个体认同定位后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将多个要点在一个句子里有条理地整合呈现,体现语言表达上的逻辑性。巧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像“当……会……进而……从而……但是,一旦……那么……从而……”这些关联词的运用,清晰地划分出不同情况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句子之间、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一目了然,使整个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一中提到自我实现往往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于“45度青年”来说,不能处于“躺不平,也卷不赢”这种比较模糊、摇摆的状态,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确定人生方向,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朝着目标去努力,逐步构建自我认同,找到自身价值所在。②《论语》中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展现出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值得借鉴,孔子采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注重自我审视。“45度青年”也应如此,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面临外界评价时,要积极独立地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等情况,而不是过度依赖外界或者随波逐流,通过这种向内的审视不断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构建自我认同。③材料一中孔子反对仅满足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主张通过学习提升素质达成自我实现。“45度青年”不能只是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要摆脱那种纠结的状态,树立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在追求和接近更高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以此构建起积极的自我认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镜外的楼道迟子建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B.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B.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C.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D.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8.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9.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答案】6.C7.D8.①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②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③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④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9.①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②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③作家对老清扫员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错,文中借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充满活力,但文中并没有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内心的轻松”错误。句④巧用拟人和比喻,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对清扫员的同情心易逝的感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的能力。由文中说的“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分析,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文中说“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文中说“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文中说“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能力。考生要抓住作品中“烟火人间”内容,分析作品中作者“对喜怒哀乐的体贴”。首先,这篇小说把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看到了清扫楼道的清扫员,看到了她的容貌、穿着,也看到了清扫员心疼地捡起我放在门口的各种垃圾——鞋子、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等食品等“垃圾”,当然,也看到了清扫员的贫困生活,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文中说“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以上分析体现了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文章前面写我给了旧清扫员的鞋子、各种食品,表达了我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我看见她侧身对着我的门,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觉得“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和“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这都让作者心生哀怜。之后,我透过门镜看见新清扫员——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在扫楼道。当我得知旧清扫员被解雇后,我有些愤怒了,于是,我对新打扫员发了脾气;作者说“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作家对老清扫员离开后心生怅然之前;文章最后说“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表达了作者对新清扫员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等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体现了迟子建的小说中“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以为:“河南阻饥,野无所掠;脱诸城固守,非旬月可拔。稽留大众,转输方劳;应机乘势,事存急速。今伪帅始死,兼逼暑时,国内猜扰,不暇远赴。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响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济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因事指麾,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一可待;若不克捷,不为大伤。并催促装束,伏听敕旨。”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胡三省注:刘兴祖之言,上策也;上策,非命世之英不可行。)(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八》)材料二: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猬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邵弘渊、李显忠大溃于符离,一也,皆将非其人,以卒与敌者也。文帝、孝宗皆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骑劫、赵之任赵葱也;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小试有效,非若曹之任公孙强、蜀汉之任陈祗也;意者当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见有人焉,愈于彦之、思话而当时不用者,将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养之,当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为趋,而文帝、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巽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以保国而不足,况欲与猾虏争生死于中原乎?身无英武之姿,外有方张之寇,奖柔顺以挫英奇,虽抱有为之志,四顾无可用之人,前以取败而不自知,及其败也抑归咎于天方长乱而虏势之不可撄也愈以衰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败A也B抑C归咎于天D方长E乱F而虏势之G不可H樱也I愈以衰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猜,怀疑,疑心,成语有“两小无猜”,其中的“猜”字的意思与此相同。B.息,使……休息,与《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的“息”用法相同。C.“备弛于东南”与《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于”用法相同。D.指,同“旨”,意旨,与《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指”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兴祖条陈利弊,认为北伐黄河以南劳民伤财,不如直捣黄河以北敌人的腹心之地。B.宋文帝在国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选择在拓跋氏连年征战、疲惫松弛的时机北伐。C.宋文帝英勇果敢,所用将领也是左右近臣推荐且有效果的,但还是连续遭遇失败。D.上天降下人才,还需要君主对人才进行鼓励培养,从而引导天下选人用人的风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济河,使声实兼举。(2)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14.对“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胡三省、王夫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看法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0.BFI11.B12.C13.(1)如果我们的前锋克敌制胜,张永以及黄河以南的各路大军也应该同时渡过黄河,使我们的进攻声势与进攻实际力量同步前进。(2)他们认为这些人值得信赖,而不加以猜疑,却不知道这些人正是招致失败的根本原因。14.胡三省:宋文帝不够英明,不能辨别并践行刘兴祖的精妙主张。王夫之:宋文帝用人不当,重用胆怯拘束、卑顺谨慎的人,且没有着意培养英勇有谋的将领。辛弃疾:宋文帝准备不足、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招致失败。【解析】【导语】文言材料主要探讨了“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材料一中,刘兴祖提出了战略建议,强调应迅速进攻敌人腹地,而非在河南久留。材料二则由王夫之分析了失败的深层原因,指出宋文帝虽有治国之志,但用人不当,重用柔顺之人,导致无将才可用。文章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揭示了战略决策与用人之道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反映出历史上治国用人的复杂性和挑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战败后,又将此归咎于上天助长奸邪混乱,于是敌人的威势越发难以阻挡,自己的国家也更加衰败。“也”一般用于句子末尾,“及其败也”意思是“等到战败后”,意思完整,所以B处断开;“天方长乱”作介词“于”的宾语,句意完整,所以F处断开;“而虏势之不可撄也”,主谓结构,“虏势”为主语,“不可撄”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I处断开;故选B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他们朝廷内部相互怀疑猜忌。/男女小时候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B.错误。使动用法,使……休息;/名词,指亲生子女,特指儿子。句意:使百姓休息长达六年之久。/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C.正确。均为“在”的意思。句意:在东南方向疏于防备。/在会稽山阴之兰亭聚会。D.正确。句意:都是以君主的意图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宋文帝英勇果敢,所用将领也是左右近臣推荐且有效果的”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帝、孝宗皆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等可知,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宋文帝是否英勇果敢。再结合后文“皆拘葸巽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可知,宋文帝信任和推崇的将领多是谨慎小心的人,这反而导致了北伐的失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驱”,前锋;“宜”,应该、应当;“济”,渡过;“举”,前进。(2)“谓”,认为;“适”,正好;“召”,招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章观点的能力。①“刘兴祖之言,上策也;上策,非命世之英不可行”意思是刘兴祖的言论,是最好的策略;最好的策略,只有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君主)才可以做到。暗示宋文帝如果采纳,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由此可知宋文帝不够英明,没有接受刘兴祖的精妙的建议。②材料二“文帝、孝宗之所信任推崇……皆拘葸巽谨之人,……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说的是宋文帝、宋孝宗所信任、推崇并使之为模范而标榜于天下的人,都是些胆怯拘束、柔顺谨慎之人……却不知道这些人正是招致失败的根本原因。“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是说于是他们就压制那些才能突出的英杰而不断任用软弱柔顺之人。由此可知王夫之认为文帝和孝宗用人不当是是失败的关键,即重用胆怯拘束、卑顺谨慎的人,且没有着意培养英勇有谋的将领。③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出了宋文帝失败的原因:出兵草率,准备不足,想要建立像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勋,最后却以败北而告终,可以看出辛弃疾认为宋文帝是因为准备不足、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最后招致失败。参考译文:材料一: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他认为:“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万一魏各城守军坚持固守不后退,这就不是十天半月能够攻克的。浩浩大军被困在城外,粮食物资的运送也会很困难;因此,为了抓住时机,应该利用机会乘胜进军,速战速决。现在,伪魏的统帅刚刚死去,又加上正是炎热酷暑之际,他们朝廷内部相互怀疑猜忌,还来不及派兵远征。我以为应该直入中山,先占领这一险要关卡。而且,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比较富裕,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借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在那里响应我们号召的义士也一定会纷纷起来归附。倘若中原震动起来,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我请求允许我征召青、冀二州七千名士卒,派大将率领他们,直接攻入敌人的心脏。如果我们的前锋克敌制胜,张永以及黄河以南的各路大军也应该同时渡过黄河,使我们的进攻声势与进攻实际力量同步前进;同时在当地建立我们的州府,委派官员前来安抚刚刚归附的百姓,在西部依据太行山,北部阻隔把守军都,按照情况的变化再行指挥前进,根据功勋大小加封官职,这样,人们敬畏我们的威严,感激我们的关心,而会百倍怀念我们的恩典。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天下统一的大业就指日可待了;如果我们没有取得胜利,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我已敦促我的部下整理好装束,我只等圣上您的命令了。”文帝只是想夺回黄河以南的土地,没有接受刘兴祖的建议。材料二:为了进行元嘉北伐,宋文帝诛杀奸臣,勤修内政,与民休息长达六年之久,这不能说是没有好好准备;北方的拓跋氏接连讨伐大夏、蠕蠕,进军高车,使得军队因在西北征战而疲惫,疏于防备东南方向的进攻,这不能说不是北伐的好时机;然而他们进军后得到的土地却未能守住,以致瓦解退缩,军队被歼灭、武器盔甲被抛弃,最后就连淮北之地也丢失了,为何会如此呢?是因为任用将领不得当。到彦之、萧思话大败于青州、徐州,南宋孝宗时邵弘渊、李显忠大败于符离,都是因为这个缘故,由于将领任用不当,所以等于把士兵的性命白白送给敌人。宋文帝、宋孝宗都是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他们也想在天下大有作为,他们所任命将帅,并非像过去燕国任用骑劫、赵国任用赵葱那样,因宠信的近臣佞幸推荐而任命;他们任命将帅,也并非是像春秋时曹国国君任用公孙强、蜀汉任用陈祗那样,因其是当时众望所归之人且经过试用有一定成效就加以任用。难道是当时有将帅之才却得不到任用吗?然而自此以后,未再见有将帅之才出现,也未见才干远超到彦之、萧思话而不为当时所用的将才出现,难道是因为天下再也不能出现这样的人才吗?实则并非如此。天下出现这样的人才,还必须要君主拥有鼓励并培养其成才的办法。当时的士人们,都是以君主的意图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然而宋文帝、宋孝宗所信任、推崇并使之为模范而标榜于天下的人,都是些胆怯拘束、柔顺谨慎之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值得信赖,而不加以猜疑,却不知道这些人正是招致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道义不足以消除叛逆者的意图,智谋也不足以驾驭骁勇雄杰之士,于是他们就压制那些才能突出的英杰而不断任用软弱柔顺之人。如此,则天下人都把英勇果敢、拥有机智谋略当作大忌,人们的志气与生气也因此深深受损,所以导致天下间没有可用之才,连保卫国家之才都尚且不足,更何况是能前往中原地区与北方狡猾的夷狄去进行生死较量的人呢?君王自身没有英武的气质,而在外则有势力正在扩张的敌人,却还奖励并任用怯懦顺从之人,使才智卓异之人的志气受挫。如此,则即便君主怀有愿在天下大有作为的远大志向,环顾四周却无可用之人,这种情况下主动北伐等于自找失败,他们却还不自知,等到战败后,又将此归咎于上天助长奸邪混乱,于是敌人的威势越发难以阻挡,自己的国家也更加衰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错刀行①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芒”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与王勃写的“龙光射牛斗之墟”有异曲同工之妙。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涌起颓废绝望之感。C.“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意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D.本诗意气慷慨,声势雄壮,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极具感染力震撼力。16.本诗的尾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答案】15.B16.①化用典故,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②反诘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力量。③与前文照应,“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表明怀抱报国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解析】【导语】此诗表达人生未立功业的遗憾和渴望报效国家的情怀。诗人以刀喻志,描绘洁白的南山雪景,借楚亡秦暗示壮志未酬,情感慷慨激昂,并对国势不振发出深切悲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涌起颓废绝望之感”错误。既然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有悲凉之感,但不颓废绝望。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化用典故,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②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③“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展现出当时在京城已经汇聚了一批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群体。而尾联“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中的“中国”并非“空无人”,正是与前文所写的“京华”多“奇士”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不仅仅是在京城有这样一群爱国之士,在整个南宋的大地上,同样有着众多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抗击外敌的英雄人物存在,诗人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前后照应,使整首诗的内容更加连贯,逻辑更加严密,也从个体的报国之志拓展到群体的同仇敌忾,放大了爱国的力量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提醒同学在议论文写作时要正确阐释概念,并围绕概念准确选用论据,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小欣由此想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2)古诗词中常通过“衣”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志向,抒发任务感情。如高适的《燕歌行》中以“_________”传达出战士镇守边关的不易,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则以“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3)古人面对自己头发颜色的变化,常会流露复杂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名实已明②.而天下之理得矣③.铁衣远戍辛勤久④.素衣莫起风尘叹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已、勤、青、鬓、潦倒、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从《芣苢》与《插秧歌》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如《插秧歌》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农作场景。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A,齐心协力。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B,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递送,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短板,通过调查,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②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18.在画横线处(A、B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9.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22.根据AI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答案】18.A.各司其职B.披星戴月19.(1)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问题(2)这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20.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乙:看似平平无奇21.示例一: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示例二:不贴切。①喻体选择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22.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可知,一家老小全部参与劳动过程,各有分工。故可填“各司其职”。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B处,“晨曦初露”指早晨,“夕阳西下”为傍晚,所填成语要与前文“晨曦初露,夕阳西下”相呼应,强调了劳动者劳动起早贪黑,可填“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标序号句子有两处语病:②“成为一个……的现实”搭配不当,应改为“成为一个……的问题”。③“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结构混乱,应表述为“其与……存在某种关联”或“其根源在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错误观念”。【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甲处,根据前文“不仅仅在于……”可知,补写处连接词应为“更在于”,表示递进关系;再根据后文“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知,此处强调劳动对人精神的影响,故可填“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乙处,根据后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可知,此处强调劳动看起来平凡,故可填“看似平平无奇”。【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示例一:①句子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也就是把社会比喻成“大机器”,把“每一份劳动”比喻成“一个齿轮”,机器的运转需要每个齿轮的运动,这就强调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机器是由无数个齿轮构成了,每个齿轮必须都运转,协调运作才能让机器正常使用,这就强调了“每一份劳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句子说“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这个比喻契合主旨,强调了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喻体的选择是贴切的。示例二:①将劳动比喻为机器的组成部分,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忽视了劳动者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②此外,由“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强调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大机器中“齿轮”,它们是标准化的零件,劳动性质完全一样,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虽然能描绘劳动的重要性,但它过于简化了劳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际上,人类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动作,很多工作包含了创新、创造和个人表达,这些都是机械运作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一喻体的选择是不贴切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段内容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①第一问:由“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等可知,文本主要强调劳动的价值,故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②解答第二问时,观点要明确。示例一:如认为可以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分析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全面阐释了“劳动的价值”;物质方面,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方面,劳动塑造了人的品格和精神,赋予人们成就感和自豪感。文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农田、工厂、城市)展示了劳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