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学案-2025届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主题一 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学案-2025届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主题一 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学案-2025届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主题一 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学案-2025届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主题一 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学案-2025届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一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和高度繁荣的时期,也是华夏民族认同意识萌芽的重要时期。1.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1)社会演进:分为原始人群与氏族公社两个时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分化;形成部落或部落联盟(“万邦”时代)。(2)政治制度:禅让制经济(1)农业: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代替采集渔猎,南稻北粟,刀耕火种,集体劳动,筑屋定居,形成村落。(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养蚕缫丝、制造陶器等。(3)商业:以物易物,贝币出现;商人等筑垒设防,形成集镇思想文化(1)文化遗址:半坡、河姆渡、仰韶、大汶口、龙山、良渚文化等。(2)文艺科技:原始音乐、文学、宗教和天文、数学因生活、生产需要产生民族交融以华夏族为核心,多元一体2.夏、商、西周时期政治(1)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地方实行直接与间接统治。(2)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存在原始民主传统,实行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经济(1)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井田制下集体耕作。(2)手工业:青铜时代。(3)商业:使用铜铸币,契约、关税出现;“工商食官”;城市营建注重礼制思想文化(1)文字:甲骨文、青铜器铭文。(2)思想: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3)文化:礼乐文化;《夏小正》、殷历民族交融周文化传播,华夏认同考向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命题点1:史前文明的历史分期和特征1.(2024·新课标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命题点2:早期人类文明的交流2.(2024·湖北高考)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命题点3:新石器时代社会组织3.(2024·甘肃高考)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命题点4:新石器时代经济生活4.(2024·黑吉辽高考)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满分点悟】1.阶段特征如第1题:以生产力标准,我们一般习惯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华文明的孕育时期,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城市和礼乐文化等。明确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这些特征,本题即可迎刃而解。2.时空观念如第2题: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空间定位。龙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具体地点包括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与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相距千里之遥,而湖北出土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古代文明存在远距离的交流。3.概念不清如第3题: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是对国家这一概念认识不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国家形态主要包括军队、法庭、监狱、城墙及公共权力机关等。“大房子”的出现,不能体现上述国家形态特征,只是便于讨论部落事务而已,说明部落组织日益复杂。1.解析:选D。材料“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再由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故选D项。2.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与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同类的器物主要发现于北方龙山文化遗存,这说明史前时期南北方出现了区域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夏政权是中华文明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标志,史前文明时期尚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项;蛋壳陶杯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说明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并不频繁,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与大汶口文化是否为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排除D项。3.解析:选B。“部落公共活动中心”“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反映出部落组织活动及其管理有了明确的场所,是部落组织日益复杂的体现,故选B项;“大房子”的出现意味着部落组织的活动和管理有了明确的场所,这与社会矛盾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大房子”的出现明确了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处理的场所,而劳动分工是指聚落组织成员从事的不同劳动种类的区分,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阶级、贫富分化等现象的出现,国家的雏形出现,排除D项。4.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在辽宁发掘的遗址与河南的一处遗址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二者皆属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是彩陶,由此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故D项正确;骨制品和燧石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而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故A、B两项错误;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局面,碳化稻粒是南方作物的典型,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1)出现社会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且部分手工业生产专业化。(2)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少部分社会上层精英垄断社会管理权,出现最高统治者——王。(3)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性从文化分期上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从文化的特点上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的南稻北粟从遗址分布上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诸多大河流域一体性从经济文化成就上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从遗址分布上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从演进趋势上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交融成统一的中华文明角度1:中华文明的起源1.(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基本倾向于“中原中心”论,即中原地区文明领先并向周边持续扩散,但学界新近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却越来越倾向于“满天星斗”说或“重瓣花朵”说。支撑这种转变的主要依据是()A.大量“万邦”时代的都城遗址出土B.《史记》中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C.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考古发掘D.中国南北地区原始农业的差异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属于第一手史料,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考古发掘可以作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依据,故选C项;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龙山文化遗存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并不能作为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或“重瓣花朵”说的依据,排除A项;《史记》中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属于文献史料,不能作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南北原始农业的差异并不是造成中华文明起源分布广泛的原因,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排除D项。角度2:原始社会组织的特点2.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A.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B.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C.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D.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A。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严整,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格局说明该聚落有一个领导核心,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属于黄河流域,所以不能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如果基于防御外敌入侵需要,聚落周围应该有壕沟或者坚固的围墙作为防御的工事,题干没有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要与农业等其他产业进行比较才可以得知,但题干只提到了居住区、窑场和墓地,并未涉及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角度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转型3.(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社会阶层分化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D.建筑技术发展解析:选B。据题干“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许多兴建有城墙”及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故选B项;“多元一体”一般指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一般是早期国家初具雏形的标志,但是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其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并没有述及“建筑技术”,排除D项。考向二早期国家治理命题点1:夏朝与夏文化遗存1.(2023·天津高考)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命题点2:早期国家的特征2.(2024·湖南高考)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命题点3:商朝地方治理3.(2023·福建高考)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命题点4:分封制的影响4.(2023·辽宁高考)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命题点5:民本思想的出现5.(2022·辽宁高考)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1.概念不清如第1题:早期国家的形成经历了“邦国—王国—帝国”的演变,“月明星稀”即以二里头文化为先导的中原夏商周王朝时期。2.关键词语如第2题:本题突破点在于对材料关键词语的把握。题干强调了西周“宗主世袭制”的不可改变,宗法关系即血缘关系,西周时期仍然突出宗法关系,说明西周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法血缘关系。3.逻辑思维如第3题:本题创设商王巡行的情境考查商朝地方治理,虽然是全新知识,但通过“纳贡”和“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等信息,可以判断巡行的目的在于宣示王权,强化对地方的统治。4.时空观念如第4题:鼎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在今辽宁朝阳地区发现燕国青铜器,反映了分封制下燕国文化的影响已经远达辽宁朝阳地区。1.解析:选C。据材料“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国家相关史实可知,“月明星稀”即以二里头文化为先导的中原夏商周王朝时期,这一阶段中原出现了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周边还有很多的方国部族,因此,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故选C项;“满天星斗”形容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或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排除A、B项;“皓月凌空”指秦汉以后,随着秦王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排除D项。2.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国人对军国大事、国君废立都有一定影响,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体现西周政治受宗法制影响,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不等于决定军国大事,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但材料仅强调国人舆论影响君主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3.解析:选C。商王巡行地方时,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商王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表示自己服从商王的统治,这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故选C项;向商王纳贡的部族能够获得商王的赏赐,说明其是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扩大商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商王巡行的部族与自己不属于同一部族,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形成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排除B项;题干所述体现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而不是商业联系,排除D项。4.解析:选B。据材料“今辽宁省……周初分封的诸侯”可知,辽宁朝阳(属于辽西地区)出土了周初诸侯国燕国的青铜器,反映了西周礼乐文明通过分封制传播到了辽西地区,故选B项;“普遍”说法错误,材料仅介绍了一件青铜器,不能体现“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燕国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可以体现燕国疆域大体范围,但不能说明分封制“日趋完善”,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文字,没有说明其祭祀功能,排除D项。5.解析:选A。太祝指出中行氏失败的原因是“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认为“一祝不胜万诅”,都体现了民众的重要性,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因此选A项;太祝重在强调修德义更重要,而非质疑祭祀,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宗法伦理关系和君权神授问题,故排除C、D两项。1.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1)政治: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最高统治集团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地方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待建立。(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仍是以木石工具为主;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3)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2.分封制推动开疆拓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开疆拓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但实质是地方分权,为后来的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民族交融受封的子弟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3.商周之变(1)政治制度:君主制进一步完善,王位继承方式从殷商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地方上,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2)政治文化:趋于理性化。殷人“重鬼”,被称作“神本时代”。周人总结商亡教训,提出民本思想。(3)社会阶层:商朝时期,财富与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家族及其所在的都城;西周时期,享受世卿世禄的贵族家族和封国诸侯的政治、经济地位非常突出,势力强大,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文字: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周朝盛行金文。角度1:原始民主遗风1.(2024·贵州贵阳模拟)据《尚书·洪范》载,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受到削弱B.共和行政影响深远C.监督机制较为完善D.原始民主遗风尚存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王有大疑时,除了通过占卜寻求神的指示外,还需要咨询不同阶层人士的意见,包括卿(高级官员)、士(次级官员)、庶人(普通百姓)。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