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重难点突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专题必杀题(人教版2019选修2)(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1-重难点突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专题必杀题(人教版2019选修2)(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1-重难点突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专题必杀题(人教版2019选修2)(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1-重难点突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专题必杀题(人教版2019选修2)(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1-重难点突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专题必杀题(人教版2019选修2)(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01重难点突破近年,我国科研人员采用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岷山山系的一个大熊猫(我国特有珍惜动物)种群进行了调査,获得了大熊猫种群的信息,如青幼年、成年与老年的个体数量是15、60、11,平均每1082hm2有一只大熊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査大熊猫种群数量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B.该大熊猫种群成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种群

C.该大熊猫种群数量比较少,增长曲线为“J”型

D.食物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答案】D【解析】A.从题干信息可知,科研人员还采用了DNA指纹法对大熊猫进行了调查。据此可知:调查大熊猫不是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该大熊猫种群中青幼年个体偏少,不属于增长型种群,B错误;

C.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大熊猫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其种群个体数量极少、岌岌可危,因此从大熊猫的稀有性可以推测:该大熊猫种群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C错误;

D.虽然影响大熊猫种群波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最终都可能影响到大熊猫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从该调查地区的范围分析,生存空间相对充裕,食物可能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D正确。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B.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性别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D.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一定会减少【答案】C【解析】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A错误;

B.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

C.性别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C正确;

D.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减少,因为迁入率可能大于迁出率,D错误。某同学将一小瓶酵母菌母液平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各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丙组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酵母菌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甲组可能放在低温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新陈代谢弱、繁殖能力低

B.乙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更换了培养液,再继续培养

C.利用台盼蓝只能进入活细胞的特性,统计被台盼蓝染色的酵母菌数,使数据更加准确

D.和本实验设计不一样,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需要实验组【答案】C【解析】A.甲组酵母菌增长缓慢,可能是由低温或者低氧等条件引起的,A项不符合题意;

B.乙组增长曲线和丙组增长曲线初期是吻合的,后期乙组增长速率比丙组大,可能是更换了培养液导致的,B项不符合题意;

C.当酵母菌死亡后,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所以台盼蓝才能进入,被台盼蓝染色的是酵母菌死细胞,C项符合题意;

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该实验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D项不符合题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

B.b批次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

C.图中曲线是酵母菌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得到,t1时细胞密度增加很快,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

D.t2时,a、b两批次均达到K值,但由于b批次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只。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据报道,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793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这对该物种的延续是相当不利的

B.调查普氏原羚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或者标志重捕法,也可以采用布设红外触发相机的方法

C.造成普氏原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D.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普氏原羚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答案】D【解析】A、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导致基因不能交流,最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物种,故对该物种的延续是相当不利的,A正确;

B、由于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数量较少,可采用逐个计数或者标志重捕法,也可以采用布设红外触发相机的方法,B正确;

C、人类掠夺式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滥捕乱猎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导致普氏原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但当环境遭到破坏,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灭绝,D错误。

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B.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

C.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答案】D【解析】A.四大家鱼在鱼塘中呈垂直分布,表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包括池塘中的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B错误;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不都是竞争关系,C错误;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在短时间内增加,所以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群落是较高层次的系统,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A.在一片森林中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在一条河流中某种鱼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C.在一个湖泊中鱼类的栖息场所如何

D.在某灌木林中几种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B【解析】A.在一片森林中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是研究群落的优势种的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

B.在一条河流中某种鱼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是种群的数量变化问题,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B错误;C.在一个湖泊中鱼类的栖息场所如何,是群落的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正确;

D.在某灌木林中几种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群落的种间关系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正确。

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会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含量可以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

C.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分解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D.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答案】C【解析】A、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海拔或水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A正确;

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从而改变土壤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B正确;

C、图中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C错误;

D、据图分析,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D正确。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B.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

C.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

D.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原有物种消失【答案】C某科研机构对一狭长荒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物种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应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荒地上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查

B.调查期间,该荒地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在逐年增大

C.该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D.该荒地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在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A.在狭长地段上,调查某种植物的数量,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

B.第10年和第15年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相等,并非逐年增大,B错误;

C.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量在发生变化,因此该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发生变化,水平结构也将发生变化,D正确。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C.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答案】C【解析】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B正确;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C错误;

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D正确。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A正确;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C错误;

D.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D正确。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

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出生率最大的是a时期

C.图1中共有4条食物链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答案】D【解析】A、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二氧化碳库,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故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A错误;

B、种群密度最大的时期即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故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时期,不是出生率最大,B错误;

C、图1中共有E→F→D→B1条食物链,C错误;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D正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有2个生产者,它们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存在既竞争又捕食的关系

【答案】D【解析】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甲和戊,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辛有多条食物来源,丙的数量减少,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在甲→乙→辛这条食物链中,辛是第三营养级,在甲→丙→丁→辛这条食物链中,辛是第四营养级,甲→丙→乙→丁→辛这条食物链中,辛是第五营养级,C正确;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有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D错误。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部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构成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生物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未能体现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微生物分解作用

B.图中的食物链是①→②→③→④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的形式传递

D.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答案】D【解析】A.由于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生物类型,则该图中包括分解者,因此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错误;

B.由于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生物类型,则该图中包括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因此图中的食物链不能表示成①→②→③→④,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D正确。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总是呈正金字塔型

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增多【答案】D【解析】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①为生产者,②和③为消费者,则:A.该图不能反映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A错误;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也有信息交流,B错误;

C.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可以呈倒金字塔,如一棵树上有很多毛毛虫,C错误;

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只处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增多,一定时间内数量会增多,D正确。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③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C【解析】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①错误;

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错误;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③正确;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④正确;

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⑤错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⑥正确。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答案】C【解析】A.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A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μg/kg)0.10.6.321.037.919.4124.4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答案】A【解析】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某些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中的循环,不是DDT这样的难以降解的化合物,A错误;

B.据表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几乎都被DDT污染,B正确;

C.DDT难以降解,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和Ⅳ是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分解者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C【解析】

A.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而Ⅳ是消费者,A错误;

B.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都可能有多种生物,所以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有多条食物链,B错误;

C.Ⅰ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以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C正确;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的而不是循环利用,D错误。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正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正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有机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C.生态工程的基本特点是无消耗、无污染、高效益

D.生态工程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答案】C【解析】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A正确;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B正确;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错误;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D正确。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

B.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

C.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答案】B【解析】A.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

B.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B正确;

C.雾霾不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

D.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种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D错误。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有机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C.生态工程的基本特点是无消耗、无污染、高效益

D.生态工程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答案】C【解析】A.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A正确;

B.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B正确;

C.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错误;

D.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D正确。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依据生态学原理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减少人口数量即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先保证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在今后治理环境,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

D.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对自然资源、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答案】C【解析】A.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除了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A错误;

B.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先破坏再治理的想法是不可取的,B错误;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错误。央视春晚节目中的“朱鹗”以其飘逸灵动的舞蹈,静谧梦幻的场景诉说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者于1981年在洋县重新发现野生朱鹮,针对其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和个体数量极少的情况,应该采取______法调查其数量。调查发现野生朱鹮数量只有7只,某同学根据种群的概念认为洋县的7只朱鹮是一个种群,其判断依据是______。(2)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如今成为濒危物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3)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是濒危物种保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利用该方法构建了洋县的自然保护区中朱鹮种群数量50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①在洋县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属于______保护。②图中的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曲线,属于______模型。③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种群数量特征中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答案】(1)逐个计数;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环境污染(破坏)、食物短缺、栖息地缩小、人类猎杀、天敌的伤害、繁殖率低

(3)①就地;②数学;③增长、波动、稳定、下降、消亡;年龄组成【解析】(1)朱鹮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和个体数量极少,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种群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这7只朱鹏位于同一区域,是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如今成为濒危物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环境污染(破坏)食物短缺、栖息地缩小、人类猎杀、天敌的伤害、繁殖率低等。

(3)①在洋县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②图中的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属于数学模型。

③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消亡,种群数量特征中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图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d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d后,种群数量Nt=________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

(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演替,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

【答案】(1)水平结构(物种)丰富度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2)群落30×(1+50%)15(3)次生速度和方向【解析】(1)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图中曲线表明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涉及多种生物,说明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d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d(即15个4d)后,种群数量Nt=30×(1+50%)15棵。(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这说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普理、实验班做)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图1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天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天后,种群数量Nt=________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_______。(4)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牛与鸡之间_____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B(英才班做)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___________有密切相关。(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型,d-e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型,种群数量最少的点是_____

。(4)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单位为103kJ/(m2·a)]。请据图分析:该自然保护区恢复的过程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演替,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3

kJ/(m2·a),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___中的能量。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答案】A、(1)水平;(物种)丰富度;

减小(2)群落;30(1+50%)15(3)次生;速度和方向(4)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B、(1)生产者;光照强度(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3)S;衰退;f(4)次生;129;粪便;15.6【解析】A(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天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天后,种群数量Nt=棵。

(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牛吃玉米的秸秆,鸡吃玉米的籽粒,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故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以鸡肉为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人吃玉米,鸡也吃玉米,两者又是竞争关系。

B(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由于纵坐标表示种群当年数量为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因此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图中ad段λ的数值先增大后减少到1,种群数量先迅速增加后增加速率变慢,最后不增加,呈“S”型;d-e段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最可能是衰退型,种群数量最少的点是f。

(4)该自然保护区恢复的过程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能力之和,为70+23+3+14+2+5+12=129╳103kJ/(m2·a),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粪便中的能量。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kJ/(m2·y)〕,请分析回答:(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______(填字母)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____________中,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______________调节是该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