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种群和群落目录目录第一部分知识提升01重难专攻(6大重难点)02易错辨析(2大易错点)03技巧点拨(2大解题技巧)第二部分限时检测模拟考场,60分钟专练第一部分知识提升第一部分知识提升★重难点01: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eq\o(――→,\s\up7(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eq\o(――→,\s\up7(决定))种群密度eq\o(――→,\s\up7(预测))变化趋势;性别比例eq\o(――→,\s\up7(影响))出生率eq\o(――→,\s\up7(决定))种群密度。(3)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衰退型的种群又会如何?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5)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6)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重难点02:预估种群密度?样方法:分布相对固定的生物,如高等植物。a.样方大小确定方法为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样方的大小。b.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c.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①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②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d.某兴趣小组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则该植物种群密度是8株/m2。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且难以直接观察。调查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调查程序(标记总数(M))/N=(重捕个数被标记的个数(m))/(重捕总数(n))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被调查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要能维持一定时间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a.这个种群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88只/公顷。误差分析:①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理由是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N↑=(M×n)/m↓可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②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记物易脱落、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③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低。样线法:易于观察且体型较大的生物,如鸟类、大型哺乳类、高大乔木等。简单的样线法调查,只需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目标生物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目标生物的种群密度。与样方法相似,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即可有效估计研究区域内目标生物的种群密度。微生物抽样调查:血细胞计数板(样方法)。土壤取样器的方法:鼠妇等★重难点03: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J”型增长前提条件:①生活在食物充分、生存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和种内竞争的理想环境中。②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常常呈现出“J”型增长。计算种群数量:假设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1,λ: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第t年时种群数量为Nt=N1×λt-1。当一个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环境,而且恰巧这个新环境不仅气候适宜、还没有可以制衡它的敌害时,这个外来物种的种群就可能会快速增长,最终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这就是生物入侵。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常常呈现出“J”型增长。“J”型曲线的特点:种群数量起始增长很慢,但随若种群基数的加人,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样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增长率不变)。λ代表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λ-1。项目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λ>1增加增长型λ=1不变稳定型λ<1减少衰退型★重难点04:“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会饱和“S”型曲线的计算公式:Nt表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表示种群一开始时的数量;e是自然常数;r表示N0时刻的种群增长率。★重难点05:从特征上区分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与捕食种间竞争是因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以维持自身生存。2)捕食与寄生捕食是获取对方正常组织,造成器官、组织结构不完整,常导致对方死亡;寄生是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一方获利并对另一方造成损害,但一般并不把对方杀死。3)共生与原始合作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活(1+1>2);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活。★重难点06:生态位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生态位重叠: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种间竞争,如果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a)生态位移动或(b)一个物种绝灭。人们根据动物或植物的生态位的不同进行混养或间作,既降低了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易错点01:群落结构认识的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光质)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02:关于群落演替的五个“易错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的方向能被改变。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5)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群落结构也可能从复杂到简单,如从草原演变为沙漠。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变化曲线结果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技巧1:增长率、增长速率的分析增长率增长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总数的比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单位无单位,只是百分比有单位,个/天,个/年与斜率关系J型或S型曲线的斜率只能代表增长速率①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两种增长曲线具有差异的主要原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②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等。技巧2: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曲线分析(2)实践应用b点的应用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c点(K/2值)的应用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害鼠达到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畜牧养殖业中常将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种群健康,同时又能获取相对最大的捕获量。e点(K值)的应用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第二部分限时检测第二部分限时检测(限时60分钟)1.Ⅰ.松江鲈(Trachidermusfasciatus)远近闻名,但并非仅产于松江。历史上该物种从辽东半岛的鸭绿江流域到台湾海峡一带连续分布。至2000年,松江鲈已退缩成辽宁鸭绿江流域、山东青龙河流域和长江口—杭州湾流域三个隔离的地方种群,濒临灭绝。(1)图1为松江鲈种群数量特征模型,图中Ⅰ、Ⅴ、Ⅵ分别代表。A、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B、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C、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D、迁入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复旦大学团队历时多年,成功攻克松江鲈人工养殖难题,并在其历史分布区域放流,进行重新引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属于。A、保护栖息地B、保护物种C、就地保护D、迁地保护Ⅱ.图2所示为放流的松江鲈在野外生存时所处的一个食物网。(3)对图2所示食物网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B、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松江鲈和虾虎鱼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使松江鲈体内积累水体污染物最多的食物链是浮游藻类→虾虎鱼→松江鲈(4)图2中,假设青虾获得的能量60%来自浮游藻类,40%来自枝角类。若营养级效率为5%~20%,且不考虑虾虎鱼和松江鲈,为使青虾增重100g,需至少消耗浮游藻类。A、1000gB、1300gC、1700gD、4600g(5)历史上,人类活动也曾对松江鲈所在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过不利影响,但并未导致生态失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这种自我调节是通过机制实现的。(6)研究人员拟测定并比较现存辽宁鸭绿江流域、山东青龙河流域以及长江口—杭州湾流域三个松江鲈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使用DNA分子钟,二是使用蛋白质分子钟。请推荐使用何种方案,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图中的I能够导致种群数量增加,III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且VI通过影响I影响种群数量,据此推测,图中I、V、VI分别代表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故选:B。(2)攻克松江鲈人工养殖难题,并在其历史分布区域放流,进行重新引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属于保护物种和迁地保护。故选:BD。(3)A、分析题图,图中的食物链有浮游藻类→青虾→虾虎鱼→松江鲈、浮游藻类→青虾→松江鲈、浮游藻类→枝角类→虾虎鱼→松江鲈、浮游藻类→枝角类→松江鲈、浮游藻类→虾虎鱼→松江鲈、浮游藻类→枝角类→青虾→松江鲈、浮游藻类→枝角类→青虾→虾虎鱼→松江鲈,共7条食物链,A错误;B、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图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了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C、松江鲈可以捕食虾虎鱼,且两者均可捕食枝角类和青虾,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D、生物富集现象会随着食物链递增,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积累越多,使松江鲈体内积累水体污染物最多的食物链是浮游藻类→枝角类→青虾→虾虎鱼→松江鲈,D错误。故选:C。(4)要计算至少消耗浮游藻类的数量,则能量传递效率应按照20%计算,若青虾获得的能量60%来自浮游藻类,40%来自枝角类,则需至少消耗浮游藻类=(100×÷20%)+(100×÷20%÷20%)=1300g。故选:B。(5)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历史上,人类活动也曾对松江鲈所在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过不利影响,但并未导致生态失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的。(6)松江鲈的三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尚近,即便在地理隔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突变,也未必导致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变化。因此,使用DNA分子钟更容易检测出彼此的差异。故答案为:(1)B(2)BD(3)C(4)B(5)抵抗力负反馈(6)松江鲈的三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尚近,即便在地理隔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突变,也未必导致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变化。因此,使用DNA分子钟更容易检测出彼此的差异。2.森林火灾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图1是一个林窗在40年间物种种类的统计图,图2是林窗中粉眼蝶的种群增长速率。(1)火灾导致的群落演替类型为。以下林窗生物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编号选填)。①蒲公英②凤尾竹③云南松④粉眼蝶(2)关于图1林窗中群落的推断,合理的是。A.0~20年间该群落内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B.0~40年间草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C.30~40年间可定期合理砍伐木材来保护生物多样性D.演替过程中,植物和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改变(3)林窗中形成了蒲公英→粉眼蝶→山雀的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蒲公英、粉眼蝶、山雀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鸟类的迁入会影响粉眼蝶的种群密度C.若粉眼蝶种群数量下降,则林窗的物种丰富度下降D.该食物链中的信息传递方向是蒲公英→粉眼蝶→山雀(4)据图2可推测,林窗中粉眼蝶种群的情况是。A.该种群呈“S”形增长B.T1~T2种群数量逐渐上升C.T2~T3种群数量逐渐下降D.T4时的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云南松的果实成熟后以球果闭合的形式将种子长期储存在植物树冠中,称为植冠种子库。调查森林火灾常发地段(D1)和未发生森林火灾地段(D2)云南松植冠种子库的若干指标,结果如表所示。储存时间0年1年3年5年7年种子萌发率D132.2%93.6%78.8%78.6%39.5%D232.3%94.1%78.1%78.340.1%球果开放比例D143.7%92%100%﹣﹣﹣﹣D25.3%27%72%100%﹣﹣(5)影响云南松种子萌发率的主要因素是,影响云南松球果开放比例的主要因素是。(6)云南高原林火的历史可追溯到2.5亿年前,这也是云南松兴起的时期。云南松能成为当地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原因有。A.火烧后捕食种子的动物减少B.植冠种子库能积累有活力的种子C.大火促进了球果的开放D.球果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解答】解:(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在以下林窗生物中,营养级最高的是④粉眼蝶。(2)A、据图可知,0~20年间该群落内草本植物的物种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下降,A错误;B、影响植物数量的因素主要是光照,0~40年间由于乔木增多,在竞争中占优势,故草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B正确;C、由图可知,30﹣40年时,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所以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开采木材,这有利于群落的发展,C正确;D、在林窗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发生改变,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也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BCD。(3)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蒲公英、粉眼蝶、山雀不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A错误;B、鸟类会与粉眼蝶竞争空间与资源,因此鸟类的迁入会影响粉眼蝶的种群密度,B正确;C、物种丰富度表示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若粉眼蝶种群数量下降,则林窗的物种丰富度并不会下降,C错误;D、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B。(4)A、据图2可知,在T1﹣T4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呈现S形曲线,A正确;BCD、在T1﹣T4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始终大于0,因此在T1﹣T4时间内种群数量逐渐上升,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时种群数量为K值,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D正确,C错误故选:ABD。(5)对比森林火灾常发地段(D1)和未发生森林火灾地段(D2)种子萌发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光照,对比森林火灾常发地段(D1)和未发生森林火灾地段(D2)云南松球果开放比例有较大差异,因此推测影响云南松球果开放比例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水。(6)A、火烧后捕食种子的动物减少,因此植冠种子库能积累有活力的种子,所以促使云南松能成为当地群落中优势物种,A正确;B、植冠种子库能积累有活力的种子,因此植冠种子库能积累有活力的种子,所以促使云南松能成为当地群落中优势物种,B正确;C、大火会使球果的死亡,C错误;D、球果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植冠种子库能积累有活力的种子,所以促使云南松能成为当地群落中优势物种,D正确。故选:ABD。故答案为:(1)次生演替;④(2)BCD(3)B(4)ABD(5)光照;水、温度(6)ABD3.生物与环境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营养级。A.一B.二C.三D.四(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踩踏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空间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结构;对该玉米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降低了多样性。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演替。(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多选)。A.物种丰富度低B.营养结构简单C.系统调节通道多样D.气候多变(4)关于象群迁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从植物中获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B.亚洲象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可以为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为了保证玉米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不断灌溉、控制病虫害D.随亚洲象的数量增加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其数量增长受到密度制约因素的限制(5)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对于象群跨越千余公里的“离家出走”,网友十分关心象群为什么出走?能否找到回家的路等问题,网络上对象群出走的原因众说纷纭,专家怀疑西双版纳橡胶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迅速增大,并且当年高温少雨,干旱严重等因素,最终使象群在本能驱使下通过迁徙寻找更适合的栖息地。请回答下列问题:(6)试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象群“离家出走”的原因是。(7)象群践踏玉米地后,只剩一片片倒伏的玉米秸秆。有当地村民采取焚烧秸秆的方式增肥,也有村民采用堆埋秸秆碎渣的方式区肥,试评价上述两种措施的优劣:。【解答】解:(1)亚洲象食草的食物链中,亚洲象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2)亚洲象采食了部分玉米,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部分玉米被取食,降低了遗传多样性。退耕后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3)ABC、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物种丰富度低,结构简单,功能薄弱,抵抗力稳定性弱,即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AB正确,C错误;D、气候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无关,D错误。故选:AB。(4)A、大象是食草动物,其从植物中获取的能量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流向了分解者,A正确;B、亚洲象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被植物吸收利用,实现了物质循环过程,植物利用的能量只是光能,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C、由于玉米等产品从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因而无法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因此,为了保证玉米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不断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C正确;D、随亚洲象的数量增加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其数量增长受到密度制约因素的限制,因此生物因素往往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ACD。(5)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6)分析题可知,橡胶种植面积迅速增大和气候异常使人象矛盾加剧,象群栖息地缩小,食物减少,生态位压缩,因此出现迁徙行为。(7)前者焚烧秸秆产生草木灰,可快速为土壤补充矿质元素,实现氨、磷、钾等元素的物质循环,但易造成空气污染;后者堆埋秸秆碎渣的方式沤肥通过土壤微生物持续的分解作用可实现相同目的,空气污染小,缺点是分解慢。故答案为:(1)B(2)水平遗传/物种次生(3)AB(4)ACD(5)高温高湿下,分解者分解作用强(6)橡胶种植面积迅速增大和气候异常使象群栖息地缩小,食物减少,生态位压缩,因此出现迁徙行为(7)前者焚烧秸秆产生草木灰,可快速为土壤补充矿质元素,实现氨、磷、钾等元素的物质循环,但易造成空气污染;后者通过土壤微生物持续的分解作用可实现相同目的,空气污染小,缺点是分解慢4.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形增长。(4)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b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解答】(1)荠菜属于植物,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从而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即X=(1+1.47%),说明其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故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4)图1中A曲线是J形增长,种群以一定倍数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b点R值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故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答案为:(1)样方随机取样(2)性别比例出生率(3)J(4)不变增长型5.Ⅰ.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酚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甸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为防止过多的高原酚鼠对草甸的破坏,起初人们利用天敌鹰来控制高原酚鼠的数量,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发现,鹰主要捕食了高原酚鼠的老弱病残个体,改变了高原酚鼠种群的,随之种群数量快速恢复,后来研究人员采用了人工捕杀、药物抗孕、造林整地等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猪舍自动喂料装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合成纸复合气泡信封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中秋月饼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铝质致密浇注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靴/鞋面曲线定型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超强开锁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燃气取暖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滑台吸塑包装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操纵分档器开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平均速度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 找春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几内亚水泥厂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 202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件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443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处方点评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