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哈鱼完整版本_第1页
大麻哈鱼完整版本_第2页
大麻哈鱼完整版本_第3页
大麻哈鱼完整版本_第4页
大麻哈鱼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麻哈鱼(Chumsalmon)简介

分类地位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2经济价值3研究现状4分类地位俗名:秋鲑、狗鲑、花鳟、三文鱼、大发哈鱼、果多鱼、孤东鱼大麻哈鱼类有6种,包括大麻哈鱼(Oketa)、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大鳞大麻哈鱼(Otschawgtscha)、红大麻哈鱼(Onerka)和银大麻哈鱼(Okisutch),前三种在我国均有分布。脊索动物门Chordata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亚目Salmonoidei鲑科Salmonidae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大麻哈鱼O.keta形态特征分布大麻哈鱼类是高度溯河、江海溯河冷水性鱼类,自然分布于北纬36°-73°,东经120°到西经123°区域,是太平洋北部及其沿岸河流的特有种类。其溯河回游的国家有日本、美国、俄国、加拿大、中国、朝鲜等。在我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们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食性大麻哈鱼是凶猛的食肉鱼类,幼鱼期在淡水中摄食摇蚊幼虫、介形虫等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成鱼在海洋中摄食大型浮游动物、磷虾、幼蟹、玉筋鱼和鯡等小型鱼类。在洄游时不摄食,仅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洄游大麻哈鱼会进行生殖洄游。在海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但近几年来,夏大麻哈鱼在我国境内也偶尔出现。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每天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大麻哈鱼为什么总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原因是其脑内含有铁质微粒,能够记忆产卵地的磁场,其次是大麻哈鱼具有灵敏的嗅觉,能够从几百万升海水中嗅出一滴来自母亲河的水。产卵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平缓,水温5-10℃,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怀卵量在4000粒以上。100多天后,小鱼才从卵中孵出。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经济价值大麻哈鱼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年产量为60~70万t,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1%,但产值却占15%。肉味十分地鲜美,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大马哈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其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7粒大马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大麻哈鱼皮可制成革,另外大麻哈鱼也具有药用价值。我国资源现状仅在黑龙江形成产量。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平均年产量为22万尾。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鱼资源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5年,年平均产量只有1.1万尾。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渔业资源,黑龙江设立常年禁渔区,调整禁渔期,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等,累计放流大马哈鱼幼鱼1540万尾。目前大马哈鱼终于出现了种群资源的恢复性增长,产量大幅增加。到今年10月底,黑龙江全省大马哈鱼全年产量超过6万尾,是近10年来年平均产量的4倍以上。研究现状生理学群体结构人工繁殖基因组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生理学研究刘伟、支兵杰等研究了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生理生化及组织学的影响,通过对大麻哈幼鱼在不同盐度适应实验,发现大麻哈幼鱼在高盐度下消化酶活性较高;在盐度10以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处于较好状态,鱼类生理机能基本正常;组织学方面的观察可以看出高盐度组织学结构正常。大麻哈幼鱼机体对低盐度水环境有一定调节适应能力,在淡水中可以正常生长,但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研究结果反映出大麻哈幼鱼在淡水和不同盐度的饲养条件下有较大差异,长期在淡水中生活有可能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性改变,以致影响生长发育,有待深入研究。DaisukeOjima等研究发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褪黑素、血清素、n-乙酰血清素参与刺激了大麻哈幼鱼往下游迁移的行为,同时GHRH还刺激了幼鱼的学习行为。MunehicoIwata等研究发现,大麻哈幼鱼在海水中生长的更快。在海水中模拟孵卵环境,发现海水幼鱼群体呈指数增长而淡水群体则呈线性增长,海水群体腮上Na+、K+ATP酶活跃程度大于淡水群体,氯细胞数量也多于淡水群体。群体结构研究唐富江于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和禁渔期间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的大麻哈鱼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由于对大个体的捕捞往往包含生长快的那部分鱼类,因此长期的选择性捕捞将导致生长快的基因流失和生长慢的基因得到进化,导致生长速度变慢。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Toshihiko等比较研究了大麻哈鱼在日本七个地区的人工放流回归率,结果发现大麻哈鱼的人工放流回归率与其在早期海洋生活期间的地方差异和生存率有关。

战培荣对人工环境下大麻哈鱼饲养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表明从刚孵出的大麻哈鱼苗饲养至成鱼的技术是可行的。在淡水中大麻哈鱼苗饲养成活率显著提高,达到85%以上,能够正常发育生长至入海前的幼鱼。根据幼鱼的降河洄游习性,在适宜的时间,将大麻哈幼鱼由淡水中过渡到海水中,经人工饲养能够生长至成鱼。人工繁殖研究基因组研究杨学成等对大麻哈鱼基因文库的构建及其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进行了研究。使用DMBL3λ噬菌体为载体,将大麻哈鱼肝总DNA的15-20kb片段重组到载体中,再包装成新的重组噬菌体,以含虹蹲鱼生长激素DNA的部分序列的PAF51为探针,经标记后与噬菌斑杂交,最后酶切回收生长激素基因片段。成功地获得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片段。Qiong等利用实时定量PCR系统观察了大麻哈鱼眼和脑中褪黑素受体基因在胚胎期9天以及胚胎期后180天的表达,在此期间同时用放射免疫测定褪黑素在脑和眼中的表达,根据两方面的表达规律,推断该基因可能用于调控大麻哈鱼视觉处理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可能跟大麻哈鱼的生殖洞游有关。遗传多样性研究Brykov等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分析了俄罗斯境内4个大麻哈鱼群体线粒体的遗传多样性,认为自然繁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人工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