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秘籍1至10课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秘籍1至10课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秘籍1至10课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秘籍1至10课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秘籍1至10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秘籍班级:姓名: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原始农业起源的过程:①距今约2万年,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②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2.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促进人类的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古人类时间地点地位生产生活工具石器时代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天然火)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陕西蓝田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湖北郧阳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意义: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3.人和动物的区别:制作和使用工具。

4.“化石”: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二.北京人3.人和动物的区别:制作和使用工具。

4.“化石”: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二.北京人1.古人类时间地点地位生产生活工具石器时代北京人距今约70万

-20万年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期保存火种。(天然火)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原始居民河姆渡人时间地点建筑手工业生产工具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水稻牛为等会制作陶器(黑陶)、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出土了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磨制石器(骨耜)距今约9000

-7500年淮河上游地区水稻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2.北京人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2.北京人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直立行走。(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

4.北京人会用火的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北京人发现的意义: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②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山顶洞人舞阳贾湖遗址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古人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工具体型特征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模样和现代人相同

所处时间分布区域主要特征农作典型代表贫富分化仰韶文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定居生活。制作彩陶(鱼、鸟、花等图案)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粟河南灵宝西坡氏族社会、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大汶口距今约5900-4400年黄河下游和淮河中能够制作比较精美的陶器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三.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2.2.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2、阪泉之战:黄帝(轩辕氏)VS炎帝(神农氏)。(结果: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3、涿鹿之战:炎黄部落VS蚩尤部落。(结果:黄帝部落最终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4、炎黄部落后来发展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二)尧舜禹的禅让时间地点建筑农作时间地点建筑农作物家畜饲养手工业生产工具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粟、黍饲养猪和狗彩陶有很多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磨制石器(耒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原始居民半坡居民1、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顺序:尧舜禹)2、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以身作则、奉献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方法得当,懂得创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们应树立环保意识。第四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措施:①禹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②征伐三苗,铸九鼎,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公天下”变“家天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文明发展水平较高)夏王朝最后一位君主:桀二.商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者:汤都城:亳盘庚迁殷: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亳—殷)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商纣王武王伐纣(又称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记载于利簋)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能制作精美的陶器,其中一种陶杯,表面黑色,称为“蛋壳陶”。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①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②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早期国家产生的表现: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进行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早期国家产生的意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牛河梁遗址: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一)良渚古城地点:浙江余杭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建筑状况:①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②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经济和政治情况:良渚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社会状况: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发现价值: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其他: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二)陶寺古城地点:山西襄汾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社会状况:阶级分化严重文明发展状况: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发现价值: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②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三.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封对象:宗亲、功臣、先代贵族(3)分封的依据: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4)诸侯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管理土地和民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5)诸侯的义务: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6)周代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7)作用:积极:①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力量强大,会威胁周天子统治。(8)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灭亡: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族所灭。第六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四四.补充:周公旦营建洛邑,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辅佐年幼周成王,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五.表格总结一.战国七雄时间分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王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启示夏朝公元前2070年夏禹(大禹治水)阳城夏桀得民心者得天下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商汤伐夏)亳——殷商纣王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武王伐纣)镐京周厉王、周幽王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按照东南西北中顺序):齐楚秦燕赵魏韩

4.战国时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5.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6.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魏赵齐(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齐(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第五课第五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商鞅变法(重点!!!)各国变法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变法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各国变法实例:李悝变法(魏)、吴起变法(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乐毅改革(燕)、邹忌改革(齐)、申不害改革(韩)、商鞅变法(秦、最有效果)商鞅变法(1)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2)影响/作用:①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③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奴隶制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兴起。(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3)内容:一一.王室衰微1、时空观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上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王室衰微的表现:①分封制瓦解②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③诸侯崛起,竞相争霸3、分封制走向瓦解的表现:礼崩乐坏4、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二.诸侯争霸1、诸侯争霸的原因:①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斗2、春秋五霸:齐桓公(春秋首霸,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秦穆公(独霸西戎)、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3、齐桓公成为首霸的原因:①拥有山海鱼盐之利,自然条件优越②管仲改革③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4、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性质(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消极: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积极:①促进局部统一②各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有利于民族交融。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手工业: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得到广泛的使用。四、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之变引发政治之变。)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富国)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升军队战斗力-强兵)(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同旧势力坚决争斗。启示:①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大胆创新;③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二.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冶铁技术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财富。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李冰,成都附近的岷江(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3)功能: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的功能,有利于农业发展。(4)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第七课百家争鸣(重点!!)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时期代表作思想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时期代表作思想地位老子春秋楚国《老子》又名

《道德经》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处世上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战国《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道家学派继承人孔子春秋鲁国《论语》(弟子整理)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4、主张“为政以德”。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战国《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学派继承人荀子战国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墨子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墨家学派创始人韩非子战国《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家的集大成者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兵家的创始人、“百世谈兵之祖”吴起、孙膑战国“以治为胜”、“必攻不守”、“制必先定”注意人物、学派和思想主张相对应。墨家法家兵家

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百家争鸣的背景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②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③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④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3.百家争鸣的影响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②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八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天文、历法和医学(一)天文目的: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商朝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二)历法发展历程: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逐渐完备。甲骨文中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有利于指导人们生产活动,同时也便于人们日常生活,规律作息。(三)医学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战国时期,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发明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至今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运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一)甲骨文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发现:清朝,王懿荣造字方法: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地位: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二)青铜器特点: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铸造技艺:泥范铸造法金文:含义: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发展: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内容: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政权张楚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②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5.典型代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四羊方尊、何尊(西乡侯时期青铜器,刻有文字—金文)、三星堆遗址:发现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一)《诗经》时间:西周和春秋时期地位: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价值:《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二)“楚辞”背景:战国时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三)《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四.说说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在其领域具有奠基地位,对后世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文字等的演进与赓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后世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原因:2、秦开始发动战争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4、秦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点!!!)1.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中央:①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

2.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②统一度量衡。3交通上:①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建了用于军事的直道和通往全国的驰道。(意义: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

5、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秦的暴政的表现:沉重的赋税、服徭役和兵役、刑罚残酷、焚书坑儒、秦二世更加残暴3.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直接原因(导火索):派去戍守长城的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误期要被处死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①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结果:失败

4.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进攻秦朝

5.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VS秦军,以少胜多,项羽胜6.秦灭亡的时间:公元前207年,刘邦直抵咸阳,秦朝灭亡。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启示:得民心7.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群班级:姓名:班级:姓名:宝中塘头七上历史论述题复习资料观点示例:1、自然环境影响文明类型。2、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3、制度创新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4、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5、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7、秦朝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8、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既有功绩也有过失。论述题答题格式观点: 。论证:① ; 。 ;

。结论: 。观点:自然环境影响文明类型。论述:①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居住在浙江余姚,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多雨潮湿,气候炎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河姆渡人种植喜温喜湿的水稻作为农作物,同时还会建造干栏式房屋,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起到通风防潮、方虫蛇的作用。所以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河姆渡人的生活。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干燥寒冷,多风沙,所以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用于保温御寒防风防尘,种植耐旱的农作物粟和黍。说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半坡人的生活。结论:综上所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原始居民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要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利用环境改善生活,做到因地制宜。观点: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论述: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与之前的骨器、青铜农具相比,铁器更加锋利、坚固、持久耐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开发、耕地扩大都具备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提高生产力。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畜力代替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这一时期农业发展迅速,粮食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说明生产技术的提高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观点:制度创新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论证:①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②秦始皇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废分封,建立了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结论: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统一。今天我们也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观点: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发展。论证:①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②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秦国进行改革,实行商鞅变法,采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论:符合国情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继续深化改革,与时俱进。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论证:①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打败了蚩尤,皇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在与各族长期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由于华夏族文明水平较高,众多族群融入华夏族中,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局部统一。结论:民族交融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增强民族认同感。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论证: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