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基坑工程应用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infoundationexcavationsof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DB37/TXXXX-202X1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24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24〕6号)要求,为规范山东省内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基坑工程应用的设计、施工、检验、验收等工作,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3基本规定;4建筑固废再生材料;5生态工法桩;6基坑回填;7环境保护及附录A~F。本规程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东大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为了提高本规程的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基坑工程应用技术规程》管理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1000号,电话15066688671,电子邮箱:shaogb@),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东大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2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43基本规定 64建筑固废再生材料 84.1一般规定 84.2材料要求 94.3配合比 4.4制备 4.5质量检验 5生态工法桩 5.1一般规定 5.2设计 265.3施工 355.4检验与验收 426基坑回填 456.1一般规定 456.2设计 466.3施工 486.4检验与验收 507环境保护 54附录A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材料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553附录B配合比试验方法 57附录C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材料流动扩展度试验方法 59附录D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指标记录表 61附录E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验收记录表 62附录F工程质量检验验收用表 63本规程用词说明 68引用标准名录 69附:条文说明 704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s 22.1Terms 22.2Symbols 43BasicRequirements 64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 84.1GeneralRequirements 84.2Materialrequirement 94.3Mixproportion 4.4Preparation 154.5Qualityinspection 5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Pile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Design 265.3Construction 355.4Qualityinspectionandacceptance 426FoundationpitBackfill 456.1GeneralRequirements 456.2Design 466.3Construction 486.4Qualityinspectionandacceptance 507EnvironmentalProtection 54AppendixATestmethodforcompressivestrengthof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 55AppendixBMixproportiontestmethod 57AppendixCTestmethodformaterialflowexpansibilityofbuilding5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 59AppendixD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indexrecordtable 61AppendixE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perfusionacceptancerecordtable 62AppendixF.Projectqualityinspectionandacceptancerecordtable63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68ListofQuotedStandard 69Addit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7011.0.1为规范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友好,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条文说明]1.0.1制定本规程的目的是使应用于基坑工程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标准化、规范化,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确保质量的要1.0.2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内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在基坑工程中应用的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及环境保护等工作。1.0.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基坑工程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1术语2.1.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一种以土、建筑垃圾或工矿业废弃物细颗粒为主料,加入固化剂、外加剂和水,拌合制备成料,在自重作用下密实,凝结硬化后达到预期强度和其他性能(例如隔渗、保温等)的工程材料。2.1.2主料Mainbasematerial制备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原位土料、工程弃土、工程泥浆、建筑垃圾、无污染性的矿业与工程固废等。2.1.3固化剂Curingagent以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的活性激发剂和改善细颗粒表面性质制剂的复合胶凝材料。2.1.4外加剂Additives为改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凝结时间、流动性、收缩性或强度等性能指标的调节材料。2.1.6生态工法桩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pile通过机械在地层中预成孔,灌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根据工程需求植入承载构件,经养护凝固后形成的桩体。可分为实桩和素桩。2.1.7承载构件BearingCarrier生态工法桩中的主要承受荷载的构件,一般采用型钢、钢管、预制混凝土结构、组合钢结构等。2.1.8实桩Enhancedpile3内置承载构件可以承受载荷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桩体。2.1.9素桩pile仅灌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未内置承载构件的桩体。2.1.10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墙buildingsolidwasterecyclingmaterialswall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桩通过咬合搭接形成的具有挡土和止水、防污防渗等阻隔作用的地下连续桩墙。42.2符号2.2.1作用和作用效应Mk——作用于型钢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工法桩的弯矩标准值;——作用于型钢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工法桩计算截面处的侧压力强度标准值;——作用于型钢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工法桩的剪力标准值;——作用于型钢与水泥土之间单位深度范围内的错动剪力标准值;——作用于型钢与水泥土之间单位深度范围内的错动剪力标准值。2.2.2抗力和材料性能f——型钢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v——型钢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中掺入固化剂的质量;——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中主料的干质量;α——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中固化剂掺量;τ——水泥土抗剪强度设计值。2.2.3几何参数d1——型钢翼缘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桩的有效厚度;d2——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工法桩最薄弱截面厚度;5I——型钢沿弯矩作用方向的截面惯性矩;L1——相邻型钢翼缘之间的净距;L2——相邻型钢翼缘之间的净距;S——型钢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型钢腹板厚度;W——型钢沿弯矩作用方向的截面模量。2.2.4计算系数——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63.0.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生产前,应考虑主料性质差异,进行专项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与制备工艺。3.0.2生态工法桩作为挡土结构、止水帷幕和立柱桩,设计原则、勘察要求、荷载作用、承载力与变形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3.0.2生态工法桩是由机械成孔后,植入承载构件与灌注填充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等高强度材料加工而成的结构构件,建筑固废再生桩体,通过植入承载构件改善桩体的承载性能,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可以作为3.0.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用于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地下障碍物及基坑支护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用于基坑回填时,应根据地下结构的施工情况编制专项回填方案。编制时需在勘察报告、设计文件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建设场地和工程建对于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还需编制专项施3.0.4施工机械设备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成桩可行性、灌注方式、环境影响等合理选择。73.0.5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质量检验应包括原材料性能检验、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性能检验、施工质量检验,施工完成后应组织验[条文说明]3.0.5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用于基坑工程,作为生态工法桩和基坑回填都是基坑工程中的关键部位,需要进行质量检验。施工过程中的检验环节包括原材料及拌合后的材料检验;材料养护完成后,可进行钻芯取样检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检验与验收工作,尽可能避免在材84.1一般规定4.1.1在进行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设计前,应深入调研项目场地或周边的原材料供应条件,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制备的主料应优先选用项目场地内的工程弃土、废弃泥浆或建筑垃圾作为主料,也可选用当地其他弃土、建筑垃圾、无污染性的工矿业固废等。[条文说明]4.1.1建筑固废是建筑工程在建造、修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的总称,其中工程渣土占比最大,且目前资源化率较低,是利用潜力和价值最大的部分,因此本规程中建筑固废主要指工程渣土。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空间资源紧张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工程渣土的主要来源,此外场地平整、航道修筑、河湖疏浚等也会产生大量的工程渣土,这导致了工程渣土存在增速快、存量大、来源广、成分杂、地域差异大的特征固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可以利用工程渣土等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场地内待开挖的土体或消纳项目附近的一般固废,实现了变废为宝的高效技术路径。因而,优先消纳项目场地的土料或周边的4.1.2固化剂宜采用以硅酸钙、铝酸钙等水硬性材料为主的固化材料,采用新型固化材料时,材料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土壤固化剂应用技术标准》CJJ/T286和《软土固化剂》CJ/T526的规定,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吸碳气硬性固化材料。[条文说明]4.1.2利用当地的粉煤灰、钢渣、废石膏等作为固化剂的补充原材料,固化剂需尽量利用当地的工矿废弃物,做到绿色、低碳、环保。采氧化镁,这类固化剂的技术原理是活性氧化镁与土体中的水发生水化反应生9成氢氧化镁后,进一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镁,粒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达到降低土体含水率、减小土体孔隙率和提高土体强度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氧化镁固化土的强度形成与固化剂掺量、原料土的含水率、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温湿度等密切相关,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但与水泥基固化材料相比,活性氧化镁应用碳排放量低,且强度增长过程中可持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因此在条件4.1.3用于基坑工程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进行材料专项设计,通过试验来确定材料的配合比和性能指标。4.1.4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以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为主要控制指标,并应根据工程需求明确凝期要求,无特殊要求时,凝期不应少于28d。材料制备与施工过程中宜以密度、流动扩展度、抗离析性能作为一般性控制指标。[条文说明]4.1.4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养护龄期可以根据工程需要提出,4.1.5可采用添加剂调整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初凝、终凝、流动性、收缩性、强度等性能指标。4.1.6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应具有完整的记录和检验报告。4.2材料要求4.2.1用于基坑工程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3MPa,用于生态工法桩时,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8MPa。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见附录A。[条文说明]4.2.1从承载受力角度,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强度须考虑承载构件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桩体间的错动受剪,以及承载构件间隔设置时,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成桩(或墙)最薄弱截面的局部受剪承载力。并且生态工法桩作为挡土和止水复合支护结构时,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生较大侧向变形,可能会导致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桩体开裂,不仅影响其截水效果,甚至会削弱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抗剪能力,给基坑工程带来隐患。为到了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受剪承载力要求;再根据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抗压强4.2.2有防渗和阻隔要求时,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渗透性系数应满足设计功能需求,一般情况下,渗透系数应小于1×10-6cm/s。[条文说明]4.2.2生态工法桩可用于截水帷幕、地下隔污屏障墙等,按照于有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迁移需求的地下屏障墙,建筑固废再生4.2.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主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材料遇水不应出现膨胀反应或其他可能导致膨胀的聚集物或混合物;2材料不应具有污染性;3采用建筑垃圾、工矿业固废等时,应进行筛分处理,去除粒径大于20mm的杂质和硬质物,如破布、木屑、植物根茎、纤维绳布以及金属、塑料等;4采用工程原位地层取土作为主料时,粒径大于40mm的土-1删除[李红玉]:(包括各类粘性土、粉土、砂土、风化岩等)(石)颗粒应进行破碎处理;5采用工程泥浆作为主料时,应测试泥浆含水率,含水率过高时,应预先泥水分离并通过试验验证;6采用淤泥质土、沼泽土、泥炭土、盐渍土作为主料时,应通过试验验证。[条文说明]4.2.3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再生料、尾矿、石屑是制备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较为优质的土料,杂填土、壤土、工程泥浆往往需要加强预处理或采用针对性的材料方案。铬铁渣、钛矿渣等治炼渣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安定性和吸水膨胀率不合格的钢渣原则上不得用作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原材料,对于安定性和吸水膨胀率等合格的细钢渣颗粒,也需进行充分的试验研究,确保不影响流态固化土的长期性能方可使用。工矿业废渣替代土料保水剂等添加剂,这些对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性能均有影响,在处理工程泥4.2.4硬质垃圾再生的粗、细骨料用作辅料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4.2.5固化剂成品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理指标应符合表4.2.5-1规定;序号1232工艺指标应符合表4.2.5-2规定;序号1度23注:1从搅拌到填筑不超过1h,净浆流动度可不做要求;2固化剂应能满足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设计要求的相关性能。4.2.6在调整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初凝、终凝、流动性、强度等性能指标时,应使用满足环保要求的外加剂。所使用的商品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有关规定现行行业标准《土壤固化外加剂》CJ/T486及《土壤固化剂应用技术标准》CJJ/T286的有关规定。4.2.7拌合与养护用水应符合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中关于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质量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的pH值不小于4.5;2不溶物含量不超过10000mg/L;3可溶物含量不超过10000mg/L;4氯化物含量(以Cl-计)不超过3500mg/L;5硫酸盐含量(以SO42-计)不超过2700mg/L。4.3配合比4.3.1在设计和施工要求中,应明确规定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密度和流动扩展度等性能指标。[条文说明]4.3.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配合比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应用阶段对材料性能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控制4.3.2建筑固废再生材料配合比设计前应明确主料性质及应用要求。所用主料应判断类别并测试相应参数,包括颗粒级配、液塑限、比重、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4.3.3配合比设计应包含配合比计算、适配及调整。4.3.4对于主料的用量、固化剂的类型及掺量、添加剂的类型及掺量和用水量等参数,应通过试验进行确定,配合比成果应提供制备1m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所需的各种材料质量。具体试验方法见附录B。4.3.5固化剂的类型和掺量应根据主料性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性能要求等因素试验确定,掺量宜为5%~20%,设计强度低时取小值,设计强度高时取大值。固化剂掺量应以土的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并按下式计算:α=(4.3.5)式中:α——固化剂掺量,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mc——掺入固化剂的质量(kg);md——所用主料的干质量(kg)。[条文说明]4.3.5固化剂的掺量与主料性质和工程指标需求有关。通过项目应用经验,5%~20%掺量的固化剂制备出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其强度、抗渗性能等指标可满足各类回填、桩身灌注的需求。具体的固化剂掺量可在此区间范围内,对主料开展配比试验确定,当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剂掺量需超4.3.6在配合比设计中,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抗压强度的目标值应不低于设计强度值的1.2倍,渗透系数应低于设计目标值的1/2。[条文说明]4.3.6考虑到工程实际生产、施工、养护中各种的变异因素影4.3.7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拌合物的流动扩展度应满足施工要求,宜为120mm~180mm。若采用机械辅助填筑,流动扩展度可适当降低。流动扩展度试验方法见附录C。[条文说明]4.3.7流动扩展度用于表征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流动性能。流动扩展度越小,表示材料的流动性能越差。流动扩展度过小的材料在灌注过程中难以只依靠自重作用密实,易导致桩身缺陷;而流动扩展度过大则表明材料含水率过高、粒料间粘结性能差,对材料凝固时间、强度形成等均会有为一般流动性拌合物;流动扩展度>220mm为大流动性拌合物。这种划分并不严格,在设计拌合物流动性时,还应注意,流动扩展度设计时需考虑时间对流动性的影响,通常规定施工灌注时的流动性。对强度、收缩、4.3.8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拌合物的密度可通过添加泡沫剂、钢渣、砂石等材料进行调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当有低吸水率或憎水等特殊要求时,宜掺入防水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3在使用添加剂之前,应进行适应性试验,以确保该添加剂对材料的性能无不良影响;在采用新型添加剂之前,应进行专项试验和论证。因此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混凝土添加剂对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仍有较4.3.9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试配时,宜先确定主料和水的用量,并至少采用3个配合比,其中一组配合比的固化剂掺量应为基准值,其余配合比的固化剂掺量宜在基准值的基础上,按3%~4%的间隔增加或减少。外加剂的用量应以固化剂的掺量为基准,进行试验确定。4.3.10在试配过程中,应测试拌合物的初始流动扩展度、湿密度、凝结时间,以及设计指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并应测试其他设计有要求的技术指标。初凝和终凝时间的测试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执行,抗渗性能测试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4.3.11拌合物应保持匀质性,不应出现离析和泌水现象。水和添加剂的用量应计及输送过程中的流动扩展度损失以及凝结时间的变化。从拌合完成至灌注时间不应超过4h,若间隔时间超过4h,应适当添加缓凝剂。4.3.12设计配合比应根据试配结果选择能满足要求的配合比,同时兼顾经济性,若出现以下情况,应重新设计配合比:1试配的配合比均不能满足要求;2主料来源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3更换固化材料或辅料。4.4制备4.4.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制备应分为现场拌合和厂拌两种模式,宜采用厂拌模式。-1删除[李红玉]:优先厂拌法能够在集中的拌和站进行混合料的拌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合均匀度以及拌合质量。相比之下,现场拌合可能受到场地、设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拌合质量不稳定;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厂拌模式也更为优越,厂拌法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对4.4.2现场制作、输送与填筑,应采用专用设备,计量系统施工前应进行标定;厂拌设备应定期检查、标定。4.4.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制备设备应具有原材料自动计量功能,能实时显示主料、固化剂、外加剂、水的传输速率和添加总量。根据设计配合比,拌合材料的用量质量偏差应符合表4.4.3的要求。水4.4.4主料搅拌前应预处理,清除原料土中混入的异物,如木片、金属物、塑料等。砂土类材料宜选用破碎筛分设备;细粒土宜增加解泥步骤,加水制备成泥浆并过筛。4.4.5拌合、填筑设备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性能应满足连续填筑的要求,单台设备的拌合生产、填筑能力不宜小于25m3/h。拌合时间应充分,确保各组分混合均匀。4.4.6若采用现场拌合,拌合施工现场扬尘应符合山东省现行标准《房屋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技术规程》DB37/T5252的有关规定,机械设备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的施工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4.5质量检验4.5.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选择的固化剂、外加剂等原材料和制备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成品检验项目与检验方法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5.2主料应进行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颗粒分析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主料来源,每2000m3应检查1次;2含水率应采用烘干法测定,有机质含量应采用烧失法测定,颗粒分析应采用筛分法和密度计法测定。4.5.3固化剂进场必须按批次对其品种、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验收。当使用中对固化剂质量有怀疑或固化剂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时,必须再次进行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固化剂,固化剂每200t为一个批次,不足200t应按一个批次,每批抽样不少于1次;2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抽检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检次数3应检查固化剂出厂检验报告,并进行强度、凝结时间试验;4对强度、凝结时间应进行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4.5.4外加剂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配合比检测不应少于1次;2应检查外加剂的出厂检验报告,并按照设计配合比,测试外加剂调节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相应的性能指标。1用于检测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强度的试件应在现场随机取样制作并进行同条件养护;2每施工100m3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制作1组试件;若灌注量小于100m3,应按1组试件制作,每组试件应至少包含3个试块;3抗压强度测试方法参照附录A执行,渗透系数测试方法应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相关规定执行。4.5.6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流动扩展度与湿密度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生产100m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检测1次,单批次生产低于100m3时,应检测1次;2水下灌注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在灌注前检测1次。[条文说明]4.5.6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流动扩展度与比重,是工艺加工、材料运输、灌注过程中的关键指标。流动扩展度可以评估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均匀性和流动性,发现配合比不合理等问题;通过控材料的流动扩展度,5.1一般规定5.1.1生态工法桩应用于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时,其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条件与要求,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选择生态工法桩的工艺参数。5.1.2生态工法桩应按下列规定分类:1按照桩径分类:1)微型桩:桩径200mm~600mm;2)普通型桩:桩径600mm~900mm;3)大直径型桩:桩径大于900mm。2按照是否内置承载构件分类:1)素桩:仅由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形成桩体,桩体内无承载构件,用作截水、隔渗、构造挡土等。2)实桩:内置承载构件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灌注桩,可以承载水平向和竖向荷载,用作基坑支护桩,立柱桩等。素桩具有防水、隔渗以及改良原地层的功能,但抗弯性能较差,无法直接作为基坑支护桩承载土压力的作用;实桩除具备素桩功能以外,植入了承载构件,极大地提升了挡土承受载荷的能力,二者的灵活组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承载构件、协调变形等多种因素。经过大量工程实际验证,应用于基坑支护5.1.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8MPa;当考虑桩体内的承载构件回收时,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大于8.0MPa。5.1.4生态工法桩的布置形式可分为柱列式与咬合式。作为止水帷幕时,应采用咬合式布置方式,桩径应采用普通型桩或大直径型桩,咬合搭接宽度不得小于200mm,且当生态工法桩入土深度大于15m时,搭接宽度不应小于250mm。仅用于构造挡土时,咬合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50mm。使用挂网喷浆或挡土板等措施进行桩间挡土,咬合式布置的实桩应考虑灌注桩间搭接长度的要求。对于没有承受土压力作用需求的地下隔渗墙等,可仅5.1.5生态工法桩作为止水帷幕使用时,桩身材料的抗渗性能应满足墙体自防渗的要求,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10-6cm/s。以单独用作与其他支护结构结合的截水帷幕、水利工程中永久性截水帷幕以及地基加固等,其设计要求应分别遵照相应规范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渗透系5.1.6生态工法桩的选型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形状与规模、支撑或锚杆体系的设置等因素综合确定。场地土质条件、桩体直径、桩间距、承载构件刚度、以及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强度等因素有关。增加桩径、提高承载构件抗弯能力、加密间距和提高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强度,可以提高生态工法桩的适用开挖深度,生态工法桩的设计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和施工便捷性,以获得最大的合使用。当生态工法桩自身承载能力不足时,可通过增强承载构件刚度5.1.7生态工法桩应根据支护结构的特性、基坑的使用要求、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计算。设计计算还应分别符合基坑分层开挖、设置支撑或锚杆、地下主体结构分层施工与换撑等各种工况。同行业与地区相应的规范标准。生态工法桩施工设备选型灵活,适合各5.1.8生态工法桩支护结构的变形预警值、控制值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形预警值、控制值应根据周边环境条件和基坑开挖深度综合确定,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5.1.8基坑支护结构都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和基坑自身安全,确定变形控制指标,生态工法桩的变形控制还应满足内置承载构影响其截水效果以及对生态工法桩抗剪能力的削弱,过大的变形也会导致型变形预警值、控制值的取值可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中的相关要求进行确定,有可靠的当地工程经验和地方标准要求时,5.1.9承载构件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载构件宜采用便于回收的型钢,如H型钢、工字钢或组合钢结构;当使用周期较长时,宜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如预应力混凝土方桩、管桩、板桩等;2承载构件的净尺寸应小于桩孔直径,孔壁与承载构件之间最小净距应不小于30mm;3使用咬合式布置时,承载构件边缘与咬合边线部分最小净距应不小于50mm。及咬合施工对已植入的承载构件的影响,因此规定承载构件的外缘与孔壁、咬合边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按图2和图3确定控制净距。5.1.10承载构件采用的钢材宜采用Q235B级钢和Q355B级钢。采用型钢时,规格、型号及有关要求宜按国家现行标准《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11263和《焊接H型钢》YB3301选用。组合钢结构的设计与加工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要求执行。5.1.11承载构件采用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宜选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方桩等抗弯、抗剪能力满足设计要求的桩型。其规格、型号应按国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的相关标准执行。影响了桩体的承载性能与工程安全,因此承载构件的合理选用对生型钢应根据桩径选用,如普通型桩宜采用H488×300×11×18、H500×200槽钢或工字钢;大直径型桩宜采用H800×300×14×26、H850×300×16×预制管桩或预制矩形桩。预制管桩可按国家标准图集《先张法预应力混组合钢结构是通过在型钢等钢制承载构件上增加构件或以多种钢制承载构件组合使用,以改善承载构件的受力性能,其中预应力型钢是基坑工程中向与基坑开挖时桩后土压力作用产生的弯矩相反,以此来减小承载构件工作状态下的桩身弯矩,可改善挡土结构工作状态下的内力分布,减小挡土结构改善传统承载构件刚度单一的缺陷,以适应不同地层、挖深导致的土压力荷载变化。由于预应力型钢承载构件可以主动减少基坑侧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因此可以减少或取消支锚结构的使用,节约建造的经济成本,也避免了5.1.12在生态工法桩施工前,应掌握施工区域的地质资料,查明周边环境、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障碍物,并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5.2设计5.2.1生态工法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与隔渗帷幕,其计算与验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桩体的内力和变形计算;2整体稳定性验算;3抗倾覆稳定性验算;4坑内抗隆起稳定性验算;5抗渗流稳定性验算;6坑外地层变形估算。用、内力与变形计算、抗渗流与抗突涌、稳定性验算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5.2.2生态工法桩的抗弯能力计算,只应计算内置承载构件的抗弯能力。在进行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以及基坑抗隆起、抗倾覆、整体稳定性等各项稳定性分析时,支护结构的深度应取承载构件的插入深度,不应计入承载构件端部以下生态工法桩的作用。[条文说明]5.2.2由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和内置承载构件复合的生态工法桩,具有挡土和截水的双重功效,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和内置承载构件的相互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承载构件采用型钢或组合钢结构可以做到回收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但需要回收的型钢表面要涂上减摩材料以降低型钢或组合钢结构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间的粘结力,这直接影响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针对型钢或组合钢结构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组合刚度问题,编制组采用不同截面形式型钢和不同强度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组合成梁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试验中采用不同的加载方式对涂减摩材料和不涂减摩材料的组合梁分别进行了试验,通过量测挠度的方式,得出组合梁的刚度,并与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当组合梁变形较著提高组合梁的刚度。按照不考虑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刚度提高作用求得的梁2组合梁变形较大时,在弯曲破坏发生处,型钢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粘结会完全破坏,此时,型钢单独受力,当在型钢上涂刷减摩材料时,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粘结破坏现象更为明显。故验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梁整体性明显优于钢管,在加载初期钢管组合梁的可控低强度材料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生态工法桩的受力计算中不考虑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作5.2.3作为隔渗帷幕,生态工法桩的入土深度,除应满足承载构件的插入要求之外,尚应满足基坑抗渗流稳定性的要求。为截水体系应深入到基底以下一定深度。当基坑工程遇到承压水问题态工法桩除应满足基坑开挖到底时基坑抗渗流稳定性外,还应结合基总体设计满足承压水处理的要求,截断或部分截断承压含水层。当穿含水层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流动性对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影响;当5.2.4生态工法桩内置承载构件的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验算:1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弯矩全部由承载构件承担,并应符合下式规定:≤f(5.2.4-1)Mk——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弯矩标准值(N·mmW——型钢沿弯矩作用方向的截面模量(mm3f——型钢的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2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剪力全部由承载构件承担,并应符合下式规定。≤fv(5.2.4-2)w式中:Vk——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剪力标准值(N);S——型钢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截面对中和轴的面积矩(mm3I——型钢沿弯矩作用方向的截面惯性矩(mm4tw——型钢腹板厚度(mmfv——型钢的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5.2.5生态工法桩内置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验算:1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弯矩全部由预制混凝土结构承担,并应符合下式规定:0Mk=M0(5.2.5-1)式中:M0——预制混凝土结构抗弯能力设计值(kN·m)。2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剪力全部由预制混凝土结构承担,并应符合下式规定:式中:V0——预制混凝土结构抗剪能力设计值(kN)。分别是采用弹性支点法进行计算得到的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弯矩和剪行承载力计算时,可根据包络图取最大值,作用内力应分别乘以支护5.2.6生态工法桩内置组合钢结构时,作用于生态工法桩的弯矩全部由组合钢结构承担。组合钢结构的受弯、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5.2.7生态工法桩桩身局部受剪承载力验算应包括承载构件与生态桩之间的错动受剪承载力和生态工法桩最薄弱截面处的局部受剪承载力,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验算:1承载构件与生态工法桩之间的错动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5.2.7-1)式中:V1k——作用于承载构件与生态工法桩之间单位深度范围内的错动剪力标准值(N/mm),V1k=qkL1/2;qk——作用于生态工法桩计算截面处的侧压力强度标准值(N/mm2L1——相邻承载构件翼缘之间的净距(mmd1——承载构件翼缘处生态工法桩桩体的有效厚度(mmτ——生态工法桩桩体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取留样试块检测试验检测结果。2素桩与实桩搭接处,生态工法桩最薄弱截面的局部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5.2.7-2)式中:V2k——作用于承载构件与生态工法桩之间单位深度范围内的错动剪力标准值(N/mm),V2k=qkL2/2;L2——相邻承载构件翼缘之间的净距(mmd2——生态工法桩最薄弱截面厚度(mm)。应进行承载构件边缘之间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段的错动受剪承载力和受剪截面面积最小的最薄弱面受剪承载力验算。根据实桩与素桩的破坏模式,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外侧水土压力最大的区域,即位于开挖面位置。选取实桩与素桩咬合搭接最薄弱面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作为采用H型钢以外的承载构件时,也需要对局部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当承载构件为混凝土管桩、钢管等圆形构件时,需验算生态工法桩搭接处的最薄弱截面的局部受剪承载力;当承载构件为预制方验算沿受力方向,承载构件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交界面处截面的局部受剪承5.2.8生态工法桩的顶部应设置封闭的冠梁,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冠梁的强度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并应进行后期回收拔除荷载验算;2冠梁宜与第一层支撑的围檩合二为一,并与支撑形成合理的传力体系。若支撑杆件对冠梁具有向上作用时,应在承载构件与冠梁之间设置竖向抗剪构件;3承载构件顶部高出冠梁顶面的高度不应小于500mm,作为回收拔除的受力部位;4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冠梁时,承载构件与冠梁间的隔离材料应采用不易压缩的材料。计算时应计算承载构件对冠梁截面强度的削弱影响,冠梁主筋应避开型钢设置。冠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承载构件宽度的0.6倍,截面宽度宜比承载构件抗弯方向长度大350mm。箍筋宜采用四肢箍,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在冠梁与支撑交点位置,箍筋宜适当加密。由于内置承载构件而未能设置封闭箍筋的部位,应在承载构件外侧设置封闭箍筋予以加强;5当采用组合型钢冠梁时,应建立可靠的整体性连接。组合型钢梁的安装应根据现场桩的实施情况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并应确保钢梁与型钢之间的所有空隙均采用强度不低于3MPa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填实。出型钢,起拔过程会对冠梁产生较大的荷载作用,因此冠梁的规格尺寸必须截面锚入冠梁,为便于后续拔除,冠梁和型钢之间采用一定的材料隔离,因此计算过程中型钢对冠梁截面的削弱是不能忽略的。冠梁与型钢的接触处的隔离材料,一般采用不易压缩的材料,如油毡等。冠梁的箍筋直径和间距由计算确定,一般采用四肢箍。对于因内插型钢导致箍筋不能封闭的部位,宜同时,空心预制桩顶部设置端板和钢筋笼,并用混凝土填充,填5.2.9在生态工法桩支护体系中,围檩应符合以下要求:1可采用型钢或组合型钢围檩或钢筋混凝土围檩。同时,应结合钢管支撑、型钢、组合型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等内支撑体系或锚杆体系进行设置;2围檩应保持完整、封闭,并与支撑体系连成一体。钢筋混凝土围檩在转角处应按刚节点进行处理,并采取构造措施确保围檩体系连接的整体性;3钢围檩或钢筋混凝土围檩应采用托架或牛腿和吊筋与内置承载构件进行连接。生态工法桩、围檩与围檩之间的空隙应用钢模块或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实。5.2.10生态工法桩作为支撑体系的立柱桩时,承载力的计算应根据承载构件作为桩基类型,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要求执行,在极限桩侧阻力标准值时,可适当考虑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有利作用。[条文说明]5.2.10由于承载构件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强度差异性较大,作为端承桩工作状态时,载荷完全通过刚度大的承载构件传递,无需考虑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承载能力。在软弱土层中,依靠侧面摩阻力提供立柱桩承载力时,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利用自身与承载构件一体性,直接增加了桩周接触面积,在计算此类桩型时,可以考虑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有利作用,但必须对承载构件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之间后握裹强度进行复核验算,验算方法5.3施工5.3.1实施生态工法桩工程前,应具备以下必要文件和资料:1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2经审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记录;3经审查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4成孔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5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供材工艺及其试桩的质检报告。5.3.2钻孔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用。在成孔过程中,应保持连续施工,并确保完成成孔后至灌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间隔时间不超过12h。5.3.3生态工法桩施工应满足以下规定:1当灌注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2桩孔的入土深度应比型钢的插入深度深0.5m~1.0m;桩底沉渣厚度不应大于200mm;3采用咬合式布置的桩体,其桩孔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200;实桩与实桩咬合时,其桩孔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应当桩长大于30m,宜适当增加咬合搭接宽度。5.3.4生态工法桩中内置承载构件应符合以下规定:1先批次施工的实桩应为后续咬合作业预留空间,承载构件植入应采用导向架进行安装辅助,垂直度不应大于1/200;2承载构件宜采用整材,当承载构件为H型钢或组合钢结构,需采用分段焊接时,应采用坡口焊等强焊接,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采用螺栓连接时,应采用翼缘拼接板及腹板拼接板,宜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且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的要求;当承载构件为预制混凝土结构,需要接桩时,应满足选取相应预制桩的图集和规范要求。3单根承载构件接头不宜超过2个,焊接接头的位置应避免设在支撑位置或开挖面附近等受力较大处;相邻承载构件的接头竖向位置宜相互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1m,接头位置距离基坑底面不宜小于2m。4内置承载构件应预先评估回收措施,并采取减摩措施。当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强度高于2.3MPa时,应制定专项回收方案。5.3.5成孔工艺与机械的选用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根据成桩深度、桩径、土层情况、周边环境、钻渣与钻液排放等因素选择成孔机械和配套工艺;2成孔工艺宜采用旋挖成孔工艺。当使用螺旋钻或冲击成孔工艺时,应评估施工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对于其他成孔作业方式,可通过试桩确定或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要求进行机械选型。5.3.6成孔施工的允许偏差应满足以下要求:11115.3.7在软土地区、易坍塌等特殊地层成孔时,需采取泥浆护壁、埋设护筒等措施,其执行要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具体采用哪种措施,应根据地层条件、周边环境、经济性等综合确定当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按照水下灌注的要求泥浆护壁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地层可采用护简护壁。护筒内径宜比径大20~40cm,在钻进的同时压入护筒,直到护筒进入稳定地层。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灌注宜采用导管法,在灌注过程中逐渐提升护筒,5.3.8生态工法桩咬合施工前,应进行试桩,试桩符合下列规定:1试桩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后期应用工况应具有代表性;2试桩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场地地层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1组,每组不应少于3根,其中实桩不应少于1根,素桩不应少于2根;3试桩应能确定施工设备,工艺参数、成孔时间、取土面高度和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凝固强度;4应待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初凝后方可实施切割。5.3.9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原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差异性较大,因此规定施工前应进行试成桩,验证材料配合比、成孔删除[李红玉]:必须机械与工艺的适用性,成桩质量与经济性等参数。试桩灌注过程中应观察桩孔孔口与侧壁的稳定性、材料灌注的连续性,并计算灌注桩的充盈系数,对成孔与灌注工艺进行综合评判。试桩后应通过钻芯、低应变法等手段检测成桩的均匀性与完整性,当检测结果表明桩身存在缺陷时,应查明原因,并相应采取调整材料配比、优化灌注工艺、增加振动密实等措施。5.3.10咬合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桩或素桩的直径不宜小于600mm;2实桩中的承载构件应设置于单桩中心位置,不应设置于相邻两桩搭接处;3咬合作业施工顺序为:先施工素桩,再在相邻两素桩间施工实桩;4在地下水丰富或含有承压水地层中进行施工时,应确保孔内外水位平衡,才能进行后续施工;5采用钢套管配合下的旋挖钻机施工时,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咬合式排桩技术标准》JGJ/T396选用施工及有关要求。[条文说明]5.3.10用于基坑支护桩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强度一般在0.8MPa~2.0MPa之间,因此生为容易,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高流动性,在材料凝固形成强度前进行咬合搭接施工易导致已灌注的材料流入相邻桩孔中,因此咬合施工前必须确认已灌注的材料完成初凝,必要时可跳隔多于一根的桩位进行成桩施工,此时应严格放线并核对桩位,避免出现搭接长度不够等质量问5.3.11生态工法桩的施工应间隔2至3个桩位,并在灌注完成24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缩径等问题,影响最终的成桩质量,因此设置间隔成桩的施工措对邻桩侧壁扰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邻桩的观察,如出现桩身未凝固,孔口塌陷等情况,应暂缓施工,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高渗透性地层,成孔与灌注作业的相互扰动会加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5.3.12在进行灌注前,应检查孔位、孔径、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等项目,合格后应立即开始灌注。5.3.13灌注可采用溜槽、溜管、泵送等形式,其浇筑口底部位置应控制在灌注面上1.0m以内。灌注时应采用导管作业,避免直接冲击桩孔侧壁。5.3.14水下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下灌注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具备良好的流动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坍落度宜为120mm~200mm;2水下灌注应采用导管作业,导管构造与作业工艺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执行;3水下灌注混凝土宜掺外加剂。[条文说明]5.3.14水下灌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主要采用导管法,其原理是将密封连接的钢管(或强度较高的硬质非金属管)作为材料的灌注通道,其底部以适当的深度埋在灌入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内,在一定的落差压力行专门的配合比设计,增大湿密度,确保灌注过程中不会出现遇水离的现象,同时需要控制材料的流动度在合理范围内既要避免因为流动度不足而导致材料在导管内淤堵,也要避免流动度过大导致材料在灌注过程中被护装入封堵塞;③在料斗中灌入首批材料;④移除封堵塞,使材料由导管灌入管连续灌入材料,灌注过程中应注意导管提升,确保导管底口埋入材料深度5.3.15承载构件安装前,应检查其平整度与和接头焊缝质量,并确保接头避开承受力较大的位置。5.3.16在安装承载构件之前,应清除表面的污垢、铁锈、泥渍等附着物,并在表面干燥后涂刷减摩材料。5.3.17当承载构件安装先于灌注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垂直度,在孔口应采用牢固的定位措施,并确保灌注对承载构件产生的冲击移位不应大于±10mm。5.3.18当承载构件安装晚于灌注施工时,应在灌注桩施工结束后30min内插入承载构件。在插入过程中,应采用牢固的定位导向架并采取措施保证承载构件的垂直度。承载构件插入到位后,应用悬挂构件控制承载构件顶标高,并与已插好的承载构件牢固连接。5.3.19承载构件宜依靠自重插入,若遇到困难,可采用辅助措施使其下沉。严禁采用松钩快速下落的插入方法。5.3.20在承载构件拔除前,应确保工法桩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肥槽回填密实。5.3.21承载构件的起拔作业应采用专用的液压起拔机,并优先利用冠梁作为反力措施。若冠梁强度不足以提供所需反力时,应制定专项方案。5.3.22为减少对周边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宜采用隔一拔一或分段跳拔回收的方式。承载构件拔出后留下的空隙宜及时注入水泥浆液或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充填。5.4检验与验收5.4.1生态工法桩工程应进行桩位、桩长、桩径、垂直度和桩身质量的检验,以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5.4.2在验收过程中,应检查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和承载构件等桩体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报告,确保其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5.4.3在灌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前,应对已成孔的中心位置、孔深、孔径、垂直度、孔底沉渣厚度进行检验,以确保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成孔质量应符合表5.4.3的规定。序号123值45.4.4对于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试件的制作、养护和试验,应遵循以下规定:1试件数量:每灌注100m3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制作1组试件;若灌注量小于100m3,则每5根桩均应制作1组试件,每组应包含3个试件;2试件取样应从实际灌注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中提取;对于同组试件,应取自同一车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或同一批次现场一体机制备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5.4.5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可进行强度、抗渗性能检测。5.4.6承载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4.6的规定。1234565.4.7型钢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4.7的规定。序号量1235.4.8在进行基坑开挖前,采用钻芯法检验生态桩28d龄期的桩身强度。桩身强度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取桩体材料的芯样应立即密封并及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3根。每根桩的取芯数量不宜少于5组,每组不宜少于3件试块;2芯样应在全桩长范围内连续钻取的桩芯上选取,取样点应取沿桩长不同深度处的5点。钻孔取芯完成后的空隙须注浆或灌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填充;3当能够建立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或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结果与浆液试块强度试验或钻取桩芯强度试验结果的对应关系时,也可采用原位试验检验桩身强度。会受到地层施工振动、地下水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态工法桩达到设计要6.1一般规定6.1.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主料,除应满足本规程第4.2节的相关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机质含量不宜超过5%,不应超过10%;2粉煤灰中SiO2、Al2O3、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应大于10%,湿粉煤灰含水量不宜超过35%;3炉渣宜采用燃煤炉渣,也可采用垃圾焚烧炉渣;炉渣应经过破碎处理,粒径不应超过10mm;4当渣土、淤泥等材料需要特殊处理时,可通过固化处理并经压制成型为免烧渣土球,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工程渣土免烧再生制品》JG/T575的有关规定;5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有关规定。6.1.2用于基坑回填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最小抗压强度不宜小于0.3MPa;涉及二次开挖或拆除的临时回填部位,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最小抗压强度不宜大于1MPa;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用作水平传力材料时,其强压强度需满足支护结构传力要求,且不得对新建地下结构造成损伤。6.1.3建筑物有抗浮要求,并采用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作为弱透水材料回填时,渗透系数不宜大于5×10-7cm/s;有防治污染扩散等特殊要求时,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10-7cm/s。6.1.4对于特殊工程,可根据工程特点,经专项研究和论证,提出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长期性能及必要的环保要求。6.2设计6.2.1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材料性能设计及配合比设计。涉及主体验算时,应考虑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对结构应力、浮力的影响。6.2.2设计时应考虑生产、运输、填筑的工艺及填筑部位对强度、工期、施工工作面的要求,并明确验收指标。建筑固废再生材料主要性质为抗压强度。当填筑部位有抗渗要求时应考虑其抗渗性能或渗透系数要求。6.2.3建筑固废再生材料设计时,应考虑材料的流动性、泌水性(抗离析性),且应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流动值宜为140mm~200mm。管道沟槽、肥槽部位的流动值应大于140mm。异形、复杂结构部位流动值宜大于180mm;2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初凝前不应出现显著泌水,泌水率宜小于3%。泌水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有关规定。固废再生材料泌水率一般可要求小于3%,对于涉及市政道路管道沟槽部位6.2.4配合比设计中,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主要固化剂,根据填筑部位的材料性能要求,经试验确定水泥用量。较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优先推荐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固化剂。当考虑早初凝时间不宜过短,否则会影响流态固化土运输时间;固化剂终凝时间不宜6.2.5配合比适配应在配合比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流动值、强度等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原料土的性质进行适配时,砂土可与固化剂、水按质量比直接混合搅拌;细粒土宜先解泥,解泥后按泥浆质量比换算后进行混合搅拌。6.2.6外加剂的种类与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的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抗压强度大于0.5MPa或有抗渗等特殊要求时,可掺入外加剂改善材料性能,外加剂的种类与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考虑降低流态固化土湿密度时,应考虑掺入泡沫剂,泡沫剂的种类与用量通过试验确定,泡沫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剂》JC/T2199的规定;3有低吸水率要求或憎水等特殊要求时,宜掺入防水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防水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T474的规定;4原料土以砂土为主时,宜掺适量保水剂,避免离析;5其他外加剂的使用应通过试验验证,满足设计施工要求,且对地下环境无污染。于固化剂含量的5%。符合混凝土要求的外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流态固化外加剂。固化机理在于溶于水后形成离子交换中介物,散入土体过电离子交换,改变水分子和土颗粒的电离子特性,破坏孔隙毛细管6.3施工6.3.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规模、工期进度、安全与环境保护要求等情况,编制专项施工方案。6.3.2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平面布置、流态固化土配合比、每次填筑厚度、施工顺序以及不同的施工顺序对邻近建筑和场地的影响等内容。6.3.3基坑回填施工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冬、雨季的起止时间,及时关注气象条件变化,做好防范措施,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遇降雨天气,应对未硬化的填筑体表层进行覆盖,且不宜再开新作业面;2冬季施工应做好防冻措施,不应出现冻结现象。6.3.4填筑前应清除肥槽内垃圾、树根等杂物,填筑时应无明显流态水。槽内积水过多时,应分析原因,做好前期处理工作。好相关前期处理工作,如基槽采取降水措施,填筑过程中,不应停止降水,6.3.5设备生产能力、车辆的运输能力应与回填施工工艺及效率相匹配。6.3.6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宜使用泵车进行运输,运输过程应保证回填材料均匀不离析,运输过程及填筑前不应添加水或其他外加剂,填筑前应检测流动值,满足填筑要求,流动值低于160mm时宜进行振捣。6.3.7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填筑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可采用溜槽、溜管、泵送管道等形式,其浇筑口底部宜控制在填筑面上1m以内。填筑时尽量避免直接冲击沟槽侧壁或预埋管道。当日浇筑完后应及时清理溜管、泵送管道中残留的回填材料。清理时产生的稀浆不应排入填筑工作面。6.3.8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应分层填筑,每层填筑厚度应通过核算确定,且不宜大于2m,相邻片区填筑高差不宜大于1m。当沟槽底部埋设管道时,首次填筑不宜超过0.5m。两次填筑的时间间隔应根据经验或试验确定,且不小于24h;当基槽填筑底标高不一致时,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会对侧壁产生压力,因此应分层填筑,避免侧向压力过大,影响模板等侧向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经现场试验,结合施工经验,最终确定首次填筑厚度不6.3.9回填坑道等闭塞空间时,应在顶部设置排气管或气孔;需设置模板时,应提前安装模板,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满足设计要求,并避免漏泥。6.3.10回填材料从拌合完成至填筑时间不宜大于3h。若间隔时间需超过3h,宜调整配合比并添加缓凝剂。对于占用市政道路的基坑工程回填,在满足运输及填筑准备时间的前提下,回填材料中可添加早强剂。6.3.11分层填筑或顶层填筑完毕后应在填筑体表层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膜等进行养护。施工完成并初凝后,应立即洒水保湿,土工布需时刻保持湿润但无积水;塑料薄膜应保持膜内有凝结水。6.3.12顶层回填材料填筑完毕后的养护期至少7d,养护期间内应禁止车辆在浇筑面通行,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6.4检验与验收6.4.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可按施工段、工程量为检验单位进行划分。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应符合表6.4.1的有关规定。6.4.2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用于检验的试样应随机从同一运输车卸料量的1/4至3/4之间抽取,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4.2的规定。分类主控项目试块的检查数量应符合以下要a.每检验单位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样;同条件下养护试样组数量根据施工现场确定。b.同一配合比连续填筑少于或置一组试样。c.同一配合比连续填筑大于400m3时,每400m3留置一组告采用边长为70.7mm般项目值每拌合200m3至少检验一次。单个台班拌合不足200m3至少检验一次。流动值应在拌合点和填筑地分别进行,若采用现/率每拌合200m3至少检验一次。单个台班拌合不足200m3至少检验一次。流动值应在拌合点和填筑地分别进行,若采用现/填筑前应将槽内杂物、积水清除。填筑后应对养护条件高施工填筑后,后续若覆盖路面结构层,应检查其顶层标高,允许误差为填筑体外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a.表面出现的非受力裂缝宽度应小于b.表面蜂窝面积应小于总表面积的[条文说明]6.4.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留置试块的强度与施工现场固化土的强度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肥槽回填位置场地狭窄,现场取芯较为因此本规程规定以留置试块强度作为验收强度,有条件也可以采用原6.4.2建筑固废再生材料需进行抗水渗透试验时,同一配合比的试样留置数量不应少于6组。抗水渗透试验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执行。6.4.3施工质量验收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固化剂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及复检报告;2配比试验报告;3填筑申请书(可参照本规程附录F);4填筑记录(可参照本规程附录F);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可参照本规程附录F);6留置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7施工影像资料;8质量验收记录(可参照本规程附录F)。6.4.4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控项目质量应全部检验合格;2一般项目合格率应在80%以上,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值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1.5倍;3具有完整的施工质量检查记录。6.4.5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不合格的,监理单位应责令施工单位进行缺陷修补或返工,并重新进行质量检验与验收。7.0.1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基坑工程应用涉及的材料加工与施工,均应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及《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的有关规定。7.0.2生态工法桩及基坑回填施工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并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噪声污染:1应使用智能化程度高且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固定式机械,应配备隔声装置;2应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和精度校核,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7.0.3施工现场出入口处应配备冲洗设施,并由专人负责进出车辆的清洗和保洁工作。7.0.4在现场产生的钻液、废渣应利用一体机设备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可用于基坑回填或场地临时道路的路基等。7.0.5加工综合利用场地包含清洗工艺时,应配套建设水循环系统,应实现生产用水零排放。7.0.6夜间施工,应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措施减少声、光和振动等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A.0.1本试验用于测试再生流态回填材料硬化后的抗压强度。A.0.2搅拌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试验用搅拌机》JG244的规定;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模,当基料中含有10mm以上颗粒时可采用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模,当有争议时,应筛去10mm以上颗粒,采用边长70.7mm的立方体试模;压力试验机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的有关规定。A.0.3抗压强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搅拌好的再生流态回填材料拌合物装入立方体试模,当材料表面出现麻斑状态时进行抹平,24h后脱模,标准养护28d;2将养护好的试件放在压力试验机的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3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面均衡受压。承压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加荷,加荷速度为0.25~1.5kN/s,再生流态回填材料强度不大于2.5MPa时,宜取下限。加荷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A.0.4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fm=式中:fm——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MPa);F——试件破坏荷载,单位为牛顿(N);A——试件承压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以三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精确至当三个测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及最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理论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海洋大学《国际关系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我们生活需要谁》课件
-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计算机编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玩教具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玉雕销售与市场调研》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科技学院《油气地质地球化学新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行政会计培训课件
- 2024年机动车检测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格合集(根据补充要求编制)
-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及目标制定
- 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方案
-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三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文件
- 2024年01月11067知识产权法期末试题答案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民法学(2)》期末纸质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GB/T 44713-2024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指南
- 2024年形势与政策 第一讲《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 一年级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