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编通史整合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课件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编通史整合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课件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编通史整合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课件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编通史整合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课件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编通史整合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三12345678910111213一、选择题1415161718D1.北宋前期,宋太宗“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而到了北宋中期,仁宗却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自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如有不是,难于更改,不如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君主专制集权走向弱化B.帝王施政理念发生巨变C.统权与治权进一步分离D.士大夫政治地位的提升解析

从宋太宗时期“臣下止于奉行圣旨”到宋仁宗时期“不如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的变化是大臣从仅仅执行到参与决策,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政治地位的提升,故选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C2.(2024山东东营胜利一中高三期末)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督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据此可知(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地方割据彻底解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中央政府剥夺地方的财权,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A项;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3.(2024广东梅州二模)“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这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行省制,行省的划分打破山川形胜,不使某一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巩固国家大一统,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能折射专制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没有涉及中央及行省的官员如何产生和委任,排除C项;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行省制,并非只涉及边疆地区,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4.(2024山东滨州高三摸底)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员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属他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其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选A项;材料“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员的管理”说明北宋设置“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说明设置的“路”并不影响州府上表奏事的效率,排除C项;材料“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仅表明北宋设置了“路”,但未提及“路”的财政支出由谁提供,无法说明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B5.(2024北京朝阳一模)2024年2月,首都博物馆改陈亮相,其中“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展览内容为“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古都破晓”等几个单元。下列可作为王朝“建都之始”展示内容的是(

)A.分封燕蓟B.迁都燕京C.营建大都D.徽班进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符合“建都之始”的说法,故选B项;分封燕蓟属于分封制下对诸侯国的分封,不属于“建都之始”,排除A项;元朝营建大都是在金朝迁都燕京之后,不属于“建都之始”,排除C项;徽班进京是指清朝时期,安徽戏班到北京表演的历史事件,不属于“建都之始”,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B6.(2024山东泰安三模)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宋代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注意情与法的统一,这里的情主要是指亲情、乡情、友情等,体现了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体现宋代司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在司法处理中重视法与情的统一体现出宋代司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繁荣关系不大,排除A项;讲情不是司法公正公平的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7.(2024重庆模拟)968年宋太祖下诏“文衡公器,岂宜斯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覆试”。从此开始,大臣子弟特别命儒臣于中书复试,合格乃赐及第。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复试(

)A.旨在抑制权贵改革旧弊B.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权威C.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D.反映了崇文抑武的方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对于官员子弟严加考核,并形成复试定制,意在压制权贵,防止其利用权势在科举中舞弊或影响科举录取结果,A项正确;“皇权至上的权威”与材料主旨不符,且与复试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复试只是专门针对官员子弟,并非为选拔优秀人才,排除C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但材料未涉及抑制武将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8.(2024北京海淀一模)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缴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缴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D.限制高利借贷,缓和矛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原有差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经费,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官户等缴纳的助役钱属于新增的额外收入,可见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会减轻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徭役,徭役征发按照人口而非土地,所以材料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起到限制高利贷作用的是青苗法,而不是募役法,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9.(2024浙江台州二模)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由此可知,南宋稻麦复种制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D.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日益突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可知,南宋稻麦复种制得以推广主要是由于北方人大量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故选A项;汉朝时铁犁牛耕已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B项;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发展,材料未体现南北对比,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2024山东青岛城阳高三期末)下面为宋神宗元丰年间部分丝织品租税额与上供额的地域分布表。据此可知,在当时(

)类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租税额绢37.39(万匹)48.48(万匹)

38.06(万匹)50.42(万匹)丝绵35.55(万两)52.64(万两)绫79.63(万匹)20.09(万匹)上供额绢27.11(万匹)72.16(万匹)

18.32(万匹)81.21(万匹)丝绵5.12(万两)94.88(万两)绫49.10(万匹)18.80(万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丝织品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B.南北方纺织技术水平差距拉大C.南方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北方D.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出现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域的部分丝织品(绢、

、丝绵)租税额与上供额远高于黄河流域,说明南方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北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类型税额情况,不能得出“丝织品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部分丝织品租税额与上供额的地域分布,未涉及南北方纺织技术水平情况,排除B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生产绢、

、丝绵、绫等丝织品,不能体现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B11.(2024安徽卷,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州、饶州、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了元朝税粮运输问题,朝廷曾经的想法和做法是让海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运输税粮,但是因为长江航道险阻,导致海船损坏严重,又因为海船“船大底小”的特点并不适合在长江中航行,所以朝廷最后决定把嘉兴、松江的秋粮以及江淮、江浙财赋一并通过海运的方式运送到北方,这说明元代“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税粮运输的问题,并不涉及粮食的买卖,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后,整个南方都是元朝的财赋重心,朝廷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行财赋北运的问题,“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说法错误,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B12.(2024河南郑州二模)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赴杭州任职前,因李方叔日常出行缺少马匹,遂将自己多余的马匹赠予他,并在拟定的契约中说:“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这体现出当时(

)A.马匹交易程序比较烦琐B.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C.马匹交易管控开始放松D.契约成为税收的法律凭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轼考虑到李方叔日后可能会出售自己赠予他的马匹,遂为其出公据,事先说明马匹来源,以减少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麻烦,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交易程序,无法看出“程序比较烦琐”,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当时对马匹交易的管控情况,“开始放松”的说法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中拟定的契约是为了减少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麻烦,与税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13.(2024浙江温州二模)1072年,诏“司农寺出常平粟十万石,赐南京、宿、亳、泗州,募饥人浚沟河”。沈括受命提举其事,并令其“相视开封府界以东,沿汴(河)官、私田,可以置斗门,引汴水淤溉处,以闻”。从中可知(

)A.社会救济与募役法相结合B.沈括反对推行王安石新法C.城市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D.北宋运河工程发展较迅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由材料“司农寺出常平粟十万石,赐南京、宿、亳、泗州,募饥人浚沟河”可知,政府通过雇灾民疏浚河道,在完善国家基础设施的同时实现救灾目的,故选A项;“沈括受命提举其事”说明沈括参与执行这一事,排除B项;从“募饥人浚沟河”可知政府力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而非城市化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发展较迅速的结论,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D14.(2024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这反映了宋朝(

)A.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题干“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可知,宋代农民的流动性增强,结合题干“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可知,政府对该现象是认可的,并不认为该现象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据此可知,该现象反映出宋朝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故选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B15.(2024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元代思想家许衡称“宋文章近理者多,然得实理者亦少”,提出将“理”“道”施之于日用平常;主张设立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这表明许衡(

)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B.注重发挥儒学教化作用C.否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D.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将‘理’‘道’施之于日用平常”“主张设立学校”“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等可知,许衡认为宋代理学虽然追求“理”,但少有得“实理”者,因此他主张将“理”融入日常,主张设学校,发挥儒学的教化作用,使庶人都能明白父子君臣伦理,故选B项;据材料“然得实理者亦少”等可知,许衡认为宋代少有得“实理”者,可见他并不提倡“格物致知”,他主张通过日常、学校教化使人们明“理”,排除A项;据材料“明父子君臣之大伦”等可知,许衡并没有否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只是主张通过日常及学校教化发挥儒学的教化作用,排除C项;经世致用的思潮在明末清初出现,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C16.(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是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页,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这折射出,当时(

)A.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B.活字印刷术已普遍使用C.出版业的竞争较为激烈D.政府加强商业活动规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据材料“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可知,印刷者为与其他印刷作坊的印刷品进行区分,对《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进行了特殊的标记,用以说明此书印刷的出处,使购买者可以知晓书籍的来源,保证了质量,增加了竞争力,故选C项;明清时期,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排除A项;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因其工艺要求高、制作烦琐,印刷业多采取雕版印刷术,排除B项;宋代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政府对于商业买卖减少干预,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非选择题17.(2024齐鲁名校联盟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唐朝中央权力结构及运行示意图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司马光《资治通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二

北宋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