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2、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3、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刺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A.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4、如图为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其可以佐证。
A.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B.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C.赫梯人与古埃及人在西亚的争霸D.赫梯人击败埃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5、阅读《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6、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秦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三国两晋时期,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进入唐代之后,780年陆羽著《茶经》,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宋代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逐渐兴起,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习俗。元朝时,北方民族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材料表现了()A.饮茶之风开始于秦汉时期B.清朝出售茶叶成为正式行业C.各少数民族都盛行茶文化D.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7、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国家文化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8、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以下属于其文化成就的是()
①《掷铁饼者》②《编年史》③《几何原本》④《荷马史诗》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9、10—12世纪的欧洲学者普遍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A.文化冲突推动了文艺复兴B.阿拉伯原有贸易地位衰落C.欧洲人重新树立文化自信D.政治交锋促进了思想交流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材料三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举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China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己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三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12、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材料三20世纪初;当人们还在跪拜君上;礼拜神佛的时候,所穿礼服已有用新式机织衣料者,甚至出现了“批洋衣揖孔孟”现象;当人们还在以牲醴笾豆于春秋岁时祭祀祖先的时候,西点西肴、洋酒洋饮料已悄悄进入日常饮食中;当有的贵族、官吏建房逾制遭到参奏的时候,西式洋楼已矗立于通都大邑閱闠之中。
——摘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学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试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并科指出这段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②有学者认为“旧事物的异变往往需网要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请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材料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当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虽然是好东西,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处理过去的国家或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1)依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14、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隋唐皇室以胡汉混杂的血统奄有天下,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盛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礼法颇富“胡风”。胡人礼法观念淡薄,胡曲与胡舞在唐代大为流行;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材料二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隋唐皇室以胡汉混杂的血统奄有天下,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盛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礼法颇富“胡风”。胡人礼法观念淡薄,胡曲与胡舞在唐代大为流行;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文化在唐代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6、新加坡的历史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求独立、谋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19世纪下半叶至1600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成立于1818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9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1824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整理自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史》19材料二19591963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它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1965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8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年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整理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70材料三自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新加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印度公司在殖民过程中拥有的“特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独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世纪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示意图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自然界天时万物的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看作是“人道”,“人道”即“天道”,正所谓天不变,遵亦不变。中轴线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材料二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
根据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摘编自周润山《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布局》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且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毕竞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向往和逸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導君爱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特点表述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楚。)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筷子的演变(节选)
。时期。
饮食习惯。
筷子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
中国人形成喜熟食;热食的习惯。
筷子作为烹饪工具;对正在蒸煮的食物进行搅拌和拨弄柴火。
战国。
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
汉到唐。
小麦的普及并由粒食改为粉食;面条;饺子等流行。
筷子传播到西城;东北、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筷子文化團形成。
唐宋元明。
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
明中叶以后。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的重要食物。
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兰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优雅。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为民众提供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它受到国家历史、文化、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指政府为民众提供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它受到国家历史、文化、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一)国家历史治理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官僚队伍的质量,无论是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公共品,还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都需要高素质的官僚体系。国家历史是决定官僚能力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统一国家中,能够培育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丰富的社会资本会有效减少官民间的对立,使得政府人员深深地“嵌入”社会之中,从而提高官僚组织的效率。(二)文化文化是社会中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决定着某个社会采用的治理模式。(三)殖民遗产与法律传统发展中国家大多曾是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殖民经历给这些国家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和制度遗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摘编自曾庆捷《围绕治理能力的政治发展:国家间差异的历史起源》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5分)22、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3、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4、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据材料“黑石号”沉船;“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是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C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瓷器、而粉彩瓷清朝时期的瓷器,A错误;材料中只说瓷器的数量和产品的产地,没有涉及到产品的制造工艺问题,B错误;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不全是官窑产品,D错误。
【点睛】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唐朝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元代的青花瓷烧制最成功。明代的斗彩、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清朝珐琅彩瓷、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2、D【分析】【详解】
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3、B【分析】【详解】
材料“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等,反映了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的第三次西征,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4、C【分析】【详解】
埃及雕刻中出现了赫梯战车和士兵,说明古埃及人对此印象深刻,这是古代赫梯人与埃及人为争夺叙利亚在西亚争霸的一个历史写照,故C项正确;单纯从一个雕刻中无法得出“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的结论,故A项错误;因为图片中没有比较,因此不能说明“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故B项错误;历史上赫梯人并没有控制尼罗河流域,故D项错误。5、D【分析】【详解】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人口的流动既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同时也是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之一,D正确;汽车发明是在1885年,与题干时间并不完全重合,排除A;世界性经济危机最早是在1857年,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茶文化影响了经济生活、文学、习俗、外贸等方面,所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说明饮茶之风早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题目提到北方民族有茶文化,不能扩大到各少数民族,排除C项。故选D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A【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传世的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两者都受到了古印欧文化的影响,故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编年史》是古罗马的作品,③与题意不符,《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但没有受到古印欧人的影响,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9、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至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推动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这有助于欧洲重建自身的文化信仰体系,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而不是文化冲突推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文化方面的变化,与阿拉伯的贸易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交锋与思想交流的关系,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可知,从传播形式来看,有随着宗教文化传播,也有教学传播等,传播形式多样;根据材料“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可知,随佛教传播而传播;根据材料“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可知,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
原因:根据材料“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并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国力强盛,推动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明清以前的中国对外政策较为开放;根据材料“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并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文化传播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通的畅通,也便利了古代汉语不断外传;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吸引力也是汉语传播的重要条件。
(2)变迁:根据图表材料;结合所学从1862年-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从1919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美苏与国共关系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及外交政策进行分析;从1964年中苏关系进行阐述;从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影响:结合所学从人才培养;中外交往及经济文化交流进行概括阐述。
(3)根据材料“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它丰富了英语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传播形式多样;随佛教传播而传播;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
原因: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通的畅通;明清以前的中国对外政策较为开放;宗教文化传播的推动。
(2)变迁: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展,为培养翻译人才开设外语教育。
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纷纷从国外寻求救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而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故出现国统区的英语热和解放区的俄语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64年;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语由俄语改为英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语教育出现持续高潮。
影响: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见解:它丰富了英语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2、略
【分析】【详解】
(1)基本观点:根据“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根据“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得出等级森严;根据“‘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得出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根据“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得出体现“天人合一”;例子可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等。
(3)如果选择①,根据“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主要特征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如果选择②,根据“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外力主要是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解析】(1)基本观点: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等级森严;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体现“天人合一”;例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
(3)选择①: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选择②: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从婚俗、丧葬、其他习俗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外力: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13、略
【分析】【详解】
(1)认识:根据材料“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可归纳出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背景:根据材料“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认识: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如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注重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创新。【解析】(1)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
相同点: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不同点: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背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认识: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注重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创新;14、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1)重视海上扩张;特别是1898年的扩张;从1900年贸易状况看,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菲律宾,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2)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吸收工业化的成果,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资源丰富,发展后劲足,通过西进运动使国力大增,地理位置优越,没有卷入与列强的斗争中去,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3)总体上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亚太取得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解析】(1)水平1: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
·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水平2: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一个特点。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
(2)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
(3)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15、略
【分析】【分析】
(1)
内容:根据材料“孝弟(悌)也者”可归纳出孝悌仁爱;根据材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可归纳出以民为本;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归纳出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百家争鸣、士的阶层崛起及小农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
变化:根据材料“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可归纳出唐代文化出现了胡、汉文化的融合;根据材料“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可归纳出唐文化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家统一、文化政策开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民族交融加强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解析】(1)孝悌仁爱;以民为本、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政治:分封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各国急需新的思想重建社会秩序;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士阶层崛起;
(2)唐代文化出现了胡、汉文化的融合;唐文化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政策开放、兼收并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民族交融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6、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可知,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根据材料“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可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根据材料“成立于1600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8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可知,东印度公司的推动。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该公司自行铸币、经营垄断贸易;在军事方面,拥有武器;在外交方面,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该公司进行殖民掠夺。(任答2点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可知,英国自身的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根据材料“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可知,全球范围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构成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3)“西方文化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儒家文化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解析】(1)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特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任答2点即可)
(2)原因:英国自身的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全球范围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
表现:人口构成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任答2点即可)
(3)“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儒家文化的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任答2点即可)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观点1: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说明: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
观点2: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说明: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
观点3: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说明: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观点4: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
说明: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8、略
【分析】【详解】
根据“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可提炼出主题为崇尚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论述时可根据“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等信息,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理解概括中国古代统一的相关史实。同时可结合思想文化领域中关于统一的思想内涵进行说明。【解析】示例。
特点:凝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
阐释:中国古代虽然爆发过许多次战争,也出现过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情况,如十六国时期五胡内迁,宋元时期契丹;女真族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但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这些民族的文化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族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与中国文化融合,如佛教文化等。
示例二。
特点:崇尚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阐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歌颂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企图由霸主代替天下共主局面。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根据法家思想采取了一系现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从秦汉一直到清朝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这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拟定论点是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史的中外文明碰撞如佛教的传入、理学的产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归纳总结。【解析】论题: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南北朝至隋唐之际;出现了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宋代,出现了理学,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明代中后期,源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以及欧洲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20、略
【分析】【详解】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变过程,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说明。可得出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可得出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根据“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可得出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最后总结得出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解析】示例一: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考试题库(行业安全规范)试卷
- 精密机械制造行业设备调试免责协议书
- 查尔酮吡啶类配体与刚性羧酸以混合配体策略构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2025-2030中国植物饮料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专业试卷(实战)试题解析
- 2025年消防宣传教育策略考试题库:消防安全知识的综合应用试卷
-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作业管理的措施
- 先秦散文艺术特色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教案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卷
- 2025年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竞赛试卷(实战)
- 红领巾小5年规划
- 机械工程师中级考试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件-第六章(中英文课件)
- 关于对全市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查情况的通报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 2024年土地流转的合同模板
-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
- 机器人自主导航与地图构建考核试卷
- 吉林银行总行社会招聘笔试真题2023
- 2024年现场综合化维护工程师三级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西藏拉萨市2025届高三理综下学期一模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