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3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1~1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降低B.1~20年,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10~15年,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森林生态系统C.若一段时间内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狼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D.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3、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C.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为(a/g)kg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森林群落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群落的主要原因是()A.以禾本科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自来水中细菌有20个/m3,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个体数量越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必定越大C.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所有生物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6、株洲炎陵盛产黄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炎陵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黄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8、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K值可能不同B.达到K值后,种群的数量将不再变化C.种群增长的全过程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9、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没有死亡个体B.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可能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C.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D.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b点接近c点的趋势时,必须要发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10、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3、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5、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6、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18、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19、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_______,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_______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转化为_______,固定在_______。20、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21、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22、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动物;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被发现。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甲装置试管中需要放置湿润的棉花,理由是_____。

(2)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

(3)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_____、趋_____和避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4)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这一建议_____(填“不合理”或“合理”),理由是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3、草莓营养价值高且有保健功效;但却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科学家常采用两种方法培育新品种:其一,培育无病毒组培苗;其二,将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SMYELV-CP)导入草莓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毒草莓。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培育无病毒组培苗;通常取植株的___________进行组织培养。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SMYELV一CP;其前提是___________,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为维护pH基本不变,需要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___________。

(3)重组载体上应含有特定的___________(填“复制原点”;“启动子”或“标记基因”);它能被受体细胞的___________所识别,以便于催化转录过程。为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常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该技术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

(4)草莓根系分布浅蒸腾量大,对水分要求严格。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曾大量种植草莓,但由于降雨量少,致使许多地方的草莓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___________原理。2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不仅形态有区别;生物组成也各有特点,每种生物都在生态系统的运转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现有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_的能量,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

(2)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_____________表示(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若将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杜鹃迁走,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如何变化,请在方框内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

(3)该森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2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寻找防治措施,调查了广东省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

(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呈现近似J型,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

(2)图1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外通过群落调查发现;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

①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_______________干扰较多。

③请尝试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至少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回答)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福寿螺为何会取代田螺成为优势种;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将福寿螺与田螺放置于干旱环境相同时间后进行检测(螺类生物细胞在干旱环境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细胞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催化活性氧分解)结果见图2;图3。

分析图2和图3的实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解释为何福寿螺能取代田螺成为优势种: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a、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a的变化先与物种b,而物种b的变化先与物种c。

【详解】

A;题表中只列举了3类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1~20年;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

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环境条件适宜,C错误;

D;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可能因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D。2、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于森林生态系统,B错误;

C、由于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则图中狼所获得的能量为m×(b/a)×(c/b)=m×c/a;C正确;

D;将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3、D【分析】【分析】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生物;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棉铃虫的同化量,A正确;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c-呼吸消耗量e=摄入量b-粪便量d-呼吸消耗量e=b-d-e;B正确;

C;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c/a×100%、g/c×100%,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1÷(g/c×100%)÷(c/a×100%)=(a/g)kg;C正确;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但不能进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D错误。

故选D。

【点睛】4、D【分析】【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农作物,一般分层现象不明显,且农作物是一年生植物(半年或者更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现象,而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对阳光分层利用更合理有效。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C【分析】【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详解】

A、自来水中细菌有20个/m3;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

B;种群密度为单位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数量越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才越大,B错误;

C;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

D;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错误;

故选C。6、C【分析】【分析】

1、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2;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增加部分微生物种群密度,B正确;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A:D【分析】【分析】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2;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D。8、A:D【分析】【分析】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生存环境不同,K值可能不同,A正确;

B;达到K值后;若种群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则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B错误;

C;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C错误;

D;由于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最终呈现“S”型曲线,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9、A: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表示S型曲线,达到K值(c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在K/2(b点)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

A、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并不是没有死亡个体,A错误;

B;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率不断变化;使得种群数量出现波动,B正确;

C、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C正确;

D、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a点接近b点的趋势时,因b点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发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D错误。

故选AD。10、B:C:D【分析】【分析】

根据图1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小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2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效率高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3可知,独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比例接近1,说明戴胜的食物主要分布在树上。

【详解】

A;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大大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

B;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减少,可能是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

C;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大大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

D;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很大;几乎为100%;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为70%,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D正确。

故选BCD。11、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2、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3、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4、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太阳能可见光生产者光合作用化学能有机物中20、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21、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点睛】

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解析】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ef变大抽样检测1011偏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22、略

【分析】图中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据此解答。

【详解】

(1)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故则甲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湿润的棉花。

(2)70%的酒精溶液可以杀死并保存动物标本;防止腐烂,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70%的酒精溶液。

(3)甲装置为诱虫器装置;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的原理。

(4)依据题干信息“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可知,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因此不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析】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杀死并保存动物暗湿(前两空答案顺序可颠倒)高温(或热)不合理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五、综合题(共4题,共8分)23、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意:为使草莓不易受病毒感染可以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无病毒组培苗;也可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毒草莓。培育脱毒苗常采用不含病毒的根尖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基因工程首先要扩增目的基因,核心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一个完整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草莓的种植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详解】

(1)植物的茎尖或根尖等分生区细胞几乎不含病毒;因此培育无病毒组培苗通常采用植株茎尖或根尖等分生区进行组织培养。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为维持pH基本不变,需要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缓冲液。

(3)为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重组载体上应含有特定的启动子,它能被受体细胞的RNA聚合酶所识别,以便于催化转录过程。为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常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该技术的具体做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mRNA,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目的基因转录出了mRNA。

(4)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曾大量种植草莓;但由于降雨量少,致使许多地方的草莓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考虑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违背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点睛】

1;PCR技术的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该技术需要的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2、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生物与环境相适应;(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6)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解析】分生区附近(如茎尖)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缓冲液启动子RNA聚合酶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mRNA,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目的基因转录出了mRNA协调与平衡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A表示松毛虫的同化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的粪便中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D表示贮存在松毛虫遗体、残骸中的能量,E表示杜鹃同化的能量。F表示杜鹃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

(1)图中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若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1.6×109×100%=15%。

(2)图中C不属于松毛虫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D+F;若迁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杜鹃,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曲线增长。曲线如右图

(3)火灾过后的森林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种子等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解析】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体内)15%D+F次生生态系统组分的多少(或者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或者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25、略

【分析】【分析】

从题图可知;林地足迹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草地足迹在赤字与盈余临界点附近波动,耕地足迹较为稳定地处于赤字状态,渔业用地足迹在90年代中期出现赤字,碳足迹赤字一直在增加,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人均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详解】

(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人均生态足迹主要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

(2)根据图示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3)根据图示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可以采取的措施: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