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10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2、科硏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土层分布相对丰度营养类群0~20cm20~40cm常规区实验1区实验2区常规区实验1区实验2区实验2区食细菌线虫79.9280.0579.7177.4560.9466.39食真菌线虫6.546.337.452.692.592.59杂食捕食线虫5.775.685.524.454.424.20植物寄生线虫7.777.947.3215.4132.0826.82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0~20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D.在20~40cm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佳3、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l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平衡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4、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B.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会影响农业生产5、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可以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不会存在显著差异D.细枯落物产量远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较短6、下列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野生生物资源的各种价值,已被人类充分地认识清楚B.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C.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命运D.个别国家过量的CO2排放也可能导致全球热平衡被打破7、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时,主要是根据该国人口的()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8、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有CO2、多环芳烃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仅以CO2的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B.碳达峰是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C.碳中和是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D.难降解且致癌的多环芳烃进入水体后可能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并进入人体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螺狮位于食物链的第三、四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有利于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10、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11、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12、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13、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大14、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消费者B.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C.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15、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现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7、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8、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9、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20、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1、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2、下图所示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含_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________营养级。

(2)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短期内蛇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4)若图中生物参与构成一个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未出现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23、下图是野兔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________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种群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6)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

(7)野生动物研究所对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雌性雄性标记初50282250重50321810

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该地区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8)与此同时,还测定了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35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如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们通常将大豆和玉米实施套种,这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运用了____________原理。

(2)鸡粪、猪粪可以进入沼气池被利用,也可以作为农家肥被植物利用,在被植物利用时______(填“能”或“不能”)为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3)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4)根据上图,绘制出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这些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

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选B。2、D【分析】【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

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正确;

C;在0~20cm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C正确;

D;在20~40cm土层;实验2区的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比实验1区和常规区都更大,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差,D错误。

故选D。3、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B不符合题意;

C;题中只涉及蟑螂一种生物;不能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符合题意;

D;雌蟑螂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蟑螂来交尾繁殖后代;说明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4、D【分析】【分析】

“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等。

【详解】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B正确;

C;尽量公交出行;少用私家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C正确;

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农业生产,D错误。

故选D。

【点睛】5、C【分析】【分析】

图中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原因可能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海拔或水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故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

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从而改变土壤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海拔或水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C错误;

D;由于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而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据图分析,由于细枯落物的生长周期短,故它的产量远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6、A【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野生生物资源有的具有直接价值、有的具有间接价值、有的价值没有被发现;具有潜在价值,A错误;

B;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下降等;B正确;

C;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改变;因而威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命运,C正确;

D、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而CO2是温室气体,个别国家过量的CO2排放也可能导致全球热平衡被打破;D正确。

故选A。

【点睛】7、C【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

D;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点睛】8、A【分析】【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

【详解】

A、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A错误;

B;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所以碳达峰是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B正确;

C、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CO2“零排放”,可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C正确;

D;难降解且致癌的多环芳烃等物质进入水体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逐级积累,最后可能进入人体,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A:B:D【分析】【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是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3;由流程图分析可知;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花津蟹、青虾和食草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花津蟹还属于次级消费者,而螺狮属于分解者。

【详解】

A;螺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青虾、鱼类等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属于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A错误;

B;植物无法直接吸收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植物吸收的是无机营养,B错误;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使生物数量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易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属于同一种群;它们分布在不同水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D错误。

故选ABD。10、A:C: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甲、乙、丙中的t1点均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甲、乙、丙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

A、t1~t2之间;种群数量从K/2增加到K,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正确;

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此时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增长率表现为不断减小,B错误;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为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应该越早越好,t1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反而不利于控制,因此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D。11、A:C: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表示的是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自变量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中温度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

【详解】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A正确;

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

C;同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同,故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温度为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该条件下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D正确。

故选ACD。12、A:B:C【分析】【分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详解】

A;“赤潮”被称为“有害藻华”;说明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有害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

B;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C;赤潮发生时水由于水体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的繁殖,水中其他自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含氧量降低,C正确;

D;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错误。

故选ABC。13、C:D【分析】【分析】

由图甲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该种群的K/2。

【详解】

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大,D正确。

故选CD。14、B: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干:a、线虫可以捕食细菌,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

A;食细菌线虫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食细菌线虫可以捕食细菌,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A错误;

B;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该植物增多;会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多,能产生更多含氮物质,从而又导致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因此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使其他植物无法生存,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故选BCD。15、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详解】

A;适当增加食物链的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产品,可增加对能量的利用率,但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因此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A错误;

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正确;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7、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8、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9、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1、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2、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共有7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吃草籽鸟→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由于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以多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导致了其所占营养级的级别和消费者的级别有多个,从植物开始为第一营养级,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2)蟾蜍与蜘蛛有两层关系;一是蟾蜍以蜘蛛为食,属于捕食关系;二是两者同时以食草昆虫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鼠突然死亡;蛇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下降;蟾蜍成为蛇的唯一食物,其数量因蛇的过度捕食逐渐下降,蟾蜍下降也导致了蛇数量的下降;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点睛】

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本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并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解析】7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竞争和捕食下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成分)分解者23、略

【分析】【分析】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据图分析,b点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速)率为0。

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详解】

(l)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最高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