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_第1页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_第2页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_第3页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_第4页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080

C05

团体标准

T/CASXXXX—2023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

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digital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ndcognitiverehabilitation

(征求意见稿)

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

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

T/CASXXX—2023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的内容要求、测评报告要求、测评工具的质量要求、测评人

员的资质要求、数字化认知康复的内容、系统要求及应用标准、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

管理云平台的功能及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养老机构的相关从业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GSS022-2022认知障碍神经心理评估师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DDDD—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认知障碍(CognitiveImpairment)

以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伴随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同时可能伴有失语、失用、

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障碍可能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预言、视

空间功能、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等诸多认知功能的损害。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Impairment,MCI)和痴呆(dementia)。轻度认知障碍指患者具有主观或客观的记忆或其他

认知功能损害,但其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尚未达到痴呆的标准,是介于认知正常和痴

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临床上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

呆、帕金森病痴呆、路易体痴呆、血管性痴呆、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脑外伤、脑肿瘤、颅内感染等。

3.2

数字疗法(DigitalTherapy)

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数字疗法可以

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医疗器械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1

T/CASXXX—2023

3.3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Digital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

数字技术与神经心理测评相结合的一种评估方法,可以依托数字化辅助设备和电子化评估工具,

对患者记忆、学习、定向、理解等多个领域的健康状态进行精准评估。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在测评

流程、评估标准、评估记录等领域可以实现标准化操作。

3.4

数字化认知康复(DigitalCognitiveRehabilitation)

基于软件驱动的电子化智能设备,采用非药物的干预手段对认知功能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刺激。

常见的认知康复方式包括认知训练、认知刺激等。其中,认知训练是根据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原理和心理学经典的实验范式设计的,可以针对注意力、感知觉、记忆力、逻辑推理,

和加工速度等多种认知领域进行靶向干预的标准化训练任务,因其有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已经成

为数字化认知康复的主要手段。

3.5

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IntelligentManagementCloudPlatformforBrain

HealthandCognitiveDisordersDigitalDiagnosisandTreatment)

覆盖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数字化认知康复功能且具备脑健康信息管理功能的智能控制系统。

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可对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康复终端的运行情况

进行监控,也可对测评和干预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它是保障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干预效

用的重要工具。

4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的技术规范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通过软件驱动的智能设备与神经心理测评工具相结合,可以实现对认知功

能的标准化施测与评估,有效控制了施测人员主观态度、测评环境影响等因素对患者神经心理测评

结果的干扰。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应与认知常模配合使用,实现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亚人群的准确

评价。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可实现对患者测评数据和测评结果的存储及管理。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技术可以显著提升认知障碍临床筛查诊断准确性,促进大规模人群的广泛应用,

具有重要的临床及应用价值。

4.1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内容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的测评内容应包括测评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精

神特质、疾病状态以及生活习惯等维度的信息。

采集测评对象的人口学信息,是准确评估患者认知能力的基础。通过比人群认知常模,数字化

神经心理测评系统可以明确该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状态下,各个认知领域应该具备的认知功

2

T/CASXXX—2023

能水平,为后续的测评提供参考数据。

对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包括视力、听力、口腔卫生、体能、营养、功能、家庭环境

等多个维度,可以通过和患者/照料者的交流及体格检查来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应包括基本日

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澡等)和工具性生活能力(如处理财务、购物、驾驶、服药等)两个

维度。建议使用数字化功能性活动问卷(FunctionalActivitiesQuestionnaire)、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

表(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IADL)等量表进行评估。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应该包含针对一般认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视空间、加工速度、执行

功能、逻辑推理等认知领域及其亚领域的测评内容。通过标准化的测评流程,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

可以精准评估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以及各项认知能力在人群中所处的水平,为认知障碍患者后续

的诊疗干预行为提供参考数据。在临床实践中,建议使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等量表进行

一般认知能力的评估,并使用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oryVerbalLearningTest,AVLT),数字广度测

验(DigitalSpanTest)、复杂图形测验(Rey-OsterriethComplexFigureTest,ROCFT)、斯特鲁普色词

测试(StroopColorWordTest,SCWT)、连线测试(TrailMakingTest,TMT)、数字符号转换测试(Symbol

DigitModificationTest,SDMT)、波士顿命名测验(BostonNamingTest,BNT),和类别词语流畅性测

验(CategoryVerbalFluencyTest,CVFT)对各个分领域认知能力进行测试。

此外,为满足大规模人群快速筛查的目的,可使用成套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方案进行神经分级

筛查。建议使用由中华医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化记忆门诊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中推荐的认知障碍筛查方案。具体来讲,可使用主观认知评估量表(SCE)、简明精神状态

量表(miniMMSE)和情景记忆量表(EMT)对患者的认知水平进行快速评价,并对存在认知障碍

风险的人群使用AVLT、VFT、ROCFT和TMT进行痴呆风险筛查。

为帮助医生详细掌握患者特征,辅助认知障碍类疾病的诊疗工作,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还应该包

含测评患者精神特质的内容,可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状态进行详细的测评。

同时,患者的生活习惯,例如睡眠状态、饮食偏好等信息也可随系统采集,为全面记录患者状态、

精确评估患者认知障碍情况以及后续的认知障碍干预提供参考信息。

4.2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报告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工具应具备独立的数字化评估认知常模。通过采集患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

患者的测评结果可与数字化认知常模中对应人群的认知表现进行表现,从而实现对患者的脑认知情

况的评价。针对每个测评,测评报告应出具患者该项测评的定型和定量评估结果。定型评估应对患

者在该项测试中的表现是“正常”、“异常”进行说明,定量报告则应该更具常模信息报告患者在该项测

试中的表现在同类人群中的水平位置。最后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还应该具有智能报告解读功能,可

以根据患者的测评结果给出必要的结果解读及就诊保健相关的建议。

在临床实践中,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报告应该依托标准流程出具,避免人工评价带来的误差,

且实现测评报告的即时出具。

4.3数字化神经心理评估工具质量控制

3

T/CASXXX—2023

首先,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所使用的测评工具应在前期临床实践中通过信效度验证,原则上应

获得认知障碍诊疗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的推荐,且应在认知障碍相关科研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其

次,数字化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应该保证在数字化测评条件未对测评工具的科学内核产生影响,为保

证数字化测评的准确性,所有测评工具应具备独立的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评价标准。

在认知障碍的临床诊疗评价中,推荐使用中华医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联合发布的中

国数字化记忆门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推荐的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工具,或根据临床工作实际情况,

选择其他具有二类医疗器械资格证书或以上标准的测评工具。

4.4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人员资质

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应由认知障碍专科医师、护士和脑认知评估师组成,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

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认知障碍领域相关从业成员。所有人员均必须获得所在单位授权开展相

关诊疗服务,且资质符合下列:

4.4.1医师或专科医师资质

从事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的医师/专科医生需同时符合以下资质:

a)具备《医师执业证书》;

b)完成规范培训,具有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工作经验;

c)受过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理论知识和神经心理评估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

4.4.2护士资质

从事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的护士须同时符合以下资质:

a)取得《护士和护师资格证》,并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b)完成规范培训,具有1年以上相关临床工作经验;

c)掌握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理论知识和神经心理测评的技术,接受过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专业

培训并取得资质认证。

4.4.3认知评估师资质

从事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工作的认知功能评估师需要具备以下资质:

a)具有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b)接受神经心理测量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

c)通过伦理学培训,能保护患者、家属和照料者的个人隐私;

d)具有处理突发情况(如患者出现激越、攻击、晕厥等行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4.4.4其他类型人员资质

参与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工作的其他人员应符合如下条件:

a)取得从业单位的执业许可;

b)了解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理论知识,通过神经心理测评的专业培训并取得资质认证;

c)具备直接负责领导人,全称参与并指导其开展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及认知康复干预工作。

4.5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人员培训

参与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的人员应该定期接受理论及技能培训,原则上培训内容和资质考核的

4

T/CASXXX—2023

细节应遵循《数字化脑认知评估技能培训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5数字化认知康复技术规范

认知训练是针对特定认知领域设计的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认知任务。通过开展认知训练延缓

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和降低认知障碍发展风险已经成为认知障碍领域防治领域的共识。目前,多个认

知障碍类相关疾病学会以及临场指南和专家共识均推荐使用认知训练的方式开展认知障碍患者的干

预。数字化认知康复将软件驱动的电子化智能设备与认知训练干预内容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

干预的个性化特征,降低干预的获取门槛,从而提升训练的便捷性、优化训练的靶向性、强化训练

的可控性。为保障数字化认知康复的实际效用,其内容、系统,和应用应达到如下要求。

5.1数字化认知训练内容

在训练内容上,数字化认知训练工具应该涵盖记忆力、加工速度、感知觉、执行功能、逻辑推

理、言语功能、注意力等不少于7个认知领域的训练内容,保证不同损伤特征的患者均可得到靶向

干预工具。此外,数字化训练工具还应该在每一个认知领域内进行训练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为与认

知障碍类疾病显著相关的认知亚领域提供靶向的干预内容。

在训练方案上,数字化认知训练还应该具备针对不同种类认知障碍问题的集成训练方案。训练

方案的内容设置应该符合神经心理学原则,并遵循认知障碍类疾病的发展特征。数字化认知训练方

案的训练内容应该由该种类认知障碍疾病核心损伤认知领域构成。

在训练难度上,数字化认知训练应按照自适应原则进行难度设置,即所有数字化认知训练任务

均应具备根据用户表现水平,进行动态调整。依据神经可塑性原理,保持认知训练任务的挑战性,

是保障认知训练持续刺激患者大脑功能,达到干预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字化认知训练应充分

发挥依托智能设备的数字化技术特点,实现对患者训练表现的实时监测,并做出相应的训练难度升

级或降级设置。

5.2数字化认知训练系统要求

数字化认知训练系统应具具备同步性与安全性。一方面,数字化认知训练系统应该依托脑健康

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与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系统实现数据串联及同步,保障患者

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脑认知功能水平和疾病特征获得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另一方面,数字化认知训练

系统应取得国家资质验证,系统内容且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过程应该符合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法律

法规相关要求。

5.3数字化认知训练应用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数字化认知训练的应用应该与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紧密结合。医生应依据

患者在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中的表现,对其认知障碍特征及程度进行判断并开具对应领域的干预方

案给患者进行数字化训练训练。此外,医生还应根据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对

患者的训练干预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提醒患者定时、定量完成训练。同时,每个阶段的数字化认

知训练完成之后,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训练表现和主观诉求,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5

T/CASXXX—2023

根据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及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在开展数字化认知康复的

过程中训练内容的设置应该以综合性的训练方案为主,在干预的强度上,应该保证足够的干预时长

和干预强度。针对健康老年群体的训练方案的设置建议不少于30min/次,3次/周,且训练总时长不

少于20h;针对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干预频率建议5-6次/周,60min/次。此外,数字化认知康复还可

以与其他干预技术进行联合使用。在开展认知康复的同时,搭配有氧运动、音乐疗法、触摸疗法等

多种干预手动,对于改善患者认知表现以及降低精神行为症状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6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功能要求

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是依托信息技术,为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数字

化认知训练设备提供信息存储和管理的智能控制系统。本标准对该平台的技术进行制定说明,可以

有效保障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干预工作的开展,对优化数字化认知障碍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

义。

6.1数字化脑健康档案存储

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应具备对患者脑健康档案的数字化存储功能,可实

现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记录及数字化认知训练情况进行详细、准确、实时的记

录。数字化的脑健康档案信息应覆盖如下内容:

a)基本信息。针对初诊患者,应该为其建立数字化脑健康档案,并进行个人信息、病史情况、

主诉问题等内容的录入

b)神经心理测评记录。对于复诊患者,数字化脑健康档案应详细记录其认知障碍筛查记录、认

知障碍评估报告以及认知状态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医疗行为提供必要且准确的信息。

c)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情况。数字化脑健康档案应详细记录患者的认知康复训练处方内容以及患

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就诊及干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的定期更新,为后续的干预的调整

提供参考信息。

6.2数字化脑健康档管理

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云平台应具备对患者脑健康信息档案进行修订及管理修订权

限的功能。获得授权的医生可以调取患者的脑健康档案,查看患者既往的神经心理测评结果以及认

知训练的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当前认知状态,根据其认知障碍类型、严重程度及变化

趋势,进一步制定后续的纵向干预方案以及随访计划。相关的查体及医嘱记录将会即时写入患者的

脑健康档案。

6.3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维护

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字化诊疗智能管理云平台应由计算机、认知神经科学、医学等专业领域的

专业人才进行内容和系统硬件的维护。平台应具备本地和云端的信息存储方式,信息管理技术应通

过国家相关技术检验,保证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及信息丢失风险。该系统的硬件维护应由计算

6

T/CASXXX—2023

机相关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完成,系统应定期检修、及时升级,确保与数字化神经心理测评和认知训

练内容的兼容并存。

7

T/CASXXX—2023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适用于记

忆门诊和痴呆风险筛查的电子化测评工具与应用方案专家共识(2019)[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

38(12):1317‑1321.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9.12.001.

[2]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中国医师

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等.中国数字化记忆门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1)[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45):6.

[3]贾建平,肖世富,陈晓春,等.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诊断流程[J].中华医学

杂志,2011,091(009):577-581.

[4]贾建平,王荫华,李焰生,等.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痴呆分型及诊断标准[J].中

华医学杂志2011年91卷10期,651-655.

[5]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写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

委员会.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