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第七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件_第1页
2021高考地理第七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件_第2页
2021高考地理第七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件_第3页
2021高考地理第七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件_第4页
2021高考地理第七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城市化及其影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城市化及其影响-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1.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1)

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

城市用地

规模不断扩大。

-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

社会经济发展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

的发展密切关联。

-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9福建泉州月考)读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关系图,完成第1~2题。1.据图可知(

)A.城市化水平为20%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强B.城市化水平30%~70%为快速发展阶段C.城市化水平60%是城市化速度的转折点D.城市化水平为70%时城市化速度达到峰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B.a为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C.b为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后期阶段D.b为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较慢,水平高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城市化水平为20%时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速度慢,城市的辐射作用弱,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30%~70%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快,B项正确;城市化水平为50%时是城市化速度的转折点,C项错误;城市化水平为70%时城市化速度不断下降,D项错误。第2题,a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高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项错误;a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B项错误;b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C项错误;b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B

2.D-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城市化进程的“S”形曲线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二者比较如下。-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9浙江选考,7~8)读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完成第1~2题。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中折线反映了(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正相关AC-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④所占比重最小,应为农业(第一产业),②③比重较高,应为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再结合数值来看,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应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为60%~80%,①表示城镇人口比重,故A项正确。第2题,①为城镇人口比重,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④为第一产业,城镇人口比重上升,A项错误;第一产业比重略有降低,但是由于总产值升高,第一产业产值不一定降低,B项错误;第三产业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为正相关的关系,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负相关,D项错误。-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7江苏卷改编,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第3~4题。-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该城市0~6千米处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①1985—2004年增多②1985—2004年减少③2004—2013年增多④2004—2013年减少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①工业化初期阶段②工业化中期阶段③郊区化阶段④逆城市化阶段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根据各年份企业的数量及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可得,该城市0~6千米处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第4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郊区化阶段。答案解析关闭3.A

4.B

-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

、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读1981—2007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第1~2题。-1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北京建成区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水分蒸发加剧B.西北季风影响增强C.绿化面积大幅增多D.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2.2005年与1987年相比,北京冬季最可能的现象是()A.建成区上升气流增强B.城市内涝发生频率降低C.大气逆辐射强度减弱D.城郊热力环流范围缩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城市建成区冬季供暖和生产都会排放大量热量,使得气温上升。第2题,2005年与1987年相比,冬季气温升高,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增强。答案解析关闭1.D

2.A-1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9江苏卷,11~12)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2题。1.1989年到2015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据图分析,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为15~20千米,B项正确。第2题,城市不透水面会阻碍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不透水面增加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容易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使地表气温升高,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B

2.C-2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6海南卷,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第3~5题。-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4.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5.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CBA-2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第3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可知,职住最为平衡时,也就是职住比在1.00左右。读图可知,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职住比为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C项正确。第4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