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群体_第1页
第四章社会群体_第2页
第四章社会群体_第3页
第四章社会群体_第4页
第四章社会群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社会群体【教学目的】1、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社会群体的要领和特征,了解群体的不同类型及划分2、把握初级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3、明确家庭的要领及其结构和功能【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其功能,认识初级群体的发展变化对于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难点:社会群体的现实类型;群体的不同类型及划分【学时安排】

4学时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

——荀子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Group)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类别社会类别指一群有某种特征的人。例: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但它:不构成社会结构;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不必交往;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例:教师是个社会类别,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相互认识和交往,妇女是个类别,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遵守同样的规范,拥有同样的利益。类集体: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例:剧场中的观众,同一车厢中的旅游者。社会群体郑:在共同的以及可认定的界限之内的一群人,如果他们产生一种较明显的同属一体的感觉,而在界限以外的人也认为他们是同属一体的话,那就是一个群体。理解上面的定义要点:群体内部成员有身份一致感,认为彼此同属一体。群体外成员也认同他们的一致身份,即承认他们是同属一体。身份一致感是群体的主要特征。

思考:一副日常生活图,星期天的公园,有一群人在热狗摊前排队买东西吃,有六个穿红色T恤的男孩骑自行车穿过山道,树下有散步的人,有几张石凳子边围着人在吃午餐,以上几群人中哪一群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一定数量的人群。2、有联系的纽带。这是指社会群体赖以维系的社会关系。3、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群体成员之所以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开展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有益于社会的共同活动。4、有群体规范。规范是群体成员互动和开展活动所遵循的准则。它除了包括社会所通行的一般准则之外,还有仅为本群体所特有的某种特殊的要求。5、有群体意识。这是指群体成员在长期的共同活动和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心群体存在和发展,与群体荣辱与共的思想感情。国籍团队家庭小圈子工会俱乐部

二、社会群体产生的基本原因㈠从社会成员个体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物质生产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爱、归属、自尊)㈡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那么满足与人际结合有什么关系?

PeterBlau人的许多欲望都根源于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人要从社会结合中获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可以分为两类:内在的,指的是个人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外在的,个人不能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但可以通过群体得到其他方面的满足。形成群体的理由是与群体所服务的需要有关的,这种需要分为:工具性需要,指群体可使我们完成一件个人单独难以完成的事,许多工具性群体是十分必要的,例:单个运动员不可能打赢一场足球赛。虽然有些工具性群体不是很必要的,但它比个人达到目的要有效的多:应付考试的学习小组等。表意性的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感情上的需要,这常常是为了相互的支持和完全的自我表现,许多朋友之间的群体就是为此目的而形成的。例如:妇女社团,互助会。工具性群体也时常可以满足表意的需要,例:体育队的成员之间也能建立亲密的场外友谊。

形成群体的条件接触机会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即具有共同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案例]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当学生开始上大学时,通常他们所作的第一个独立决定是住哪里。如果不是住家里,那么他们就有广泛的选择——他们可以独居,可以与一个室友住在一起,可以与两三个人共住套公寓,或者甚至与四个或更多的学生共租一座房子。显然,每一种选择既有长处又有局限。即使学生相互之间非常了解,也会发生些问题,所以选择住的方式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知识信息,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居住安排方面作出合理的选择。这种知识可帮助学生了解,在选择居住方式时,哪些行为模式是可期望的。最小的群体,二人群体,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密关系,这可能为群体成员提供很大的满足之源。但因为二人群体依赖于一种单一的关系,当他们在一起时,为保持与另一个人连续的交流,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责任。

这对大学室友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二人群体可以保证两个参与者的情感支持。然而,群体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它可能使这样一种关系很难维持。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可能妨碍他们的隐私。他们也许因要常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和感觉而感到有压力。那些想要扩大社会生活、去体验许多新事物的学生,也许会感到不得不经常与某个人在一起是一种紧张。但对那些想要开始努力学习并要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来说,只有一个室友也许会是件很有益的事,尤其是那些志同道合的室友。当第三个人加入这个二人群体时(形成了一个三人群体),他们的关系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如果第三个人起调解者的作用,就会加强群众的稳定性。若第三个人受人尊重、两人都对他或她很信任,当群体中两个成员间发生了触忤,他或她就可以帮助缓和气氛并弥合他们之间的差异。但社会学家注意到,第三个人如果试图成为主导者,他或她也可能就是关系紧张的来源。三人群体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其中的两个成员经常是意见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者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很明显,不会有对每个人都会是最好的群体规模,因为没有哪两个人会有同样的需要。但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大多数人发现,在一个很小的群体中,经常面对面的互动但又缺少平等,会显得太紧张。并且他们感到,如果群体超过五个人就太大,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相信,在这样的群体中,每个人只能扮演一个很有限的角色。五人群体似乎具有了三个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特征:(1)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3)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例如从领导者转变为协调者,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一种位置(Hare,1962)。所以那些将选择在校园外同租一座房子或较大公寓的学生,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居住安排,因为它似乎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限制也最少。(

那么那些属性相同或相近才能相互结合?

A、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接近的人,较容易成群。在各种态度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具有重要地位,支配着个人对其它事物的看法,所以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很难长久结群。例:不同宗教的人,不同政治信仰的人。B、性格,在性格方面以性格和爱好最重要。C、社会阶层,以上两个要素都属于个人因素,这点是社会因素,一般来讲,同一阶层的人结合的可能性较高。因为他们在上述个人因素的个人价值观上,一般态度、兴趣、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较接近。相处一起要容易得多。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从个人角度来理解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初级群体是个人形成自我概念的基本单位。初级群体是个人在其中生活的较长久、人际关系最密切、互动最频繁的单位。初级群体是个人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的单位。从群体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群体规模小。体成员的整合性强。群体成员面对面的互动。群体的持久性。

案例:德国军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德国步兵能够营建一种初级群体中的亲密纽带,因为一同受训的士兵也一起参加战斗,德军一直到伤亡到一定人数才撤军然后重整军团。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等。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群体目标、群体的控制手段和满足的需要来划分,我们可以将群体分为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有的研究中也称正式群体为组织)。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相同社会层次成员组成的水平群体、不同社会层次成员组成的垂直群体和前两种成员都有的混合群体;还可以分为暂时性群体和长期性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提出的。所谓内群体,就是自己所属的群体,自己人组成的群体。所谓外群体,就是自己所不属于、但他人属于的群体。在实际观察中,萨姆纳发现,每个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具有外群体所不具有的优势,总是对自己的群体怀有特殊的感觉;与此同时,总是用怀疑甚至敌视的眼光看待外群体,并认为外群体具有某种极端的劣势或罪恶。

这就是默顿所说的,在内外群体之间事实上存在双重标准,用道德标准衡量内群体,用罪恶标准衡量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主要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当个体在面临态度和行为的选择时,往往要借鉴或参考参照群体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来指导或支配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产生获得利益或遭受不幸、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成绩得75分,他可能与得60分者相比感到满足,而与得90分者相比感到仍须努力。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主要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

血缘群体,指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的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产生的一种群体类型,主要包括家庭、氏族、亲属群体等,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血缘群体。

地缘群体,指由于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其基本形式是社区。

业缘群体,指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工厂、机关、科研院所、车间。

四、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发展的层次:人际吸引力;对规范的遵守,把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结合;把群体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从个人和群体互动的心理来看,重要因素是群体的吸引力;从利益关系来看,要看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一致性;从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来看,要看是否存在一致性原则与互补原则;从群体关系来看,外在压力往往能够增加群体的内在凝聚力。问题:群体的凝聚力就是好事情吗?如果你是班长,你会如何增加凝聚力?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译自英文的“primarygroup”,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内涵: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指的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邻居、儿童游戏群体以及其他关系比较亲密的小规模组织。初级关系(PrimaryRelationships)的特征(波谱若)初级关系中的人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初级关系包括广泛的角色和利益;初级关系以大量的自由交往为特征;初级关系投入了许多人格特征,往往带有情感性。初级关系往往加入了个人的情感特征,比较难以转移。二、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约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地位差异较小。初级群体的正功能承担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保持和传递社会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初级群体的反功能例子:《被告山杠爷》与《秋菊打官司》在微观层面,压抑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家庭家庭是一种典型的初级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家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家庭的本质、结构、历史演变、功能及发展趋势等内容。内容提示:调查:家是什么?A、家就是避风的港湾。B、家就是出气筒。C、家就是休息的地方。D、家就是实现欲望的地方。E、家就是种的延续。F、家是一个真实的情感存在,也是情感的束缚地,更是麻烦之源。一、家庭的含义及历史演变关于“家”与“家庭”的漫谈家——本义:屋内,住所。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shi),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商周青铜器铭文“家”甲骨文豕剪纸肥猪对家庭含义本质的认识是从近代才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页)。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1886-1966年)和H.J.洛克在《家庭》(1953)一书中提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1891-1979年)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的团体。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年)认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1、家庭的含义及本质家庭的含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婚姻关系为纽带,以人口生产为特征,共同生活、共同消费的社会基本生活组织单位。

实体婚姻+孩子+共同生活体如何看待以下公式?血缘+经济=家庭生育+经济=家庭感情+生活=家庭结语:家庭的本质包括三个层次,即家庭是社会关系而非自然关系;家庭是物质关系而非思想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人本身的生产关系而非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关系。家庭的本质:血缘+供养+继承家庭的本质2、家庭与家族、宗族的区别

家族是指由同一血缘关系的几辈人组成的群体。中国人所说的家族一般是以五服为界,所谓“五服”源于我国古代以丧服的差别来区分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做法。家庭主要是婚姻的产物,而家族主要是血缘的产物。例如张男与李女结婚,他们就组成一个家庭,但他们仍然是张氏与李氏家族的成员。所以中国人的结婚,不仅意味着两个个人的成婚,也意味着两个家族的联姻。宗族是指同宗同姓同地域的各个家族结成的群体。《尔雅·释亲》中解释:“父之党为宗族”。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宗祠);

记录宗族历史的主要资料为族谱(家谱);

宗族之间由於矛盾引发的冲突,称为宗族冲突(宗族械斗);

宗族居住群落具有防御功能。福建民居土楼即为典型的家族聚居建筑,一座土楼可以居住数十户到上百户家族成员。

福建土楼3、家庭与户的区别

“家”强调的是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户”则侧重于人们生活单位的空间位置,它强调的是地缘关系。我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同主管人同住一处的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居住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分别立户。“家”“户”

4、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在早期的原始人群中,人类性关系的形式是血亲杂交,家庭史学家J·巴霍芬、人类学家L·H·摩尔根等许多学者都曾进行过论证。这种杂乱的性交关系显然不能称为婚姻,当然也就无所谓家庭了。家庭的出现是人类对自己的性关系做出最初限制的结果。摩尔根1818~1881年(1)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家庭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血缘内的同辈兄弟和姐妹结成夫妻集团,所有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仅仅排除了不同辈人之间的婚姻关系。(2)普那路亚家庭

在夏威夷语(punalua)中,普那路亚是亲密伙伴的意思。由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

普那路亚家庭是一种非血亲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它是由同一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的夫妻集团,共享其夫的妻子之间和共享其妻的丈夫之间互称“普那路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经指出,普那路亚家庭实现了由族内婚向族外婚的转变,这是家庭发展过程的一大进步。(3)对偶家庭对偶家庭是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一种家庭形式。其特征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主夫和主妻在一段时间内共同生活,逐渐发展为成对配偶居住。摩梭人

(4)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

二、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家庭组成:择偶与家庭生活调查1、择偶当中你认为应该看重的是()A、个性与能力;B、对方家庭情况;C、对方身体条件;D、职业及其收入;E、政治取向;F、学历。2、下列是择偶途径,你喜欢()

A、别人介绍;B、网络;C、婚姻介绍所;D、通过诸如《玫瑰之约》这种电视媒介;E、父母帮助;F、自己认识,并主动出击;G、无所谓,看缘分。A、生孩子,做孩子他妈(爸)B、挣钱C、事业优先D、过二人世界,最好不要孩子E、无所谓,反正结了婚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3、结婚后,你认为最优先的事情是()1、家庭结构类型(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G·P·默多克1949年在《社会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一般认为,核心家庭是最为稳定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只有一对夫妇,一个中心,父母与子女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且以婚姻和血缘亲子两条纽带直接联结。(2)主干家庭(法国F.勒普累)主干家庭又称扩大的核心家庭,它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或一方)及未婚子女或未婚的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有两对异代夫妇,家庭成员一般是两代或三代人,因此,家庭关系要比核心家庭复杂,除了基本的家庭三角关系外,还包括婆媳关系、祖孙关系、叔嫂或姑嫂关系等。中国社会学家潘光旦在《中国之家庭问题》一书中称主干家庭为“折衷制家庭”,认为它“有大家庭之根干,而无其枝叶”,是大家庭和小家庭间的折衷形式。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它是一种多代多偶的家庭,几代的男系血亲及其配偶都在一个家庭里生活,家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代长房的一对配偶手中。(4)其他家庭(1)兄弟姐妹家庭(2)断代家庭(3)残缺家庭

(5)西方非主流家庭形式1)丁克家庭(DINK,doubleincomenokids),也称为无子女家庭;意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

中国妇女学学科的奠基人李小江女士认为,这一行为使女性摆脱了被固化的天生的生育工具的传统特色,生儿育女不再是女人必经的人生之路。

2)丁斯家庭(DIN,DoubleIncome,NoSex)双收入,无性生活家庭

3)同性恋家庭(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提出的;4)群婚制与社区家庭(性共享,孩子共抚养)5)非婚同居家庭6)开放式婚姻(允许与两人之外的他人发生包括性关系在内的密切接触);7)变性人婚姻。调查:谈谈你对上面某一种西方非主流家庭形式的看法。韩国变性艺人河利秀完婚

讨论:一夜情是一种新的短暂的家庭形式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夜情发生的原因1、物质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离婚与结婚成本。2、互联网使得期望或者寻求一夜情的人们有了交流的可能。3、城市化的发展为一夜情提供了可能的空间。4、享乐主义的膨胀。5、有关婚姻与性的观念在不断转变。6、人们的精神空虚。7、法律上存在盲点。8、由于其隐蔽性导致社会舆论的监督削弱。9、价值多元化导致道德制约力下降。结论:一夜情是特殊时空条件和社会精神文化条件下的有关性欲满足的特例,而非通例。它不是新家庭形式。

(6)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1、大家庭的组织2、以孝为支撑的父系父权的家庭3、纵向的父子关系为主轴4、包办的稳定婚姻5、家庭和社会整合成为一体(经济的功能、崇拜祖先、生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角色的界定2、家庭的功能1)满足性需要的功能。2)生育功能。3)抚养和赡养功能。4)教育功能。5)经济生活功能。6)精神生活功能。三、当代家庭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一)当代家庭的变化1、从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上看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家庭从建立到消亡的过程。(1)家庭建立阶段,即从夫妇结婚之日起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2)家庭扩展阶段,即从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日起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3)继续抚育阶段,即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之日起到第一个孩子离家之前;(4)家庭收缩阶段,即从第一个孩子离家之日起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5)家庭空巢阶段,即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家之日起到配偶一方死亡之前;(6)家庭消亡阶段,即从配偶一方死亡之日起到配偶双方死亡。

第一,家庭建立的时间由早变晚第二,生育期由长变短,这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关第三,家庭空巢期、独身期开始明显,老年问题变得突出第四,整个家庭生命周期有延长的趋势,这与社会平均寿命的延长有关。

2、从家庭结构的变化上看我国家庭结构的现实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家庭核心化与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在一段时期内并存。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这是世界家庭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家庭变化的特点。

3、从家庭功能的变化上看(1)部分功能发生外移;(2)部分功能得到强化。受产业分工以及生活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抚养赡养等功能不断吸收过来,并把这些功能提高到了专业化的水平

㈡家庭的发展趋势对于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索,提出了诸如家庭消亡论、家庭回归论、家庭振兴论、家庭趋同论等许多设想。家庭消亡论是在现代西方家庭功能外移和“家庭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关系日益松散,家庭功能不断外移。与此同时,“家庭危机”现象普遍存在,离婚率持续上升,结婚和再婚率下降,性解放、性革命,各种替换家庭的生活方式迅速增加;人工授精、试管婴儿、胚胎移植、精子库、克隆等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殖提出了挑战;堕胎、少女母亲、同性恋、离异夫妻子女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困苦、少年儿童的无家可归,使得人们对两性关系感到失望,对家庭的前途感到悲观。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家庭正在走向解体,家庭正在随着它的功能的不断削弱而自然消亡,“社会的基本建筑构件正在从家庭转变为单独的个人”,家庭将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发展的未来将是家庭的消亡。家庭回归论也是“家庭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面对家庭的动荡,一些人对过去稳定的传统家庭感到留恋,于是认为,人们必须改变目前消费主义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家庭生活方式,而复兴或回归传统的家庭。当然,这是不现实的。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历史上任何意义上的回归现象都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即使是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上出现,它所表达的社会内涵和意义也是不相同的。家庭振兴论对家庭未来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该理论认为,家庭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绝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危机”的挑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调整自身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而且,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将给家庭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不是家庭的消亡而是家庭的振兴,人们将重新回到家庭中去,家庭的功能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得到加强。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认为,未来社会将“回到以先进的电子科学为基础的家庭工业时代,从而重新突出家庭作为社会中心的作用”。家庭趋同论的主要论点是,不论社会制度如何,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和结果,家庭的发展也将趋向一致。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在1965年出版的《世界革命和家庭模式》一书中认为,工业化改变家庭制度的进程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尽管出发点不同,发展的速度和道路不同,但都朝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