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课时用中国军事思想教材课程_第1页
第一二课时用中国军事思想教材课程_第2页
第一二课时用中国军事思想教材课程_第3页
第一二课时用中国军事思想教材课程_第4页
第一二课时用中国军事思想教材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国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技能教程第二章第一讲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第二节、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第三节、《孙子兵法》简介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概念:是指夏朝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1840年)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先秦军事思想”儒、道、法、墨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

2.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期)

3.秦汉到五代时期(发展期)4.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周制五刑墨刑(黥面):1000条劓刑(割鼻):1000条剕刑(断足):500条宫刑(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

2、春秋战国时期(1)战争规模扩大(2)车战转向步兵为主,骑兵、水兵产生(3)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4)军队的组织制度形式初步完善,战略战术的原理趋于系统。(5)仁义用兵—用兵以诈及慎战,以和平、外交手段达成胜利并强调战争中政治道义上的胜利。

3、秦朝到五代时期

(1)兵家的地位开始下降,兵书著录呈递减趋势。(2)骑兵为决定力量,出现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配合作战,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进一步结合。

4、宋至鸦片战争时期(1)北宋前期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2)《武经七书》是北宋由《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司马法》汇编而成的,为当时的武学必修课程。(3)明朝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是革新思想的代表作。茅元仪编纂了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三、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1、战争的性质与作用战争的性质与重要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2、战争指导思想(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城濮之战(后发制人)(4)集中兵力。萨尔浒之战

(5)出其不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6)奇正互变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用正: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

3、治军理论(1)将帅修养“智、信、仁、勇、严”(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四、古代军事思想的现代启迪1、义利兼顾的战争观足食、兵足、民信之2、文武并举的国防观3、德法并用的治军观

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即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4、奇正结合的制胜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二节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述(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民族危亡时期,林则徐提出了:组织民众、军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和陆地歼地歼敌的作战方针。魏源战后提出战略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及建军方针:“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些标志者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提出了“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方针。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引起了作战样式和战术的改革,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已经形成。(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太平天国的起义与镇压;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新的建军理论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伦理观念占有重要地位。“忠君报国”“成仁取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时代和阶级特色。(二)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层次。新旧交错,良莠并存。(三)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进步替代落后,逐步转变、完善、发展的总趋势。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而制夷”到甲午海战后的军制改革及辛亥革命的新政治体制下的军事改革。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向军事制度和军事理论、军事学术深层次发展

1、全面变革军制思想的确立与具体实践第一,效法西方编练新式陆军1895年袁、张分别编练了新编陆军和自强军1902年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六镇1902年清政府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计划

第二,军事教育思想的发展和陆军学堂的普建1896年袁世凯张之洞办起了陆军学堂1904年开始,练兵处规定军事学堂分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和大学堂。1901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武科考试,标志着传统军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终结

第三,武装力量体制与兵役制度的变革兵役制度方面,将世兵制和募并制改为半征半募的“征募制”,服役三年期满,编为后备兵制。第四,军事统率机构的加强

2、近代军事理论与军事学术的呈现第一,尚武精神的鼓吹:梁启超《论尚武》,使传统的重文轻武的思想受到了有力的冲击第二,军事理论与军事学术研究的兴起

四、近代军事思想变化中存在的问题1、军事思想变化的被动性和间歇性;2、所提出的军事思想,实用性强,理论性弱,难于在理性认识上指导军事实践;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二、《孙子兵法》的影响三、《孙子兵法》简介四、《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第三节、《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二、《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在战国时就广为流传韩非《五蠹篇》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汉时作为教科书南北朝之后尊为“兵经”宋朝元丰年间被朝廷定为“武经”之首明代茅元仪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中山高度赞扬《孙子兵法》:“旧中国历史来研究,二千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就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伯承等都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火攻篇〉中的“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用兵法经营》、《孙子与人际关系〉、《孙子与高考战略〉等等,甚至还有《孙子兵法与恋爱〉……《孙子兵法》在美国

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无不把其作为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的主修课。美政治家、兵学家、军事将领皆将《孙子兵法》奉为至宝。民间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学会、俱乐部。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火攻篇九地篇用间篇1、《计篇》全书总纲。“道、天、地、将、法”;“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者,国之大事”;提出战争谋划的重要性。2、《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3、《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形篇》“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自保而全胜”。

5、《势篇》重视任势;善用奇正;择人任势。6、《虚实篇》“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避实而击虚”。7、《军争篇》“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趋利避害。

8、《九变篇》“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有备无患。9、《行军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处军,相敌,并力。10、《地形篇》“地形者,兵之助也”;“地之道,不可不查”。

11、《九地篇》“九地之变”;“兵之情主速”。12、《火攻篇》火攻;“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13、《用间篇》“知敌之情,必取于人”;“五间俱起”;“上智用间”。战争目的消灭敌人己保存自胜利《孙子兵法》简介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5、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的辩证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重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慎战瑞士600年无战争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备战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国别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国度人口正义性国际态度支持反对否是多少小大弱弱弱强日本中国强强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1)庙算制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三个谋略制胜思想(2)诡道取胜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赵魏韩齐邯郸大梁外黄马陵马陵之战示意图(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道也。——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①在战争认识上,冲破“鬼神论”和“天命观”②把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基础以“道”为首的战争因素论孙子道:令民与上同意天:阴阳、寒暑、时制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五事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③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