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1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2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3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4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同时烧开相同的两壶水,壶嘴都有喷出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甲房间的温度更高 D.“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2024秋•扬州月考)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如图所示的玻璃杯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两只玻璃杯的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选项中关于小水珠的大致位置说法正确的是()A.装有室温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B.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C.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 D.装有热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3.(2024秋•海南月考)“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的烟火,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液态“铁水”被表演者打到空中后,迅速变成微小固态颗粒,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 B.汽化 C.凝华 D.液化4.(2024秋•任泽区期中)下列数据中,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是()A.脚的长度约为5cm B.拇指宽度约为2cm C.行走一步距离约为1500cm D.心脏跳动一次需10s5.(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目前我国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则2.85×109nm最接近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A.教室的高度 B.物理课本的长度 C.课桌的长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6.(2024秋•万柏林区校级月考)在中考体育1000m考试中,获得满分的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是()A.90s B.200s C.5min D.0.1h7.(2024秋•新泰市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倒车雷达是汽车停车或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利用的是声能传递能量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C.《梦溪笔谈》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军的马蹄声,是利用空气传声比固体快 D.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用玻璃瓶、水、筷子等自制水瓶琴时,通过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筷子敲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8.(2024秋•襄州区期中)以下是教材中有关声现象描述的图片和文字,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时音调越低 D.图丁中的音叉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9.(2024秋•南皮县校级期中)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工作的是()A.利用B超检查婴儿的健康 B.利用次声波探测地震 C.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D.利用超声波攻击敌人10.(2024秋•武山县月考)著名的“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海面附近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形成的,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A.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白天靠近海面空气的密度变大 C.渔船向周围发射超声波可探测海里的暗礁,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渔夫用鱼叉叉鱼时应向看到鱼的位置瞄准11.(2024秋•江都区月考)下列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A.折断的铅笔 B.水中的倒影 C.墙上的手影 D.会聚的光斑12.(2024•凉州区校级二模)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A.乙丁 B.乙丙 C.甲丁 D.甲丙13.(2023秋•安州区期末)有些轿车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是在车尾牌照的上方装一个摄像头(图中圈内),当汽车挂上倒挡时,倒车影像系统自动启动,摄下的图像显示在屏上。若摄像头焦距为0.5m,某次倒车,车后2m处的物体要能清晰成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后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B.与小孔成像原理一致 C.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像距可以为0.4m D.倒车过程中,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14.(2024秋•含山县校级期末)用放大倍数为3倍的放大镜来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度为()A.10° B.30° C.60° D.均有可能,取决于透镜与角之间的距离15.(2024秋•江都区月考)一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出《大运扬州——琴鹤同鸣》于前不久在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顺利开展。该演出借助高科技的舞美设计,多角度的多媒体呈现,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扬州在舞台完美呈现。如图所示是舞台表演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舞台上的激光属于人造光源 B.激光笔直,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舞台后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观众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二.填空题(共5小题)16.(2024秋•淮北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为水的三种形态,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和放热在三种形态中实现相互转化,其中为液态水的是(选填“甲”“乙”或“丙”)。17.(2024秋•驿城区月考)如图所示的是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18.(2024秋•郸城县月考)声现象和光现象是我们学到的重要物理现象,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别写出一项这两种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19.(2024秋•湄潭县月考)“猴子捞月”是大家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天上月亮的和水中的月亮距水面,哪个更远?哪个更亮?你认为(天上的更远、水中的更远、一样远),(天上的更亮、水中的更亮、一样亮)。20.(2024秋•海州区期中)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等点火设备,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透镜,这是利用了该透镜对光线有作用。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1.(2024秋•江都区月考)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除图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2)图甲装置中,应选取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装入试管内进行实验;(3)实验中用温水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4)根据多次测得数据绘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加热到第6min时处于状态;冰熔化一共经历了min;(5)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是;(6)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冰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①烧杯中的水过多②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22.(2024秋•镇江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编号材料规格长度(cm)横截面积(mm2)A尼龙551B尼龙550.5C尼龙801D镍合金①0.5猜想1: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可能与弦线的长度有关;猜想3: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涵要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2)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选编号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验证猜想3时,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4)小涵选择B和C验证猜想2时,测出C发出的频率较低,由此他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是(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四.计算题(共2小题)23.(2024秋•尤溪县期中)匀速直线运动路程的大小可以用v﹣t图象中的矩形面积来表示。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也可以用v﹣t图象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图甲所示)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大小。如图乙所示,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v0=20m/s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32m处有一只受到惊吓的羊以6m/s的速度在公路上向前奔跑,司机经过1s后开始刹车。若从司机看见羊开始计时,客车的v﹣t图象如图丙所示,求:(1)在1s内,客车运动的路程;(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3)假设羊向前奔跑的速度不变,请通过计算说明,羊是否会被撞?24.(2024秋•单县期中)我们知道,如表所示,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331冰3230空气(15℃)340铜3750煤油(25℃)1324铝5000水(常温)1500铁5200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问:(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DABABDCDBB题号12131415答案DDAC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同时烧开相同的两壶水,壶嘴都有喷出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甲房间的温度更高 D.“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考点】液化的概念及现象.【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答案】D【分析】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解答】解:ABD、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壶中的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AB错误、D正确;C、甲房间内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多,由此可以判断出甲房间的气温更低,故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属于基础题。2.(2024秋•扬州月考)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如图所示的玻璃杯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两只玻璃杯的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选项中关于小水珠的大致位置说法正确的是()A.装有室温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B.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C.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 D.装有热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考点】液化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放热特点.【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答案】D【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为液态,液化要放热。【解答】解:A、盛室温水的纸杯,杯壁不会有水珠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BC、盛冰水的纸杯,小水珠附着在纸杯的外侧(在冰水水面以下),因为冰水的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纸杯的外部,故BC不符合题意;D、热水温度较高,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壁的内侧液面上方,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液化放热的判断,属于基础题。3.(2024秋•海南月考)“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的烟火,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液态“铁水”被表演者打到空中后,迅速变成微小固态颗粒,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 B.汽化 C.凝华 D.液化【考点】凝固的概念及现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解答】解:铁水放热形成固态颗粒,此过程是凝固过程。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凝固现象,属于基础题。4.(2024秋•任泽区期中)下列数据中,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是()A.脚的长度约为5cm B.拇指宽度约为2cm C.行走一步距离约为1500cm D.心脏跳动一次需10s【考点】时间的估测;常见的长度及估测.【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中学生脚的长度在25cm左右,故A错误;B.中学生拇指宽大约1.5cm到2cm左右,故B正确;C.成年人的步幅约70cm,中学生的步幅略小于此数值,在60cm左右。故C错误;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错误。故选B。【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5.(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目前我国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则2.85×109nm最接近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A.教室的高度 B.物理课本的长度 C.课桌的长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考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解答】解:2.85×109nm=2.85m,A.教室的高度可能为2.85m,故A正确;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0.26m,故B错误;C.课桌的长度约为60cm,故C错误;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约为28m,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估测,要认真观察生活,注意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数据。6.(2024秋•万柏林区校级月考)在中考体育1000m考试中,获得满分的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是()A.90s B.200s C.5min D.0.1h【考点】时间的估测.【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解答】解:1000m跑世界纪录在150s以内,在中考体育1000m考试中,能够拿到满分的学生成绩通常在4min=240s以内,所以获得满分的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是200s=3min20s,故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估测,要认真观察生活,注意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数据。7.(2024秋•新泰市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倒车雷达是汽车停车或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利用的是声能传递能量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C.《梦溪笔谈》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军的马蹄声,是利用空气传声比固体快 D.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用玻璃瓶、水、筷子等自制水瓶琴时,通过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筷子敲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比较不同介质的声速大小.【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答案】D【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3)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解答】解:A、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的特点,汽车的倒车雷达就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工作的,故A错误;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低,音调低,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故B错误;C、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且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所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军的马蹄声,故C错误;D、用玻璃瓶、水、筷子等自制水瓶琴时,水瓶装水最多,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通过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筷子敲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传播、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人耳的听觉范围等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战争中的应用,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8.(2024秋•襄州区期中)以下是教材中有关声现象描述的图片和文字,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时音调越低 D.图丁中的音叉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声与信息;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答案】C【分析】将甲乙丙丁四个图涉及的物理情景,与对应的物理知识相联系,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确定选择项中对物理情景分析的正误,从而可以得到答案。【解答】解:A、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声音逐渐变小,推测若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B、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C、图丙中的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错误;D、图丁中的音叉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故D正确。故选:C。【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9.(2024秋•南皮县校级期中)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工作的是()A.利用B超检查婴儿的健康 B.利用次声波探测地震 C.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D.利用超声波攻击敌人【考点】声与能量;声与信息.【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答案】D【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用B超检查身体,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B.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属于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C.用声呐探测海深,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D.用超声波攻击敌人,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10.(2024秋•武山县月考)著名的“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海面附近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形成的,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A.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白天靠近海面空气的密度变大 C.渔船向周围发射超声波可探测海里的暗礁,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渔夫用鱼叉叉鱼时应向看到鱼的位置瞄准【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声与信息.【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比热容、热机、热值;应用能力.【答案】B【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根据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分析;(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B、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情况下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低,所以海面附件水的温度低、密度大,故B正确;C、渔船向周围发射超声波可探测海里的暗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将鱼叉对准所看到鱼的下方叉鱼是因为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声音的利用,属于基础题。11.(2024秋•江都区月考)下列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A.折断的铅笔 B.水中的倒影 C.墙上的手影 D.会聚的光斑【考点】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答案】B【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解答】解:A.铅笔好像在水面折断是铅笔反射的光线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像比物体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B.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符合题意;C.墙上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会聚的光斑是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12.(2024•凉州区校级二模)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A.乙丁 B.乙丙 C.甲丁 D.甲丙【考点】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近视眼的矫正.【专题】图析法;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答案】D【分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丙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3.(2023秋•安州区期末)有些轿车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是在车尾牌照的上方装一个摄像头(图中圈内),当汽车挂上倒挡时,倒车影像系统自动启动,摄下的图像显示在屏上。若摄像头焦距为0.5m,某次倒车,车后2m处的物体要能清晰成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后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B.与小孔成像原理一致 C.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像距可以为0.4m D.倒车过程中,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答案】D【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或摄像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解答】解:A.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倒车时物距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而摄像头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两者的成像原理不同,故B错误;C.某次倒车,车后2m处的物体要能清晰成像,则像距的范围2f>v>f,因为摄像头的焦距f=0.5m,所以像距应大于0.5m而小于1m,不可能为0.4m,故C错误;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倒车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则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4.(2024秋•含山县校级期末)用放大倍数为3倍的放大镜来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度为()A.10° B.30° C.60° D.均有可能,取决于透镜与角之间的距离【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专题】应用题.【答案】A【分析】根据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和放大的倍数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度数有关来解答此题。【解答】解:放大镜放大的只是角的两边长,但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大小无关,所以用一放大倍数为3倍的放大镜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仍然是10°。故选:A。【点评】此题学生容易错选B,记住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更和放大无关,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2024秋•江都区月考)一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出《大运扬州——琴鹤同鸣》于前不久在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顺利开展。该演出借助高科技的舞美设计,多角度的多媒体呈现,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扬州在舞台完美呈现。如图所示是舞台表演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舞台上的激光属于人造光源 B.激光笔直,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舞台后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观众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考点】光的三原色;光源的概念与判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漫反射.【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答案】C【分析】(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解答】解:A、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舞台上的激光属于人造光源,故A正确;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激光笔直,故B正确;C、舞台后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D、观众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源的分类、光的直线传播、色光的三原色和漫反射,是一道光学综合题。二.填空题(共5小题)16.(2024秋•淮北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为水的三种形态,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和放热在三种形态中实现相互转化,其中为液态水的是甲(选填“甲”“乙”或“丙”)。【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答案】甲。【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甲—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固态,即甲液态水。故答案为:甲。【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三态变化,属于基础题。17.(2024秋•驿城区月考)如图所示的是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2.38cm。【考点】测量物块的长度;根据刻度尺判断分度值.【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答案】1mm;2.38。【分析】由图知,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有10个小格,据此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物体的左、右侧对应的刻度值得出物体的长度。【解答】解: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有10个小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物体的左侧对应的刻度值为12.00cm,右侧对应的刻度值为14.38cm,则物体的长度是:l=14.38cm﹣12.00cm=2.38cm。故答案为:1mm;2.38。【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属于基础题。18.(2024秋•郸城县月考)声现象和光现象是我们学到的重要物理现象,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别写出一项这两种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能传递信息,都具有能量;不同点: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考点】光、声传播比较.【专题】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答案】都能传递信息,都具有能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根据声音和光在传播过程的特点和它们产生的现象进行比较后解答。【解答】解:声音和光的相同点:都能在空气中传播;都能反射;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都是一种波等;声音和光的不同点: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不同。故答案为:都能传递信息,都具有能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点评】要想解答此题,必须知道声音和光的传播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等。19.(2024秋•湄潭县月考)“猴子捞月”是大家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天上月亮的和水中的月亮距水面,哪个更远?哪个更亮?你认为一样远(天上的更远、水中的更远、一样远),天上的更亮(天上的更亮、水中的更亮、一样亮)。【考点】像与物的距离;像与物大小相等.【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答案】一样远;天上的更亮。【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跟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人看到物体的明亮程度取决于进入人眼的光线数量。【解答】解: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跟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天上月亮的和水中的月亮距水面一样远;月光照射到水面上,一部分光折射进入水中,一部分反射回空气中成像,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数量少,看起来暗。故答案为:一样远;天上的更亮。【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平面镜成像中的物像等距这一特点。20.(2024秋•海州区期中)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等点火设备,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凸透镜,这是利用了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综合能力.【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的温度很高。【解答】解:冰可以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凸透镜后面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焦点的温度很高,物体放在焦点时,达到物体的着火点,物体被点燃。故答案为:凸;会聚。【点评】(1)掌握透明的物质都可以制成凸透镜,例如水、冰、玻璃、水晶等等,凸透镜材料不同,会聚作用相同。(2)知道面对太阳光时,凸透镜焦点处的温度很高。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1.(2024秋•江都区月考)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除图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2)图甲装置中,应选取颗粒较小(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装入试管内进行实验;(3)实验中用温水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4)根据多次测得数据绘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0℃;加热到第6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冰熔化一共经历了4min;(5)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是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6)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冰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③(填序号)。①烧杯中的水过多②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考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器材以及固体的选择;探究固体熔化时受热均匀的实验方法;探究固体熔化时的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处理;沸腾的条件.【专题】定性思想;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理解能力.【答案】(1)秒表;(2)较小;(3)高于;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4)晶体;0;固液共存;4;(5)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6)③。【分析】(1)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2)颗粒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3)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才能使被加热物质充分受热;采用“水浴法”加热除了使冰块受热均匀外的好处是升温过程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4)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结合图丙分析即可;加热到第6min时冰处于熔化过程中;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的时间是8min﹣4min=4min;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5)水沸腾需要同时满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据此分析即可;(6)冰的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2)颗粒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3)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才能使被加热物质充分受热;采用“水浴法”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升温过程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4)由丙图可知,4~8min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冰处于熔化过程,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冰熔化过程中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是0℃,加热到第6min时,冰处于熔化过程,所以第6min时处于固液共存态;冰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完全熔化完毕,大约持续了4min;(5)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吸收热量,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导致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6)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但实验中观察到冰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是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侧或底部,就可以持续吸收外部热量,导致温度缓慢上升,故选③。故答案为:(1)秒表;(2)较小;(3)高于;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4)晶体;0;固液共存;4;(5)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3)③。【点评】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选择、晶体的熔化、加热方式、以及现象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属于综合题目。22.(2024秋•镇江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编号材料规格长度(cm)横截面积(mm2)A尼龙551B尼龙550.5C尼龙801D镍合金①0.5猜想1: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可能与弦线的长度有关;猜想3: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涵要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③①②④。(2)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选编号A、B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验证猜想3时,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55。(4)小涵选择B和C验证猜想2时,测出C发出的频率较低,由此他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是不正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考点】音调与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关系.【专题】声现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答案】(1)③①②④;(2)A、B;(3)55;(4)不正确;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分析】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有关。一般情况下,发声体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长度越短;频率越高。【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先后顺序为提出问题(或猜想)、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所以该实验的研究过程是:③①②④。(2)为验证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即A、B进行研究。(3)如果验证猜想3,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琴弦的材料不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4)在验证猜想2时,若选择B和C进行研究,B、C的长度不同,横截面积也不同,不能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即该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所以应控制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故答案为:(1)③①②④;(2)A、B;(3)55;(4)不正确;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点评】题主要考查了音调与频率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四.计算题(共2小题)23.(2024秋•尤溪县期中)匀速直线运动路程的大小可以用v﹣t图象中的矩形面积来表示。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也可以用v﹣t图象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图甲所示)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大小。如图乙所示,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v0=20m/s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32m处有一只受到惊吓的羊以6m/s的速度在公路上向前奔跑,司机经过1s后开始刹车。若从司机看见羊开始计时,客车的v﹣t图象如图丙所示,求:(1)在1s内,客车运动的路程;(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3)假设羊向前奔跑的速度不变,请通过计算说明,羊是否会被撞?【考点】速度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1)1s在内,客车运动的路程为20m;(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为12m/s;(3)羊不会被撞。【分析】(1)由s=vt可得1s内客车的路程;(2)由图象可知,客车的路程为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由速度公式v=s(3)分别计算客车和羊在4秒内通过的路程,可知羊会被撞。【解答】解:(1)1s内客车的路程为s1=v0t=20m/s×1s=20m;(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路程为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1+52×20m客车的平均速度为v=st(3)当客车速度为6m/s时,经过的路程为s2=20m+×3m=57.5m,羊在4s内通过的路程为s3=v3t3=5m/s×4s=20m,因为s3+37m=20m+42m=62m>s2,故羊不会被撞。答:(1)1s在内,客车运动的路程为20m;(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为12m/s;(3)羊不会被撞。【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有一定难度,读懂图象是关键。24.(2024秋•单县期中)我们知道,如表所示,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331冰3230空气(15℃)340铜3750煤油(25℃)1324铝5000水(常温)1500铁5200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问:(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考点】不同介质的声音速度;声音速度的计算.【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答案】(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2.5s;(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速度公式v=【解答】解:(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的时间为:t2(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需要的时间为:t1=t2﹣Δt=2.5s﹣2.33s=0.17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v1=s答:(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2.5s;(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考点卡片1.常见的长度及估测【知识点认识】1.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估测长度,比如使用手掌的宽度、步长、或者已知长度的物体作为参照。【命题方向】1.基本概念: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以及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估测技巧:通过实际问题或情景,考察学生使用估测技巧的能力,如利用手掌宽度、步长等进行估测。例: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10dmB.手掌宽度约为10cm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10μm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m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解析:解: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8dm,故A不符合实际;B.手掌宽度约为10cm,故B符合实际;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8cm=2.8×105μm,故C不符合实际;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忽视单位换算中的进率。2.估测时过于依赖直觉,缺乏参照物。3.测量时不注重读数的准确性。2.测量物块的长度【知识点认识】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命题方向】识别和描述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米尺等。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长度测量。例: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8.1mm。分析: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量程以及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线的位置读数。解析:解: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端与1.00cm对齐,右端的示数为3.81cm,物体的长度为L=3.81cm﹣1.00cm=2.81cm=28.1mm;故答案为:28.1mm。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属于基础题目,难度较小。【解题方法点拨】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1)观察刻度尺的量程与分度值;(2)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完整;(3)记录数据时必须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3.根据刻度尺判断分度值【知识点认识】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它直接影响到测量的精度。【命题方向】在不同的刻度尺上识别分度值。例: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甲、乙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测得的结果是2.7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测得的结果是2.70cm。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析:解: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侧与1.0cm对齐,右侧在3.0cm和4.0cm之间,估读为3.7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7cm﹣1.0cm=2.7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7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70cm﹣1.00cm=2.70cm。故答案为:1;2.7;0.1;2.70。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解题方法点拨】1.分度值是指刻度尺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通常用毫米或厘米表示。4.时间的估测【知识点认识】1.利用日常经验,如步行速度或心跳频率,作为时间估测的参考。使用简单的计数方法,如数心跳或步数,来估测时间。【命题方向】根据给定情境估测时间并填写。例: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30s,估计一下自己的身体的“生物钟”﹣﹣脉搏跳动10次大约7.5s。分析:利用对实验室常用秒表的认识来分析长针走一圈是多少秒,首先估计一下1min(60s)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再算出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便可以计算出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解析:解: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30s,在60s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大约是80次,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60s80搏跳动10次大约为:0.75s/次×10次=7.5s。故答案为:30,7.5。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时间的估测,这就需要学生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积累。【解题方法点拨】需要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积累。5.速度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知识点的认识】速度公式:v=st(s用m做单位时,t应用s做单位,得出v的单位是m/s;s用km做单位时,t应该用公式的变形:s=vt(求路程);t=s【命题方向】考查应用题以及图像题中涉及到有关路程和时间的计算。例: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需要紧急刹车,这需要司机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做匀速运动。在制动过程中汽车做减速运动。有一辆汽车正以36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求:(1)此车5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该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7米,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3)若制动过程用了3秒,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29.6米,求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分析:(1)已知汽车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根据v=st的变形计算(2)根据v=s(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之和,根据v=s解析:解:(1)36km/h=10m/s,此车5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s=vt=10m/s×50×60s=3×104m;(2)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7米,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s'(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时间为:t″=0.7s+3s=3.7s,汽车的平均速度是v′=s″答:(1)此车5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3×104m;(2)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7s;(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8m/s。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过程注意统一单位。【解题方法点拨】计算过程中注意单位的统一。6.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知识点认识】(1)v﹣t图像基本知识点定义:v﹣t图像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表示,通常以速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2)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因此在v﹣t图像上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3)加速运动:当物体加速时,速度随时间增加,v﹣t图像上表现为斜率大于0的直线。(3)减速运动:当物体减速时,速度随时间减少,v﹣t图像上表现为斜率小于0的直线。(4)变速运动:对于非匀速运动,v﹣t图像可以是曲线,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复杂关系。(5)斜率的意义:v﹣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a),即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6)面积的意义:在v﹣t图像中,速度直线下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该时间段内的路程。【命题方向】从v﹣t图像中分析物体的运转状态及运动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例: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s末和4s末C.第2s末乙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D.乙在前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分析:(1)在v﹣t图象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2)图象和时间轴以及速度轴围成的面积是路程,分析路程的关系,确定两物体相遇的时刻;(3)由图象可知乙的运动情况;(4)在v﹣t图线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直线运动时的路程。解析:解:A、由v﹣t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即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为2m/s,1s末,甲的路程s甲=v甲×t1=2m/s×1s=2m,乙的路程是乙图象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乙=1s×2m/s×12=1m,此时s甲≠s乙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为2m/s,4s末,甲的路程s甲'=v甲×t3=2m/s×4s=8m,乙的路程是乙图象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乙'=2s×4m/s×12+2s×(2m/s+4m/s)×12=10m,此时s甲'≠s乙CD、由v﹣t图象可知,乙在0~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秒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不变,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我们要从图象中获取重要的信息。【解题方法点拨】仔细解读v﹣t图像,注意识别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加速、减速)以及可能的转折点。7.声音的传播条件【知识点的认识】(1)声音靠介质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命题方向】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常以概念为主;例:回归课本,温故而知新。我们在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将小球放在被用力敲过的音叉旁边,发现小球被弹起,从而证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若把正在运行的该装置放到月球上,则()A.小球被弹开,且听到音叉的声音B.小球未被弹开,听不到音叉的声音C.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的声音D.小球被弹开,仍听到音叉的声音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析:解: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但是敲击音叉,音叉可以振动,将小球弹起来,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解题方法点拨】(1)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例如,隔墙有耳、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哺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2)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8.不同介质的声音速度【知识点的认识】(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用符号v来表示。(2)公式:u=s/t表示声速,单位是m/s;s表示路程,单位是m;t表示时间,单位是s。(3)常数: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4)声音在传播时由声速大处向声速小处偏折。【命题方向】该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也可能考查与声音有关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例:某一装满水长100m的直钢管,在其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敲击声的次数为两次。(已知声速:在空气中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约为5200m/s)分析:声音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时差大于0.1s,人耳可以区别开来;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解析:解:声音在钢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分别为:t1t2t3声音在钢铁和水中的时间差小于0.1s,不能区分开这两个声音;声音在水中和空气中的时间差大于0.1s,人耳能够区分开这两个声音,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故答案为:两。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解题方法点拨】(1)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2)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9.比较不同介质的声速大小【知识点的认识】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真空:‌0m/s,‌声音无法传播。‌空气(‌15℃)‌:‌约340m/s。‌空气(‌25℃)‌:‌约346m/s。‌软木:‌约500m/s。‌煤油(‌25℃)‌:‌1324m/s。‌蒸馏水(‌25℃)‌:‌1497m/s。‌海水(‌25℃)‌:‌1531m/s。‌铜(‌棒)‌:‌3750m/s。‌大理石:‌3810m/s。‌【命题方向】考查不同介质传声的现象。例: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所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比气体中传播得快的道理。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解析:解: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比气体中传播得快的道理。故答案为:固;气。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传播的速度;知道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最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方法点拨】声速与介质种类的关系规律不是绝对的,软木就是特例,所以表达规律时要说“一般情况下”.10.声音速度的计算【知识点的认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v=s/t【命题方向】考查不同介质中声音速度的计算。例:小明姑姑家在一家油气厂,不久前去玩时发现了一段长360米的大型铁质空管,感到很好奇。联想到声音的传播知识,于是他和表弟做了一个实验:表弟在管的一端敲打,他在另一端将耳朵贴在管上听并同时计时,结果他先后听到了两次响声。若前后听到的时间差为1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多大?(假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00m/s)分析:声音在固体和气体里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里的传播速度更慢,先算出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再利用两次响声的时间差,算出铁中的传播时间,最后利用v=s解析:解:在空气中传播时间:t1=sv因为铁管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前后听到的时间差为1s,所以在铁中的传播速度:t2=t1﹣t差=1.2s﹣1s=0.2s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v2=s故答案为: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1800m/s。点评: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1800m/s。【解题方法点拨】注意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解题时,抓住时间,与路程,通过速度公式来求解。11.光、声传播比较【知识点的认识】光和声音都是波动现象,‌但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显著的差异。‌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是一秒三十万公里,‌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每秒。‌相比之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例如,‌当我们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时,‌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命题方向】考查光速远大于声速产生的现象以及原理。例:物理规律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应用,如:百米赛跑时,裁判员总是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发令枪的声音开始计时,这是因为()A.听声音计时比运动员实际跑步时间长B.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C.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D.声音不容易听到分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3×108m/s;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解析:解:因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当听到枪声计时时,实际上是计时慢了,这样就使得时间变短,成绩偏高。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速和声速的关系,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方法点拨】理解光速和声速的大小差异,能用此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命题方向】以实际现象为背景,用声音的高低以及振动的次数来判断音调,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货车长时间行驶后,司机有时会用铁棍敲击车轮,凭借声音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空气充足时振动频率较大,则声音的()A.响度较大B.音调较高C.响度较小D.音调较低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解析:解:当拿根铁棍敲打车轮时,则轮胎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即轮胎内空气越充足,敲击时轮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选:B。点评: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注重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13.音调与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有关。一般情况下,发声体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长度越短;频率越高。【命题方向】考查通过发声体的长短等判断音调的高低,以及通过实验现象探究音调与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关系。例: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可以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此时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柱(选填“瓶子和水”或“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A(填字母)瓶子。分析:吹瓶口时,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解析:解: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声音是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嘴吹气时,从左到右空气柱越来越长,空气柱振动越来越慢,音调越来越低,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H,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A。故答案为:瓶内空气柱;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音调与频率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敲击瓶子和吹瓶子的时候,发声体是不同的。【解题方法点拨】形状和尺寸:‌例如,‌弦乐器如吉他或小提琴,‌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发声的音调就越高。‌这是因为弦的长度、‌厚度和紧张度都会影响其振动的频率,‌从而影响音调的高低。‌材料:‌不同的材料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振动频率也有影响,‌因此也会影响音调。‌例如,‌不同材质的琴弦在相同条件下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14.超声波与次声波【知识点的认识】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大致为小于20Hz.【命题方向】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具有它不同于可闻性声波的一些特性,解决现代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许多重要的应用.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B.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D.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超声波是发生频率大于2万赫兹,次声波是发生频率低于20赫兹。解析:解:A、因为蝙蝠是靠超声波导航。故A不符合题意。B、因为大象的发声频率在1﹣20000HZ,所以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故B不符合题意。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故C不符合题意。D、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和次生波的产生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点拨】(1)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超声波的应用:a、制成声呐;b、B超;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d、超声波清洗器;e、超声波焊接器(2)次声波的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次声波的应用:次声波可以用于预测和监测自然灾害,如台风、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15.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1)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少。(3)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的关系: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命题方向】考查以实际现象为背景,用声音的振幅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来判断响度,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们以水为礼,击鼓迎宾。演员用力击打鼓面,是为了增大鼓声的响度(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分析: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要增大鼓声的响度可以通过增大振幅的方法。解析:解:演员用更大的力击打鼓面,鼓面的振幅变大,则响度变大。故答案为:响度。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一道基础题,熟记即可。【解题方法点拨】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16.声与信息【知识点的认识】声音的物理特征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改变这三个特征中一种或几种属性,就会使声音带着一定的信息内容传播出去.比如,说话,就是在改变着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来传播信息.声音是一种纵波,一种波必然有振幅、频率和谐波成分,我们说话的声音就包含了这些成分,所以声音中就有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其声音信息也不同,那是因为人的声带长短粗细,发音方式和共鸣腔位置不同.因而有些人声音尖,有些人声音粗,有些人则有娘娘腔.所以及时说得是同样的话,听多了,我们也能分辨出到底是谁说的.这些都说明声音是包含信息的.【命题方向】中考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有时与能量结合出题.例: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人耳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杖发出的超声波,经过处理成语音信号及时播放出来,从而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导盲手杖应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选填“能量”或“信息”)。分析: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解析:解: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人耳不能听见手杖发出的超声波,经过处理成语音信号及时播放出来,从而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导盲手杖应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答案为:不能;信息。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解题方法点拨】基本的识记内容,不涉及到计算,只有识记、理解.17.声与能量【知识点的认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波在媒质中传播,一方面使媒质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产生动能;另一方面又使媒质产生了压缩和膨胀的疏密过程,使媒质具有形变的势能.这两部分能量之和就是由于声振动使媒质得到的声能量.【命题方向】中考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有时与信息结合出题.例: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解析:解: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与能量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解题方法点拨】基本的识记内容,不涉及到计算,只有识记、理解.18.光源的概念与判断【知识点的认识】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物体本身能发出光,‌而不是依靠反射外来光的物体叫光源。【命题方向】一般从此知识点去考查哪些属于光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B.太阳C.萤火虫D.燃着的蜡烛分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解析:解:A、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故A符合题意;BCD、太阳、萤火虫、染着的蜡烛都在发光,是光源,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源的概念,属于基础题目。【解题方法点拨】基本的识记内容,不涉及到计算。解题时要注意辨别物体是“发光”还是“反射光”。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火把等。有些物体本身并不发光,由于它们能够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好像也在发光,但它们不是光源,比如月亮,我们看到的月光不是月亮自身发出来的,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而人造光源一定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19.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知识点的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和现象:1.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光从光源传播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