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文言文阅读【母题来源】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duan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C2.C3.A4.(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5.(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试题解析】1.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3.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4.(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命题意图】第一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三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四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五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命题方向】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以下素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6)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一般分为这样5大类:断句题、常识题、内容题,这三大类均为选择题。文言文翻译题考察实词、虚词、句式等用法,最后一题属于信息概括题。考试趋势在弱化对虚词的考察,强加对文意的大致理解。【得分要点】一、断句做题步骤1.先通读所给断句句子,看所需断的句子和上下文有没有语境联系(句外语境),如果有,分辨清晰有什么联系。然后重点读选项中断句相同的地方(句内语境),这些地方是理解句意的重要提示,可以帮助我们弄懂句子的大概意思;通过对文意的了解,初步判断选项中易切分的地方2.断句时,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巧抓词性、虚词、文言句式、对称句、修辞等断句标志3.断完句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圆合,最后与四个选项比对,确定出正确答案二、文化常识——多方联系细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古代文化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等。内容分析选择题1.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2.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3.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四、翻译技巧1.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其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也可保留不译。2.换所谓“换”,就是文言文中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进行替换。3.调所谓“调”,就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4.删所谓“删”,就是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显得累赘,翻译时可删减。5.补所谓“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的省略成分;二是为了结构的完整或者语气的需要而补充相应的词语,如判断词等。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五、主观题答题点拨关键:以整体把握文本为基础,遵循以下步骤1.审准题干——明确概括要求,找准阅读区间2.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3.规范表述——编排有序,控制字数。加上序号、分行作答、不繁不简。(2022·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B.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C.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D.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古官职名,唐时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宋代以其为当朝正宰相。B.甲子,为干支之首;古代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文中的“甲子”是用来纪日的。C.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陶唐氏,传说他在主政其间曾派鲧治理水患。D.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秩”在古代可指官吏的俸禄、官阶、品级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拘泥古法,不知变通,见解不切实际。B.王安石获得了宋神宗的信任支持,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且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C.在讨论推行新法时,王安石建议修订泉府之法,收回财物之权,认为变法不要为异议所惑,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D.吕惠卿进入京都,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两人的很多看法比较一致,王安石趁机向宋神宗推荐了吕惠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2)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5.王安石在奏对时,认为当前的治国方案应以何为先?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D2.A3.C4.(1)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经术(或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2)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使宋神宗的心意坚定下来,让他一心信任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5.王安石认为应以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为先。因为社会风气不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依据语法结构,“甚高”是对安石“文行”的评价,“甚”是“高”的状语,“甚”和“高”不能拆分,排除AC。“贤相”作“求”的宾语,两者不可拆分,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宋代以其为当朝正宰相”错误。宋代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安石”“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错误。结合“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分析,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是宋神宗,不是王安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竟”,最终;“知”,了解;“但”,只,仅,唯独;“晓”,明白。(2)“条析”,逐条辨析;“坚”,使动,使……坚定;“俾”,使。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分析,(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王安石认为应以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为先。结合“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分析,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为社会风气不正,所以需要先“变风俗,立法度”。参考译文: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习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宋神宗说:“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或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失败,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别有用心的议论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吕惠卿从真州推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趁机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之职,政事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神宗)又任命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同辈之间的敬称语,意为“您”,常用作书信的称呼语。B.孟坚,即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孟坚”是其字。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D.翰林院,唐代始设,为宫廷供奉机构,明清沿设,职掌与唐初有所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10.作者给余生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述。【答案】6.B7.A8.B9.(1)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2)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10.作者想写南明王朝历史,犁支所言与《滇黔纪闻》有不同之处,作者想请余生找来犁支考证真伪。【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一时成败得失”“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是并列的四种情况,中间各自断开,“与”连接后句“夫孤忠效死”,其前断开,排除AC;“流离播迁”与“之情状”是定中关系,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同辈之间的敬称语”错,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原文“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朝的历史记载详细,而明朝历史记载不详,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逾时”,没过多久;“备书”,详细地记载。(2)“鄙”,我;“窃”,私下;“日”,每天;“惧”,担心。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可知,犁支所言与《滇黔纪闻》有不同之处,作者想考证真伪。结合“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可知,作者希望余生找来犁支,当面讨论。参考译文: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土地纵横数千里,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2022·湖北·枣阳一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是年号,即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B.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即《苏武传》中的昆邪王,他因为被匈奴逼迫而内附于汉朝。C.幕北,即漠北。“幕”同“漠”,即沙漠。“幕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D.持节副使,即持节使的副职。持节使指代皇帝出使。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称为“持节”。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囚匈奴,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到达月氏,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B.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大月氏国。C.匈奴被驱逐到漠北,张骞就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武帝的认可,并再次被派遣出使。D.张骞在乌孙不愿意迁徙后便分派副使们到其他各国去,一年多以后,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2)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15.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1.D12.B13.B14.(1)(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2)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15.①劝说乌孙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乌孙王不愿意返回故地;②与西域国家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张骞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到了汉朝。【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人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敦煌”“祁连”是两个地理名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动词“杀”的逻辑主语是“匈奴”,应在“匈奴”前断开,排除BC;动词“怨”的宾语是“匈奴”,“无与共击之”应单独成句,排除AC。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被匈奴逼迫而内附于汉朝”错误。浑邪是匈奴的部落名,浑邪王是该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脏解剖及血供》课件
- 2021年四川省雅安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3年辽宁省辽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2年辽宁省辽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汉字拼音复习攻略》课件
- 2025年行政诉讼法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完整版)
- 2024年PET改性及合金材料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石油产品添加剂:燃料油添加剂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关于银行实习日记范文锦集八篇
- 融媒体专题报道方案
- 工作失误汇报
- 呼吸科主任述职报告
- 旅游法规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汇编
- 11054-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期末统一考试《流通概论》答案
- 晋江物流行业分析
- 编译原理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11132卫生管理》试题及答案-开放本科
- 咽喉癌病历书写
- 2023年自然资源部所属事业单位招聘(208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