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3700字_第1页
《网格化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3700字_第2页
《网格化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3700字_第3页
《网格化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3700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格化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目录TOC\o"1-2"\h\u9269网格化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1287521相关概念(Relatedconcepts) 1244081.1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 187391.2网格和网格化 1195311.3网格化社会治理 2203952基本理论(Basictheory) 3296162.1治理理论 387402.2精细化管理理论 362562.3无缝隙政府理论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运用网格技术,细分责任单元,形成信息系统,切实将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全面提升了管理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诸如精细化管理、无缝隙政府等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深入实践基础。1相关概念(Relatedconcepts)1.1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社会管理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主导,综合运用组织、协调等方式,对社会系统各个部分、领域和环节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社会系统有序运转的过程。[36]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不仅包含促进社会自治、化解社会矛盾,还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监测社会效益等。[37]社会治理的概念是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演进而来的,是指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等多元力量围绕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平等运用对话、协商等方式对社会系统内的各类事务进行的协调和管理。[38]从社会管理转变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表述有细微变化,更多的是深层次的理念、制度等有显著变革。相比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服务为核心,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在运行中更加关注多元主体参与,从政府大包大揽向政府负责、社会、市场共同治理转变;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更加注重研究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冲突和合作方式,从单独运用单一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防微杜渐。[39]1.2网格和网格化网格最初来源于电力网格,后被运用于计算机领域,并不断拓展至其他行业领域。网格的初衷是希望用户能够高效便捷地使用网格获取服务,无需知晓网格背后运行的一系列复杂内容。网格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信息和资源孤岛,实现较高程度地信息共建共享。[40]从网格的起源和目的来分析,网格应当包含“用户”和“网格服务”两大部分,“用户”提交诉求,就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网格”提供的优质服务,就像打开电力开关获取电力资源一样,不必考虑电网供电的一系列复杂过程。[41]由于网格具备高效率资源共享、高水平服务供给以及高质量协同配合等技术优势,网格的运用被充分挖掘并迅速延伸到各个领域,从而实现了“网格化”。具体到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网格化”,就是将街道、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划分成一个个单元“格”,各单元“格”之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相互联结互动,形成一张“网”。网格形成后,配备专门力量,根据职责清单,对网格单元内的成员、事件等进行管理服务,有效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服务化。1.3网格化社会治理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本质就是依据一定的规模标准对街道、社区等具体管理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形成若干个责任网格,网格内涵盖人、地、事、物等基础要素,并落实专门网格力量包干网格,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地完成基础信息采集以及社会治安、劳动保障、民政救助、城市管理、居民自治等多项管理与服务职能。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责应当包括以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为内容的社会管理以及通过网格为居民提供服务和助力自治等三个方面。虽然各地网格化治理的具体操作模式存在差异,但构建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大致相同,具体是:科学划分的网格;集成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权责清晰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42]网格化治理归根结底是网格化技术与治理模式的有机融合,因此网格化治理的理念也必然与“治理”理论相一致,即强调治理主体要多元化,治理过程要公共参与和民主协商,治理追求要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43]在“治理”理论的指引下,网格化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党委和政府,也有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破除了政府全能的思维定式;网格化治理的实质就是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精准化的管控和对社区公共服务和居民需求精细化的回应和满足,网格化治理模式对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地重构,实现了对公共事务的良性治理。[44]因此,本文所指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是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依据一定的规模标准对街道、社区等全部管理区域科学合理划分成若干责任网格,依托集成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等各类要素进行分类收集汇总,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网格互相联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落实专门网格力量包干网格,在落实信息采集以及城市管理、居民自治等多项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网格治理,从而实现公共事务的良性治理和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2基本理论(Basictheory)2.1治理理论“治理”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权威。[45]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社会自治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治理”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丰富。全球治理委员会早在1995年就对“治理”的词义进行了阐析,认为治理是不同利益主体,既包含公共机构,也包括私人机构或个人对共同事务进行调节的各类方式的总和,是不间断调和矛盾冲突的过程。[46]“治理”理论充分契合当前社会治理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体的多样性,既包含政府、还包含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二是客体的多样性,凡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事项都能够成为治理的对象;三是方式的多样性,具体为以下三种:行政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治理方式。在目前的社会治理实践中,这三种方式相辅相成,共同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四是目标是实现善治。[47]在善治的状态下,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社会”的工作导向,要积极动员公民、社会组织等通力协作,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此视角下,网格化治理的重心应当更加聚焦服务,而不是管控。[48]治理理论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运用,主要是政府会同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以网格为媒介,共同推进社会管控、提供公共服务、助力居民自治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2.2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在1911年,学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就在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通俗地理解,就是落实管理责任,通过明确细化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促进工作一步到位,同时针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回顾,及时查漏补缺。通过制定标准,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实现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效率提升等目标。[49]精细化管理理念最早被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后被逐步引入到社会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细化管理运用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化的制度设计、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数字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库,精细化的社会管理手段。

[50]精细化管理理论运用到网格化社会治理上,就是把管理领域划分成一个个单元网格,并对管理服务事项进行细化、责任到人,由网格员精准地收集居民的个性化需求,配合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中心控制平台、大数据,全面优化管理方式、运作流程等,切实为每一个管理服务对象提供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2.3无缝隙政府理论无缝隙政府由拉塞尔·林登提出,目的是为了促进政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无缝隙政府具体是指政府通过对行政资源的全面整合和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再造,破除传统部门壁垒和公共服务割据的困境,实现各类行政资源和服务管理职能无缝衔接,进而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无缝隙政府理论一方面创造性地将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流程再造等方式克服了层级制行政机构和传统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困难,形成了更加高效灵活、科学民主的新型行政架构。[51]以顾客为导向就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推进服务管理过程中,要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诉求作为提供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尽可能地保证顾客的需求经常性得到满足。[52]以竞争为导向则是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上,要探索市场准入机制,充分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公平竞争,倒逼政府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53]以结果为导向则是强调政府要尽量减少行政机构的层级,尽可能使每一名工作人员直接面对顾客,工作开始前制定目标,工作推进时始终以结果为导向,不断修正措施手段,工作完成时,以结果作为工作质效的重要评价。[54]实现无缝隙政府理论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需是多元的,且相互之间能协调联动,互为补充,即:必须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既有独立分工,又能相互配合;二是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