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160
CCSA90
团体标准
T/JXASXXXX—XXXX
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规范
Inter-provincialcross-domaincollaborativelawenforcementwork
standards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嘉兴市标准化协会 发布
T/JXAS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执法主体........................................................................1
执法人员........................................................................1
办案场所........................................................................1
设施设备........................................................................2
5执勤要求............................................................................2
6办案要求............................................................................2
一般要求........................................................................2
执法协助........................................................................3
流程要求........................................................................3
文书制作要求....................................................................5
送达要求........................................................................5
7案件移送............................................................................5
8数字化要求..........................................................................6
9归档要求............................................................................6
10廉政要求...........................................................................6
11评价与改进.........................................................................7
附录A(资料性)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8
附录B(资料性)案件移送函文书样式....................................................9
I
T/JXASXXXX—XXXX
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执勤要求、办案要求、案件移送、数字化要求、
归档要求、廉政要求、评价与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平湖市—上海金山区”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其他地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案件移送Transferofcase
业务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管和监督检查职责中,发现、受理的涉嫌违法行为需要立案查处,向有管辖
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或镇(街道)移送相关材料的行为。
4基本要求
执法主体
4.1.1组建协同执法工作队伍时,应注重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在队伍全面建设的统筹引领作用,以
党建促业务,统一队员思想,筑牢廉政防线。
4.1.2应按照“统一部署、穿插编组、协同执法”的原则,建立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联合执法机制。
4.1.3执法部门应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案件移送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
4.1.4应建立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联络机制,畅通两地执法人员的日常交流。
4.1.5应建立省际跨域协同执法人员考核、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等制度。
4.1.6应定期开展省际跨域协同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推进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执法人员
4.2.1从事省际跨域协同执法活动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经考试合格,取得行
政执法资格。
4.2.2执法人员从事省际跨域协同执法活动,应遵守法定程序,按照法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
等实施。
4.2.3执法人员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公信力。应遵循高效便民
的原则,提高执法效能,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4.2.4执法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熟悉法规、政策、标准,熟练掌握各项执法技能,具备
依法处理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4.2.5应配备与行政执法任务相适应的执法人员。
4.2.6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办案场所
4.3.1应根据省际跨域协同执法队伍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办案场所,便于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满足执
法办案要求。宜发展建设便捷化、智能化执法办案场所。
4.3.2应科学规划办案场所,能满足调查询问、听证、调解等工作和服务需求。
1
T/JXASXXXX—XXXX
4.3.3应在办案场所功能区、办公室入口等醒目位置设置功能标示牌和统一的标识导向系统,将人员
信息、工作规范和流程、管理制度等内容上墙公开。
4.3.4应定人、定时、定责,做好行政执法场所公共区域卫生、功能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设施设备
4.4.1应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执法车辆,按10—12人配备一辆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按需
配备。
4.4.2应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设备装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设备装备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办公设备:纸、笔、便携式打印机、便携式电脑、存储器(卡)等;
b)通讯装备:数字对讲机、手机等;
c)调查取证设备:执法记录仪、照相机、录音笔、无人机等;
d)网上办案设备:移动执法终端等;
e)个人辅助性执法装备:安全帽、防护目镜、反光背心、警示牌等。
注:执法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设备装备,鼓励采用新兴先进技术设备。
4.4.3应根据办案场所实际情况配置冷热饮水机、手机充电等便民设施。
4.4.4应对执法车辆和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制定借还管理制度。
5执勤要求
上岗执勤前应当先列队,由带队领导清点人数,整理着装,检查执法证、执法文书和执法装备,
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执勤时应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应从事与执勤无关的活动。按时上下岗,认真填写各类日志;
遇重大事件应及时逐级请示或报告;交接岗时,应互相敬礼。
行政执法应进行全过程记录,并满足以下要求:
a)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现场条件的记录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视频、音频、文字、照片等;
b)记录应客观、全面、及时,能为行政执法过程提供有效佐证。
徒步巡逻时,应两人成行、三人成列,驾车巡逻时,不应违反交通法规,在执法车内,不应躺卧、
打瞌睡、吃零食、将脚置于方向盘上,停车固守时,不应影响交通,执法车辆不应搭乘与工作无关的人
员。
执法人员应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填写值班日志,值班期间做好上传下达,遇到重要情况及
时报告,值班结束时做好交接工作。
执法人员应认真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积极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对职责范围内事项不应推
诿、敷衍,对职责范围外事项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移送。
执法人员不应在工作期间饮酒,不应酒后值班、执勤。
6办案要求
一般要求
6.1.1执法人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相关规定,
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
6.1.2实施执法行为前应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
6.1.3执法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主动回避。
6.1.4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时,应全面、客观、公正。不应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
集证据,不应伪造、隐匿证据。
6.1.5执法人员进行询问时,应依法制作询问笔录;进行检查时,应依法制作检查笔录、勘验笔录等
法律文书。
6.1.6应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对首次、轻微且未造成明显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
等容错机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有违法苗头的事件,采取提醒、建议、辅导、规劝等非强制手段让执法对象及时纠正;
2
T/JXASXXXX—XXXX
b)对违法情形轻微的情况,给予执法对象法定范围内自我纠错的空间,通过说服教育和劝诫帮
助执法对象及时纠错改正;
c)不应采取“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钓鱼执法”和“选择执法”。
6.1.7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前,执法人员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6.1.8执法人员应按时到指定地点出席听证,遵守听证纪律,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的询问。在听证过
程中应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并出示与事实相关的证据材料。听证主持人要求执法人员补充证据的,执法
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并提供补充调查的证据。
6.1.9当执法人员对当事人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依法实施暂扣时,应制作并当场交付暂扣物品决定
书和清单,并经当事人签名确认。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在现场时,应由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签名;无
见证人时,执法人员应注明情况,并摄像取证。
6.1.10执法人员暂扣物品后,应告知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至指定地点接受处理,说明逾期不接受处理,
其暂扣物品将予以处置的后果,并及时移交执法单位妥善保管,不应使用或者损毁。当事人接受处理后,
执法人员应及时将暂扣的物品解除暂扣并确认。
6.1.11被扣押的物品易腐烂、变质的,执法人员应通知当事人在二日内接受处理。当事人逾期不接受
处理的,执法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不应擅自处置暂扣物品。
6.1.12销毁暂扣物品时,现场应有两名及以上执法人员在场并制作销毁笔录,由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
字或者盖章,宜进行现场拍照、摄像,存档备查。
6.1.13执法人员代为保管暂扣物品时,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应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
6.1.14执法人员不应以罚扣当事人的财物为目的进行行政处罚。
6.1.15不应伪造、涂改、出借、转让和买卖行政执法证件。执法人员退休、辞职、调离或被辞退、开
除公职的,应由所在单位统一收回执法证件,并及时上缴上级单位。
执法协助
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时,需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下列执法协助时,应出具协助通知书:
a)查阅、调取、复制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文件资料;
b)对违法行为的协助认定以及非法物品的鉴定;
c)需要协助的其他事项。
流程要求
6.3.1行政检查
应按照以下流程开展行政检查工作:
a)登记:登记内容应包括检查事项和法律依据、检查对象、检查人员及检查时间;
b)检查:检查时现场应不少于两名执法人员,并应向检查对象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检查事
由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检查对象与执法人员应在笔录上签字;
c)决定:检查决定应事实依据明确;
d)结案:应如实记录检查情况,采集和保存相关证据材料。
6.3.2行政处罚
6.3.2.1简易程序
6.3.2.1.1行政处罚符合以下规定时,可执行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a)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b)对公民处以二百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c)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3.2.1.2应按以下流程开展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执法工作:
a)立案:案件受理后,应根据相关规定判断是否立案,不予立案的应说明理由;
b)调查取证:应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现场应不少于两名执法人员,并出示执法证件,证据包
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
场笔录等;
3
T/JXASXXXX—XXXX
c)告知:口头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处罚内容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
权利与义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
d)决定: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
e)执行:当事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签字或盖章,执法人员在3日内报所在行政机关备案;
f)结案:案件结束,整理材料归档。
6.3.2.2普通程序
6.3.2.2.1除可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
罚的行为,属于本机关管辖的,适用普通程序。
6.3.2.2.2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执行听证程序:
a)较大数额罚款;
b)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没收较大价值非法财物;
c)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d)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e)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
f)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6.3.2.2.3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公开举行。
6.3.2.2.4应按以下流程开展行政处罚普通程序执法工作:
a)立案:案件受理后,应根据相关规定判断是否立案,不予立案的应说明理由;
b)调查取证:应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现场应不少于两名执法人员,并出示执法证件,证据包
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
场笔录等;
c)告知:书面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及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符合听证条件,当
事人要求组织听证的,应当按照规定组织听证;
d)审核: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审核人员不应少于本机关执法人员总数的5%,初次从事行政处罚
决定法制审核的人员,应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e)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执法部门的印章;
f)执行:可以选择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电子送达等方式送达行政执法
文书;
g)结案:填写结案报告,经审核后报执法部门负责人审批结案。
6.3.3行政强制
6.3.3.1行政强制措施
6.3.3.1.1出现下列情况时,执法人员可采取暂扣等行政强制措施:
a)制止违法行为;
b)防止证据损毁;
c)避免危害发生;
d)控制危险扩大;
e)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6.3.3.1.2应按以下流程开展行政强制措施执法工作:
a)立案:按规定进行审批;
b)告知:现场应不少于两名执法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当场告知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
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c)决定:制作现场笔录并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字,制作并当场交付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对
查封、扣押的现场执法活动和场所,全程音像记录;
d)结案:案件结束,整理材料归档。
6.3.3.2行政强制执行
6.3.3.2.1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限期拆除违法户外设施、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等行政决定,当事人在规定
4
T/JXASXXXX—XXXX
期限内不履行义务时,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6.3.3.2.2应按以下流程开展行政强制执行执法工作:
a)立案:当事人在执法部门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执法部门可自期
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b)告知:应制作催告书,事先以书面形式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
c)决定: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直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接收或者无法直接
送达当事人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送达;
d)结案:案件结束,整理材料归档。
6.3.3.3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本部门不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决定后,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
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可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
制执行。
文书制作要求
6.4.1文书制作应完整、准确、规范,文书填写应简明、准确、完整。
6.4.2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相关规定制作法律文书。
6.4.3执法决定需内部审批的,应有内部审批文书。
6.4.4行政执法人员收集的证据材料,应注明证据来源、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并由执法人员签字确认。
文书内容更改处应有当事人签字(捺指印)确认(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听证笔录等)或加盖
行政执法机关更正章(其他文书)。
6.4.5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应有说理性内容。
送达要求
6.5.1当事人同意并签订确认书的,可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等送达当事人。
6.5.2可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等方式来送达法律文书。
6.5.3文书设定签收栏的,在直接送达的情况下,应由当事人直接签收。没有设定签收栏的,可使用
送达回执记录,或文书空白处签收。
6.5.4应规范送达程序,明确各种送达方式的适用范围:
a)当事人在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
b)当事人拒绝所送达文书的,应采用留置送达;
c)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7日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接送
达、邮寄送达(需当事人签订地址确认通知书)、电子送达等方式;
d)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无法送达的,应采用公告送达。
注:催告书等文书的送达参照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方式执行。
7案件移送
省际跨域协同执法人员应根据联络体系,畅通案件移送渠道,优化移送流程,提高办案效率。
省际跨域协同执法移送案件情形应包括下列内容:
a)立案调查后发现超出执法权限的;
b)核实后发现超出案件办理机关地域管辖范围;
c)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另一应由对方查处的违法行为;
d)其他需要移送的情形。
对执法过程中发现需移送的案件,应自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移送。移送案件时应出
具涉嫌违法案件移送函,同时一并移送案件涉及的非法物品等相关物品。
省际跨域协同执法人员认为有应移送的情形的,应经移送方执法队负责人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
责人审批。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同意后,进行移送。
移送案件线索前,已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的,应将责令改正通知书、改正情况等材料一
并移送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经调查认定违法事实后,可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5
T/JXASXXXX—XXXX
案件移送应做到初步事实清楚、基本证据齐全、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移送行政执法案件时,应
提交下列材料:
a)案件移送函,见附录B;
b)案件来源材料;
c)证明涉嫌违法的初步证据材料;
d)证明涉嫌违法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依据材料;
e)情况说明及处理建议;
f)其他涉案相关材料。
案件接收部门收到移送材料,应在报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交下属单位办理。所属单位收到案件
材料后应开展调查核实,并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立案决定。
案件接收部门认为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或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行政执法案件,应在收到案件材料
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移送部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案件接收部门决定立案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办案程序和时限作出处理决定,并在作出
处理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通报移送部门。
案件办理过程中双方应加强执法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行政执法队需双方协助调查的,案件
主办方应书面填写《协助调查函》,协助方收到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就所涉协助调查事项作出明确
反馈。
案件移送应经部门负责人同意,以部门的名义进行,不应以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的名义移送。
移送的行政执法案件,应为新近发生、发现的,或未超过法定时效期限的案件。积案或已超过法
定时效期限的案件,原则上应不予接收。
8数字化要求
应加强长三角社会治理事件协同处置平台的运用和相互沟通。
长三角社会治理事件协同处置平台应具备网格协同、车辆识别预警、执法沟通、市场风险预警等
执法模块。
长三角社会治理事件协同处置平台应具备案件移送、发布计划、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系统功能。
长三角社会治理事件协同处置平台应设置执法人员通讯录,畅通执法案件移送线上渠道。
数据库应定期备份,并落实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评估、定期评估、运行维护和技术设备更新等工
作。
应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信息网上查询等动态化管理。
应根据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联络机制,针对涉及跨部门的执法案件,应通过执法动态互动、信
息资源互通、执法结果互认等方式,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9归档要求
应对省际跨域协同执法文书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并定期归档保存,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
和可追溯。
采用电子介质保存的,应定期进行异地备份,并具有唯一、确定的纸质转化形式。
应对同一执法对象的文字记录、音像记录进行集中储存,实现业务流程清晰、数据链条完整、数
据安全有保障的数字化记录信息归档管理。
应规范案卷立卷工作,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种类,按年度、机构和一案一号单独立卷;用简易程序
或文书材料较少的执法活动,可按类别、事由、时间等分类,分别合并立卷。
应加强案卷排列管理,按案卷保密、方便利用的原则分立正卷和副卷,并按行政执法程序和文书
材料形成时间,兼顾行政执法文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排列。
10廉政要求
执法人员应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秉公执法、廉洁办案,不应办人情案、关系案,不应为
违法单位和违法者开脱责任、隐瞒实情、出具伪证、减免处罚。
6
T/JXASXXXX—XXXX
执法人员不应经办或与他人合办私营经济组织,不应在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不应
进行有偿社会中介活动,不应在国(境)外注册公司后回国(境)从事经营活动。
执法人员不应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利益,不应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特定关系人经商、
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执法人员不应利用职权收受保护性费用,不应索要或收受当事人的礼品、现金和有价证券等,不
应要求当事人提供不合理的服务。
执法人员不应参加有碍公正执法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变相由当事人支付费用的服
务和消费事项。
执法人员不应私自截留、占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被扣押和罚没的财物。
执法人员不应涉黄涉赌涉毒、打架斗殴或从事其他违法行为。
11评价与改进
应对省际跨域协同执法案卷的执法主体、违法事实的认定、法律适用及执法程序等开展评价工作。
可采取以下方式对执法事件进行监督评价:
a)行政执法日常督察;
b)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c)行政执法专项检查;
d)行政执法评议;
e)重大案件督办;
f)其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方式。
省际跨域协同执法案卷宜采用集中评查、交叉督查、联合督查、网络抽查、案件回访等评查方式。
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执法工作进行总结与持续改进,规范队伍建设和执法行为。
7
T/JXASXXXX—XXXX
附录A
(资料性)
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A.1着装
A.1.1执法人员在上岗、执勤、执法、值班(备勤)、操课、集会时,应按照着装规范要求穿着制服。
A.1.2执法人员应按照规定配套穿着统一配发的制式服装,佩戴统一标志,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庄、
举止文明、着装整洁、规范统一。
A.1.3肢体明显伤病、女性孕哺期等特殊情况可着便服,便服着装应整洁、得体。
A.1.4不同制式服装不应混穿,制服与便服不应混穿,制服内着非制式服装时不应外露。
A.1.5执法人员应妥善保管制服及标志标识,不应仿制、拆改、抵押、出租和买卖制服及标志标识;
不应转借、赠送制服及标志标识给非执法人员;非公务需要不应穿着制服出入饭店、商场、娱乐场所等
地。
A.1.6执法人员应当保持制服干净、整洁、完好,自觉维护省际跨域协同执法队伍形象。
A.2仪容
A.2.1执法人员应保持头发整洁,不应染彩发。男性不应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不应
剃光头、蓄胡须。女性发辫不应过肩。
A.2.2执法人员不应纹身、化浓妆、戴花式墨镜,不应留长指甲、染指甲。
A.2.3执法人员不应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赤脚;不应佩戴与工作无关的标志、徽章、饰品等;
随身钥匙、辅助医疗用具等不应外露。
A.3举止
A.3.1执法人员应当举止端庄、行为得体、谈吐文明、精神饱满。
A.3.2执法人员室内脱帽时,应(依序)挂置于衣帽钩上,也可置于桌斗或衣橱内。会场内立姿可夹
于左腋下(帽顶向外、帽徽朝前);坐姿可置于桌(台)左前沿或膝上(帽顶向上、帽徽朝前)。
A.3.3执法人员在公共场所,不应背手、袖手、插兜、搭肩、挽臂、揽腰;不应以物扇风、使用电子
娱乐产品;不应打闹、喧哗、吸烟、进食。
A.4用语
A.4.1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用语规范、文明,不应使用不文明语言,不应使用训斥性、侮辱性、
挑衅性、威胁性、歧视性、敷衍性、诱导性、欺骗性语言。语气不应急躁、生硬,说粗话、怪话、气话。
避免和防止因不当用语、不良表达,对执法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A.4.2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原则上应使用普通话,也可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使用容易沟通的语言。
A.4.3执法人员应掌握文明用语,根据不同情况熟练使用,做到态度热情诚恳,表达通俗准确。
A.4.4执法用语应符合下列规定:
a)首句用语:您好;
b)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c)称谓用语:同志、先生、女士、老师、师傅;
d)接待用语:请进、请坐、请喝水、请讲、您找哪位、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
e)执勤用语:一般组合为称呼+请+说明理由+要求+谢谢(再见);
f)结束用语:谢谢您的协助、您慢走、再见。
8
T/JXASXXXX—XXXX
附录B
(资料性)
案件移送函文书样式
案件移送函文书样式参见图B.1的规定。
(行政执法机关名称)
案件移送函
()移送字〔〕号
(受移送机关的名称):
本机关于年月日对一案立案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当事人的违
法行为时间、地点、情节、内容等),故此案超出本机关管辖范围,根据
规定,现将该案移送你单位处理。
特此移送。案件查处结果请及时函告本机关。
附有关材料:
1.
2.
3.
联系人:联系电话:
行政执法机关全称(印章)
年月日
图B.1案件移送函
9
团体标准《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项目来源
根据嘉兴市标准化协会《关于〈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
规范〉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嘉标协〔2024〕9号),平
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上海市金山区司法局、上海市金山区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平湖市司法局等单位组成起草工作组
负责标准的起草工作,并由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归口。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与意义
1.背景
2018年,党中央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
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
化发展规划纲要》,从而使长三角区域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体化”和“高质量”的两个关键部署要求,为跨区域执
法协同明确工作思路。
嘉兴平湖市与上海金山区有27公里的海岸线和58公里
边界线相连接壤,两地历来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
浙沪联合执法队以打造毗邻区域“共同执法体”为目标,打
破行政区划限制,合署办公、重塑机制、最大求同。截至目
前,已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38次,移交跨省违法线索180余
起,查处毗邻区域违法行为137起,另办理“首违不罚”案
件54起。执法队以“实用、真用、管用”为指引,形成一
套系统化、标准化机制体系。
2.现状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8年11月,党中央将长三角区域
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而使
长三角区域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体化”和“高质量”
的两个关键部署要求,为跨区域执法协同明确工作思路。
2023年9月,国务院印发《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标准规范、
大力推行行政执法协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
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
处理结果互认。以上文件的出台,为本标准的制定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从地市层面来看:2021年11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
综合行政执法条例》,从执法事项、执法协同、执法规范、
执法保障、执法监督等方面对我省综合行政执法作出规定。
浙江省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率先根据《浙江省综合行政执
法条例》规定,探索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方式,打造毗邻
区域“执法共同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合署办公、重塑
机制、最大求同。通过建立两地联合党建活动机制、“三联
三融”考核机制、操作“实务手册”、数据互通流转机制等,
实现了省际跨域协同执法改革成果进一步凸显、案件质量进
一步提高、线索处置进一步提速、企业有感进一步提升、协
作深度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已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38次,
移交跨省违法线索180余起,查处毗邻区域违法行为137起,
跨省案件办结时间缩短为平均2天,同时推行“轻微违法首
违不罚”机制,办理案件54起。执法队以“实用、真用、
管用”为指引,形成一套系统化、标准化机制体系。
3.存在的问题和必要性
虽然“平湖市-上海金山联合行政执法队”在探索长
三角一体化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
效,但因为两地适用法律和地域限制,还存在区域边界还未
真正打破等问题需要寻求突破。本次立项的《省际跨域协同
执法工作规范》,充分整合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省际跨域
协同工作先进经验,从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基本要求、执勤要
求、办案要求、案件移送、数字化要求、归档要求、廉政要
求、评价与改进等方面作出了详尽规定。对于推广省际跨域
协同执法工作经验、促进省际跨域协同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素养,树立执法人员良好执法形象、维护执法
权威、营造良好跨省域法治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与我国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
条例》《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上海市城市
管理执法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本文件的内容与上述
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目前尚无国家及浙江省、上海市省际跨域协同执法相关
标准。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填补省际跨域协同执法工作方
面的空白。
四、标准制定工作概况
1.参与起草单位
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上海市金山区司法局、上海市
金山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平湖市司法局
2.主要工作过程
(1)编制组成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项定制旅游接待协议样式(2024年版)版B版
- 专业游泳馆运营劳务输出协议2024
- 2025年度厂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合同范本4篇
- 专业地面打蜡工程协议范本一
- 2025年度智能办公空间租赁合作协议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基地场地租赁及影视制作合同范本3篇
- 专业汽油运输业务协议(2024年版)版B版
- 个人土地使用与承包2024版协议样本版
- 2025年度高端商业区场地租赁及安全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专业软件外部开发合同样本2024
- 2025年河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Unit3 Sports and fitnes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农发行案防知识培训课件
- 社区医疗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案
- NB/T 11536-2024煤矿带压开采底板井下注浆加固改造技术规范
- 2024年九年级上德育工作总结
- 中文版gcs electrospeed ii manual apri rev8v00印刷稿修改版
- 新生儿预防接种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 除氧器出水溶解氧不合格的原因有哪些
- 冲击式机组水轮机安装概述与流程
- 毕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