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一、单选题1.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C.文化专制有所放松 D.主流思想为政治服务2.清代赵翼曾评价两汉政治:汉代士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革新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儒生群体开始进入政权C.制度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君权 D.频繁征战激化社会矛盾3.东汉史学家班固指出司马迁有“三失”,即“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由此可知,班固A.否定《史记》的学术价值 B.形成了正统思想的史学观C.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具有客观中立的历史态度4.据《九章算术》及有关考古资料记载,秦汉的不同历史时期牛价分别1800钱、2500钱、3000钱、3700钱不等,有时甚至出现“牛一头,万五千”的现象,而当时的主要粮食一一粟的价格基本维持在一石20钱的水平。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B.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生产力有了较大的进步 D.先进生产方式传播受阻5.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C.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 D.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6.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这一制度旨在A.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D.强化基层社会治理7.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冶铁工业区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川山西、陕西云南、甘肃其他铁官数目12处各7处6处各5处各2处4处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 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8.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9.公元97年,东汉班超率领士兵到达里海,并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鞭,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由此可见,甘英出使的“大秦”是当时的A.雅典城邦 B.巴比伦王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10.有学者指出:“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这是指A.汉朝初年推行黄老政治 B.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C.汉朝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D.汉代实现儒、道、佛合一11.下列关于汉武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 B.最远抵达波斯湾C.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 D.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12.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原始儒家反复强调的君臣、父子、夫妇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模式,那么到了汉儒手中,原始儒家的这种大义所形成的纲常就发生了蜕变。这一变化A.为提升君主权威提供了依据 B.反映原始儒家以帝王为本位C.使儒家思想遭到了普遍质疑 D.推动儒家伦理体系重焕生机13.汉朝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系统,相关信息主要来自各级官员的奏疏以及郡国上计吏、刺史州牧、使者及民间上书者。其中,官员、郡国上计吏和州牧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吏员、基层乡官部吏。据此可知A.“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得以普及 B.汉朝的基层管控制度趋于完善C.地方官吏发挥了重要政治作用 D.监察制度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1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15.《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16.从《后汉书》中所反映的豪族形象来看,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A.地方豪族势力强大 B.政府注重豪族改造C.儒家伦理影响显著 D.豪族经学化的普遍17.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即位后,开始全面推行积极有为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改革,全面调整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下列对于汉武帝实行这些政策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A.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财政开支 B.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C.强化了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 D.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18.汉武帝时设立太学,规定太学博士弟子由“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正式博士之外,又增设旁听生,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次,合格的按等第录用。据此可知,当时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郡国建立了地方官办学校C.太学以招收贵族子弟为主 D.人才选拔体现了时代需求19.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一人”,以后成为制度。在基层乡官则设立“孝悌”管道德教化。汉武帝这一举措主要基于A.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B.儒家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C.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 D.要治理国家首要的是行“孝”20.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④“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事的面相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贯朽而不可校。——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凭借)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三董仲舒向武帝上疏: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盛世”的面相。(2)通过材料二,还可以看出“汉武盛世”的哪一面相。(3)材料三可与上述哪则材料相佐证?说明理由(4)结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汉武盛世的面相,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22.《汉书》材料一《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汉书》篇目举例卷五景帝纪卷六武帝纪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卷九十酷吏传卷九十六西域传——摘自班固《汉书》(1)依据材料,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崇尚法家,汉初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秦汉主流思想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都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故选D项;学术思想的异常活跃是在战国时期,而非秦汉时期,材料重在强调主流思想的变化,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思想实现了大一统,故排除B项;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说明文化专制加强了,故排除C项。2.A【详解】依据“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朕甚自愧”“是皆朕之不明”,结合所学知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德政”“天人感应”等,对皇权有制约作用,A正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皇权受到儒学思想的制约,而不是儒生群体的制约,也不是制度完善的作用,BC排除;频繁征战激化社会矛盾与史实不符,也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D排除。故选A。3.B【详解】班固认为应该论道应该先讲儒家六经再讲黄老,说明其在治史的态度上推崇儒家思想,B项正确;班固并未否定《史记》的学术价值,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班固的经济政策,C项排除;班固评价并不客观,D项排除。故选B。4.D【详解】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牛价远远高于粮食价格,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遏制了农民购买耕牛的意愿,而铁犁牛耕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牛价过高会阻碍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通过牛价与粮食价格的对比,说明当时牛价过高,不是强调粮食产量,故A项错误;牛价过高显然不利于牛耕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故B、C两项错误。故选D。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削弱了丞相为首的中枢官僚权力,有助于加强皇权,所以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所以A错误;汉武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没有体现“抑制门阀士族”,所以C错误;“革新了官吏选拔任用”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6.D【详解】从材料中的“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等信息可以看出,“上计”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地方官政绩的考查,来了解地方治理状况,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故答案为D项;这一制度不能起到提高官员行政效率的作用,排除A项;这一制度本身对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指出通过这一制度选拔官员,排除C项。7.D【详解】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铁官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经济发展影响手工业布局,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反映的是冶铁业分布的不均衡而非均衡性,B项错误;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与北方铁官的数量远多于南方地区不符,C项错误。故选D项。8.C【详解】从材料信息“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可知,汉代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且对外交往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有汉朝和大秦的交往,大秦不属于亚洲国家,故不能得出A项结论;使者往来只是对外关系的其中一项内容,并非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D项材料体现不出。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英使大秦指的是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10.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由此可知“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故选B项;汉朝初年推行黄老政治没有结束各派学术思想的自由竞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是在秦朝,不是汉朝,故排除C项;汉代没有实现儒道佛的合一,故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所以B项与题意相符;汉武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陆上丝绸之路一起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择B项。12.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主张,这一主张对于提升君主权威提升了依据,故选A项;原始儒学并不是以帝王为本位,故排除B项;“遭到普遍质疑”的说法过于夸张,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儒学是对原始儒学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令儒学伦理重焕生机,故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政府重视对地方吏治的考核,说明的是地方吏治在统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无关,A项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善”,排除;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D项排除。故选C。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汉朝的治国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汉代从汉初的“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历史现象。汉初民生凋敝,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以巩固统治,采取了“无为”政治,而汉武帝时期已渐国强民富,加之王国问题等,“无为”政策不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改为“有为”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文化政策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排除ACD项。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可知,皇帝是为了加强自己地权力,所以选用一些亲信和近臣组成了中朝,使原来的丞相等百官变成了外朝,以此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正确。
材料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D。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C【详解】根据材料“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可见,《后汉书》更加推崇儒家思想,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地方豪族势力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政府注重豪族改造,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豪族经学化的普遍,在材料中未提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财政改革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强化了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财政开支,但是也大大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18.D【详解】从材料中的“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等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注重品质、才能、社会评价,体现了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的时代需求,故答案为D项;汉朝实行察举制,考试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太学,没有反映郡国建立官办学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太学招生的家庭出身,“招生贵族子弟为主”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19.B【详解】孝廉制度注重人才的德行,这是受到儒家思想重孝理念的影响,B正确;汉武帝本意并非弘扬传统文化,排除A;C属于客观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过分夸大了孝的作用,排除。故选B。20.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以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提出的重要观点,与董仲舒不符,排除包含④的ABD项。21.(1)“国家无事”体现汉武帝时期国家安定。民则人给家足体现百姓生活富裕。都鄙廪庾皆满、钱累巨万体现国家财力雄厚,粮食充裕。由此体现了盛世的强盛。(2)豪强雄霸一方兼并土地,而网疏说明官方对他们很松懈,没有管辖力度。(3)这则史料为董仲舒上疏,阐述了汉武帝时地方豪强土地兼并横行乡里,百姓生活愈发困苦,与史料二的记载相互佐证。(司马迁和董仲舒都是当时人,他们的话可以相互佐证。)(4)我眼中的汉武盛世经济繁荣,但地方势力强大。前二条史料为当时人司马迁所著,为研究汉武盛世的直接证据。史料三为后人司马光所记载当时人董仲舒的上奏,可与前二条史料相互佐证。第一条证明汉武时期经济强盛,社会稳定,第二三条揭示贫富差距大,人民境况悲惨的社会问题,由此我得以全面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面相。【详解】(1)根据”国家无事”可得出“国家无事”体现汉武帝时期国家安定。根据“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可得出民则人给家足体现百姓生活富裕。根据“都鄙廪庾皆满”得出都鄙廪庾皆满、钱累巨万体现国家财力雄厚,粮食充裕。由此体现了盛世的强盛。(2)根据“役(凭借)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可得出豪强雄霸一方兼并土地,而网疏说明官方对他们很松懈,没有管辖力度。(3)根据“董仲舒向武帝上疏”可得出这则史料为董仲舒上疏;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厂房租赁合同4篇
- 2024离婚合同书:不含财产分割案例版B版
- 个人房产抵押合同
- 2024年04月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毕节分行(贵州)招考1名劳务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物业公司收费标准合同
- 2025年度不锈钢复合材料应用研发与推广协议3篇
- 2024年03月贵州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春季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合作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草牧场资源综合利用与承包合同3篇
- 专职护林员2024年度服务协议版B版
- 骨科手术后患者营养情况及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骨伤科论文
- GB/T 24474.1-2020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
- GB/T 12684-2006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讲义课件
- 特种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培训课件
- (完整)第15章-合成生物学ppt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封条模板A4打印版
- T∕CGCC 7-2017 焙烤食品用糖浆
- 货代操作流程及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