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2021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2021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2021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2021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2.汉的创新(1)西汉:汉武帝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组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即外朝。还划全国为13个州部(监察区),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2)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渐渐成为虚衔。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2)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南朝梁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4.隋唐时期(1)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2)六部职责:六部隶属尚书省,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3)作用: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皇权。5.宋元时期(1)宋元实行二府制度。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作用:减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解读与点拨]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深化探究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打算)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思考(1)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生疏的?答案(1)运作: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2)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擅长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颜色”。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照旧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材料二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时,经济进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hàng)担忧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任凭花销,始终不愿让三司使供应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状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奇异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实际上限制了皇权。思考(1)材料中的“三司使”有何职权?宋朝宰相的权力是怎样被分割的?(2)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答案(1)掌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头,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动身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化,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这种权力的消长并非是简洁的直线式进展。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的郡国并行制(1)缘由: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2)影响: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3)结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打击王国力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2.唐、宋时期实行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县三级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规定除大都四周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余地区设行中书省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西藏地区由中心的宣政院管辖。[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中心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打算的。[教材互补]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解读与点拨]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心严格把握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2)地方听从于中心,中心听从于皇帝。(3)中心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4)地方权力分散。(5)中心把握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关键点拨]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中心机构)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的辖地。深化探究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二西汉局部地方区域图思考(1)结合材料一分析,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灭亡的缘由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措施统治地方?后果如何?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秦实行郡县制,陷入孤立状态。(2)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果:导致“七国之乱”;解决: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进展: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隋唐时开头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头形成。唐太宗时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2.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解读与点拨]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举演化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殊是科举制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正考试”的原则,对今日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深化探究材料一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观看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材料二见下图举子看榜图思考(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又是怎样的?其选官依据是什么?(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生疏?答案(1)科举制度。(2)制度: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当,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察举制:德才;九品中正制:门第。(3)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需依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言之成理即可)1.“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见的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景帝制定削藩政策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答案C解析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把一个大王国分割成几个小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心,从而解决了王国问题,这和贾谊的主见是全都的。2.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怎样的权力()A.行政权 B.监察权C.军事权 D.经济权答案B解析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丞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丞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渐渐增加 D.皇权在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状况,A、B两项只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是宰相数量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当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皇权在不断加强。4.唐朝中心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缘由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相互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B解析唐朝中心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5.《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心监察机制C.削减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三省分工明确,体现出权力制约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既可以削减决策失误,又可以分散相权,从而加强皇权。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探究思考1.提示(1)皇帝专制权力的加强。(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的职责与地位尚未固定明确,唐代已成为法定的中心职责分明的机构。2.提示(1)中心:汉代:三公九卿制度,又形成内外朝制度,设立尚书台。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宋元: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2)地方:汉:郡国并行的双轨制,进而设立州部、刺史制度。唐:设立道监察州县。[基础达标]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生疏动身,实行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统治者认为“秦孤立之败”的缘由在于“同姓寡少”,因此,为了确保其统治,分封同姓子侄为王,封国制得以长期存在,同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样就形成了郡国并行制度。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争辩》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削减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接受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三省职能的把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有不行行的政令可驳回,因此崔佑应供职于门下省。4.“它排解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逼皇权而毁灭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内、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 D.隋唐科举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等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5.“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辩,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C.行政地位渐渐下降 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中书省“出诏令”,即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即审核政令。两者相互牵制,不能议决时,于政事堂协商。这种方式既加强了皇权,又在确定程度上防止政令失误。说明唐朝三省运转过程的完善。B、C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D项错误。6.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订正百官之罪恶。”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 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 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监察制度及实质。由两段史料看,御史台主要职责是检举官员失误及罪恶,属监察的职责。其根本目的是以皇权为中心,强化皇权统治。7.“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行胜数。”(《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当时的选官制度”是指()A.军功爵制 B.世袭制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由“累世宠贵”“侯者二十九人……”等信息可知,邓氏家族进入仕途的人很多;又由《后汉书·邓寇列传》可推断这一现象毁灭在东汉时期。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8.史学界普遍认为,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这里所说的“完善”,主要是指()①通过科举选拔官吏②地方官员由中心统一任免③中心各部门相互制约④毁灭了特地的谏官机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秦至隋唐以前地方官员也是由中心统一任免,故②不属于“完善”的内容;中国最早的谏官机构是宋代的谏院,所以④不正确。含②或④的选项均可排解。[力气提升]9.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中心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秘书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答案A解析“行中书省”意即“流淌的中书省”。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心政府的派出机构进驻各地,统管军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10.“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内容及郭巨被荐举为孝廉这一结果,可推断是指西汉的察举制。11.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心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B.隋唐时期,中心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心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门的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解A、B两项;D项表述不当,以偏赅全。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省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12.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很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举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举结合起来答案A解析科举制是以考试成果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引自《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引自《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觉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诛杀之,既知不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白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生疏。答案(1)包含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部门大臣的综合意见。(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体制中,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确定的权威;但皇权能否受到限制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政治品质。解析第(1)问材料一叙述了三省分工,“奉行”指的是皇帝。第(2)问并非要回答古代中国中心集权制度的特点,必需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二中唐太宗对大臣的告诫,反映了相对民主的政治风气。第(3)问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了皇帝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