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6篇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案的编写应基于学科特点和教学理念,
我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劝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劝学》教案篇1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
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
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棘(煤)、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
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
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
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
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一朗读一®A内容一发现一感悟。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
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
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
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
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
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
(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
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
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
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
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
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
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
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
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
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鼠嫩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
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
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
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
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
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
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
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
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蟠的洞穴它就无处
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
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
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腌
蛇没有脚但能飞,16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
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
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胜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
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腌
蛇无足而飞,15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
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高中《劝学》教案篇3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
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
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
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
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
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
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
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学”,再
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
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
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
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
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糅向通煤有you通又知zhi是"智"的古字暴的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
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i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dng砺li参can省xing跤qi臾yU螯台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面"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三解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
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
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
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
停止的。
(2)木直中绳,棘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
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糅"和"为"是两个动词,
"鳏"通"煤",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操",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
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
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y指完美的品
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
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
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
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
"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
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
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
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
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
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月”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
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O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i吾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潮口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高中《劝学》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
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
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XX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⑴: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xx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xx同
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xx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
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
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
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
境界。
请xx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5):"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xx同学回答。
生(6):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XX同学。
生(7):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xx同学。
生(8):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
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部分)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集体)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XX同学。
生(9):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舟楫T假例)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
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积土成山",开始。
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学生举手)xx同学回答。
生Q0):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
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
态度一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xx同学。
生(11):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11):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XX同学,你说说。
生(12):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比喻要恰当。(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谁说?(学生举手)XX同学。
生(13):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xx同学,你怎样写的。
生(14):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XX同学,你说一个。
生(15):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XX同学。
生(16):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XX同学。
生(17):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XX同学,说说你的意见。
生(18):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
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19):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
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学生写,6分钟)
师我看同学们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
(6人一组,交流7分钟)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第二组组长举手说:XX同学),请XX同学读读。
生(20):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
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还有好的吗?(第五组组长站起来说:XX
同学请XX同学读一下。
生(21):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
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有组长举手)(下课铃响)还有好的
句子,请课代表收集起来,贴在学习专栏里。今天的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
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下课。
高中《劝学》教案篇5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邮帆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
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
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日"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
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
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
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
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
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
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顶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
加长""声非加疾"T底IJ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
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
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
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
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
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
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
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循
(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
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
滞”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高中《劝学》教案篇6
蚓指导思想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
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
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
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
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
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
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
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
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
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讨论第一段
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
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
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爱辑关系看,是因果关
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
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
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
(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L分组。
2.讨论。
3.由学生自行评价。
(五)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权转让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协议
- 精神专科护理门诊规范化建设
- 苏州变更离婚协议书
- 道路工程转让协议书
- 事故认定书和解协议书
- 超市鞋架转让协议书
- 萝卜书摘婚后协议书
- 边贸生意转让协议书
- 项目自负盈亏协议书
- 公司给员工社保协议书
- 驻足思考瞬间整理思路并有力表达完整版
- 《艺术概论》章节测试及答案
- 普通诊所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及周边环境情况说明
- 阑尾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护理查房
- QC小组培训教材流程
- 青岛科技大学Python程序设计期末复习题
- 无菌技术操作培训-课件
- 开曼群岛公司章程
- 结合工作实际谈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六篇
-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表格模版(共3个)
-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年产1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