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史料实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可知,考古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证据,B项正确;表格中,并不能得出北京人的用火情况,排除A项;仅从表格,不能推断出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排除C项;仅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北京人的体貌状况,不能得出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西周通过宗法、分封制等制度强化了各地对周朝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B项;夏商时期就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A.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 B.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C.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参加会盟,说明了周王对此次会盟的重视,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说明当时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形式上仍是各诸侯的宗主国,有受到礼遇的资格,齐桓公以尊王赢得人心,巩固霸业,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宗法制还有一定影响力,排除A项;葵丘会盟即是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项;根据材料“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可见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民心所向,得到了士民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强调秦朝统一是顺应潮流的需要,没有提及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使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且材料也没有涉及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排除CD项。故选B项。5.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 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 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而且汉代儒学得到发展,受儒家仁的学说的影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说法,即材料中的说法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并不能就此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这些说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故选C项。6.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政权对峙之时,南北政权互相争夺王朝正统地位,并指责对方,这反映出南北政权间既相互冲突又存在着文化认同,A项正确;争夺正统并不意味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南北政权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但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依然在持续,排除D项。故选A项。7.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 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 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太宗说的大概意思为隋炀帝的时代,内外众官,一团和气……等到天下大乱,家与国一起灭亡,虽然其间有幸免的人,也要被时论针砭,恶名永远不能磨灭。可见唐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以此告诫大臣们应该明辨得失,直言敢谏。说明唐太宗鼓励进言,虚怀纳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希望大臣的敢于直言,没有涉及到民生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大臣的要求,不是选拔人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宰相的增设问题,是在鼓励大臣直言,排除D项。故选B项。8.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A.为政清静,笼络高门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以礼入法,宽刑省罚 D.精兵简政,以图北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政府不去干预豪强地主的行为,笼络这些豪强地主,A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豪强地主,对人民不利,不能“与民休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与教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军事,与北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社会价值观也相对开放多元,C项正确;《太平广记》记载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个性鲜明、性别意识强烈、人格觉醒的女性,但这不等于唐代社会存在着大量此类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体上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理学于北宋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些故事被记录下来,反映出即使是古代专制集权社会,也对这类女性在价值观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来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权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将地位弱化 D.边境防守空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宋朝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造成地方事权分化,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提及行政效率情况,排除B项;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官制,而非边境防务,排除D项。故选A项。12.《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由此可知,辽国政治制度特点是()A.因俗而治 B.全面汉化 C.民族自治 D.加强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A项正确;辽的制度文化等保留了民族特色,没有实行全面汉化,排除B项;辽代并未实行民族自治,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不能反映辽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不能体现“加强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颁布劝农种麦诏令,推广稻麦二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重农,并未涉及抑商,且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宽松,排除A项;“隔阂消除”表述过于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在南方推行种麦,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徐州地区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广东韶州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强,D项正确;材料只是江西地区的矿冶业出现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得出小农经济就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乱,排除C项。故选D项。15.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这一现象反映出()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16.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可知,朱熹认为之前书本不多,很多人都会用心记,而且记得牢,现在书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记,这体现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A项正确;理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教条的思想,材料中主要体现出朱熹对当时印刷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认真诵读这种现象的批判,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宋朝时空,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要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答案】(1)含义:“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关系: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2)信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原因:北民南迁;农业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解析】【小问1】本题为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等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第二小问关系,结合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推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可以概括为: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汉唐以来(中国)。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汉唐以来北方人口和南方人口的总和增加,即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同时南方所占比例逐渐超过北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变迁的原因可以从农业、经济重心和政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可以概括为:农业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答案】(1)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答出其中3点即可)(2)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积极:采取怀柔政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其中积极部分,消极部分)【解析】【小问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可知,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休养生息”可知,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小问2】策略: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可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方面是采取怀柔政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极方面是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19.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形成过程逻辑主题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答案】(1)特征儒家经典核心内容传承的角度:五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内容体系不断发展角度:从六经演变为五经,再到十三经,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加。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变化的角度:从不受推崇到获得权威地位。(2)示例帝王之道阐释: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这种秩序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强化。由此,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分析儒家经典演变特征时,可结合表格信息,分为核心内容、体系、地位等角度。核心内容方面,从表格信息可知,孔子晚年整理六经,秦始皇焚书导致《乐经》失传,此后,五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系演变方面,从孔子晚年的六经,到秦始皇时期的五经,再到东汉七经,唐朝十二经,宋代十三经,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加。地位变化方面,从早期不受推崇,甚至遭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此后一直维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从四个逻辑主题“圣王之道”“帝王之道”“纲纪道德”“心性义理”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进行历史解释时,可以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展开。如:帝王之道。这一逻辑主题的背景与汉武帝巩固国家大一统这一时代背景有关,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在这一背景下,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汉武帝将其捧上正统思想的地位,使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捍卫了大一统。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有12任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读书真能改变命运。——老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解析(二)》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朝的社会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宋朝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变化:门第观念淡化(或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或贱民数量减少或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松弛)。(2)原因:科举制度完善;商品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解析】【小问1】本题为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变化:据材料一“13榜状元,有12任出身平民……读书真能改变命运”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门第观念淡化(或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据材料二“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或贱民数量减少或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小问2】本题为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据材料一“13榜状元,有12任出身平民……读书真能改变命运”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科举制逐渐完善”;据材料二“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崇文抑武”的政策;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直和兵团第四师、第七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表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史料实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可知,考古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证据,B项正确;表格中,并不能得出北京人的用火情况,排除A项;仅从表格,不能推断出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排除C项;仅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北京人的体貌状况,不能得出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西周通过宗法、分封制等制度强化了各地对周朝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B项;夏商时期就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A.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 B.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C.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周襄王派人参加会盟,说明了周王对此次会盟的重视,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另一方面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说明当时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形式上仍是各诸侯的宗主国,有受到礼遇的资格,齐桓公以尊王赢得人心,巩固霸业,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宗法制还有一定影响力,排除A项;葵丘会盟即是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肯定,排除C项;根据材料“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可见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民心所向,得到了士民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强调秦朝统一是顺应潮流的需要,没有提及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使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且材料也没有涉及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排除CD项。故选B项。5.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 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 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而且汉代儒学得到发展,受儒家仁的学说的影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说法,即材料中的说法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并不能就此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这些说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故选C项。6.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政权对峙之时,南北政权互相争夺王朝正统地位,并指责对方,这反映出南北政权间既相互冲突又存在着文化认同,A项正确;争夺正统并不意味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南北政权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但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依然在持续,排除D项。故选A项。7.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 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 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太宗说的大概意思为隋炀帝的时代,内外众官,一团和气……等到天下大乱,家与国一起灭亡,虽然其间有幸免的人,也要被时论针砭,恶名永远不能磨灭。可见唐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以此告诫大臣们应该明辨得失,直言敢谏。说明唐太宗鼓励进言,虚怀纳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希望大臣的敢于直言,没有涉及到民生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大臣的要求,不是选拔人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宰相的增设问题,是在鼓励大臣直言,排除D项。故选B项。8.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A.为政清静,笼络高门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以礼入法,宽刑省罚 D.精兵简政,以图北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政府不去干预豪强地主的行为,笼络这些豪强地主,A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豪强地主,对人民不利,不能“与民休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与教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军事,与北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社会价值观也相对开放多元,C项正确;《太平广记》记载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个性鲜明、性别意识强烈、人格觉醒的女性,但这不等于唐代社会存在着大量此类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体上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理学于北宋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些故事被记录下来,反映出即使是古代专制集权社会,也对这类女性在价值观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来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权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将地位弱化 D.边境防守空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宋朝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造成地方事权分化,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提及行政效率情况,排除B项;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官制,而非边境防务,排除D项。故选A项。12.《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由此可知,辽国政治制度特点是()A.因俗而治 B.全面汉化 C.民族自治 D.加强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A项正确;辽的制度文化等保留了民族特色,没有实行全面汉化,排除B项;辽代并未实行民族自治,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不能反映辽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不能体现“加强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颁布劝农种麦诏令,推广稻麦二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重农,并未涉及抑商,且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宽松,排除A项;“隔阂消除”表述过于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在南方推行种麦,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徐州地区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广东韶州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强,D项正确;材料只是江西地区的矿冶业出现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得出小农经济就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乱,排除C项。故选D项。15.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这一现象反映出()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16.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可知,朱熹认为之前书本不多,很多人都会用心记,而且记得牢,现在书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记,这体现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A项正确;理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教条的思想,材料中主要体现出朱熹对当时印刷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认真诵读这种现象的批判,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宋朝时空,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要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答案】(1)含义:“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关系: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2)信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原因:北民南迁;农业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解析】【小问1】本题为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等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第二小问关系,结合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推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可以概括为: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汉唐以来(中国)。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汉唐以来北方人口和南方人口的总和增加,即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同时南方所占比例逐渐超过北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变迁的原因可以从农业、经济重心和政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可以概括为:农业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答案】(1)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答出其中3点即可)(2)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积极:采取怀柔政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其中积极部分,消极部分)【解析】【小问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可知,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休养生息”可知,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小问2】策略: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可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对讲门品牌授权与市场推广合同2篇
- 教培机构2025年度27份合同协议(教育版权保护)2篇
- 二零二五版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使用权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采砂厂承包生态补偿金支付合同范本3篇
- 2024蔬菜种植项目承包合同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家指导与案例分析3篇
- 工业厂房结构检测与2025年度注浆加固合同3篇
- 展会安全保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钢结构工程专用材料采购合同范本5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8篇)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11072-1989锑化铟多晶、单晶及切割片
- GB 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
- 医学会自律规范
- 商务沟通第二版第4章书面沟通
- 950项机电安装施工工艺标准合集(含管线套管、支吊架、风口安装)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1免疫分子课件
- 《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医学全套教学课件
- 弱电工程自检报告
- 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第五版)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