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蓟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练习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练习用时60分钟。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练习卷上。第I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但是此时出现的霸主却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这一现象()A.表明宗法制仍有重大的影响 B.说明周王依然有至尊权威C.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快了周王室的灭亡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中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表明宗法制遭到破坏,但霸主采用“尊王”战略,来维护本国地位,正是符合宗法制中的小宗服从大宗的规定,表明宗法制仍有重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周王不再有至尊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尊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周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2.唐朝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即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土和枢密使手中。这反映了唐朝A.中枢政制的演变 B.官僚政治的成熟C.中央集权的强化 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中央掌握决策”可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内部权利的变化,故A正确;官僚政治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故B错误;题目反映的是中央内部权利的变化,不是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故C错误;材料内容不能看出行政效率提高,故D错误。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从两级、三级逐渐发展到五级,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地方的管理不断系统化、规范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属于材料整体所反映的现象,并非实质,A项不符合题意;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是本质问题,B项错误;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只是部分信息和现象,没有揭示实质问题,C项错误。4.伯里克利曾经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作出了这样的陈述:一个公民只要在某一方面是杰出的,就可以优先予以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肯定与回馈。在这里,伯里克利A.要求法律保证社会公平 B.反对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的资格条件C.强调对才能的充分重视 D.认为所有公职都要体现对功绩的回馈【答案】C【解析】伯里克利认为,让有特长的公民担任公职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说明其十分重视公民的政治才能,C项正确;材料与要求法律保证社会公平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伯里克利反对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的资格条件,B项错误;所有公职都要体现对功绩的回馈与优先给予杰出公民公职是“对功绩的肯定与回馈”不符,D项错误。5.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英国、法国均不同,美国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这表明A.代议制是民主实现的唯一形式 B.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C.美国的民主形式优于其他国家 D.总统制共和政体是民主主流【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民主代议制的方式不同,这说明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故选B;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英法美的民主政体各有优势,符合本国国情,无法说明美国的民主形式更优,排除C;总统制共和制只是民主制度的类型之一,不能说明是主流,排除D。6.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临时参议院会议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A.践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D.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型【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以及"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并非指中华民族,排除A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B项;D项基本史实错误,排除。7.“克服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的是A.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一政党制度克服了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团结了各民主党派,A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C是我国的民族制度,排除;基层民主制不属于政党制度,排除D。8.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A.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B.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C.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国务院下发通知,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表明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B项正确;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6年,排除A项;拉开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1978年5月7日还未开始改革开放,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命题,排除D项。故选B项。9.有人讲到古代的一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这一制度指的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解析】根据“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可知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是德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符合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选B;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排除A;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排除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排除D。10.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这些措施意在A.扩大政府统治基础 B.提高官员行政能力C.兼顾各地经济差异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中注重考生的地域出身,意在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从而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故选A;这些措施意在兼顾地区利益,并非是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兼顾经济差异和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BCD。11.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举制的初衷是加强皇权,这与西方文官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12.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即公务员数量有了明显提高,特别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的干预程度在增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排除A项;B、C材料未提及。13.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14.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15.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与西方不同,因此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公务员制,故选B;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C不是中国公务员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D。16.下表为先秦典籍记载的内容,这些反映出周朝()记载出处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文王·伐崇令》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周礼·地官》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聚篇》A.保护生态的法律体系完整 B.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C.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存 D.最早制定生态保护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表内三则材料可知,其中出自《周文王·伐崇令》的内容是保护生态的法令,出自《周礼·地官》的内容是对山林的看护与巡查的要求,出自《逸周书·聚篇》的内容是对砍伐和捕捞的要求,由此可知,西周注重生态保护,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法律体系完整”,排除A项;长期实施上述法令,才会得到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存的结果,而材料中未涉及此类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对比出以上法令是否为最早制定的生态保护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17.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C.重视法令和吏治建设 D.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朱元璋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政府组织人员规范法律,说明明初重视法律建设;另一方面是简化政府公文,“使公文明白好懂”,有利于防止官吏从中舞弊弄奸,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完备的法律体系应指系统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题于并未体现,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治大于法治,材料中更未提及上下共识,仅仅体现朱元璋颁布法令,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明初重视法律和吏治建设,不等于法治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8.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答案】A【解析】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改变了1954年宪法“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故选A;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已经实现当家作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意在说明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的不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答案】D【解析】材料“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体现的是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互补,这主要和二者的经济形态不同有关,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互市有一定的限制,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朝得到强化,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0.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而且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任职做官,这体现了唐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开放与包容,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未涉及到国家治理制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各民族情况,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D。21.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机器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22.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的经验,但又与传统治理模式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B项正确。虽然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政治上的多元一体,但并非是开创,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是此格局了,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因而不是照搬,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C.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国情是“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的国情,B正确;ACD不属于我国的民族国情,排除。故选B。24.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这种变化是基于A.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B.放弃了意识形态斗争C.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D.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从实行“一边倒”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这些外交思想的变化中思想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结果,故选A;虽然意识形态斗争淡化,但并没有放弃,排除B;我国外交思想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排除C;材料信息和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25.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提出()A.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D.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中国)。据材料“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项正确;“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是2001年提出的,排除A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C项;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2014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部分(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遣,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调,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不符合儒家德治思想;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二世而亡的教训;董仲舒提升儒学地位的需要。(2)因素:史学家的史识、史德;社会环境影响;现实的需要;史学观念、史料的变化发展。【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不符合儒家德治思想;吸取秦朝速亡教训;提升儒学地位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2)因素:根据材料中董仲舒、司马光及现代学者张俊伟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家的史识和史德、社会环境影响、现实需要、史学观念和史料的变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样的结论就是主张以法律为治了;建立(轮番)制度就是法律,那么,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该承认邦国必须设置若干职官,必须有人执政,但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人民可以服从良法也可以服从恶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人民应该拥有统治自己的权利,“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可是,他马上意识到在一个大国中实际操作的困难。又提出,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现应该是选举人民自己的代表。从“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到建立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是其理论中最具智慧的表述。他把自由分为“政治的自由”和“哲学上的自由”,特别强调自由是“可以说或写一切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说或禁止写的东西”,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认可”,为有效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政治自由和生命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证。——摘编自李宏图主编《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论》材料三(1832年议会改革法)兹再颁令: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根据普通法或衡平法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或依除自由产权外的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不论享用该项权利限于其本人终身,或另一人终身,或任何其他诸人终身,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管;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代表该项土地或租地所在州郡,或隶该州郡之某一区某部分,或某一范围,参加下届国会。——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的“法治”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观点并做一简要评论。(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答案】(1)主张:法治优于人治;主张用法律治理国家是合乎正义的;国家有好的法律且人们都遵守它才是法治国家。(2)观点:保证政治自由,就应该选举人民自己的代表,建立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自由是有限度的,要遵守法律的规定;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才能保证政治自由。评论:孟德斯鸠的观点否定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3)评述: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推动议会制度改革。议员选举仅限于成年男性,且有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这样的结论就是主张以法律为治了:建立(轮番)制度就是法律。那么,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可以看出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从材料中应该承认邦国必须设置若干职官,必须有人执政,但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可以看出强调正义;据材料中“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人民可以服从良法也可以服从恶法。”可以看出法律应该受到全体民众的遵从,法治是最好的统治方式。【小问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观点:据材料“人民应该拥有统治自己的权利…….认为有效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政治自由和生命安全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可以得出观点是保证政治自由,就应该选举人民自己的代表,建立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自由是有限度的,要遵守法律的规定;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才能保证政治自由”。评论:可从该观念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分析,即孟德斯鸠的观点否定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根据普通法或衡平法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土地或产业之产权,或依除自由产权外的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不论享用该项权利限于其本人终身,或另一人终身,或任何其他诸人终身,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管”及所学知识,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推动议会制度改革。据材料“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可得出议员选举仅限于成年男性,且有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天津市蓟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练习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练习用时60分钟。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练习卷上。第I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但是此时出现的霸主却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这一现象()A.表明宗法制仍有重大的影响 B.说明周王依然有至尊权威C.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快了周王室的灭亡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中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表明宗法制遭到破坏,但霸主采用“尊王”战略,来维护本国地位,正是符合宗法制中的小宗服从大宗的规定,表明宗法制仍有重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完全听命于周天子,周王不再有至尊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尊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周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2.唐朝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即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土和枢密使手中。这反映了唐朝A.中枢政制的演变 B.官僚政治的成熟C.中央集权的强化 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中央掌握决策”可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内部权利的变化,故A正确;官僚政治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故B错误;题目反映的是中央内部权利的变化,不是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故C错误;材料内容不能看出行政效率提高,故D错误。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从两级、三级逐渐发展到五级,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地方的管理不断系统化、规范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属于材料整体所反映的现象,并非实质,A项不符合题意;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是本质问题,B项错误;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只是部分信息和现象,没有揭示实质问题,C项错误。4.伯里克利曾经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作出了这样的陈述:一个公民只要在某一方面是杰出的,就可以优先予以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肯定与回馈。在这里,伯里克利A.要求法律保证社会公平 B.反对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的资格条件C.强调对才能的充分重视 D.认为所有公职都要体现对功绩的回馈【答案】C【解析】伯里克利认为,让有特长的公民担任公职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说明其十分重视公民的政治才能,C项正确;材料与要求法律保证社会公平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伯里克利反对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的资格条件,B项错误;所有公职都要体现对功绩的回馈与优先给予杰出公民公职是“对功绩的肯定与回馈”不符,D项错误。5.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英国、法国均不同,美国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这表明A.代议制是民主实现的唯一形式 B.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C.美国的民主形式优于其他国家 D.总统制共和政体是民主主流【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民主代议制的方式不同,这说明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故选B;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英法美的民主政体各有优势,符合本国国情,无法说明美国的民主形式更优,排除C;总统制共和制只是民主制度的类型之一,不能说明是主流,排除D。6.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临时参议院会议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A.践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D.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型【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以及"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并非指中华民族,排除A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B项;D项基本史实错误,排除。7.“克服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的是A.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一政党制度克服了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团结了各民主党派,A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C是我国的民族制度,排除;基层民主制不属于政党制度,排除D。8.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A.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B.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C.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国务院下发通知,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表明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B项正确;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6年,排除A项;拉开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1978年5月7日还未开始改革开放,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命题,排除D项。故选B项。9.有人讲到古代的一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这一制度指的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解析】根据“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可知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是德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符合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选B;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排除A;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排除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排除D。10.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这些措施意在A.扩大政府统治基础 B.提高官员行政能力C.兼顾各地经济差异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中注重考生的地域出身,意在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从而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故选A;这些措施意在兼顾地区利益,并非是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兼顾经济差异和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BCD。11.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举制的初衷是加强皇权,这与西方文官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文官制度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12.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即公务员数量有了明显提高,特别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的干预程度在增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排除A项;B、C材料未提及。13.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14.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15.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与西方不同,因此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公务员制,故选B;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C不是中国公务员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D。16.下表为先秦典籍记载的内容,这些反映出周朝()记载出处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文王·伐崇令》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周礼·地官》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聚篇》A.保护生态的法律体系完整 B.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C.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存 D.最早制定生态保护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表内三则材料可知,其中出自《周文王·伐崇令》的内容是保护生态的法令,出自《周礼·地官》的内容是对山林的看护与巡查的要求,出自《逸周书·聚篇》的内容是对砍伐和捕捞的要求,由此可知,西周注重生态保护,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法律体系完整”,排除A项;长期实施上述法令,才会得到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存的结果,而材料中未涉及此类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对比出以上法令是否为最早制定的生态保护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17.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C.重视法令和吏治建设 D.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朱元璋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政府组织人员规范法律,说明明初重视法律建设;另一方面是简化政府公文,“使公文明白好懂”,有利于防止官吏从中舞弊弄奸,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完备的法律体系应指系统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题于并未体现,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治大于法治,材料中更未提及上下共识,仅仅体现朱元璋颁布法令,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明初重视法律和吏治建设,不等于法治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8.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答案】A【解析】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改变了1954年宪法“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故选A;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已经实现当家作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意在说明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的不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答案】D【解析】材料“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体现的是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互补,这主要和二者的经济形态不同有关,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互市有一定的限制,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朝得到强化,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0.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而且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任职做官,这体现了唐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开放与包容,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未涉及到国家治理制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各民族情况,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D。21.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机器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22.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的经验,但又与传统治理模式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B项正确。虽然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政治上的多元一体,但并非是开创,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是此格局了,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因而不是照搬,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C.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国情是“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的国情,B正确;ACD不属于我国的民族国情,排除。故选B。24.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这种变化是基于A.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B.放弃了意识形态斗争C.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D.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从实行“一边倒”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这些外交思想的变化中思想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结果,故选A;虽然意识形态斗争淡化,但并没有放弃,排除B;我国外交思想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排除C;材料信息和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25.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提出()A.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D.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中国)。据材料“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项正确;“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是2001年提出的,排除A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C项;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2014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部分(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遣,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调,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不符合儒家德治思想;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二世而亡的教训;董仲舒提升儒学地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器材智能化改造升级服务合同2篇
- 2024租赁合同签订程序及条件
- 2025年拓展训练合同范本大全:企业团队凝聚力提升计划3篇
- 二零二四年度2024年三人健身产业合作合同6篇
- 2025年洗车场车辆停放管理及承包合同3篇
- 2025版航空航天专用铝合金采购合同书4篇
- 二零二四年云服务器租赁与智能运维合同3篇
- 个人汽车租赁合同样本 2024年版版B版
- 2025年度临时临时设施租赁合同标准范本4篇
- 2025年无偿使用政府办公楼场地举办会议合同范本3篇
- 非诚不找小品台词
- 2024年3月江苏省考公务员面试题(B类)及参考答案
- 患者信息保密法律法规解读
- 老年人护理风险防控PPT
- 充电桩采购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医院科室考勤表
- 镀膜员工述职报告
- 春节期间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注意安全生产
- 保险行业加强清廉文化建设
- Hive数据仓库技术与应用
- 数字的秘密生活:最有趣的50个数学故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