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后培优练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风云儿女》B.《渔光曲》C.《定军山》D.《马路天使》

【答案】C

【解析】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也是中国人自己

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C项正确;《风云儿女》、《渔光曲》、《马路天使》不符合“中

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排除ABD项。故选C项。

2.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B.中华书局

C.新华书店D.京师同文馆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这一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A项正确;

中华书局是1912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

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排除C项;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排除D项。故选A项。

3.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抗日救亡运动B.科技救国C.文化救国D.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音乐家聂耳创作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

战战歌,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A项正确;科技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不是题干歌曲反

映的时代主题,排除BC项;实业救国,故选A项。

4.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如今电影是高利润的文艺产业。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法国巴黎放映。我们

中国人拍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B.《难夫难妻》C.《歌女红牡丹》D.《满江红》

第1页共10页.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C项正确;《定军山》是第一部无声电

影,排除A项;《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无声故事片,排除B项;《满江红》是现代电影,不符题意,排

除D项。故选C项。

5.它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下列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是()

A.《阿Q正传》B.《难夫难妻》C.《定军山》D.《狂人日记》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D项正确;《阿Q

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排除A项;《难大难妻》是中

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剧作。”它以社会讽刺剧的形式,揭露并批判了封建婚姻的买卖性、盲目性和不合理

性,排除B项;《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

是讲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用兵的故事。排除C项。故选D项。

6.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在其创刊号中写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

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

白易晓。”秉承这样的宗旨,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A.《时务报》B.《解放日报》C.《申报》D.《大公报》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50年前”“上海”“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结合所学可知是《申报》。根据所学可

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报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

内容量大,通俗易懂,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C项正确;《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报纸,

不符题意,排除A项;《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办,排除B项;《大公报》在天津创办的,排除D项。故选C

项。

7.《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

A.冼星海B.田汉C.聂耳D.齐白石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但

第2页共10页.

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临时被定为国歌,后又正式成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B项正确;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排除A项;聂耳是《义勇军进行曲》的

曲作者,排除C项;齐白石是画家,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出错的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茅盾——《林家铺子》

C.聂耳——《大路歌》

D.徐悲鸿——《呐喊》

【答案】D

【解析】

徐悲鸿是著名的画家,主要作品是《愚公移山图》等,《呐喊》是鲁迅的作品,D项符合题意;A、B和C

项搭配正确,排除。故选D项。

9.1897年——1900年,武昌的旧式书院增加了地理、数学,体育等新课程,并创办了军事、农业、工业

类高等专科学校。1902年以后,又增办了外语、理、工、农、医、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和小学、中学。这

反映出()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武昌的旧式书院增加了新式教育的课程,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式教育的专科学

校,这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排除A项;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武昌一地的情况,无法判断全国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

C项。

10.梁启超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认为“二者相需,缺一

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使科举制逐渐废除B.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C.坚持中西结合D.完全照搬西方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3页共10页.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坚持中西结合。C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排除A项;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洋务运动中兴办京师同文馆,排除B

项;完全照搬西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不通,文字难辨”,急需培养外语人才,为此,奕忻要求设立同文馆。1862

年,同文馆正式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

材料二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冠……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

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之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此时

中国的社会性质。

材料三1931-1945年教课书部分章目

教科书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先修正标准的初中本国史》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此时教科书时代意义。

【答案】(1)特点:重视外语和自然科学。举措: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翻译外国科技

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2)以天朝上国自居变为中国不是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的转变。社会性质: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

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第4页共10页.

(1)根据材料一“同文馆正式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

师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外语和自然科学。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有兴办新

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2)根据材料二“(1905年),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之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

斯诸国而已”,可知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的变化,是由天朝上国

自居变为中国不是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此(1905年)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根据材料三“1931-1945年教课书部分章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教科书,展示日军的暴行,宣扬民

族主义,普及基本的战争急救防护知识,这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民

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

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

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

材料二:如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诗赋、儒家经典、法①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

唐代

之一二律、文字、算学等定制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

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

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由皇帝直接掌握

第5页共10页.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

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命题范围只限于②,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

明代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答卷只能以③的注释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

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为主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统一参加殿试

(2)结合所学知识将图示中①②③的内容补充完整。

(3)依据图表任选一个角度,概括从唐代至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科举的不断僵化表现在以下两点:功能层面上,科举考试内容的八股取士已不能造就当时国

际环境所需的新人才,积弊日深……技术层面上,科举的公平性因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

僵化而逐步丧失。19世纪末在列强进逼的威胁下,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了解决日渐穷困的财政问题大开

纳捐之制,当时竟有30%-50%生员的功名靠捐纳而得。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施“纳捐之制”的直接目的。并尝试分析这种“纳捐之制”对国

家造成的影响。

材料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寿终

正寝。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

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末又出现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

——据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5)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答案】(1)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①武则天;②四书五经;③朱嘉《四书集注》。

(3)角度一录取数量(方式)发生变化:宋代对比唐代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明代的录取方式有所创新;角

度二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内容由广泛到局限于四书五经;角度三考试程序的变化:科举考试的程序越来

越规范。(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4)直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影响:造成官场日益腐败;不利于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效力;官员上任

后加紧敛财,加大百姓负担;长此以往,国力日益衰落。(言之有理即可)

(5)新式学堂大量涌现;近代新式教育发展起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出现,利于新式人才接触外来先进思想等。

(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第6页共10页.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故①填武则天;明代科

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

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②填四书五经,③填朱嘉《四书集注》。

(3)依据图表内容,任选一个角度,概括从唐代至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即可。角度一录取数量(方式)

发生变化:宋代对比唐代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明代的录取方式有所创新;角度二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

内容由广泛到局限于四书五经;角度三考试程序的变化:科举考试的程序越来越规范。

(4)依据材料三的“19世纪末在列强进逼的威胁下,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了解决日渐穷困的财政问题大

开纳捐之制,当时竟有30%-50%生员的功名靠捐纳而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施“纳捐之制”的

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清政府实施的“纳捐之制”造成官场日益腐败;不利于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效

力;官员上任后加紧敛财,加大百姓负担;长此以往,国力日益衰落。

(5)依据材料四的“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

的办学高潮。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末又出现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概括出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是:新式学堂大量涌现;近代新式教育发展起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出现,

利于新式人才接触外来先进思想等。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1.(2022·广东·中考真题)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

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

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可得出1895年后,各种报刊出现,例如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

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新型媒体得到发展,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开始创办,排除A项;1924年国

民革命蓬勃开展,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福建·中考真题)图为1940年徐悲鸿创作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相关故事。他当时创

作该画意在()

第7页共10页.

A.表达抗战必胜信心B.普及西洋绘画技法

C.传承中华传统文化D.提高大众审美能力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1940年”“愚公移山”并结合所学知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表达了抗战必胜信心。1940

年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相关故事,着重以宏达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

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A项正确;普及西洋绘画技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众审

美能力与当时时代背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2·新疆·中考真题)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他创作了《田

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A.徐悲鸿B.齐白石C.冼星海D.聂耳

【答案】A

【解析】

徐悲鸿在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

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A项正确;齐白石代表作《虾》,排除B项;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排除C项;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

下关联正确的是

①张謇兴办实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②《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③剪发辫、易服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重庆谈判——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⑤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③④⑤

第8页共10页.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张謇兴办实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

的中文报纸;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项正确。剪发辫、易服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

进!前进!进!”这首《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