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92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2014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业博览会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已近600家参展商的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B.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C.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D.中国经济实力领先世界2、顾名思义,传染病就是会传染的疫病。传染病与人类同时诞生和存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无法知道疫病是怎么来的,又怎么治愈的,以为有一种称之为“厉鬼”的魑魅魍魉作恶多端,人类奈何不了。由材料可推知A.当时迷信思想盛行B.传染病破坏性大,难以防治C.人类与传染病共存亡D.疫病是靠人传播的3、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B.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C.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D.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B.工业革命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的形成D.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5、19世纪末,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针对需乱等瘟疫的爆发及其应对说:“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一论述A.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B.传播了现代医学卫生观念C.指出了瘟疫流行的原因D.说明了西医开始传入中国6、双十一购物节是一个因电子商务而诞生的“节日”;下表为部分年份双十一的销售情况。这表明。

。年份。

销售额(亿)

参与品牌数(家)

2009

0.52

27

2012

132

10000

2015

912

40000

2018

2135

180000

A.电子商务发展为支柱产业B.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C.电商平台取代了传统零售D.我国已实现互联网的普及7、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曾亲至刑场,观察人体脏器,发现古书所绘与实际不符之处,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他还在医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新说。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医学的经验性特征B.西学东渐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医学的近代化趋向D.经世致用成为时代精神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3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对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美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矿业开采并由矿业开采带动的矿业营地、矿业城镇直至矿业城市的建设仍旧给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样,还有铁路铺设并由铁路铺设带动的铁路城镇建设,并由铁路城镇最终发展而成为交通枢纽城市、经贸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也是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摘编自邵小通《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三座大山的压制而得不到独立发展,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但是伴随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电报、电话、咖啡厅、西餐馆、汽车等在中国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现。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转型,这是历史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克服城市化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摘编自陈亮《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中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启示。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32分)11、下表是《展望二十一世纪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的部分节选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汤因比。

自从我们的祖先作为人开始生活以来;人类就一直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以求使其更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

池田大作。

现代的科学文明是以对立关系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的利益要去征服。

汤因比。

人类若要避免毁灭自己;只有从现在起彻底治理自已造成的污染,并不再使其发生。如今我们发现了污染威胁着人类生存,也发觉了如果不对贪欲加以制约,就不能根除污染。

池田大作。

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由人类反叛自然界而产生的灾害,也即人灾。

(1)参照以上对话;编写一幕两人关于城市环境遭到破坏的对话内容。(要求: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综上,请指出人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应做的努力。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就现代中国城乡发展或工农业发展关系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论证完整有据,表述清晰。)13、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井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14、近代时期,拆城筑路并将老城街巷改造为新式马路,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马路主义(roadism)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编自高幸《新生与转型——中国近代早期城市规划知识的形成(1840―1911年)》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8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在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世界工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概念,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中国经济实力领先世界,故排除CD。2、B【分析】【详解】

因为传染病难以防治,破坏性大,人们认知有限,从而导致人们产生恐惧,B项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古代缺医少药,人们不知道如何治愈传染病,因疫病的防疫知识有限而产生恐惧,不能由此说明当时迷信思想盛行,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疫病的传播方式多样,排除D项。3、C【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所以民航业发展有限,故C项“民航业发展迅速”是错误的;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1909年,A项正确;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故B正确;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D正确。故选择C。4、C【分析】【详解】

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说明各地之间商品交流、资本交流增多,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表现,C项正确;贸易额的增长是表现,不是实质,排除A项;BD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这一变化的实质,排除。故选C项。5、B【分析】【详解】

根据“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可得出这一论述有介绍了西方医学中有关疫病的内容,有利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西医对于疫病的不同看法,并不是总结中医,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疫病流行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这一时期开始传入,排除D项。故选B项。6、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电子商务诞生的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的销售额在不断攀升,参与品牌的家数也在不断上升,这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B正确;题干中没有将不同产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电子商务发展为支柱产业,排除A;C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错在“普及”,而且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7、C【分析】【详解】

科学近代化,不仅指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更是指科学研究方法。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王清任的医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实验和观察,A项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受到西方影响,B项排除;经世致用是为学求务实、以济世安民为己任,D项排除。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3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工业化;矿业开采、铁路修建、科技进步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紧扣材料并联系所学;可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条件;进程、规模和水平等方面整合。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中的汽车、西餐厅、图书馆、体育馆等,可从城市化对生活、对思想文化、对经济等方面辩证分析。

(3)从整体上两国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入手,可从城市化与社会环境、与生产力、与民生等角度作答。【解析】(1)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促进;矿业开采与矿业性质城镇兴起;铁路建设与铁路性质城镇建设;政局长期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立推动城市化;科技进步和经济发达使城市生活更具吸引力。

(2)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进行;深受西方影响;城市化缓慢开展;城市化规模和水平有限。

影响:丰富城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和便利市民生活;有利于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带动城市及其周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治理的难度;环境问题突出。

(3)启示: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发展水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化,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五、论述题(共4题,共32分)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第(1)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通读两人对话,并紧紧围绕举例阐述现代科技文明对城市环境破坏这一主题,组织两人对话内容。

第(2)问要求说明人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应做的.努力,作答时一要用足材料,二要联系中外现实。【解析】(1)开放性试题。主题:主题明确;紧扣现代科学文明破坏城市环境这一主题。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示例:现代科技文明造成城市环境不堪重负。

汤因比: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

池田大作:是呀;现在千万级人口大城市越来越多。诸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人与人的感情冷漠、疏远,城市治安环境恶劣,城市犯罪问题严重。

汤因比:对;除此以往,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城市市民生活垃圾使城市不堪重负;空气及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和工业企业污染造成城市雾霾严重,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城市就业困难;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

池田大作:所以;政府;企业、市民、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都应该高度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呀!

(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2)努力: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文明观;各国依法加强环境治理、根除环境污染;实现全球合作,谋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个人担当责任;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科学技术作用;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提炼出主题为:城乡发展由二元壁垒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论述时主要是从城乡发展的转变这一角度概括。具体史实可结合建国初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对城乡经济的影响进行概括。再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解析】城乡发展由二元壁垒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农村虽然也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但战略布局是以城市为中心。为配合城市的发展,国家实施了限制农村土地和人口流动的合作化运动和户口登记制度,建立了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在户籍;住宅、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实行不同的政策。牢固的城乡壁垒阻碍了资源的流动,不利于现代化在城乡的整体推进。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率先得到发展。为改变城乡发展的隔绝状态,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制度,出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城乡二元体制开始松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城乡进入一体化共同发展的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总之,现代中国的城乡关系,由初期的明显分立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经历了曲折艰难的过程。消除城乡差异,谋求共同发展任重道远。13、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及所学可知,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根据材料“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解析】主题:漕运的方向反映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阐释: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见,漕运的方向反映了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14、略

【分析】【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中“禁止中道行走”“新房翻修退让马路”“街道每日两次洒水”等信息可知;城市的街道修筑逐渐规范,因此可以得出观点:城市街道的修筑和规范化要求,加快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城市街道的相关规定,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城市街道的规范化要求和城市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伴随着欧美列强入侵,近代城市观念也传入中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修建马路成为发展实业和振兴商贸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改善公共卫生、提升城市面貌的诉求提上日程;城市交通的规范、城市房屋建筑的规范和商业摊点的位置规定等等,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空间,还提升了城市经济职能和卫生条件。一批沿海沿江口岸城市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率先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带动了交通和工矿类城市的兴起。总之,城市街道的规范化和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结构的变迁,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观点:城市街道的修筑和规范化要求;加快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说明:伴随着欧美列强入侵;近代城市观念也传入中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