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干谒诗:(知识点+6首例诗助读+5首例诗助练)_第1页
怎样读懂干谒诗:(知识点+6首例诗助读+5首例诗助练)_第2页
怎样读懂干谒诗:(知识点+6首例诗助读+5首例诗助练)_第3页
怎样读懂干谒诗:(知识点+6首例诗助读+5首例诗助练)_第4页
怎样读懂干谒诗:(知识点+6首例诗助读+5首例诗助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读懂干谒诗:(知识点+6首例诗助读+5首例诗助练)1.了解干谒诗的定义、特点干谒诗(拼音:gānyèshī),《辞海》的解释是“有所干求而请见”,是文人向当时的朝贵呈现书信诗赋以求荐引的方式,而干谒诗就是以干谒为目的而作的诗作,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这些诗通常是为了求得官职、举荐或其他帮助而写给地位较高的人。干谒诗的创作确实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干谒诗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古代中国,官员出外干谒时常常写诗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念,这种诗歌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从而形成了干谒诗‌。在唐代,干谒诗的流行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有干谒诗作品。干谒诗的创作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密切相关。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这使得考官能够看到考生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这为举荐提供了条件。唐人入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举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举荐与进入幕僚。举荐这一途径的灵活性为当时想做官的文人干谒提供了契机。干谒诗在科举考试前后的时期尤为频繁,文人通过干谒诗来求取考官的赏识,从而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干谒诗的特点(1)含蓄委婉:干谒诗在表达自己的诉求时,往往不会直接明说,而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才华。例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九龄援引的愿望。(2)展示才华:干谒诗需要通过优美的文辞和巧妙的构思来展示诗人的才华。诗人们会精心雕琢语言,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而吸引权贵的注意。(3)目的明确:干谒诗的创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诗人们通过干谒词向权贵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和引荐,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2.识别干谒诗的标题标志:干谒诗的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等字眼,或者是显贵的官名(姓)。例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上李邕》等。3.把握干谒诗的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4.理解干谒诗的常用手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5.了解干谒诗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科举制度的局限:古代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科举考试竞争激烈,且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许多文人虽有才华,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从而无法获得官职。官场的复杂性:古代官场复杂,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即使通过科举考试,文人也需要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推荐,才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个人背景(文人的生存困境:古代文人大多生活清贫,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改善生活状况,他们需要通过干谒诗向权贵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求得到资助或推荐。文人的抱负与理想:许多文人怀有济世安民、报效国家的抱负,但受限于个人出身和地位,难以实现。他们希望通过干谒诗向权贵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以期得到支持和帮助。);文化背景(诗歌的社会功能:在古代,诗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愿望,干谒诗正是这种社会功能的体现。文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诗歌是古代文人之间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通过干谒诗,文人可以向权贵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从而获得认可和赏识。)6.赏析干谒诗的代表作品(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译文: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满满的,与岸齐平,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水汽蒸腾,笼罩着云梦泽,波涛汹涌,仿佛要撼动岳阳城。我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和桨;在太平盛世,不能为国家效力,感到很耻辱。坐在岸边,看着别人垂钓,我只有羡慕的份。结构内容:该诗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后四句则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想为圣朝干一番事业却无门路的急切心情。“欲济无舟楫”意为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端居耻圣明”意为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创作背景:孟浩然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目的是希望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这首诗既展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援引的愿望。作者简介: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早年有志用世,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修道归隐终身。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2)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内容:该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探听虚实,表达了诗人对考试能否成功的焦虑。作者简介: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创作背景: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行卷是干谒中的一种形式。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应明经等科则不须行卷。此一风尚的兴起,据考在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进士加试杂文成为制度以后,安史之乱以前。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下第者众,登第艰难,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行卷的内容,贵精而不贵多,少者一卷,诗数首,赋几篇,多者连篇累牍,如杜牧行诗一卷,一百五十篇,皮日休以《皮子文薮》十卷二百篇作为行卷。卷首多安排最精彩之作,以引起注意,行文中尚要避国讳、宰相讳、主试官讳、投献对象之家讳及自身家讳,须严格恪守。资料表明,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而须经显达者之推荐,向谁行卷,须郑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政治面貌。所行之卷用熟纸,不可涂改添注,要字迹端正,应有标轴的装饰,投送时须附呈书信,表达求知的愿望。若隔时日再呈书信及投卷,则称为“温卷”。当时,文坛前辈对待呈献行卷的青年或后进士人,多加以热情鼓励和指点,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都起有积极的影响。中唐贞元、元和以后,举人又以传奇小说行卷,因其体包括史才、诗笔议论,兼备三长,著名的《玄怪录》、《续玄怪录》、裴铏《传奇》等作品的创作,文学史家认为,皆与行卷有关。至宋代,进士科考试,先后期采取糊名及誊录之制,除诗典型策论外,不需以其他文学创作来谋取科第,因而严格意义上的行卷也随之消失。】【干谒诗和投赠诗有所不同。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文人通过写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的标题中常有“投”“赠”“谒”“上”等字眼,表现出对权贵的尊重和对进身机会的渴望。投赠诗则是作者写给具体的人的诗歌作品,对象主要是自己的朋友。投赠诗的标题中也有“投”“赠”等字眼,但与干谒诗不同的是,投赠诗的对象通常是地位或官职与作者相近或稍低的人。‌在应用场景上,干谒诗主要用于求取科举登第、授官、铨选或入幕等目的,而投赠诗则更多用于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3)李白《‌咏桂》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翻译:世人皆爱种植桃李,都是在权贵世家的庭院里。都想找门路找捷径,好趁春风得意。像桃李花那样的,很难长久保持艳色荣华。他们不知道南山上的桂花树,常年绿叶垂阴。在桂花树下乘凉,凉爽又芳香,何不把桂花种植在你的庭院?内容:这首诗通过对比桃李和桂树的不同命运,讽刺了那些只看重权贵、追求捷径的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4)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翻译:大鹏鸟一旦乘风而起,就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停了,它落下时也能激起大海的波涛。当时的人们见到我总是说些奇怪的话,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嘲笑我。孔子尚且敬畏后生,大丈夫不可轻视年轻人。注释:大鹏: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志向远大的人。扶摇:旋风,形容上升迅速。沧溟:大海。宣父:指孔子。畏后生:孔子曾说过“后生可畏”。创作背景:李白在年轻时写这首诗给当时的名士李邕,表达了自己不凡的志向和对未来的信心。这首诗既展示了李白的自信和豪情,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抒发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赏析结构:前四句通过大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不凡的志向;后四句则批评了当时人们对年轻人的轻视。(5)李益《‌献刘济》‌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翻译:古燕州的草地一片翠绿,黄莺的叫声引我独自出游。大雁飞回北方的天空,春天已经到了海的西头。阳光下的花朵纷纷凋落,岁月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感恩之情有了寄托之地,我不再登上望京楼。内容:这首诗是李益献给刘济的,表达了对刘济的感激之情和对其品德的赞美。(6)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西湖的美景,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采菱唱歌,钓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成群的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的地方长官,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他希望孙何能把杭州的这些美好景物描绘下来,日后回到朝廷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注释东南形胜:地理位置优越。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这里泛指下游的江浙一带。钱塘:即杭州。画桥:上面画有彩绘的桥梁。风帘:门上挂的用来挡风的帘子。翠幕:翠绿色的帐幕。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而高大。天堑:天然的深沟,这里指钱塘江。市列珠玑: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重湖:指西湖中的里湖和外湖。叠巘:小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三秋桂子:指秋季的桂花。羌管:笛子。笛子是羌族的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菱歌:采菱姑娘唱的歌。泛夜:指歌声在夜间飞扬。钓叟莲娃: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千骑拥高牙: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高牙:牙旗,古代用象牙装饰的旗帜。吟赏烟霞:欣赏山水美景。凤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此指中书省,代指朝廷。创作背景:《望海潮》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作者简介:柳永(约980年—1053年),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又称白衣卿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他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赏析结构:《望海潮》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上片主要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佳句点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点出了杭州的重要地位和悠久历史,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三句描绘了钱塘江的壮丽景色,气势磅礴,令人震撼。“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反思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南见真师①戴复古②致身虽自文章选,经世尤高政事科。以若所为即伊吕,使其不遇亦丘轲。长沙地窄儒衣阔,明月池干春水多。天以一贤私一路,其如四海九州何?[注]①真师:真德秀,南宋学者,庆元进士,时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师,对人的尊称。②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干谒诗,同题材的诗还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B.首联高度称赞真师,直言他不仅凭借文章优异出仕,而且政治才能也非常卓越。C.颔联议论,认为真师若得志可以胜过伊尹、吕尚,不得志亦可以比孔子、孟轲。D.尾联以问句结尾,直指上天偏心潭州的百姓,暗指真师是一位难得的济世之才。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情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C【解析】C"可以胜过伊尹、吕尚"说法错误,原句为"以若所为即伊吕",意思是像伊尹、吕尚一样,不是胜过伊尹、吕尚。2.在情感表达上:①"地窄""衣阔"形成对比,长沙土地不够广大,但真师的恩泽才华就像儒士的衣袖一样宽大,暗含对真师仅担任地方官的惋惜之意;②明月池本已干涸,今逢春而水满,是将真师比作甘霖,表达了对真师政治治理能力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美。在结构安排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真师治理能力和高尚品格的赞美,引出下文写上天对潭州的偏心,让这样一位济世之才仅在此担任地方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上包祭酒孟郊岳岳冠盖彦,英英文字雄。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夸赞包祭酒为官刚正,文气过人,他的文章不同凡俗、世所罕见。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还赞美了包祭酒崇高的人格追求。C.第九、十两句诗人既表达了内心的仰慕之情,也借此表现自己勤奋努力的品行。D.整首诗将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者干谒之情表达得真诚而恳切。2.同为干谒诗,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时有什么异同?答案1.B【解析】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错误,第五到八句中表现的是包祭酒才华出众,而不是诗人自己。2.①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本诗中,"黄鹤翅"比喻包祭酒,"飞云空"比喻步入仕途。孟诗中,"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指张九龄。"羡鱼情"比喻从政的心愿。两首诗都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和举荐,进入仕途的心愿。②不同点:本诗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更直接而强烈,"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意思是:希望能借助黄鹤的翅膀飞上九天,翱翔万里,被您举荐能够平步青云。孟诗表达此情委婉而含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我这个闲居的隐士不能够为您效力,备感无奈,我只能空向您表达一番羡慕之情罢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浦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献给地方官,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c.颈联"惊断莺声"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通俗、平易近人。2.诗人追求仁政,"仁政"在诗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解析】A"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错误,本诗意在反对战争,赞扬地方官实施仁政,与传统干谒诗不同。2.①反对战争,体现仁政。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陆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②重视生产,体现仁政。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③以民为本,体现仁政。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④为官仁爱,体现仁政。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方干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长岑寂,明时有至公。【注】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考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奖掖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作者写诗和观景的地点。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D.尾联上句暗示作者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