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TOC\o"1-2"\h\u3051第一章:项目概述 2101021.1项目背景 285421.2项目目标 2201571.3项目实施策略 313132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述 3178662.1技术定义 3315472.2技术发展趋势 3194192.3技术应用领域 48212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硬件设施 5179913.1车载硬件设备 5193363.1.1感知设备 5294213.1.2控制设备 5151553.1.3显示设备 5151473.1.4通信设备 5133973.2基础设施建设 549463.2.1车联网平台 5137873.2.2路侧设备 6294283.2.3交通信号系统 6255993.3通信设备与网络 652563.3.1车与车通信 6168653.3.2车与路通信 6243663.3.3车与人通信 6124643.3.4车载网络 613214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 6105974.1操作系统 6239454.2应用软件 733654.3安全与隐私保护 813548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与识别技术 824855.1感知技术 859345.2识别技术 9150285.3数据处理与分析 924065第六章: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 10136796.1决策算法 10272196.1.1基于规则的算法 10236936.1.2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 10194216.1.3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 104866.2控制策略 1046216.2.1路径规划 10205446.2.2速度控制 10310736.2.3转向控制 109676.3系统集成与优化 111026.3.1硬件集成 11285436.3.2软件集成 1125636.3.3系统优化 1132509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验证 1178567.1测试方法 1179737.2测试场地与设备 12114627.3验证标准与流程 123537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 13266498.1上下游企业合作 13203448.2产业链整合 13111148.3产业政策与标准 1317238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推广与应用 1447359.1市场需求分析 14209079.2推广策略 14311999.3应用场景 1519716第十章: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151472510.1技术发展趋势 15989610.2市场前景 162304010.3政策环境与法规 16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全球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焦点。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项目旨在充分利用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优势,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1.2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完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2)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突破,提升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国际地位。(3)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提升交通出行效率,降低交通率。(4)促进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3项目实施策略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以下策略将被采纳:(1)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作用,制定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持。(2)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依托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突破。(3)产业链协同:推动汽车、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4)示范应用:在部分地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积累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国。(5)人才培养: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为项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6)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述2.1技术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指在汽车行业中,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侧系统、车辆与行人以及车辆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与协同控制的一种综合技术。该技术旨在提高车辆的安全功能、环保功能、驾驶便捷性以及出行效率。2.2技术发展趋势(1)通信技术升级5G、V2X(车与一切)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距离将得到显著提升,为车辆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通信支持。(2)传感器技术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将采用多种传感器技术,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实现全方位的感知能力。传感器技术的融合将提高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精度,为智能决策提供数据基础。(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将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为车辆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智能驾驶、智能语音识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网络安全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保证车辆信息安全,研发团队将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车辆的防护能力。2.3技术应用领域(1)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功能,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2)车联网服务通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车辆可以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交通状况等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导航、车联网通信等服务。(3)智能交通管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路侧系统、交通信号灯等设施的协同工作,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缓解交通拥堵。(4)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与行人、非机动车等交通参与者的有效协同,提高道路安全性。(5)智能能源管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能源的智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6)智能语音识别与交互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实现对车辆的智能语音识别与交互,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人机交互体验。(7)车载娱乐与信息服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提供丰富的车载娱乐与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在驾驶过程中的娱乐需求。(8)车辆健康管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测,为用户提供车辆健康管理建议,提高车辆使用寿命。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硬件设施3.1车载硬件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硬件设备是其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功能的基础。以下为主要的车载硬件设备:3.1.1感知设备感知设备主要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用于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摄像头主要用于识别道路、车辆、行人等目标,雷达和激光雷达则用于测量距离、速度等参数,为车辆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3.1.2控制设备控制设备主要包括ECU(电子控制单元)、电机控制器等,负责对车辆的各项功能进行实时控制。ECU根据车辆传感器输入的信息,通过预设的控制策略,实现对发动机、制动、转向等系统的控制。电机控制器则负责驱动电机,实现车辆的加速、减速和制动。3.1.3显示设备显示设备主要包括仪表盘、中控显示屏等,用于向驾驶员展示车辆状态、导航信息、娱乐内容等。技术的发展,车载显示设备逐渐向大尺寸、高分辨率、多触控方向发展。3.1.4通信设备通信设备主要包括车载无线通信模块、车载有线通信模块等,用于实现车辆与外部网络的连接。无线通信模块支持4G/5G、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有线通信模块则支持CAN、LIN、ETH等通信协议。3.2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为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3.2.1车联网平台车联网平台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基础设施,主要负责实现车辆与云端的连接。车联网平台需要具备高功能、高可靠性、大数据处理能力等特点,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需求。3.2.2路侧设备路侧设备主要包括路侧传感器、路侧通信设备等,用于实现与车载设备的通信。路侧传感器可以收集道路、交通等信息,路侧通信设备则负责将信息传输至车辆。3.2.3交通信号系统交通信号系统主要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用于指挥车辆行驶。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调整信号灯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3.3通信设备与网络通信设备与网络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信息交互的关键技术。3.3.1车与车通信车与车通信(V2V)技术通过车载通信设备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包括行驶速度、位置、行驶方向等。V2V通信可以提高道路安全性,降低交通发生率。3.3.2车与路通信车与路通信(V2R)技术通过车载通信设备与路侧设备实现车辆与道路之间的信息交互。V2R通信可以提供实时道路状况、交通信号等信息,帮助驾驶员做出更合理的驾驶决策。3.3.3车与人通信车与人通信(V2P)技术通过车载通信设备与行人、非机动车等实现信息交互。V2P通信可以提高行人安全性,减少交通发生。3.3.4车载网络车载网络是实现车辆内部各硬件设备之间信息交互的技术。车载网络采用CAN、LIN、ETH等通信协议,实现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车载网络逐渐向高速、高可靠性方向发展。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4.1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是汽车软件系统的核心,负责管理和协调各硬件设备、软件应用以及网络通信等功能。为实现高效、稳定的运行,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需具备以下特点:(1)实时性: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应具备实时处理能力,保证各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的高效协同。(2)可靠性:操作系统需具备较强的容错能力,保证在面临故障时,车辆仍能保持稳定运行。(3)安全性:操作系统需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和安全防护机制,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4)可扩展性:操作系统应支持多任务处理,方便后期功能升级和扩展。目前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主要有Linux、Android、QNX等。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2应用软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软件主要包括驾驶辅助、车联网、智能座舱等功能。以下为几类典型应用软件:(1)驾驶辅助软件:包括自动驾驶、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可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2)车联网软件:实现车辆与外部设备(如手机、智能家居等)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远程控制、数据同步等服务。(3)智能座舱软件:提供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疲劳监测等功能,提升驾驶体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软件的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1)用户体验优先:软件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提供简洁、易用的操作界面。(2)功能安全:软件需具备严格的安全测试和验证流程,保证功能安全可靠。(3)数据隐私保护:软件需遵循相关法规,加强用户数据保护,防止数据泄露。4.3安全与隐私保护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以下为几个关键方面:(1)网络安全:智能网联汽车需具备较强的网络防护能力,防止黑客攻击、非法访问等安全风险。(2)数据安全:软件系统需采用加密、安全认证等技术,保证用户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3)隐私保护:智能网联汽车应遵循相关法规,尊重用户隐私,避免收集和使用敏感信息。(4)安全审计: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机制,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处理提供依据。为保障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的安全与隐私,需从以下方面加强研发:(1)建立健全安全体系: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标准。(2)加强安全测试和验证:在软件研发过程中,开展严格的安全测试和验证,保证系统安全可靠。(3)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开发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防范潜在安全风险。(4)持续更新和升级:根据安全漏洞和风险变化,及时更新和升级软件系统,提高系统安全性。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与识别技术5.1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获取。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所采用的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激光雷达通过向周围环境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激光雷达具有测距精度高、分辨率高等优点,但成本较高,且在雨雾等恶劣天气下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摄像头是智能网联汽车中常用的感知设备,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摄像头具有成本较低、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受光线、天气等条件影响较大,对识别精度和实时性有一定影响。毫米波雷达通过发送和接收毫米波信号,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毫米波雷达具有穿透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分辨率相对较低。5.2识别技术识别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感知与识别技术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目标识别、车道线识别、交通标志识别等。目标识别技术通过对摄像头或雷达等感知设备获取的图像或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车辆、行人、障碍物等目标的识别。目标识别技术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方法,目前已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车道线识别技术通过识别道路上的车道线,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行驶轨迹。车道线识别技术包括边缘检测、霍夫变换等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实时性。交通标志识别技术通过对道路上的交通标志进行识别,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行驶规则。交通标志识别技术包括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等方法,目前已实现对大部分交通标志的识别。5.3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感知与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任务是对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决策和控制提供支持。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降维等。数据清洗是为了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降维是为了降低数据的维度,提高处理速度和降低计算复杂度。特征提取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可以降低数据的维度,提高识别精度。当前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深度学习、主成分分析等。数据融合是对多个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加权平均、卡尔曼滤波等。通过决策和控制算法,实现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功能。当前常用的决策和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第六章: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6.1决策算法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在于决策算法,该算法是汽车实现自主决策与智能控制的关键。当前,决策算法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6.1.1基于规则的算法基于规则的算法是通过预定义一系列规则,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这种方法在处理简单场景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在复杂场景下,规则数量庞大,难以实现高效决策。6.1.2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通过训练大量数据,使汽车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这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它们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训练过程耗时较长,且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6.1.3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通过构建神经网络,实现对复杂场景的高效处理。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深度学习模型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实时感知和预测。6.2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决策结果的具体执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2.1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指根据车辆当前位置、目的地以及周边环境信息,一条最优行驶路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6.2.2速度控制速度控制是指根据道路条件、交通规则以及车辆功能,实现对车辆速度的合理调整。速度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6.2.3转向控制转向控制是指根据车辆行驶轨迹和周边环境信息,实现对车辆转向角的调整。转向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滑模控制等。6.3系统集成与优化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与优化是保证各子系统协同工作、提高整体功能的关键环节。6.3.1硬件集成硬件集成是指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整合到汽车上,实现各硬件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硬件集成过程中,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可靠性等因素。6.3.2软件集成软件集成是指将决策算法、控制策略等软件模块整合到汽车系统中,实现各软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软件集成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块之间的接口、数据传输等问题。6.3.3系统优化系统优化是指通过对硬件和软件的调整,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功能。系统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算法准确性:通过优化决策算法,提高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准确性。(2)提高系统响应速度:通过优化控制策略,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3)降低能耗:通过优化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降低汽车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提高可靠性:通过优化系统设计,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验证7.1测试方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和兼容性测试。以下为详细阐述:(1)功能测试: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各项功能的实际操作,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通信、智能辅助系统等。(2)功能测试: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测试,如响应时间、数据处理速度、行驶里程等,以保证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3)安全测试: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驾驶安全等方面的测试。通过模拟各种危险场景,验证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功能。(4)兼容性测试:验证智能网联汽车与各类基础设施、通信协议、操作系统等的兼容性,保证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正常运行。7.2测试场地与设备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与设备的选择对测试结果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相关内容:(1)测试场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安全可靠、交通便利的场地进行测试。测试场地应具备实际道路、模拟道路、封闭道路等多种环境,以全面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2)测试设备:包括车辆测试设备、通信测试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等。车辆测试设备用于监测车辆的各项功能指标;通信测试设备用于验证车联网通信的稳定性;环境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测测试场地的环境状况。7.3验证标准与流程智能网联汽车验证标准与流程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相关内容:(1)验证标准: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验证标准。验证标准应涵盖车辆功能、安全功能、通信功能等方面。(2)验证流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验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制定测试计划:根据测试目标和需求,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b.准备测试场地与设备:保证测试场地和设备符合测试要求。c.进行测试:按照测试计划,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各项测试。d.数据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测试结果。e.验证结果:根据验证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f.编写测试报告:将测试过程、结果及评估情况整理成报告。g.提出改进措施:针对测试中发觉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h.持续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和改进措施,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持续优化。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8.1上下游企业合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中,上下游企业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研发合作:智能网联汽车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包括车载通信、自动驾驶、车联网等。上下游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共享技术资源,推动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提升。(2)生产制造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生产涉及众多零部件,上下游企业应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市场拓展合作: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前景广阔,上下游企业应共同拓展市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4)售后服务合作:智能网联汽车售后服务要求高,上下游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用户满意度。8.2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下为产业链整合的主要措施:(1)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强化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提高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3)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4)构建产业生态圈: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打造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回收等环节的产业生态圈。8.3产业政策与标准产业政策与标准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下为相关政策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1)政策扶持:应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2)标准制定:加快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规范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3)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实施的监督,保证产业链各环节遵循统一标准,提高产业链整体水平。(4)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链国际化发展。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推广与应用9.1市场需求分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汽车技术,正逐步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市场需求方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消费者需求升级。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不再仅限于代步工具,而是追求更加智能化、舒适化、个性化的出行体验。智能网联汽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市场潜力巨大。(2)政策扶持。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包括购置补贴、税收优惠、路权优先等,为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3)安全需求。交通频发,消费者对汽车安全功能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驾驶安全性,降低发生率。(4)环保需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智能网联汽车通过优化能源消耗和排放,有助于实现绿色出行,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9.2推广策略(1)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应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功能汽车的需求。(2)优化产品定价。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合理制定产品定价策略,使之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保证企业盈利。(3)强化品牌宣传。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渠道,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4)合作共赢。企业应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部门、科研机构等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5)完善售后服务。企业应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周到的售后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9.3应用场景(1)城市出行。智能网联汽车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中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减少驾驶疲劳,提高出行效率。(2)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实现自动驾驶,降低交通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