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报告_第1页
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报告_第2页
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报告_第3页
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报告_第4页
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报告TOC\o"1-2"\h\u13239第一章移动支付技术概述 3138901.1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背景 3107841.2移动支付技术种类及特点 3322451.3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趋势 320053第二章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分析 4110222.1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类型 4222852.1.1信息泄露风险 4188162.1.2交易欺诈风险 461472.1.3系统安全风险 4243992.1.4法律法规风险 4173092.2移动支付安全风险来源 4123052.2.1技术风险 417422.2.2人员风险 5137502.2.3网络环境风险 5146752.2.4法律法规风险 5164962.3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防范策略 5277562.3.1技术防范策略 5324922.3.2人员防范策略 5135042.3.3网络环境防范策略 5310342.3.4法律法规防范策略 512309第三章加密技术保障措施 571953.1对称加密技术 635763.1.1基本概念 680713.1.2常用算法 6231893.1.3应用场景 6109273.2非对称加密技术 613483.2.1基本概念 6268253.2.2常用算法 6103983.2.3应用场景 775183.3混合加密技术 720703.3.1基本概念 7317363.3.2常用算法 759863.3.3应用场景 726213第四章身份认证与授权技术保障措施 7169624.1生物识别技术 735644.1.1生理特征识别 880334.1.2行为特征识别 859094.2动态令牌技术 8203304.2.1时间同步令牌 874344.2.2按钮令牌 844804.3基于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技术 862874.3.1数字签名 983784.3.2基于证书的认证 941304.3.3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认证 919036第五章移动支付终端安全防护措施 9250365.1操作系统安全加固 9273505.2应用程序安全防护 9155125.3硬件安全措施 912253第六章移动支付网络通信安全措施 10201926.1SSL/TLS协议 1060826.2VPN技术 10115346.3网络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321276.3.1网络防火墙 11150726.3.2入侵检测系统 116034第七章移动支付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1182367.1数据加密存储 11211847.2数据完整性保护 1273107.3数据隐私保护 121653第八章移动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12284138.1风险监测技术 1336178.1.1交易行为分析 1310738.1.2设备指纹识别 13200908.1.3生物识别技术 13136668.1.4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1335318.2预警系统构建 134768.2.1预警指标体系 13326958.2.2预警阈值设置 13169448.2.3预警算法与模型 13102648.2.4预警信息推送 1425828.3风险处置与反馈机制 1456098.3.1风险处置流程 14220768.3.2风险处置措施 14159558.3.3风险处置效果评估 14198518.3.4反馈机制 1416730第九章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措施 14229659.1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 14278399.2政策扶持与监管 15145949.3移动支付安全标准与规范 1514088第十章移动支付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153167110.1安全宣传教育策略 153170610.2安全培训体系 161268710.3安全意识提升措施 16第一章移动支付技术概述1.1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支付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在我国,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市场需求:消费升级和互联网普及,人们对于便捷支付的需求日益增长,为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3)技术进步: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移动支付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1.2移动支付技术种类及特点移动支付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近场通信(NFC)支付:NFC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与POS机等设备的通信,完成支付过程。其特点包括:支付速度快、安全性高、操作简便。(2)二维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完成支付过程。其特点包括:支付便捷、无需硬件设备、适用范围广。(3)声波支付:声波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发送特定声波信号,与收款设备进行通信,完成支付过程。其特点包括:支付速度快、安全性高、无需网络连接。(4)生物识别支付:生物识别支付是指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技术,实现身份验证和支付过程。其特点包括:安全性高、识别速度快、操作简便。1.3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趋势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支付场景不断拓展: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支付场景逐渐从线上拓展到线下,覆盖了购物、餐饮、出行等多个领域。(2)支付方式多样化:未来,移动支付技术将更加多样化,除了现有的支付方式外,还将涌现出更多新型支付技术,如基于物联网的支付、基于人工智能的支付等。(3)支付安全持续加强:在移动支付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始终是关键因素。未来,支付安全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各类安全防护技术将不断涌现。(4)跨界融合加速:移动支付技术将与金融、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第二章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分析2.1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类型移动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多种安全风险。以下是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的几种主要类型:2.1.1信息泄露风险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用户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可能被非法获取,导致信息泄露。此类风险主要包括:恶意软件攻击、钓鱼网站、短信诈骗等。2.1.2交易欺诈风险移动支付过程中,不法分子可能采用虚假交易、盗刷等手段进行欺诈,导致用户财产损失。此类风险主要包括:虚假交易、信用卡盗刷、恶意退款等。2.1.3系统安全风险移动支付系统可能受到黑客攻击,导致系统瘫痪、数据泄露等问题。此类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漏洞、DDoS攻击、网络钓鱼等。2.1.4法律法规风险移动支付涉及多个法律法规领域,如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可能导致移动支付安全风险。2.2移动支付安全风险来源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移动支付系统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如加密算法不安全、身份认证不严格等。2.2.2人员风险人员风险是指用户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如密码泄露、操作不当等。2.2.3网络环境风险网络环境风险是指移动支付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攻击,如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2.2.4法律法规风险法律法规风险是指移动支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2.3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防范策略针对移动支付安全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范策略:2.3.1技术防范策略(1)采用安全可靠的加密算法,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加强身份认证,防止非法访问;(3)定期检查和修复系统漏洞,提高系统安全性。2.3.2人员防范策略(1)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高用户安全意识;(2)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降低人员操作失误的风险;(3)对支付服务提供商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安全防护能力。2.3.3网络环境防范策略(1)加强对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攻击手段的监控和防范;(2)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3)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2.3.4法律法规防范策略(1)推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2)加强对移动支付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3)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应对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第三章加密技术保障措施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加密技术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方面发挥着的作用。本章将详细介绍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以及混合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3.1对称加密技术3.1.1基本概念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密钥,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单钥加密。其核心思想是将明文数据与密钥进行运算,密文,再将密文与密钥进行运算,恢复明文数据。3.1.2常用算法对称加密技术中常用的算法有AES(高级加密标准)、DES(数据加密标准)、3DES(三重数据加密算法)等。以下对这三种算法进行简要介绍:(1)AES算法: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于2001年发布的加密标准,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2)DES算法: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于1977年发布的加密标准,采用56位密钥对64位明文进行加密。(3)3DES算法:基于DES算法的改进,使用三个不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三次加密,增强了安全性。3.1.3应用场景对称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加密用户输入的支付密码;(2)加密交易信息,如交易金额、交易时间等;(3)加密敏感数据,如用户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等。3.2非对称加密技术3.2.1基本概念非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两个不同的密钥,一个为公钥,另一个为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技术具有单向性和可验证性。3.2.2常用算法非对称加密技术中常用的算法有RSA、ECC(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等。以下对这两种算法进行简要介绍:(1)RSA算法:由RonRivest、AdiShamir和LeonardAdleman于1977年提出的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ECC算法:基于椭圆曲线的加密算法,相较于RSA算法,具有更短的密钥长度和更高的安全性。3.2.3应用场景非对称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签名: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密钥交换:使用公钥和私钥进行密钥交换,保证密钥的安全传输;(3)加密敏感数据:使用公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数据安全。3.3混合加密技术3.3.1基本概念混合加密技术是将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加密方式。它充分利用了两种加密技术的优点,提高了整体安全性。3.3.2常用算法混合加密技术中常用的算法有IKE(InternetKeyExchange)、SSL(SecureSocketsLayer)等。以下对这两种算法进行简要介绍:(1)IKE算法:一种用于密钥交换的协议,结合了RSA算法和AES算法,实现了对称密钥的安全交换。(2)SSL算法:一种用于网络传输安全的协议,结合了RSA算法和3DES算法,实现了数据传输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3.3.3应用场景混合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认证:使用RSA算法进行数字签名,保证支付过程的合法性;(2)密钥交换:使用IKE算法进行密钥交换,保证密钥的安全传输;(3)数据加密:使用SSL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数据安全。第四章身份认证与授权技术保障措施4.1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作为移动支付领域的一种重要身份认证手段,主要依赖于用户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验证。以下是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安全保障措施:4.1.1生理特征识别生理特征识别主要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这些生理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可以有效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性。(1)指纹识别:通过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与数据库中的指纹模板进行比对,验证用户身份。指纹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2)人脸识别: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实现身份认证。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实时性、无接触性等优点。(3)虹膜识别:通过对用户虹膜纹理的采集和分析,与数据库中的虹膜模板进行比对,验证用户身份。虹膜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4.1.2行为特征识别行为特征识别主要包括签名识别、步态识别等。这些行为特征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稳定性,可以作为身份认证的辅段。(1)签名识别:通过对用户签名的采集和分析,与数据库中的签名模板进行比对,验证用户身份。签名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2)步态识别:通过对用户行走姿态的采集和分析,与数据库中的步态模板进行比对,实现身份认证。步态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等优点。4.2动态令牌技术动态令牌技术是一种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密码技术,用于身份认证和授权。以下是动态令牌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安全保障措施:4.2.1时间同步令牌时间同步令牌是基于时间戳和加密算法的一次性密码,每次的时间戳和密码都是唯一的。用户在登录时,需将手机上的动态密码与服务器上的动态密码进行比对,验证身份。4.2.2按钮令牌按钮令牌是一种硬件设备,用户按下按钮后,令牌会一次性密码。用户在登录时,需将硬件令牌上的动态密码输入到手机或电脑上,与服务器上的动态密码进行比对,验证身份。4.3基于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技术基于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技术是利用密码学原理实现身份认证和授权的一种技术。以下是基于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安全保障措施:4.3.1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一种身份认证方法。用户在发送支付请求时,对请求内容进行数字签名,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验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用户身份。4.3.2基于证书的认证基于证书的认证是一种利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用户持有证书,服务器验证证书的有效性,确认用户身份。数字证书由权威的证书颁发机构颁发,具有很高的安全性。4.3.3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认证零知识证明是一种在不泄露任何隐私信息的情况下,证明某个陈述为真的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用户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证明自己拥有某个秘密信息,而不泄露该信息,实现身份认证。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功能。第五章移动支付终端安全防护措施5.1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移动支付终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以下是几种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的措施:应采用安全启动机制,保证设备在启动过程中只能加载经过验证的软件。对操作系统的内核进行安全加固,防止恶意代码对系统进行攻击。定期更新操作系统,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以降低系统被攻击的风险。5.2应用程序安全防护移动支付应用程序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应用程序进行代码审计,保证代码安全可靠,不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采用安全编程规范,避免在应用程序中引入安全风险。使用加密技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同时实施权限管理策略,保证应用程序仅在必要时获取相应的权限。5.3硬件安全措施移动支付终端的硬件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安全芯片(如TEE、SE等),为敏感数据提供硬件级别的安全保护。对硬件设备进行安全认证,保证设备未被篡改。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进行用户身份验证,提高支付安全性。对硬件设备的物理接口进行保护,防止非法接入和攻击。第六章移动支付网络通信安全措施6.1SSL/TLS协议移动支付的普及,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SSL(安全套接字层)和TLS(传输层安全)协议作为移动支付网络通信安全的关键技术,其作用不容忽视。SSL/TLS协议通过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加密通道,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对称加密:SSL/TLS协议首先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非对称加密:为了安全地交换对称加密的密钥,SSL/TLS协议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保证密钥交换过程的安全性。数字证书:SSL/TLS协议使用数字证书对服务器进行身份验证,防止中间人攻击。通过采用SSL/TLS协议,移动支付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保障用户资金安全。6.2VPN技术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移动支付网络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PN技术通过在公网中建立加密通道,将移动支付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数据加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VPN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保障数据传输安全:VPN技术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隐藏网络身份:VPN技术可以隐藏用户的真实IP地址,防止恶意攻击者针对用户进行攻击。提高网络访问速度:VPN技术可以优化网络路径,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在移动支付系统中,采用VPN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保障用户支付过程的顺利进行。6.3网络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移动支付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6.3.1网络防火墙网络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检测和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其主要功能如下:访问控制: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只允许合法的访问请求通过。防止恶意攻击:检测并阻止针对移动支付系统的恶意攻击,如DDoS攻击、SQL注入等。日志记录:记录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包信息,便于审计和追溯。6.3.2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响应恶意行为的安全设备。其主要功能如下:检测异常行为: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发觉潜在的恶意行为。告警通知:一旦发觉异常行为,立即向管理员发送告警通知,以便及时处理。防止攻击:对检测到的恶意行为进行响应,阻止攻击者进一步入侵。通过采用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可以有效地防范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第七章移动支付数据安全保护措施7.1数据加密存储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用户数据的安全存储成为关键问题。数据加密存储是移动支付数据安全保护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措施如下:(1)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在移动支付系统中,应选择高强度、可靠的加密算法,如AES(高级加密标准)、RSA(非对称加密算法)等,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2)加密存储敏感信息:对于用户的敏感信息,如账户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必须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或被非法篡改。(3)密钥管理:加密密钥是数据加密存储的核心,应采用安全的密钥管理机制,如使用硬件安全模块(HSM)存储密钥,保证密钥的安全。7.2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完整性保护是保证移动支付数据在传输、存储和访问过程中未被非法篡改的关键技术,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哈希算法:通过哈希算法(如SHA256)对数据进行摘要,唯一的数据摘要值。在数据传输或存储过程中,对比数据摘要值,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2)数字签名技术: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对数据进行签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数字签名基于公钥密码体系,包括私钥签名和公钥验证两个过程。(3)数据完整性校验:在数据传输或存储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如使用CRC(循环冗余校验)等算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7.3数据隐私保护数据隐私保护是移动支付数据安全保护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措施如下:(1)最小化数据收集: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用户敏感信息的收集,只收集必要的业务数据,降低数据泄露风险。(2)数据脱敏处理: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如隐藏部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保护用户隐私。(3)安全审计与监控: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和监控机制,对移动支付系统的数据访问、操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和处理。(4)用户隐私保护意识培养: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意识,引导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5)合规性审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移动支付系统进行合规性审查,保证数据处理过程符合国家规定,保护用户隐私。第八章移动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保证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的议题。本章主要阐述移动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相关技术,旨在提高支付安全水平。8.1风险监测技术移动支付风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1.1交易行为分析通过对用户交易行为的分析,可以识别出异常交易模式,从而及时发觉风险。交易行为分析包括用户交易频率、交易金额、交易时间等参数的监控,以及用户行为特征的建模。8.1.2设备指纹识别设备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对移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特征进行采集,唯一的设备指纹,从而保证支付过程中的设备安全性。设备指纹识别可以有效地防范恶意软件和仿冒设备。8.1.3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可以有效保证支付过程中身份的真实性。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欺诈风险。8.1.4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风险,为风险监测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觉用户交易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识别出风险交易。8.2预警系统构建预警系统是移动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2.1预警指标体系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交易金额、交易频率、设备安全性、用户身份真实性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觉风险。8.2.2预警阈值设置根据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相应的预警阈值。当指标超过阈值时,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8.2.3预警算法与模型预警算法与模型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预警算法与模型,实现风险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8.2.4预警信息推送当系统检测到风险时,应及时将预警信息推送给相关用户和监管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8.3风险处置与反馈机制风险处置与反馈机制是移动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风险处置流程建立风险处置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反馈等环节。当系统检测到风险时,按照风险处置流程进行处理。8.3.2风险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例如,对于欺诈交易,可以采取暂停交易、冻结账户等措施;对于设备安全性风险,可以提示用户更新设备或进行安全检查。8.3.3风险处置效果评估对风险处置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不断优化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等。8.3.4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将风险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给用户和监管机构。同时收集用户和监管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第九章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措施9.1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移动支付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其安全性。我国高度重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网络安全保护责任,要求网络运营者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用户信息安全。(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规定了金融机构在反洗钱方面的义务,包括对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管。(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消费者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权益保护,要求企业加强消费者信息安全保护。(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法律依据。9.2政策扶持与监管为了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