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_第1页
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_第2页
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_第3页
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_第4页
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TOC\o"1-2"\h\u7833第一章概述 339571.1项目背景 318651.2项目目标 3187511.3项目范围 311516第二章污水资源化技术概述 4212742.1污水资源化技术发展现状 4169422.2常见污水处理技术 441882.2.1物理处理技术 4216322.2.2化学处理技术 4146512.2.3生物处理技术 432.2.4膜处理技术 5295492.3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 535452.3.1农业灌溉 5155602.3.2城市杂用水 5247832.3.3工业用水 581762.3.4生活用水 526592第三章污水收集与输送 5110833.1污水收集系统设计 5199073.2污水输送管道布局 694393.3污水输送泵站建设 75616第四章预处理工艺 724944.1格栅与筛网处理 768484.2沉淀与澄清处理 777224.3气浮与混凝沉淀处理 815760第五章生物处理工艺 8152645.1好氧生物处理 8248575.2厌氧生物处理 8134125.3生物膜法处理 918258第六章深度处理工艺 982646.1消毒处理 9306176.1.1概述 9175966.1.2化学消毒 9140756.1.3物理消毒 967766.2吸附处理 10112086.2.1概述 10177126.2.2吸附剂选择 10201956.2.3吸附工艺 10138776.3纳滤与反渗透处理 1082986.3.1概述 10145896.3.2纳滤处理 106716.3.3反渗透处理 10247906.3.4工艺组合与应用 1130025第七章污水资源化产品开发 11187787.1再生水利用 11319667.1.1再生水概述 11264607.1.2再生水利用现状 1172207.1.3再生水利用策略 11221177.2污泥资源化利用 11155057.2.1污泥概述 11120337.2.2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 11325847.2.3污泥资源化利用策略 1252147.3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 1234077.3.1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概述 12235727.3.2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现状 12236627.3.3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策略 122323第八章工程建设与投资 12243118.1工程建设方案 12232998.1.1工程概述 13312698.1.2工程建设内容 13321558.1.3工程建设周期 13165358.2工程投资估算 13326988.2.1投资构成 1365308.2.2投资估算 13144078.3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136528.3.1经济效益指标 13120758.3.2经济效益分析 1418804第九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1448229.1污水处理效果评价 14173879.1.1污水处理效果指标 14182229.1.2污水处理效果评价方法 14325899.2环境影响评价 14166169.2.1环境影响识别 14284489.2.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5144769.3环境保护措施 1562709.3.1污水处理设施优化 15232229.3.2污泥处理与处置措施 15270939.3.3环境监测与预警 1518789.3.4生态补偿与恢复 1510658第十章运营管理与维护 153276710.1运营管理模式 163176610.1.1概述 16959610.1.2运营管理模式分类 161606310.1.3运营管理模式选择 161005410.2运营成本与收益分析 161297810.2.1运营成本构成 162345010.2.2收益分析 162887210.2.3成本与收益平衡分析 172796210.3设备维护与故障处理 171661210.3.1设备维护 171333310.3.2故障处理 17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同时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在此背景下,本项目应运而生,旨在探讨并实施一套切实可行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2)改善水环境质量,减轻水污染负荷。(3)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推动水务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5)为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1.3项目范围本项目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水环境质量、污水排放特点等基础数据。(2)研究国内外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发展趋势,选取适宜的技术路线。(3)设计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环节。(4)制定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包括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设备维护管理等。(5)评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6)编制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进度、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等。(7)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政策法规研究、技术论证、项目申报等。(8)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及验收。第二章污水资源化技术概述2.1污水资源化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水资源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我国在污水资源化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高度重视污水资源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为污水资源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污水资源化技术标准,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规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为污水资源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在膜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资源化技术。2.2常见污水处理技术2.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离心、浮选等,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物理处理技术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适用于预处理和深度处理。2.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絮凝等,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化学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显著、适应性强等特点。2.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等,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能耗低等优点。2.2.4膜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有机物等污染物。膜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优异、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等特点。2.3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2.3.1农业灌溉将经过处理的污水用于农业灌溉,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还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在农业灌溉中,应根据污水的处理程度和质量,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和作物种类。2.3.2城市杂用水将经过处理的污水用于城市杂用水,如冲厕、绿化、道路清洗等,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新鲜水资源的消耗。2.3.3工业用水将经过处理的污水回用于工业生产,可以降低工业用水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工业用水中,应根据污水的处理程度和质量,合理选择回用途径和工艺。2.3.4生活用水将经过深度处理的污水回用于生活用水,可以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活用水中,应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满足生活用水标准。第三章污水收集与输送3.1污水收集系统设计污水收集系统是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环节,其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设计污水收集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保证污水收集系统全面覆盖污水排放区域,并合理布局各收集点。(2)提高收集效率,降低能耗。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污水收集系统的收集效率,降低污水输送过程中的能耗。例如,采用重力流收集方式,减少泵站数量和规模。(3)保证污水质量,减少污染。在设计污水收集系统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污水质量,减少污染。如设置预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悬浮物、油脂等污染物。(4)兼顾雨水收集,实现资源化利用。在设计污水收集系统时,应考虑雨水收集与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设计内容包括:(1)收集管网布局:根据区域地形和污水排放特点,合理设计收集管网,保证管网覆盖全面,降低漏损率。(2)管材选择:根据污水性质和输送距离,选择合适的管材,保证管道安全、耐用。(3)管道设计:合理确定管道直径、坡度和埋深,降低能耗,提高输送效率。(4)预处理设施设计:根据污水性质和处理要求,设计预处理设施,提高污水质量。3.2污水输送管道布局污水输送管道布局是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布局,降低输送能耗。通过合理布局污水输送管道,减少输送距离和能耗。(2)提高输送效率,保证输送安全。选择合适的输送管道和输送方式,提高输送效率,保证输送安全。(3)适应地形地貌,减少工程投资。在布局污水输送管道时,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点,降低工程投资。具体布局内容包括:(1)管道走向:根据地形地貌和污水排放特点,确定输送管道的走向,保证输送距离最短。(2)管道直径:根据输送距离和污水量,合理确定管道直径,降低输送能耗。(3)管道埋深:考虑地形地貌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管道埋深,降低工程投资。(4)管道材质:根据输送介质和输送距离,选择合适的管道材质,保证管道安全、耐用。3.3污水输送泵站建设污水输送泵站是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中的关键设施,其主要功能是提升污水压力,实现长距离输送。泵站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高效节能,降低运行成本。选用高效节能的泵设备,降低运行成本。(2)保证运行安全,提高可靠性。加强泵站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保证泵站运行安全。(3)适应地形地貌,降低工程投资。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布置泵站位置,降低工程投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泵站选址:根据地形地貌和输送管道布局,合理选择泵站位置。(2)泵站规模:根据污水量和输送距离,确定泵站规模和设备选型。(3)泵站结构设计:根据泵站功能和地质条件,进行结构设计,保证泵站安全、稳定运行。(4)泵站设备选型:选用高效节能的泵设备,降低运行成本。第四章预处理工艺4.1格栅与筛网处理在水务行业污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预处理工艺是的环节。格栅与筛网处理作为预处理的首道关卡,其作用主要是拦截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如石块、塑料袋、毛发等,以防其对后续处理设备造成损害。格栅与筛网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粗格栅处理:粗格栅主要用于拦截直径较大的悬浮物,以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负担。粗格栅间隙一般设置为2040mm,根据实际污水中悬浮物的尺寸进行调整。(2)细格栅处理:细格栅的间隙较小,一般为210mm,用于拦截污水中的较小悬浮物。细格栅处理能有效降低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提高处理效果。4.2沉淀与澄清处理沉淀与澄清处理是预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等。根据沉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重力沉淀:重力沉淀是利用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在水中自然沉降的原理,将其从污水中分离出来。重力沉淀池的有效容积需根据污水量、悬浮物浓度等因素进行设计。(2)斜板沉淀:斜板沉淀池采用斜板结构,提高沉淀效率。斜板沉淀池的处理能力较大,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的污水。(3)澄清池:澄清池结合了沉淀和过滤两种作用,通过池内填料层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和过滤,从而达到澄清的目的。4.3气浮与混凝沉淀处理气浮与混凝沉淀处理是在预处理工艺中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油脂、悬浮物和胶体颗粒。以下是气浮与混凝沉淀处理的主要步骤:(1)气浮处理:气浮法是通过向污水中注入微小气泡,使污水中的油脂、悬浮物等黏附在气泡表面,随气泡上升至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气浮处理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悬浮物浓度较高的污水。(2)混凝沉淀处理:混凝沉淀法是通过向污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聚集成较大的絮体,然后利用重力沉淀或气浮法将其从污水中分离出来。混凝沉淀处理能有效提高污水中的悬浮物去除率,为后续处理单元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章生物处理工艺5.1好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化学降解的过程。该工艺主要依靠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由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具有较强的生物化学活性。活性污泥法具有处理效率高、适应性强、运行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5.2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滤池(AF)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厌氧污泥床中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沼气。UASB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5.3生物膜法处理生物膜法处理是一种利用生物膜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黏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化学活性。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等。生物滤池是一种以生物膜为载体,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化学降解的工艺。生物滤池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生物转盘是一种将生物膜固定在转盘上,利用转盘旋转使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实现生物膜法处理的工艺。生物转盘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将生物膜固定在填料上,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化学降解的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第六章深度处理工艺6.1消毒处理6.1.1概述消毒处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保障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安全。消毒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等。本章将重点介绍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种方法。6.1.2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氯、臭氧、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消毒效果显著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产生有害副产物、对设备腐蚀性较大等。6.1.3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是利用物理方法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高温消毒等。紫外线消毒具有无污染、操作简便、消毒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污水深度处理。高温消毒则通过高温杀灭病原微生物,适用于小规模污水处理。6.2吸附处理6.2.1概述吸附处理是利用吸附剂对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进行吸附,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吸附处理具有操作简便、去除效果显著、可回收利用吸附剂等优点。6.2.2吸附剂选择吸附剂的选择是吸附处理的关键,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沸石、硅藻土等。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吸附功能,适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沸石具有离子交换功能,适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硅藻土则适用于去除悬浮物和油脂。6.2.3吸附工艺吸附工艺主要包括固定床吸附、流化床吸附和移动床吸附等。固定床吸附操作简单,但吸附周期较长;流化床吸附具有吸附速度快、处理能力大等优点;移动床吸附则适用于连续运行的大型污水处理工程。6.3纳滤与反渗透处理6.3.1概述纳滤(NF)与反渗透(RO)是两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纳滤具有较高的截留率,能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反渗透则具有更高的截留率,能去除水中的几乎所有污染物。6.3.2纳滤处理纳滤处理过程中,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纳滤膜进行分离。纳滤膜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耐污染性,适用于大规模污水处理。纳滤处理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提高水质的稳定性。6.3.3反渗透处理反渗透处理过程中,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反渗透膜进行分离。反渗透膜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耐污染性,适用于大规模污水处理。反渗透处理能彻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深度净化。6.3.4工艺组合与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污水水质和处理要求,将纳滤与反渗透处理进行组合应用。例如,采用预处理纳滤反渗透的工艺流程,既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又能降低处理成本,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第七章污水资源化产品开发7.1再生水利用7.1.1再生水概述再生水是指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回用于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非传统水源。再生水利用是污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7.1.2再生水利用现状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杂用水:包括绿化、道路清扫、建筑施工、冷却水等。(2)工业用水:主要包括火电、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3)农业用水:用于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4)生态环境用水:用于湿地保护、景观用水等。7.1.3再生水利用策略(1)完善法规政策: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再生水利用的责任、权益和监管要求。(2)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效果。(3)优化再生水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再生水利用方向,优化配置水资源。(4)推广示范项目:以典型项目为引领,推动再生水利用技术的普及。7.2污泥资源化利用7.2.1污泥概述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态废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泥资源化利用是指将污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和环境友好。7.2.2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目前我国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1)土地利用:将污泥用于土地改良、绿化、农业等。(2)建材利用:将污泥作为原料生产建材,如砖、水泥等。(3)能源利用:将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焚烧等处理,回收能源。(4)填埋处置:将污泥进行安全填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7.2.3污泥资源化利用策略(1)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要求。(2)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环保的污泥处理技术,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效率。(3)产业协同: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发展。(4)宣传教育: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7.3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7.3.1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概述污水中有价值组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稀有金属,有机物等。提取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7.3.2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现状目前我国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技术主要包括:(1)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转化为可利用形式。(2)物理方法:通过过滤、离心等手段分离污水中的稀有金属和有机物。(3)化学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有价值组分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形式。7.3.3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策略(1)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环保的提取技术,降低提取成本。(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污水中有价值组分的提取。(3)产业链建设: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实现提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4)宣传教育:加强污水中有价值组分提取的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八章工程建设与投资8.1工程建设方案8.1.1工程概述本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再生水生产设施建设、输水管道敷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建设旨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8.1.2工程建设内容(1)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处理能力,保证污水处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2)再生水生产设施建设:建设再生水生产设施,包括预处理设施、膜处理设施、深度处理设施等,以满足不同用户对水质的要求。(3)输水管道敷设:敷设输水管道,将处理后的再生水输送至用户。(4)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电力设施、监控系统、绿化工程等,保证工程正常运行。8.1.3工程建设周期本工程建设周期预计为2年,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准备、施工建设、设备调试及运行。8.2工程投资估算8.2.1投资构成本工程投资主要包括设备购置费、土建工程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用等。(1)设备购置费:包括污水处理设备、再生水处理设备、输水管道等。(2)土建工程费:包括构筑物、管道敷设、绿化等。(3)安装工程费:包括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4)其他费用:包括设计费、监理费、项目管理费等。8.2.2投资估算根据工程内容、工程量及市场价格,本工程总投资约为1.5亿元人民币。8.3工程经济效益分析8.3.1经济效益指标(1)投资回收期:预计工程投资回收期为8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预计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3)财务净现值:预计财务净现值为正值。8.3.2经济效益分析(1)直接经济效益: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新鲜水消耗,节约水资源成本。(2)间接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污染,提高城市品质,促进经济发展。(3)社会效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绿色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本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九章环境影响与评价9.1污水处理效果评价9.1.1污水处理效果指标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中,污水处理效果的评价是的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去除效率、出水水质、污泥处理与处置。(1)去除效率:主要包括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2)出水水质: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等相关标准,对出水水质进行评价。(3)污泥处理与处置:对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价。9.1.2污水处理效果评价方法(1)实测法:通过实际监测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水质、污泥处理与处置情况,计算去除效率。(2)模型法:采用数学模型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3)类比法:参考国内外类似项目污水处理效果,进行类比评价。9.2环境影响评价9.2.1环境影响识别(1)水环境: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对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水环境产生影响。(2)大气环境: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恶臭、粉尘等污染物,影响大气环境。(3)土壤环境:污泥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4)生态环境:污水处理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9.2.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采用数学模型、实测数据等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2)定性评价:根据环境质量标准、类比分析等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判断。(3)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9.3环境保护措施9.3.1污水处理设施优化(1)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去除效率,保证出水水质达到标准。(2)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9.3.2污泥处理与处置措施(1)采用污泥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污泥对环境的影响。(2)建立完善的污泥处理与处置体系,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9.3.3环境监测与预警(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