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非连+说明文)一、【饮食文化】(2024·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等。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餐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材料二】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材料三】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享受食物的阶段。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B)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莼喜共烹。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3.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①地域特色鲜明②注重食材(或烹饪方法多样)③按季节变化调味、配菜4.【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内涵。②中国美食走向世界,受到外国人的喜爱。③众多调料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推陈出新。④物产交流,丰富了中国的饮食资源。⑤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带来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二、【科技生活】(2024·烟台)阅读探究下面两则材料。【材料一】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在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制造、运动定量、医疗器xiè等方面都有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例如,糖尿病患者将柔性传感器无痛置入身体,传感器每5分钟测一次血糖值,并传送到手机应用中。患者可以观察血糖曲线变化,及时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调节血糖,有的患者甚至由此告别了药物和胰岛素治疗。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投入应用,性能更强、种类更丰富、智能化水平更高的传感器将创造更多便捷舒适的工作生活新场景。(节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已逐渐①(A.浸透B.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人脸识别技术作为AI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正②(A.广泛B.普及)应用于安全监控、金融支付、身份验证等多个领域。但是,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高度精确性,使隐私泄露的风险概率大大增强,一旦数据被滥用或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误识和滥用的可能性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技术可靠性的担忧。因此,规范AI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节选自《中国经济周刊》1.根据拼音写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器xiè(械)泄露(lòu)2.为【材料二】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序号即可)①选B项②选A项3.请提取【材料一】画线句子主干。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投入应用,性能更强、种类更丰富、智能化水平更高的传感器将创造更多便捷舒适的工作生活新场景。传感器创造场景。4.【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高度精确性,使隐私泄露的风险概率大大增强,一旦数据被滥用或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删去“由于”或“使”;将“滥用”和“泄露”调换位置。5.阅读两则材料,围绕“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说说你的探究结果。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技发展让人们的工作生活更便利舒适,但如果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当,也可能给人们带来麻烦和风险。三、【传统文化】(2024·济宁)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近年来,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几个传统文化类作品不断刷屏成为大爆款(通常指能够引发全民热议、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新创作的作品中。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人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美动人的一面,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世界惊叹于“中国式浪漫”,当下的文艺工作者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传统文化类作品频出爆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新世纪的中国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对有深度、有内涵的文艺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从《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精品影视剧,到《唐宫夜宴》《国色天香》等爆款舞台节目,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述者”“代言者”,可以说,观众审美的变化正在对作品的选择中得以体现。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类作品频出爆款,离不开新型传播媒介的助力。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为例,虽然首次播出就引发了强烈反响,但是后续的二次传播才是真正促使其成为爆款的重要原因。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回看功能、评论互动功能、个性化传播功能会带来作品关注量、观看量的几何级增长,推动作品“火上加火”。(摘编自《传统文化类作品缘何频出爆款》,《光明日报》2024-04-03)【材料二】在现象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中,舞者身体在“天地圆环”的舞台和光影效果中形成绵延不绝的青绿色“山峦”。这种效果的营造正是依托舞台正上方的六块环形屏幕,它们随叙事与场景变换,一方面使得舞蹈语言所特有的时空运动特征得到了全新呈现,另一方面将时空交错的神奇之感与虚实相生的梦幻之感表现到极致。科技手段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形态,运用得好能有效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摘编自《科技时代,舞蹈何以“众乐乐”》,《光明日报》2024-05-22)【材料三】纵观传统文化类作品,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节目的同质化,“抄作业”抄不好反而有东施效颦之弊。还有一些节目过分依赖科技而忽视了内容,除了炫酷,看完缺乏记忆点。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正如《只此青绿》《忆江南》,以及去年的《唐宫夜宴》,它们的出圈在于舞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名画或舞俑的写意之处、唯美之处,技术的助力并未脱离作品内容。总之,我们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的新境界。(摘编自《国风节目再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文艺创新源泉》,光明网2022-02-23)1.从【材料一】看,近年来传统文化类作品频出爆款的原因有哪些?文艺工作者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新创作的作品中,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类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助力,如新媒体的回看功能、评论互动功能、个性化传播功能等,为传统文化类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便捷的方式,推动了作品的广泛传播和受欢迎程度。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作品《只此青绿》,其作用有何不同?示例:【材料一】提到《只此青绿》主要是为了说明互联网时代新型传播媒介对传统文化类作品成为爆款的助力作用。【材料二】提到《只此青绿》则是为了强调科技手段在文艺作品中的运用对提升作品表达效果的重要性。3.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示例:首先,文章从传统文化类作品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指出了个别节目同质化和过分依赖科技而忽视内容的问题;接着,文章通过引用“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一道理,强调了内容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然后,文章以《只此青绿》《忆江南》和《唐宫夜宴》为例,具体阐述了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出圈的原因;最后,文章总结全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材料三】的论证思路是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引用道理和举例论证,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观点。四、【航天热点】(2024·东营)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法新社5月3日报道】中国3日发射了一个将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探测器,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北京正在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实施载人登月任务。报道称,“嫦娥六号”的目标是从月球背面采集约2公斤样本并带回地球分析。这是一项技术复杂的任务,为期53天,将尝试从月球始终背对地球的一侧进行史无前例的发射升空。该探测器将降落在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一旦到达那里,探测器将释放一个着陆器,表取和钻取月壤、月岩,随后着陆器会发射一个上升器,将这些样本送回轨道器,最后带回地球。借助3月中国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探测器和地球将在此次任务的关键时刻保持通信,包括15分钟的下降着陆,2天的采样工作和6分钟的月面上升。(选自2024年5月3日《参考消息》,有删改)【材料二】“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月背采样返回和南极探测任务中探测器与地球通信的唯一通道,将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4次任务的10余个探测器提供中继服务,并开展科学探测及技术验证工作。(一)天线展开、链路接通太空再架新“鹊桥”鹊桥二号与火箭分离后不久,一把“金色大伞”缓缓展开。柔软的合金细丝编织出金属反射网做“伞面”,18个天线肋做“伞骨”,天线口径达4.2米。它是月面探测器与鹊桥二号建立联系的关键。通过它,地面才能遥控探测器工作,探测器才能传回遥测和科学数据。卫星侧面还有一个支出去的“小锅”——0.6米口径的S/Kɑ双频抛物面天线,用来与地面站建立联络,实现中继星与地面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鹊桥二号携带了3类载荷,分别负责中继通信、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继通信载荷,承担为探月四期提供中继通信支持的重任。“展得开、能到达、对得准、链路好、稳得住”,研制人员介绍,这是“鹊桥二号”的5个成功要素。(二)首登环月通信“天路”月球中继通信任务主要有两类可选轨道,一是绕地月平动点轨道,二是环月轨道。第一条路,鹊桥中继星已经走过,成功为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任务提供支持;第二条路,鹊桥二号中继星正在实践,并将为后续月球背面和南极探测任务提供服务。环月冻结轨道是环月轨道的一种,环月冻结轨道的拱线就像被冻住了一般,轨道的远月点一直在月球南极地区上空,因此能够为月球南极地区的探测器提供足够长的通信覆盖时间。这条轨道也很稳定,理论上,在这条轨道上不需要耗费额外的推进剂维持轨道飞行状态。环月轨道距离月面近,通信时延低,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更高码率的中继通信,但它的运动特点也使得单颗卫星无法对月球背面等不可见区域实现连续通信。(三)“鹊桥二号”将服役8年“鹊桥二号”兼顾多项任务,充分体现出中国航天“花小钱、办大事”的风格。与2018年发射的首颗鹊桥中继星相比,“鹊桥二号”无论是重量还是能力,都更上一层楼。最直观的变化是卫星个头儿更大了。整星重量从400多公斤增长至1.2吨,服务时间从5年提升至8年,服务探测器数量也成倍增长,从2个达到10余个。在中继通信链路方面,鹊桥中继星同时接收探测器的通信链路只有2路,而“鹊桥二号”则最多可提供10路,“车道”数量大幅增加,相当于从“林荫小路”升级为多车道“高速公路”。除了增加“车道”数量,每条车道的“车流量”——通信速率也大幅提升,与鹊桥中继星相比,“鹊桥二号”与探测器之间的前向和返向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10倍,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则提高了近百倍。在科学探测方面,“鹊桥二号”上的极紫外相机将获得地球等离子层的全貌,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将帮助科学家探知太阳风如何作用于月球。在技术验证方面,“鹊桥二号”将开展四程测距技术验证,有望为“嫦娥六号”及后续探测器提供高精度的定位;验证多种星际互联网络协议,为未来鹊桥通信与导航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利用4.2米口径天线开展月球轨道VLBI试验,提升对航天器的定位精度……总之,这些新技术将让未来的星际航行精度更高、连通更顺畅。(选自胡蓝月《一“桥”飞架地月,奔月之路从此变坦途》,有删改)【材料三】我国正致力于利用鹊桥来构建深空通信网络,与鹊桥二号一同发射的“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实验卫星,将为后续我国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所谓“通导遥”,即“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功能。和地球卫星对比,月球通导遥系统类似于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发射运行于月球附近的人造卫星星座,为月面及环月用户提供中继通信、导航及遥感服务。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中国将分三步走建设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在更远的未来,“鹊桥”架起的不仅仅是地月之间的通信,更是远及火星、金星乃至太阳系其他区域的通导遥综合服务系统。(选自徐勉等《“嫦娥”探月前为何要先建“鹊桥”?》,有删改)1.对下面两个句子按照要求进行分析。(1)探测器和地球将在此次任务的关键时刻保持通信,包括15分钟的下降着陆,2天的采样工作和6分钟的月面上升。(分析画线部分的作用)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时间节点,突出了“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与地球保持通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了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这条轨道也很稳定,理论上,在这条轨道上不需要耗费额外的推进剂维持轨道飞行状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加点词“理论上”在描述轨道稳定性时起到了重要的限定作用。它表明了在理想的、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该轨道能保持稳定,且无须额外推进剂来维持,而不是客观情况也是一样。“理论上”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材料二】采用了小标题形式,请仿照小标题(一),把另外两个补充完整。勇闯新途性能卓越3.【材料二】第(三)部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旨在通过对比2018年发射的首颗鹊桥中继星和“鹊桥二号”,强调“鹊桥二号”在重量、服务时间、服务探测器数量、中继通信链路、通信速率等多方面的显著提升和显著优势。其凸显了“鹊桥二号”的技术进步和强大功能,也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就和实力。4.梳理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回答我国发射“鹊桥”系列卫星的用途。支持月球背面探测任务,确保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稳定通信;构建深空通信网络,为月面及环月用户提供中继通信、导航及遥感服务;进行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建立覆盖更广区域的通导遥综合服务系统,提升星际航行的精度和连通性。五、【说明文】(2024·烟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李天洋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⑪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1.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示例:动物冬眠时能将生命指标降到极低,各器官的运转能迅速与之相适应,不影响生命。(答出“能将生命指标降到极低”“各器官的运转能迅速与之相适应”或“不影响生命”,大意对即可)2.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D)A.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区别很大。4.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示例:“极有可能”表猜测(推测),“极”表程度,说明“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这一说法很接近真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⑪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示例:同意小语的观点(应该放在第⑥⑦段之间)。内容上,这段文字可以具体说明第⑥段“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这一内容,增强说服力。语言上,能与第⑥段“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中“一些实例的出现”相呼应。参考答案一、1.C2.B3.①地域特色鲜明②注重食材(或烹饪方法多样)③按季节变化调味、配菜4.①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内涵。②中国美食走向世界,受到外国人的喜爱。③众多调料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推陈出新。④物产交流,丰富了中国的饮食资源。⑤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带来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二、1.械lòu2.BA3.传感器创造场景。4.删去“由于”或“使”;将“滥用”和“泄露”调换位置。5.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技发展让人们的工作生活更便利舒适,但如果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当,也可能给人们带来麻烦和风险。三、1.文艺工作者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新创作的作品中,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类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助力,如新媒体的回看功能、评论互动功能、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厂房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厂房租赁安全协议书(智能管理系统适用)4篇
- 2024版货品物流服务协议
- 2025年度新型建材2024grc线条装饰线条供应协议3篇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开发与应用合同9篇
- 专属2024财务代表协议条款版B版
- 个人房产抵押借款协议标准格式版
- 2024虚拟现实产品开发与销售合同
- 2024版单身公寓租赁合同附图书阅览室使用协议3篇
- 保洁服务岗位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 称量与天平培训试题及答案
- 超全的超滤与纳滤概述、基本理论和应用
- 2020年医师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公卫专业)
- 2022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各种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 消防报审验收程序及表格
- 教育金规划ppt课件
- 呼吸机波形分析及临床应用
- 常用紧固件选用指南
- 私人借款协议书新编整理版示范文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