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分层练习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单选题基础演练19世纪以来,全球气候虽然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整体上波动升高B.1990年的气温高于1940年的气温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D.1900~2000年,气温的升高幅度逐渐增大2.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部分地区高山冰川出现退缩现象C.全球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量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有利于增强体质【答案】1.D

2.B【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整体上波动升高,A正确;1990年的气温高于1940年的气温,B正确;全球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有关,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C正确,1900~2000年,气温的升高幅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是逐渐增大的,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2.气温升高对森林树种大量增加没有影响,A错误;气温升高,加剧冰雪融化,部分地区高山冰川出现退缩现象,B正确;全球变暖,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有的地方农作物减产,有的会增产,C错误;气候变暖会使人们的新陈代谢变快,D错误。故选B。【点拨】全球变暖本身就是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有的地区会趋向干旱,而有的地区则会趋向湿润。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背景下工业副产气制氢技术发展前景广阔。3.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项原则(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共享性原则4.氢气作为能源的优势不正确的是(

)A.清洁 B.无污染 C.无二氧化碳排放 D.可再生5.双碳背景下工业副气制氢技术发展前景广阔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成本低 B.市场广 C.无二氧化碳排放 D.政策支持【答案】3.C

4.D

5.A【解析】3.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体现我国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公平性原则:涉及资源分配上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关系,A不符合;持续性原则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双碳目标没有体现资源利用,B错;共同性原则:涉及跨国界的环境问题解决中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或“协议”。碳排放是全球性问题,也是全球共同责任,我国双碳目标体现我国承担大国责任,体现了共同性原则,C对;共享性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D错。故答案选择C。4.氢气燃烧产物为水,燃烧不会释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清洁无污染,故ABC三项均为优势;氢气是可再生能源,但氢气的可再生一般需要大量能源,工业上一般从天然气或水煤气制氢气,而不采用高耗能的电解水的方法。故目前阶段可再生不是氢气作为能源的优势,D说法错误。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答案选择D。5.从图中可知,工业副气制氢技术,主要利用工业产出的废气,原料成本明显低,A对;副产制氢受制于技术和产业类型,市场相对传统制氢并没有明显优势,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副产制氢产生二氧化碳较少,但依然由产生,C错;副产制氢成本低,是双碳背景下一个合理发展方向,更多为自发性经济行为,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明显政策支持,D错。故答案选择A。【点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能力提升下图为近年来全球海表温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6=7小题。6.按照目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未来我国天山地区可能(

)A.林线下移 B.降水总量增加 C.雪线进一步下降 D.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7.气候变暖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可能是(

)A.河西走廊 B.东欧平原 C.横断山区 D.中西伯利亚高原【答案】6.B

7.D【解析】6.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目前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天山地区雪线将向上移动,林线也将向上移动,AC错误;全球变暖,会促进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使新疆外来水汽输入量增多,降水增多,B正确;因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周期将变短,D错误。故选B。7.对全球变暖反应最大的不是低纬度热带地区,而是纬度较高的地区。选项中的四个地区,中西伯利亚高原纬度最高,其对全球变暖所表现的也最为突出。故选D。【点拨】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我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使C02的排效总量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02排放,下左图为“中、美、日、欧盟碳排放统计图(单位:万吨,2025年后为预测值)”,下右图是“碳吸收和排放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美、日、欧盟相比,我国碳排放的特点是(

)A.起步早、速度慢、人均多 B.起步晚、速度慢、人均少C.起步早、速度快、人均多 D.起步晚、速度快、人均少9.目前实现“碳中和”主要难题是(

)A.化石燃料占比过大 B.森林面积逐渐减少C.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D.环境保护意识淡薄10.为及早实现全球“碳中和”,可采取的措施有(

)A.压缩制造业规模,减少能源消耗 B.开发太阳能风能,少用化石燃料C.加快重工业转移,减少碳排放量 D.全面推广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答案】8.D

9.A

10.B【解析】8.阅读材料,观察图中信息可知,美、日、欧盟属于发达国家,工业较为发达,因此碳排放起步早,经历时间较长,因此速度较慢;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且在几十年时间内排放量较大,因此速度较快,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因此人均碳排放较少,综上所述我国的碳排放特点是起步晚、速度快、人均少,故D正确,ABC错误。答案选择D。9.观察上右图可知,燃烧化石燃料大量的排放CO2,且只有排放没有吸收,目前世界上的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以化石燃料为主,清洁能源占比还较小,因此主要的难题是化石燃料的占比过大,故A正确;森林面积的逐渐减少使得光合作用减少,“碳中和”的速度减慢,是其中问题,但不是“碳中和”的主要难题,故B不选;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可以通过清洁能源有所改变,故C不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可以通过宣传和政策改变,因此不是主要难题,故D不选。答案选择A。10.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个区域在飞速发展经济,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增多,压缩规模不可行,故A错误;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碳排放,故B正确;目前世界的重工业专业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无法转移出地球,碳排放依然存在地球内部,因此不可行,故C错误;植物可以进行碳中和作用,全面推广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且部分国家或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发展经济,故D错误。答案选择B。【点拨】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难点突破“绿碳”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蓝碳”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机碳以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并称“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下图示意“蓝碳”与“绿碳”生态系统数据对比。据此完成下面11-12小题。11.与“绿碳”相比,“蓝碳”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因为(

)①海洋面积大②占地球生物量大③固碳效率高④储碳周期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从洋流的角度推测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区可能是(

)A.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 B.南太平洋中低纬西部C.北太平洋中高纬东部 D.北太平洋中低纬西部【答案】11.D

12.A【解析】11.据图可知,图中并没有“绿碳”、“蓝碳”的海洋面积对比,①错误。图中显示“绿碳”占地球生物量为85%—90%,而“蓝碳”仅占0.05%。与“绿碳”相比,“蓝碳”占地球生物量占比小,②错误;“蓝碳”每年每平方米碳捕获量100g,大于“绿碳”的8g,③正确。“蓝碳”碳存储时间数千万年,储碳周期长,而“绿碳”碳存储时间仅数十数百年,④正确。D正确,故选D。12.“蓝碳”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机碳以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据此分析上升流影响沉降,上升流强,则有机碳固定、储存在海洋的数量小,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区应该是上升流强的地区,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秘鲁寒流附近有上升流,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拨】海岸带生境的面积不到海底面积的0.2%,却约占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总量的50%,是生物圈最密集的碳汇之一。随着人们对碳减排、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的日益关注,山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存在全球变化中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对祁连山部分区域山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下图1示意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图2示意1985~2018年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存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13-15小题。13.该研究区域碳储存最大的年份为(

)A.1990年 B.2010年 C.2015年 D.2018年14.调查发现,草地是该区域碳储存的主体,主要得益于其(

)A.固碳效应最强 B.面积大 C.土壤含水量高 D.高差大15.导致1985~2018年该研究区域裸地的碳储存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不断转化为林地、草地 B.固碳存储效率降低C.不断转化为耕地、湿地 D.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答案】13.C

14.B

15.A【解析】13.由图可知,累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存数据,计算出2015年为碳储存最大的年份,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研究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地为主,草地面积大使其成为该区域碳储存的主体,B正确;林地碳储存能力强、固碳效应强,A错误;区域降水少,土壤含水量低,C错误;高差大小对碳储存无关,D错误。故选B。15.由图可知,1985~2018年研究区域裸地的碳储存呈降低趋势,这主要与该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使得裸地不断转化为林地、草地,导致裸地面积减少,A正确,CD错误;同一种土地类型,固碳存储效率一样,B错误。故选A。【点拨】碳储存通常是指把气态的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分离,通过生态学过程把碳固定下来,这过程又主要是指植物把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另外现在另有一个含义,就是指通过碳剥离技术,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注入到与大气隔绝的地底存放。综合演练二、综合题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表示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从大气受热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解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2)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4)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