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1.(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一模)如表为1681—17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BEIC)对华输出货值比例(单位:两),据如表可知,当时(
)
年份货物白银白银所占比例(%)168131,35037,50054169916,42579,8338217179,63699,00091173112,747657,00098175170,476412,80085A.中国成为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B.英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断增加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明显优势2.(2023·山东日照·统考二模)据统计,从1855-1860年,上海和福州两个口岸共出口货品52720万磅(1磅约等于0.454kg)。两口岸出口商品的大宗是(
)A.生丝和茶叶 B.初级工业品C.棉和棉织品 D.丝绸和瓷器3.(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这主要得益于(
)A.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B.机器运用、市场扩展C.科学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D.政府推动、民众需求4.(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据研究统计,从1844年到1856年的1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八万四千余包,大大超过鸦片战争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已被卷入世界市场5.(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6.(2023·山东枣庄·统考二模)1859年,英法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对此,清朝解释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近代海防兴起C.闭关自守不断强化 D.主权观念萌发7.(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清廷在咸丰六年(1856年)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处保存的臣下奏章、道光的谕旨以及中外交涉的照会、书札等编成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八十卷,围绕的中心实际就是后来被称为“鸦片战争”的中英战争。不过,在咸丰与大臣的心目中,此“夷务”,与祖先乃至前朝处理的外夷交涉并无根本的区别,只是王朝面临的一类事务。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A.华夷观念依旧 B.朝贡体系崩坏 C.文化自信缺失 D.洋务运动受阻8.(2023·山东日照·统考一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9.(2023·山东潍坊·高三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统考阶段练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A.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10.(2023·山东东营·高三广饶一中校考期中)《南京条约》签订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积极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主动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C.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11.(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12.(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1845年以来,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当局负责租界内的市政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外国人在租界中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等。上海租界的形成(
)A.体现了国人基层治理的改变 B.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反映了资本输出时代到来13.(2023秋·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鸦片战争期间,魏源曾评价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这一评价体现出(
)A.官民关系的改善 B.中国民众力量的强大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践行 D.魏源对西方认知的转变14.(2023·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晚清税则在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上,经历了由中式主导到中英混合使用再到以英制为主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救亡图存的逐渐深入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15.(2022·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魏源的这一主张(
)A.弥补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不足 B.顺应了时代变局的现实需要C.拉开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序幕 D.动摇了传统科举制度的根基16.(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末)如表为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衍变表。这一变化缘于(
)1860年前1860年后红毛,红毛番,西夷,洋夷,西洋夷西洋人,西国人,欧人,西人,洋妇西夷,各夷,诸番,杂番,外夷泰西,西洋,西方,外洋,外国,外域,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英夷,法夷,米夷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夷船,夷舶,夷炮洋船,洋舶,洋炮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传统夷夏观念的淡化C.中西交往的扩大 D.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7.(2023秋·山东·高三统考期末)鸦片战争前,中国茶业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茶农—外销茶商—十三行—外国洋行”。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解散,茶业贸易结构变成“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这一变化(
)A.削弱中国茶叶国际地位 B.利于外销茶商牟取暴利C.便利列强控制茶业贸易 D.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8.(2023秋·山东日照·高三统考期末)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 B.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主导C.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D.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19.(2023·山东·模拟预测)陆士谔在其《新上海》中写道:“‘文明’‘野蛮’四个字是绝对相反的。文明了,便不会野蛮;野蛮了,便不能文明。上海则不然:野蛮的人,霎时间可化为文明;文明的人,霎时间可变为野蛮。”这主要因为上海(
)A.较早开埠通商 B.商品经济发达C.社会秩序混乱 D.传统思想消失20.(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21.(2022·山东淄博·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之不善,正赖此修改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意识到启迪民智的重要C.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D.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22.(2022·山东济南·高三统考期中)《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C.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23.(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中)《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 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 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24.(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1848年,徐继畬在《瀛环志略》的序言中写道:“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任边事者势维已于咨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云尔”。这表明作者(
)A.对国家未来深切忧虑 B.积极探求治国方案C.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D.摒弃天朝上国观念25.(2022·山东枣庄·高三枣庄市第三中学校考期中)鸦片战争以前的外交,是基于朝贡体系的外交,“夷狄”按时朝贡,表示对天子的忠诚。《南京条约》签订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的外交逐渐不再注重形式上的朝贡臣服,而更注重利用外交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转变(
)A.避免了中国主权方面的丧失 B.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C.导致中国对外交往处于被动 D.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转型26.(2022·山东济宁·高三阶段练习)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官员认为战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条约明文规定收税标准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清代官员(
)A.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B.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C.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27.(2022·山东枣庄·高三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校考阶段练习)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即使迫使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任何捐税进入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由于当时中国(
)A.手工生产的质优价廉 B.民族工业的有力竞争C.传统经济的顽强存在 D.民众的爱国排外情绪28.(2022·山东临沂·高三校考开学考试)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于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摩(指怀柔、笼络的意思)”。这一做法(
)A.使天朝上国的迷梦走向破灭 B.适应了世界新形势发展需要C.延缓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从根本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29.(2022·山东临沂·高三校考开学考试)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A.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 D.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30.(2023·山东潍坊·高三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统考阶段练习)某同学在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构思了如下思维导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请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图片内容进行解读。(要求: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31.(2023秋·山东泰安·高三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材料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月,缅甸雍籍牙王朝派遣使团携带长寿佛、万寿经、红黄檀香、象牙、缅布、孔雀屏、红呢、驯象等贡物从云南腾越出发,前往热河。六月,乾隆皇帝下旨册封缅甸首领孟云为缅甸国王。七月,缅甸使团到达热河避暑山庄和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见,并赏赐丰厚的礼物,除正常的例赏外,还有“加赐”和“特赐”,包括金银、玉佛、玉如意、茶叶、各种瓷器、绫罗绸缎珐琅器、漆器等物。在缅甸使团来华朝贡之际,清政府派官员赴缅宣封。缅向遣使朝贡与清朝派官员敕封缅甸国王,标志着中缅宗藩关系的建立并逐步进入成熟期,双方使者往来频繁,边境贸易繁荣,文化交流不断。——摘编自段知力《中缅宗藩关系研究》材料二: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指出材料中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32.(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的中国形象材料一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材料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材料三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33.(2022·山东淄博·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34.(2022·山东聊城·高三山东聊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初,我国兴起国民教育风潮,一批国人编著的地理学教科书纷纷问世,其中叙述,不乏时代的印记。●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版●亚细亚洲……凡十数国,惟中国版图最广,气候适宜,民庶尤众,为四千年来文化发达、世界著名之大国。余国或为藩属,或与互市,皆环处东北西三部而分治焉。——曾世礼《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涪州小学堂1905年版●外国与我有约者,凡十七国。又择通商要埠,分驻领事,约束己民,觇察利害。然外国人民之居我国者,不为我国法律所辖,由其国领事自治。……国之耻欤,吾民之羞也。——谢洪赉编辑《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人种高下,分为三等。第一曰文明,德慧术智,曰发达而有进步者。第二曰半文明,文字义理,稍别于野人,然物理不明,惑于鬼神,笃于守旧,不知变法求新焉。第三曰野蛮,人各一心,不公不群,渔猎为生,罔知耕种,文字义理无闻焉。——陈独秀《小学万国地理新编》卷上,商务印书馆1902年版试对20世纪初地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出解释。参考答案:1.D【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681—1751年(英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681—17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的货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白银以及白银所占的比例都在增长,说明此时英国对华贸易中,严重逆差,侧面说明在正当贸易中,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D项正确;仅从两国贸易的数据,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掠夺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此时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55-1860年(上海和福州)。据材料“1855-1860年,上海和福州两个口岸共出口货品52720万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开放上海、福州等五个通商口岸,西方列强意图将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A项正确;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非工业品和棉纺品,排除BC项;丝绸和瓷器属于宋元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而19世纪中叶时,丝绸、瓷器已不再是只有中国才能出口的商品,出口量不及丝茶,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可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被迫打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印刷出版也得到大的发展,不但印刷古籍,还印刷新学西书,这都是受机器运用及市场扩展所带来的,B项正确;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近代的主流思潮依然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思想,而非科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推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材料“从1844年到1856年的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丝、茶出口量增大,是由于列强在中国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丝和茶为主,使中国的丝和茶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D项正确;中国丝和茶出口,是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料的体现,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壮大的结果,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依据材料“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可以看出知识分子民族民主观念的缺失,同时也是传统家天下观念对知识分子影响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家天下观念,对民族危亡关注不够,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其对传统治学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坚定维护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859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京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文书,当看到大沽口海河堵塞后,责备中国失信,于是派海军进攻。当时僧格林沁下令狙击,给出的理由是:海河是中国的领河,对其有设防权,而且他认为英法各国代表不应该带兵进行与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主权观念萌发,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侵略的加深,而是体现中国官员的主权意识,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近代海防兴起,中国的海防兴起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排除B项;中国近代被迫打开国门,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根据“在咸丰与大臣的心目中,此‘夷务’,与祖先乃至前朝处理的外夷交涉并无根本的区别”可知晚清时期君臣认为与“鸦片战争”的中英战争相关的外交事务与之前的外夷事务一样,仍然抱有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正确;材料说明晚清君臣华夷观念依旧,并不能说明此时清廷朝贡体系崩坏,排除B项;此时晚清君臣仍然坚信天朝上国,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各个方面领先,所以,文化自信并没有缺失,排除C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1856年还没有开展,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夕,很多英国商会都督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结合所学,中国的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商人借鸦片走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计划,他们要求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以打开中国大门,便利对中国的侵略,揭示了鸦片战争是英国蓄意侵略中国的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项正确;材料体现英国商会支持发动战争,未提及英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民间势力包括多方面的力量,仅凭商会推动战争不能得出民间力量都主张战争,排除C项;材料是英国一些商会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且没有提及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A项正确;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未能起到捍卫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作用,排除BC项;1854年,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因此D项“开启了……”与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根据材料“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先进的国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A项正确;地主阶级洋务派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排除B项;此时并未出现救亡图存的热情,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与提升民众素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林则徐主张海陆兼重,而非专重陆防,这是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冲击,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御的策略而非学习西方技术或者进行军事改革,排除A、C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故选D项。12.C【详解】根据材料“1845年以来,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当局负责租界内的市政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外国人在租界中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等。”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列强在中国相继设立租借,在租界内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等,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列强设立的租借不是中国的基层治理,排除A项;揭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资本输出时代到来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根据材料“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可知,魏源认为,三元里人民以区区义兵,将英国殖民者打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民众力量的强大,B项正确;官民关系的改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三元里起义非师夷长技,排除C项;魏源对西方认知的转变,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晚清税则在计量规格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上,经历了由中式主导到中英混合使用再到以英制为主的国内标准化与国际同步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税则的变迁直接涉及国与国利益的调整,主权国家都以本国利益最大化来制定税则,晚清税则的变迁是一种被动的变迁,其变迁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列强利益的需要,晚晴时期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晚清政府在税则计量规格与计量单位的使用上,不断进行标准化的改革,满足西方列强打开广阔中国市场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救亡图存的逐渐深入,排除B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根据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可知,魏源提出,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一科,学习西方的造船、造炮等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主张顺应了时代变局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排除A项;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序幕,排除C项;动摇了传统科举制度的根基,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由称“番”“夷”等到称“西洋”“泰西”“洋”“外国”等,由歧视性、蔑视性称呼转向中性、平等的称呼。这是因为随着列强侵略,“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中西交往逐渐扩大,增进国人对世界了解,C项正确;中国对外称词变化与社会性质变化无关,排除A项;传统夷夏观念的淡化缘于中西交往的扩大,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7.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三行解散后,生产、流通环节重重,居于顶端的是洋行。洋行利用中国茶商分散、资产不足,没有统一的外贸机构的弱点,掌握了主动权,任意操控茶业,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茶叶国际地位变化情况,排除A项;这一变化便利列强控制茶业贸易,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且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量引进西方机器工业,使得日本的丝绸生产力突飞猛进,成为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有力的竞争对手,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通过马关条约,很多日本企业可以在中国设厂(主要是缫丝、纺织),中国蚕农逐渐成为日本企业的生丝供应商,中国自己的丝绸业就逐渐没落了,使得丝绸占丝类出口的比重日益下降,可见出现材料所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D项正确;出现材料状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后,世界市场也是被西方列强主导,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不独立,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野蛮的人,霎时间可化为文明;文明的人,霎时间可变为野蛮”,这一现象与其他地方不同,这主要因为上海较早开埠通商,A项正确;材料是关于上海奇怪社会现象的描述,是因为较早开埠通商,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秩序混乱,排除C项;“传统思想消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英国人发现中国境内的区域贸易网络,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的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品输入,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B项正确;这些新发现和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人发现的是中国内陆的贸易网络,并不是窃取商业情报,排除C项;此时列强还没有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21.D【详解】根据材料“谈商改条约之事”“争辩良久”“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之不善,正赖此修改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并结合所学可见当时部分中国人由固守条约到主动修约,由坚持天朝上国观念到利用国际公法维护利权,这反应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当时部分中国人并未否定传统宗藩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启迪民智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部分中国人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并非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2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不是很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不准备认真执行,这表明清王朝愚昧,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的形势,D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如何处理的,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败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使得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而不是不关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导致国人不了解,不能体现国人愚昧无知,排除C项。故选D项。23.B【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项正确;当时并不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国图志》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出版和传播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2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畬生活在晚清时期,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因此材料“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任边事者势维已于咨询”体现的是徐继畬对当时国家存亡的关注,A项正确;材料与探索救国方案无关,排除B项;C项出自魏源的著作,排除C项;材料与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的外交逐渐由注重形式上的朝贡臣服,向更注重利用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转变,这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转型,D项正确;“避免了”说法绝对,中国主权的丧失没有避免,排除A项;B项属于近代列强侵略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利用外交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6.D【详解】根据“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可得出《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权明显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但清政府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政府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D项正确;方法并没有找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夷制夷的方法,排除B项;“顽固坚持”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7.C【详解】根据材料“1852年......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可知,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但其商品依然无法在中国市场实现畅销,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C项正确;手工生产的质优价廉,不符合史实,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后,其生产的产品比中国的质优价廉,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排除B项;民众的爱国排外情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遮掩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欺欺人的做法,延缓了中国人认识时局、学习西方的进程,C项正确;道光帝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排除A项;这种观念落后于世界形势,排除B项;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未能顺时而变,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29.D【详解】依据材料“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以看出国人的主权意识在逐渐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危害减弱,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主权意识,不是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人主权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30.(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统一市场逐渐形成,也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5)经济政策的变化: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6)国际经济地位变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逐渐由出超转为入超,由独立发展变为西方工业国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场所)。【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变革,如生产模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质变、国内外市场形成、经济政策的变化、国际经济地位变化等等。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具体说明,如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统一市场逐渐形成,也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国际经济地位变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逐渐由出超转为入超,由独立发展变为西方工业国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场所)等等。31.变化:从“朝贡体制”(宗藩体制)向“条约体制”(近代外交体制)转变。原因: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清朝国力的衰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加重财政负担;朝贡体制自身不平等的缺陷;缅甸本国的发展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影响:便利了列强对广大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加速了缅甸的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促使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缅甸雍籍牙王朝派遣使团携带长寿佛、万寿经、红黄檀香、象牙、缅布、孔雀屏、红呢、驯象等贡物从云南腾越出发,前往热河。六月,乾隆皇帝下旨册封缅甸首领孟云为缅甸国王。”可知这是朝贡体制;根据材料二“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可知这是条约体制。原因:根据材料“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可知,中缅外交上进入到条约体制离不开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根据材料一“缅甸使团到达热河避暑山庄和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见,并赏赐丰厚的礼物,除正常的例赏外,还有“加赐”和“特赐””可知朝贡体制下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加重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缅外交上进入到条约体制还和清朝国力的衰退有关;根据材料二“1885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可知缅甸本国的发展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影响:结合材料可知,中缅外交从“朝贡体制”(宗藩体制)向“条约体制”(近代外交体制)转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便利了列强对广大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加速了缅甸的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促使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32.概括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的角度作答。如:18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经历了“理想化—丑化(贬低化)—再美化(肯定中国文化优势)”(或对各时期进行具体概括)演变历程。分析各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原因的角度作答。如:18世纪前期,西方美化中国是为满足其思想启蒙和政治变革的需要(或: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形象宣传理性主义、反对专制统治和教会特权);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逐渐开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度逐渐确立与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组安全教育课程》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选集【员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人力资源管理】十篇
- 七年级下《皇帝的新装》苏教版-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汇编【职员管理篇】十篇
- 《标准化装修》课件
- 《项目管理手册》附件1至附件123
- (高频非选择题25题)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解析版)
-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卷)(解析卷)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4:“6策划-6.3变更的策划”(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4年特厚板行业现状分析:中国特厚板市场占总销售量45.01%
- 2024版影视制作公司与演员经纪公司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记叙文阅读
- 2024年度上海市嘉定区工业厂房买卖合同2篇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 音乐老师年度总结5篇
- 自动控制理论(哈尔滨工程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哈尔滨工程大学
- 探索2024:财务报表分析专业培训资料
-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提升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SAP WM模块前台操作详解(S4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