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0:辽夏金元的统治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辽夏金元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一、辽与西夏1、辽(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3)制度: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4)宋辽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2、西夏(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4)夏辽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二、金朝入主中原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国: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金与辽宋关系: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5、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并实行猛安谋克制。6、由盛转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征伐: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3)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元朝统一:(1)标志: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巩固统一的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用来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度。来历: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分布: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3、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为保障蒙古统治者利益。内容: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4、元朝的衰亡: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灭亡。一、辽宋夏金元时间线索二、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三、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府仍然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曾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四、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2021年海南卷)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1.世祖末、成宗初年,行御史台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B.官僚体制内部互相制衡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地方官僚机构日益臃肿【答案】C【解析】廉访司获得了对行省官员的监督权力,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管,进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当时依然实行的是行省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并不是互相制衡,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故选C项。2.936年,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北面官统治机构,南面官依唐朝制度统治汉人,杂用汉族土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一做法客观上A.推动了中央权力的集中 B.削弱了寒族贵族的势力C.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契丹封建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辽太宗对汉族和契丹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这种“一国两制”的做法适应了各民族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契丹封建化的发展,C项正确,排除D项;这一做法客观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和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削弱贵族势力无关,排除AB项。故选C项。3.《元史·地理志一》中记载,“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关于元朝的行政管理表述正确的是①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②在漠北设置岭北行省③行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腹里”由行省管辖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同时在漠北设置岭北行省,而且行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中书省掌管腹里,排除A、B、C项。故选D项。4.《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A项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排除A项;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故选D项。5.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一“政权结构”中的“十省”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答案】D【解析】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D项符合;题干材料中的“都省”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十省”指的是元朝在地方分设的十个行省。结合所学可知,“都省”只直辖“腹里”,不直辖“十省”,A项排除;西藏、青海等地是由宣政院而不是由“十省”管辖的,B项排除;“十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C项排除。故答案为D6.下表是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该举措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一览表机关与官员执掌与任用地方官路府府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掌府事州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掌州事县州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掌州事县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尹一员掌县事注:达鲁花赤是蒙语,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A.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D.效仿于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表中信息“达鲁花赤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可知,元代朝廷在地方各级设置达鲁花赤,是为了监督各级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这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A项;C项是行省制度的作用,排除;辽朝南北面官制度中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而达鲁花赤则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排除D项。7.元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面积超越历代。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为治理西部边疆地区(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包括①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②充分发挥宗教僧侣的作用,团结少数民族③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④实行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通过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物,重视发挥宗教的僧侣作用,来团结少数民族,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故①②③正确;明朝时开始改土归流,元代没有改土归流,故④错误,综上,D正确,ABC错误。8.唐代设立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民、财、政之权,权重势雄。宋太祖即位后,限制诸州兵权、财权,并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元朝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表明从唐到元A.政府始终以强干弱枝为指导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分配趋于合理C.中央对地方权力的管理宽严并举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僵化【答案】B【解析】从唐到元,地方长官从总揽地方大权到地方长官不敢“专决大政”,说明地方权力弱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分配更加合理,故选B;“始终”的说法过于夸张,该说法只符合宋代,排除A;“宽严并举”的说法无从体现,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而非僵化,排除D。9.据《元史·地理志》:“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治理 B.扩展了国家疆域范围C.促进了民族间相互交融与发展 D.变革了地方行政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说明的是元朝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治理,A正确;材料与疆域的扩大无挂,B产品;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C排除;材料与变革地方行政体制无关,D排除。故选A。10.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答案】C【解析】“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11.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A.中央放弃郡县制度 B.地方拥有适度权力C.蒙古贵族掌控政权 D.行省权力集中专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之所以实行行省制度,主要是因为蒙古贵族掌控政权,这种方式能够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放弃郡县制和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排除AB;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不可能实现权力的集中专断,排除D。12.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马卡姆”(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权属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域地区开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道路。题干材料讲的是元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制度:如清查户口、调整驿站系统、设置“马卡姆”(兵站)等,结合基础知识辨析历史信息,可知,元代时期,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代对西藏的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该地区的主权。故B项正确;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包括清朝户口、调整驿站系统、设置“马卡姆”(兵站)等,邮驿系统的完善为片面表述,以偏概全,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无法得出此项信息;D项时空观错误,西域主要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不是西藏地区,故错误。13.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意在A.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C.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打破地区的相对闭塞和独立,防止出现割据势力,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为B项;“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排除A项;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治理效率,排除C项;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促进交流发展,排除D项。14.《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A.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沿袭变革是地方管理的主线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D.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和图示,“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难看出反映的是元朝在全国范国内推行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故C项正确;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行省制度是在以前的行政划分的基础上调整改革而成的,故B项错误。15.元朝时期,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兼领吐蕃之地。宣政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分为三道,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A.旨在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B.导致地方的实际权力增大C.有效地缓和了民族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元朝时期,宣政院属于中央机构,宣政院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道,其官员任免权在中央,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照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民族矛盾是否得到缓和,故C项错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政区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与秦汉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和唐宋的道、路制比较,行省制是一种新的制度,相沿至明清,并至今不衰。它在历史上发辉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论述:元朝疆域空前广阔,统治者一方面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宋朝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在地方上设立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拥有地方经济、军事管理权的同时受到中央节制,因而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南宋之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大多顺应山川地理,便于地方管理。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总之,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有着重大意义。(“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行省制确立的原因、行省制实行的意义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元朝疆域空前广阔,统治者一方面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宋朝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在地方上设立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拥有地方经济、军事管理权的同时受到中央节制,因而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南宋之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大多顺应山川地理,便于地方管理。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总之,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有着重大意义。1.元朝,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A.存在集权与分权双重性 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的财政权力,但又留给地方一定数量赋税供其支用,这说明这项规定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双重性,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未涉及到君主权力情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出元朝对地方控制的强化,可以防止地方割据,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情况,故排除D。2.下列两个朝代的疆域图反映了我国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很大发展 B.地方分裂割据因素的基本消除C.单一民族国家成为多民族国家 D.政治中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答案】A【解析】疆域的大范围扩大、行省制度的确立表明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很大发展,A正确。自然经济是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地方分裂割据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到元朝,还不能得出地方分裂割据因素基本消除的结论,行省制度的确立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无法得出上述结论,B排除。自产生国家以来,我国就是多民族国家,C排除,元之前,政治中心基本在北方,D排除。3.明人在总结元朝行省制度时讲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由此可知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职官僧俗并用C.行省官员权力受到节制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规定少数民族不上贡赋,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由此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选D。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A项错误。职官僧俗并用是宣政院特点,并非行省特点,B项错误。行省官员权力受节制表述正确,但无法从材料得出,C项错误。4.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职权的这种变化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政治。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成宗即位后,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扩大了行省长官的军权,这有利于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掌控和管理,故D项正确;地方行政体制包括很多内容,材料仅涉及行省长官职权的变化,故A项表述有些夸大,可排除;行省职权的扩大,属于地方行政的变化,与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项;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5.《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这主要表明,元明两朝A.注重地方治理 B.邮政行业发达C.军队调动频繁 D.贩运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体现的是元明两朝通过在地方要道设置驿站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6.元代规定,行省所收取的财赋七成上供中央,三成地方留用,行省还要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据此判断,元朝A.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B.中央财政始终处于亏空状态C.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D.行省完全丧失财政管理功能【答案】C【解析】行省要把收取的财赋多半上供中央,还要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等,反映出元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代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A项错误;元朝中央财政始终处于亏空状态说法绝对,B项错误;行省完全丧失财政管理功能与“(行省财赋)三成地方留用”等不符,D项错误。7.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A.奉行以孝立国 B.倡导家国一体C.认同中华文化 D.推行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女真人自然崇孝……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可知,金朝建立后实行祖先祭祀制度,视忠臣犹孝子,说明金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借鉴中原文化以加强统治,表明金朝认同中华文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重视孝道,但不能由此就能推出奉行以孝立国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倡导家国一体的结论,但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移风易俗的问题,并且材料内容与移风易俗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8.唐、元等朝代在西南边陲地区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统治政策,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除需要向朝廷缴纳微薄的赋税,司法、财政、行政、兵事都可以自治。这一政策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全面发展 B.保障了当地社会的繁荣稳定C.实现了对该地区的管辖统治 D.加速了边疆部族封建化进程【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到元朝发展为土司制度,这项政策既尊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政策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而不是全面发展,故排除A;这一政策具有容易造成地方割据的局限性,并未真正保障当地社会的繁荣稳定,故排除B;这一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原有社会制度和秩序,不利于边疆部族的封建化,故排除D。9.(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行省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B.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相互兼顾C.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协调发展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10.元朝政府编辑推广的《农桑辑要》和《齐民要术》相比,新添了许多作物种类和栽培法。包括原来生长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的植物,如苎麻、茶、橙、桔、甘蔗等作物的种植方法,都有介绍。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A.原产美洲的作物品种的传入 B.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统一王朝C.北方的作物品种传播到南方 D.北方地区处于长期战乱之中【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因为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统一王朝,因此在其统治区域内,南北方相应的物种都有记载,故B项正确;美洲物种传入是在明朝,排除A;材料并不特指北方到南方,而是强调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排除C;元朝已经统一,北方并没有长期战乱,排除D。11.1280年,忽必烈让中国宫廷画家刘贯道绘制了一幅游猎图。如图中忽必烈外穿蒙古皮裘,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该作品可以说明当时A.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成效 B.蒙古骑兵技术的优势C.士大夫绘画风格的变化 D.民族交融程度的提高【答案】A【解析】忽必烈是少数民族君主,从他“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的穿着来看,说明统治者进行了一定的汉化,故选A;材料是从穿着方面体现统治者的汉化政策,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12.辽道宗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金熙宗皇统三年定《皇统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以上材料旨在说明A.多民族政权并立,辽金易代 B.汉文化影响深远,民族交融C.本民族文化优越,不输中华 D.各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答案】B【解析】辽朝皇帝认为辽朝与中原王朝无异,金朝的皇帝则借鉴中原王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说明少数民族政权被汉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交融,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13.元世祖忽必烈时创蒙古国字,称为八思巴字,当时的南方理学大师吴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是“国音之舟车”“欲达一方之音于日月所照之地”,北方儒学大师许衡“尤精于国字与言”。这说明A.蒙古国字在当时使用普遍 B.理学已经摒弃传统华夷观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认同 D.元朝全面推行蒙古化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蒙古国文字获得了和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这实际上反映出对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蒙古国字多是蒙古族适用,在当时并未普遍使用,且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理学一直都存在着华夷观,B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全面蒙古化的政策,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4.钱穆认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省的设立A.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量 B.体现出选官用官制度的进步C.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有效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设立是中央政府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量,实际意义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有效加强的历史史实,故D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与选官用官制度无直接联系,排除B选项;根据题意可知,“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知行省制的设立是为了反对蒙古统治阶级狭隘的部族政权而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至于是否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选项。15.《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材料“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说明元代在地方上创立行省制度,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 工艺美术创作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重涂胶印墨辊机械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4浙江宁波市象山县水利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二批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陕西汉中市西乡县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小学2025年宪法学习与法律知识结合活动方案
- 2024-2025年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跨学科教学计划
- 幼儿园大班创新游戏计划
-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措施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的教师培训方案
- 金融科技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重庆工商大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知识培训
- 【大数据百家讲坛】2025年DeepSeek、Manus与AI+Agent行业现状报告
- 2025年中考数学压轴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招聘笔试真题
- 风电机组检修规程
- 云南省曲靖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含解析
- 高中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填空
- 2025年0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第三批社会公开招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江苏无锡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2)
- 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英语译介和传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