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必考重点_第1页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必考重点_第2页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必考重点_第3页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必考重点_第4页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必考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必考重点汇总(精华版)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来源。设有文、神、法、医四科。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现代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经很广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其中主要形式是: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为依据。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我国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教育方针的制定,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教育的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理想的新人形象,同时亦包含着对教育作用的解释。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但其主观性质绝不意味着教育目的是意志自由的产物,是随心所欲空想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有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中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具有健全的体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劳动)。1、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2、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3、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价值有哪几种选择及其主要观点。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教育目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认识社会的产物。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而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要求,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目的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三点:1、把历史的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社会本位观点与个人本位观点长期纠缠在一起,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两种价值观对后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并建立实验学校进行在这方面的尝试。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概括起来,通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一般来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为通才教育;反之,则为专才教育。当然,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划分远非如此简单。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高等学校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是历史撒很难过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他们是有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要的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内部潜力,集中力量实现由学校尽量达到的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学校资源集中共享。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交易调整、完善和规范化而逐渐形成的。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弹性学制的理念。弹性学制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1、培养目标的多样性。2、尊重学生主体性。3、管理工作的灵活性。4、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1、推进学分制。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打破学校界限和专业界限,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改革考试管理制度;改革学籍管理制度。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特点:我国现行的高校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其突出特点有: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的行政长官 ,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利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相应的加强。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我国高校改革重点是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大学而言。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学院—系或校----系之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制尚在探索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仍旧严重,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问题;此外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与社会大环境间存在明显的反差;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状还有待改善,特别是高校办社会的问题,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是: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出发,它既包括宏观结构体系和微观结构体系,有纵向体系也有横向体系,还包括静态结构体系和动态结构体系,是一个宏观、微观相互渗透,纵横交错,动静结合的网状结构体。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事关高等教育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它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亦称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理科、财经、政法、体育、文艺、管理、文科、军事十三大类组成。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最近几年我国高教界存在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盲目升格的现象。不少中专学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设大专班,大专设本科班,而招生的专业与其他条件较好的院校是重叠的,这样很可能影响教育质量,并带来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的区别。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的因素。建国至今,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形成各自的学科特色和学术风格。要对这些学校进行调整,必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如要从中发展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任务尤其苦难而长远。2、利益因素。投入不足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最大困难。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由于各个院校的办学背景各不相同,对他们进行结构调整职能区别对待。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在坚持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实行多种所有制形成的合作办学体制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分担培养成本的制度。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发展数量、质量规格、办学条件、评估标准、管理权限等方面应有不同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如对学术型大学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应有更高的要求,其数量发展应相对稳定,不宜过快,不应再招专科生,即使学校中的成人教育也应提供高层次的专升本或继续教育;而对于职业型的大学,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使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1、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办学者要素的调整就是要促使举办权的多元化,其前提是举办者和管理者可以分离,这一点已成为共识。办学者成分的改革就是要精官简政提高办学效益,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就是校级机关。2、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与一体化的协调。增强高等教育的分化性,使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是世界高等学校发展的潮流。3、客观科学制定各层次发展目标。国家应发挥其控制职能,给专科学校办学者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增加办学的灵活性。本科层次的改革在于培养目标的战略性调整。4、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达成与社会的高度契合。科类结构的综合化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科类之间的综合,如建立二级学院,形成学科群;第二个层次指在每一个科类间,通过课程的综合化来实现。总之,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我们正处于结构性变革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需要系统的思想来指导。结构性分析和改革自然成为治疗高等教育病症的手术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教师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的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这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特点: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清泪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如何进行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依据高校教师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立足国内、着眼实践,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多刚刚任教的青年教师,要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在制定新教师工作计划的同时制定进修计划。拓展知识面,练好基本功,对成绩突出者给与奖励或提前晋升职务,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一名成熟教师。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要从多方面关系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提供必需的图书仪器设备,改善他们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条件。应着力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大胆启用新人,给他们压担子,大力扶植他们在学术上尽快成长。重点培养对象安排学术造诣深的老专家老教授专门带,专门培养指导。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等。高等学校教师的调整措施。教师队伍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因此,必须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发挥群体作用。教师的合理调整、流动,对于挖掘教师潜力、激励教师进取精神,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体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提高教师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宜采取的几方面措施:1、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对于相符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高一级的职务岗位或较优厚的待遇,引导、鼓励一批及哦啊是到这些专业、学校、地区去应聘任职。3、通过教师整合和合理流动,可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教师不应长期、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一所学校执教。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形成教师合理结构,还应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市场调节机制保障,及时向教师提供教育人才的需求信息,疏通教师合理流动的渠道。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征。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大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了相当水平,观察范围较前也有矿大。高校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能够较好地完成注意分配和转移。高校学生的记忆力已经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都已发展完善,整个记忆已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高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逐步完善。大学生具有想象能力。2、情感的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较突出。高校学生的情感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3、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情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5、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的气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能克服气质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大学生的性格正逐渐晚上和稳定下来,他们具有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时代精神的感受更为敏锐。大学生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但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2、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并形成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大学生是一个周期性新老交替的群体。大学生所受的是专业教育,理、工、文、医、农林等不同科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智力活动方式不同,因而思想与行为方面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表现处一定的地域性特点。由于家庭、环境、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的不同,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表现上也不尽相同。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学习阶段分为:新生阶段、二、三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新生阶段: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2、建立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3、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4、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5、渴望温暖和友谊。6、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二、三年级阶段: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4、层次差别日益明显。5、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高年级阶段:1、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2、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3、关注就业分配。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应加强的几个方面: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高考制度、新生入学的目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大学生学习时间分配、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等。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有:大学生的居住条件、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高等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等。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已日益成为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保证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管理所关注的重要方面。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三种形式。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包括高校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良好的认知关系对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师生间情感关系是高校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可以完成某项教育任务,也可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高校教师对学生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建立健康的师生间的道德关系是成功教育过程的重要条件。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大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基本上成熟,能够把社会和学校的任务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与高校教师能处在一种较为平等、民主的地位。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1、师生角色特点。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差异要求双方必须以共同的活动目标为依据。合理地履行各自的角色职能,真正做到协同一致,这样便能够更好更快地建立和发展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师生双方没有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念,不能很好地使用角色权利,必然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2、师生互相期待作用。师生在相互交往中,既有相互认知和接受,又有相互的希望与要求。这样,就是师生相互期待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3、师生个性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年龄、文化水平、阅历、思想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使得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师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不利于师生之间及时地沟通和理解。4、教师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对师生关系有重要影响。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民族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理解和沟通。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共识和认同。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尽可能的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或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为了弥补课堂上的有限交往,教师要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这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度和育人方法。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求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做移情性的思考、体验和理解,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水平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有理智、有情感的能动主体,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教学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为教学过程。所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和中介性。双边性表现在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共同活动。目的性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为实行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中介性的表现在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介,主要通过传授和学习教材内容来进行的,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规律。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逐步在增强的过程。1、独立性增强。教师的讲解通常起引路的作用。较多的教学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大学生都很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自主性增强,重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重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3、学习探索性增强,大学生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他们对问题敏感,也敢于实践,重视再积累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4、学习实践性增多。在大学教学中,除课堂实验、习题练习之外,还有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设计的实验。有由自己提出课题,从事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活动。大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本原则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忽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室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这条原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同时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共性,对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具体的事物或事实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形成理论知识。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这条原则是高校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的反映。如何理解运用教学原则体系。1、在教学原则体系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决定着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方向;知识积累、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反映了认识过程的一般性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是一条基础性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体现了高校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反映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每条原则,在原则体系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培养人才上都有其重要的作用。2、各条教学原则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同时实现,同时起作用的。3、教学原则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原则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人们通过实践总结所制订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情况在不断变化,教学原则也西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课程的分类。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性的观点来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及其目的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按课程的修习类型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授予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做准备的,主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而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性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是教学生做事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学校要在知识经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就必须使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重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及其结构等方面得到体现,并通过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无论文科、立刻还是工科,都必须既重视科学教育课程,有重视人文教育课程;既重视自然科学课程,有重视社会科学课程。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开放性特征。主要指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信息与外界的信息之间能够便利地交流。2、灵活性特征。灵活性是开放性的延伸。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具备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对不断变动的社会需要随时作出反应。3、整体性特征。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体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课程体系中有关要素的整体性。4、可预测性特征。课程体系作为整体,可视为一个系统,应具有某种程度的可预测性。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教学大纲的概念。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理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也理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应配以精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在课程建设的推动下,任课教师或教学小组把各种教学资料加以整理、修订,形成文件,建立了各门课程的E家阿雪规范,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个目标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可使各项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优化组合。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通过课程建设为各系加强教学管理,为教学工作走上科学管理轨道奠定基础。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置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人员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置上的文、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开设跨学科或建立跨专业的专业。2、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开设充分的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方向的人文化。高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1、改变过去对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的陈旧认识。改变过去围绕狭窄专业来安排课程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组织统一的普通课程。2、新的适应体制要求改变过去把课程看作互不联系的学科堆砌物的陈旧观念,代之以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3、新的适应机制要求课程逐步向多样性方向发展。教学计划的多样化;教学大纲的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4、新的适应机制要求在加强普通课程的同时,提高课程总体的有机构成。新的适应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要讲经济效益,注重应用型、现实性和职业性。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个别教学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古代学院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就是采取的这种形式。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先是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5年逐步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班级授课制的利与弊。与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互相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动手机会少,容易使理论和实践脱节,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难以处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纵观国内外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了多样化,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作为大课教学形式的一种弥补和配合,以小班形式进行的习题课、辅导、答疑、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正在大学课堂上出现。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一些大学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选修课和实践课,将原来的一年两学期改为长短不一的三个学期,在短学期内更多地设置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以及需要相对集中的生产实习课。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形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4、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网络教学将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教师负担。高校教学活动组成: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备课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研究课程标准。钻研课程标准必须全面,要弄清楚本学科的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2、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真正吃透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材料,如教学参考书、教学指导手册等,手机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4、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5、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如何上好一堂课(上课的标准)。上课是学校中主要活动,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般而言,要上一节好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目标明确。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么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2、内容正确。教师要正确地阐明教学内容,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原则、公式和规律,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关系及发展序列,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3、方法恰当。即上课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一节课不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而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4、组织严密、紧凑。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互相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要注意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一环扣一环,前后接应,互相衔接。5、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1、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2、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师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1、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学生以主动学习的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上,重视过程中体验和自由个性的实现。2、加强学习方法研究。重视学习心理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人们广泛开展实验和研究,研制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以学习方法为特征,比如发现学习、掌握学习、自学辅导、学导式等。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当成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标志。教师把教育技术当成了自己备课、上课和课后指导不可缺少的手段。教学方法的技术化,成了世界范围的一种基本趋势。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几个要素组成的。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如下特点:1、完整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小型的教学理论,能够在某一课题范围内对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提供前后一贯的解释。2、操作性。任何教学模式都具由易于为教学实际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的特点。3、个性。每种教学模式都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具有特定的运用范围。4、简约性。由于教学模式是从众的经验水平上的教学方法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是高度浓缩概括的结果,只反映核心和本质,因此具有简约性特征。5、发展性。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与理论的变化,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高校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法、指导法、练习法等。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传递的知识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为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讨论题目,明确讨论主题,并制订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3、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4、教学要进行及时地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调查法的要求:调查的准备工作:拟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及范围。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作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工作。调查的总结: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调查的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鉴别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学评价的类型:1、定位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判定学生的前期准备,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2、形成性评价。此类评价主要作用在于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3、诊断性评价。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或学习低效的深层原因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4、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是把被评对象集合中的各要素进行自身间的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论的方法。教学评价的意义。1、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2、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恰当教学决策。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1、评价范围的广泛性。由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所以当代教学评价范围空前广泛。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包含教师和学生两大类。重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和相长。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随着人们对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深入,在教学评价中既重视相对评价,又十分重视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4、评价功能的多重性。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预防、定向、反馈、修正、补救等功能,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发展性功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置于重要地位,积极展开,以满足对大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科学技术开发和解决现代化经济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等为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并促使高等学校逐步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开展科学研究使高等学校同时具备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两大重要职能。科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2、科研室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通过科研,大学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介绍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大学教师能够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积极进行新的探索,能够展望学科的前景并指出尚存在的问题。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参加科研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渠道。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大学科研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其应用和开发研究的课题常常来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也能很快应用于实际领域。6、科研室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实践证明,分层次、有区别地安排科技工作有助于高校管理的现代化。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分。3、搞笑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向统一的原则。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以应用、开发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在承担应用、开发研究时,积累资料、数据等资源,为开展基础研究打好基础。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培养人才与出研究成果是大学的双重任务,教学的开展与科研的进行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项目选择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新的进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高校应在所得科研基金总额中,规定高于某一比例的款项来支持青年的科学研究。同时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技开发人员的积极性。6、增强高校科研活动力的民主性和动态性原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以民主精神为指导,才能保证达到高校科研的高水平。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内容、方式、手段等都表现出了变化,这就要求在运用管理原则是要注意灵活性,因时而宜,因事而宜。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对大学生科研进行合力、积极的指导,可以去的什么样的效果?1、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2、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科研奠定基础。3、对营造学术氛围,推动科研工作有促进作用。4、提高了学生动作的层次,创造了育人新形式。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和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探索未知,创新知识。意义在于教育科研在实施科教兴国、科研兴教(校)战略,在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大学教师通过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可以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大学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中不能轻视理论概括,也不能轻视教学经验的积累。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展开大学各科教学法的研究应该是大学各专业学科研究的重点,要正确处理各科教学法和大学教学理论的联系。3、加强综合研究。在研究中应持整体观点,即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考察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鲜明的阶段性。任何阶级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服务于一定阶级和社会。2、广泛的群众性。人类社会的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3、较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贯穿着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阶段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1、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方向转化。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认清国内外形势,明确奋斗目标,增强社会主义信念。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侧重安排理想与成才教育、政治方向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观、审美观与恋爱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与国情教育政治修养教育。3、高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社会观教育、职业道德与作风教育、毕业分配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参观访问法、实践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批评教育法、个别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管理教育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思想观点、道德情操上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精神性劳动。2、创造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改进、创新,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决定的。3、复杂性。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多方面性、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多样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种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要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稳定地发展,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细致、耐心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1、高标准,高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这就要求我们校园内的教职员工不但具有自身的高素质,并且还要有认识市场、了解市场、驾驭市场,运用市场的能力。2、适应“快”的变革。作为教职员工不得不每时每刻接触新情况,感受新思想,作出新举措。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把握整个校园的思想状况并适时有效地开展工作。3、树立新观念、新认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走出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发挥其应有作用。4、超越思维定势。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预见性和超前性,做到防患于未然,把矛盾和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之中。5、多元化、多方位。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类型较多、经济成分较为复杂。加之每个个体劳动者的文化阅历和地域的差异,这都决定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展校园思想教育的新途径: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首先是学习特色理论,其次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基础科学,学习法律知识,现在尤其要强调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再次教职员工要能胜任本职工作。2、运用经济手段,提供物质保障。该物质奖励的奖励,该重奖的重奖,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投入,使工作更具力度。3、动态管理、跟踪服务。高校不但要对在岗人员加强思想教育,而且对下岗走向社会的人员建立跟踪联系制。对再就业人员建立考核调查制,不但要求业务技术过关,而且还要思想政治表现上过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和完善学生自身素质。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这一点使其区别于一般的人类实践。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完善了品格修养,是改造了学生自身。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实践活动的内容也经过精心的选择。定向选择的内容保障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稳定、有效的展开。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大学生在沸腾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亲历亲感获得直接的、现实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生动鲜活、直接而实用的社会技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境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高校的课堂和时间两个环节,加上其它的教育渠道共同构成一个教育网络,网络的各网点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同形成教育的合力。5、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双重性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性。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实践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有如下重要作用:1、了解国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接触社会、认识世界,在实践中思索,从而找到答案。2、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作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就很有必要。3、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用自己所掌握的书本理论知识,为社会服务,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同时在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知识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4、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走青年知识分子正确成才道路。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目的的统一性,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知识实现的途径不同。2、活动的主体有差别。教学活动就教师的教的过程而言,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教材与学生共同构成活动的客体;就学生学的过程而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与教材是复合客体。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其客体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与自然物。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直接、感性的知识为主。4、知识获得环境有差别。课堂教学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对象、固定的人数和固定的程序。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相对与课堂教学则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定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1、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2、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3、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4、两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5、讲求实效原则。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1、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领导和群众的片面认识,使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引不起重视和支持,表现为虚于应付或借口推辞,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和有效开展。另外,由于不良社会风气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受到了一些消极面的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2、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不明确,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较差,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勉强而为之。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实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高校在组织、领导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和宣传发展等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改变使得学习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因校而各异,但是这种缺乏统一规定局面,给学校具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部门的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新形势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性思考: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通过“三下乡”活动总结表彰会、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全体社会多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2、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走贡献”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根据实践单位或地方的实际情况,充分估计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抓住主流和本质。3、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应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去,要明确活动时间及计划安排。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调动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方针,建立有效、科学的活动评价体系,及时表彰、奖励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调动高校师生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向深层次发展。4、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要突出实践活动的教育主题,引导雪深围绕主题展开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把参加实践活动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要体现时代的特色,要有针对性,并注意把建立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和载体。附赠2025年全年精美日历2025年1月January一二三四五六日1元旦2腊八节3初九4初十5十一6小寒7十三8十四9十五10十六11十七12十八13十九14二十15廿一16廿二17小年18廿四19廿五20大寒21廿七22廿八23廿九24除夕25春节26初二27初三28初四29初五30初六31初七2025年2月February一二三四五六日1初八2湿地日3初十4立春5十二6十三7十四8元宵节9十六10十七11十八12十九13二十14情人节15廿二16廿三17廿四18廿五19雨水20廿七21廿八22廿九23二月24龙头节25初三26初四27初五28初六29初七2025年3月March一二三四五六日1初八2初九3初十4十一5惊蛰6十三7十四8妇女节9十六10十七11十八12植树节13二十14廿一15消费者日16廿三17廿四18廿五19廿六20春分21廿八22廿九23三十24三月25初二26初三27初四28初五29初六30初七31初八2025年4月April一二三四五六日1愚人节2初十3十一4清明5十三6十四7十五8十六9十七10十八11十九12二十13廿一14廿二15廿三16廿四17廿五18廿六19谷雨20廿八21廿九22地球日23四月24初二25初三26初四27初五28初六29初七30初八2025年5月May一二三四五六日1劳动节2初十3十一4青年节5立夏6十四7十五8十六9十七10母亲节11十九12护士节13廿一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