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方案TOC\o"1-2"\h\u10865第一章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概述 2313501.1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2324281.2智能化防爆与安全的重要性 33560第二章防爆技术发展现状 3252292.1防爆技术概述 371052.2当前国内外防爆技术发展 420525第三章智能监测系统 5170253.1系统设计原则 5280773.2系统构成与功能 548293.2.1系统构成 5265323.2.2系统功能 6130513.3系统实施与优化 6286363.3.1系统实施 6104273.3.2系统优化 62829第四章信息化管理平台 7273844.1平台架构设计 7280354.2功能模块划分 766984.3系统集成与数据交互 726060第五章防爆设备管理与维护 87275.1防爆设备分类与选型 835415.1.1防爆设备分类 8247455.1.2防爆设备选型 8323095.2设备维护与检测 8202675.2.1设备维护 8236585.2.2设备检测 9321215.3故障处理与预防 992975.3.1故障处理 993235.3.2预防措施 920010第六章安全生产预警系统 9314796.1预警系统设计 9158396.1.1设计原则 97476.1.2系统架构 1034376.2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061856.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050186.2.2指标体系构成 10161386.3预警信息处理与发布 10208336.3.1预警信息处理 10211436.3.2预警信息发布 11954第七章智能应急处理 11311497.1应急预案制定 11175797.2应急资源调度 11169887.3应急演练与培训 1215805第八章安全教育与培训 12319818.1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 12162098.1.1安全教育内容 12318688.1.2安全教育方法 13274958.2安全培训体系构建 13207498.2.1培训对象 13224878.2.2培训内容 13285368.2.3培训方式 13274008.3培训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375998.3.1培训效果评估 1340088.3.2持续改进 1428192第九章法律法规与标准 14325099.1法律法规概述 14110799.1.1法律法规的背景 1478649.1.2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4237219.2行业标准与规范 1457539.2.1行业标准的制定 1463519.2.2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 1588089.3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5133119.3.1法律法规的实施 1549989.3.2法律法规的监督 156589第十章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未来发展 151322610.1技术发展趋势 152031610.2行业应用前景 161287010.3智能化防爆与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16第一章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概述1.1石油化工行业特点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温高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常涉及高温高压的工艺条件,这使得生产环境具有较高的危险性。(2)易燃易爆:石油化工原料和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发生泄漏、火灾或爆炸,后果严重。(3)腐蚀性: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设备、管道等造成严重损害。(4)有毒有害: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5)自动化程度高:石油化工行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智能化技术的要求较高。1.2智能化防爆与安全的重要性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智能化防爆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风险:通过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发生的风险。(2)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保障人员安全:石油化工行业频发,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4)减少环境污染: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排放,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5)提升行业竞争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6)促进产业升级: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的应用将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技术对于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防爆技术发展现状2.1防爆技术概述防爆技术是指为了防止易燃易爆物质在特定环境下引起爆炸,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来降低爆炸风险的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由于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易燃易爆物质,因此防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防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易燃易爆物质的产生和积聚;(2)降低易燃易爆物质的浓度;(3)隔离或消除点火源;(4)限制爆炸波的传播和扩散;(5)降低爆炸的后果。2.2当前国内外防爆技术发展当前,国内外防爆技术发展迅速,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概述。(1)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是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防爆电气设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爆电气产品。这些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电气设备的防爆功能,如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等。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得国产防爆电气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防爆工艺技术防爆工艺技术是指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来降低爆炸风险的技术。当前,国内外在防爆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易燃易爆物质的产生和积聚;(2)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3)开发新型防爆材料,提高设备的安全功能;(4)强化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3)防爆控制系统防爆控制系统是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在防爆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开发具有防爆功能的控制系统,如隔爆型、本质安全型等;(2)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加强对控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4)防爆检测技术防爆检测技术是监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内外在防爆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开发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检测仪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2)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监控;(3)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国内外防爆技术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精细化的趋势,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防爆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第三章智能监测系统3.1系统设计原则在设计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方案的智能监测系统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石油化工行业的特殊环境,保证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防止的发生。(2)可靠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准确、实时地监测到关键参数。(3)实时性原则:系统应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以便及时发觉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4)兼容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现有的设备、系统和平台无缝对接。(5)易用性原则:系统界面应简洁明了,操作简便,便于用户快速上手和使用。3.2系统构成与功能3.2.1系统构成智能监测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压力、湿度、气体浓度等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现场环境数据。(2)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为后续应用提供数据支持。(4)报警与预警模块:根据设定的阈值,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报警和预警,保证现场安全。(5)用户界面与交互模块:为用户提供系统运行状态、数据查询、报警信息等功能。3.2.2系统功能智能监测系统具备以下功能:(1)实时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现场环境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湿度、气体浓度等。(2)数据存储与分析:系统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为用户提供数据支持。(3)报警与预警:系统可根据设定的阈值,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报警和预警。(4)历史数据查询:用户可查询历史数据,了解现场环境变化趋势。(5)远程监控与控制:用户可通过远程登录系统,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监控和控制。3.3系统实施与优化3.3.1系统实施(1)现场设备安装:根据实际需求,将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等安装到指定位置。(2)网络搭建:搭建有线或无线网络,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3)系统部署:将数据处理与分析、报警与预警、用户界面与交互等模块部署到服务器上。(4)系统调试:对系统进行调试,保证各模块正常运行,满足实际应用需求。3.3.2系统优化(1)数据传输优化:通过采用高效的数据传输协议和算法,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2)数据处理与分析优化: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提高系统对异常数据的识别能力。(3)报警与预警优化: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报警和预警阈值,提高系统的安全功能。(4)用户界面与交互优化:优化用户界面设计,提高用户体验,便于用户快速上手和使用。(5)系统维护与升级: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根据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第四章信息化管理平台4.1平台架构设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防爆与安全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平台架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2)可靠性:采用成熟的技术和组件,保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3)可扩展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4)易用性:平台界面简洁、操作方便,易于用户上手。平台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现场数据。(2)传输层:采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服务器。(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和存储。(4)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预警、报警、数据查询等功能。4.2功能模块划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划分如下:(1)实时监控模块:实时显示现场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数据。(2)预警模块: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提示用户及时采取措施。(3)报警模块:对严重异常情况发出报警,通知相关人员处理。(4)数据查询模块: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查询功能。(5)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设备管理等。(6)统计分析模块: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4.3系统集成与数据交互为保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行,需实现以下系统集成与数据交互:(1)与现场设备集成:将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的数据接入平台,实现实时监控。(2)与企业管理系统集成:将平台数据与企业资源规划(ERP)、生产管理系统(MES)等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3)与安全监管系统集成:将平台数据与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安全信息的实时上报和监控。(4)与第三方系统集成:如气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为平台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5)数据交互: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同时通过数据加密、认证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第五章防爆设备管理与维护5.1防爆设备分类与选型5.1.1防爆设备分类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防爆设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电气设备、照明设备、控制系统、检测仪表、通信设备等。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和爆炸性气体、蒸气、粉尘等特性,这些设备又可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浇封型等。5.1.2防爆设备选型在选择防爆设备时,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和爆炸性气体、蒸气、粉尘等特性选择相应的防爆型式;(2)根据设备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腐蚀性等)选择相适应的防护等级;(3)根据设备功能和功能要求,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防爆设备;(4)考虑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方便性。5.2设备维护与检测5.2.1设备维护为保证防爆设备正常运行,需定期进行以下维护工作:(1)检查设备外观,保证无损坏、变形、腐蚀等现象;(2)检查设备连接部位,保证连接牢固、密封良好;(3)检查设备电气部分,保证绝缘功能良好、接线无误;(4)检查设备防护措施,保证符合要求;(5)定期更换设备中的易损件。5.2.2设备检测防爆设备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进行绝缘电阻测试,保证设备绝缘功能良好;(2)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保证设备运行正常;(3)对设备进行安全功能检测,保证设备符合防爆要求;(4)对设备进行环境适应性测试,保证设备在不同环境下均能正常运行。5.3故障处理与预防5.3.1故障处理当防爆设备出现故障时,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立即停止使用设备,切断电源;(2)查找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原因;(3)根据故障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4)修复后进行试验,保证设备恢复正常运行。5.3.2预防措施为预防防爆设备故障,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设备维护,定期进行检测;(2)提高设备安装质量,保证设备运行稳定;(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4)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第六章安全生产预警系统6.1预警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时性:预警系统需具备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实时预警的能力,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2)科学性:预警系统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保证预警结果的准确性。(3)系统性:预警系统应涵盖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预警体系。(4)可靠性:预警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保证在复杂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6.1.2系统架构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负责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预警中心。(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为预警提供依据。(3)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构建预警指标体系,为预警分析提供参考。(4)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根据预警分析结果,发布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理。6.2预警指标体系构建6.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完整性:预警指标体系应涵盖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保证预警的全面性。(2)层次性:预警指标体系应具有层次性,便于分析不同层次的安全风险。(3)可操作性:预警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便于现场人员理解和执行。(4)动态调整:预警指标体系应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6.2.2指标体系构成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指标:(1)设备运行指标:包括设备运行参数、设备故障率等。(2)环境监测指标:包括温度、湿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3)人为因素指标:包括员工操作失误、违规行为等。(4)安全管理指标:包括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安全培训等。6.3预警信息处理与发布6.3.1预警信息处理预警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噪等预处理,保证数据质量。(2)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提取关键信息。(3)预警分析:根据预警指标体系,对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4)预警等级划分:根据分析结果,将预警等级划分为正常、关注、预警、紧急预警等。6.3.2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预警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保证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安全风险。(2)准确性:预警信息应准确反映安全隐患,避免误报和漏报。(3)针对性:预警信息应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4)互动性:预警信息发布后,应与相关人员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反馈意见,调整预警策略。第七章智能应急处理7.1应急预案制定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的关键。智能应急处理系统需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1)全面性原则:应急预案应涵盖各类突发事件,包括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等,保证在各种紧急情况下都能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2)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人员配置等因素,保证应急预案在实际操作中具备可行性。(3)动态调整原则: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设备更新以及技术进步,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4)协同性原则:应急预案应与相关部门、周边企业以及社会救援力量保持密切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应对。7.2应急资源调度智能应急处理系统在应急资源调度方面应实现以下功能:(1)资源数据库: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包括救援队伍、救援设备、物资储备等信息,实现资源的实时查询、更新和管理。(2)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类型、严重程度和现场需求,对应急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救援力量的有效发挥。(3)信息共享与协同:通过智能应急处理系统,实现与企业、社会救援力量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应急资源调度效率。(4)动态监控与预警:对应急资源进行动态监控,发觉资源不足、调度不合理等问题,及时发出预警,调整资源分配。7.3应急演练与培训应急演练与培训是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智能应急处理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演练:根据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战效果,提高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2)模拟培训: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模拟场景,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3)培训评估:对应急演练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4)全员参与: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应急演练与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形成良好的应急氛围。通过以上措施,智能应急处理系统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减少损失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八章安全教育与培训8.1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8.1.1安全教育内容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教育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与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使员工了解行业安全规定,提高安全意识。(2)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介绍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责任制、安全检查、报告与处理等。(3)安全知识与技能:包括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预防与处理、应急预案等。(4)安全心理素质: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5)安全文化建设:强化企业安全文化,使员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安全规定。8.1.2安全教育方法(1)课堂教育:通过专业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系统传授安全知识。(2)现场教学:结合实际生产环境,进行现场教学,使员工更好地掌握安全操作技能。(3)网络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安全教育,提高教育效果。(4)实践活动:组织安全演练、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8.2安全培训体系构建8.2.1培训对象安全培训应针对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8.2.2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应有所侧重。主要包括:(1)管理人员:安全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领导力等。(2)技术人员:专业安全知识、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处理等。(3)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技能、预防与处理、应急预案等。8.2.3培训方式(1)内部培训: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开展定期培训。(2)外部培训: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外部专业培训。(3)师徒制: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提高操作技能。8.3培训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8.3.1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1)培训覆盖率:评估培训对象的覆盖情况。(2)培训满意度:调查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3)培训成果:评估员工在安全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提高。8.3.2持续改进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对培训体系进行持续改进:(1)优化培训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2)改进培训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参与度。(3)加强培训师资:提高培训师资水平,保证培训质量。(4)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培训奖励制度,激发员工学习热情。第九章法律法规与标准9.1法律法规概述9.1.1法律法规的背景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防爆与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障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旨在规范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预防和减少安全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9.1.2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石油化工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明确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责任。(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3)消防法律法规:如《消防法》、《火灾调查处理规定》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进行了规定。(4)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对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进行了保障。9.2行业标准与规范9.2.1行业标准的制定为了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与规范,如《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等。这些标准与规范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设计、施工、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9.2.2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标准:如《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2)生产标准:如《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维护保养规范》等,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了规定。(3)安全标准:如《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对企业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明确。9.3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9.3.1法律法规的实施为保证石油化工行业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我国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茶叶收购与仓储管理合同2篇
- 水电安装工程2025年度合同书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快递物流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估协议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供应链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校园巴士运营管理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高端餐饮会所租赁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危险品运输及应急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物流仓储与新能源利用合同3篇
- 小学教师事业单位聘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交通PPP特许经营权转让合同3篇
- 【大学课件】微型计算机系统
- (主城一诊)重庆市2025年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一次)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关于标准房屋装修合同的范本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70题(附答案)
- 2024年湖北省中考物理真题含解析
- 荔枝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 资金借贷还款协议
- 《实验性研究》课件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全套 颜龙 第1讲 绪论 -第11讲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及分析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