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人教版)05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024年高考历史卷(老教材老高考)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会坚持无情境不命题的原则,高考试题多通过创设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考查和检验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023年《长安三万里》的爆火,再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预测2024年全国卷还会注重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理念、思想,引导学生礼敬、自豪地对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如第24题,第47题历史人物评说高适。2023-2024年国际局势动荡,国家安全应引起大家的关注,第41题以史为鉴契合一些热点,体现历史学课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全面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4.表1内容出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威德》表1为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A.推动了民本思想产生B.促使王权渐趋衰落C.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D.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答案】C【解析】表1中的主张“民为贵”、“以为民也”、“以为天下”均强调了人民的地位,遵循了理论上的权力来源,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故选C项;民本思想在战国之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不同程度加强了王权,且表中信息没有导致王权衰落的直接证据,排除B项;这些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但不足以说明这是对时代需求的直接反应,排除D项。25.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C.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D.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财政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可知,北魏时期,统治者试图通过减轻钱币分量的方法获取更多的财富,体现了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财政观念,故选D项;据材料“别铸小钱……可以富益”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别铸小钱来获取财富,而不是商品流通,排除A项;材料中该大臣主张诸小钱获取更多财富,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排除B项;“别铸小钱”会使钱币的购买力严重降低,危害社会经济,并没有正确借鉴历代钱法的得失,排除C项。26.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本来由中书省负责草诏,唐宪宗时逐渐确立翰林学士的草诏权,说明翰林学士参与了决策权,体现了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翰林学士分散中书省的“草拟权”——“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体现不出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排除A项;政事堂(中书门下)的设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材料提及翰林学士分散中书省的“草拟权”,无法看出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排除D项。27.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而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说:“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于伊莅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这反映了当时()A.官员考核制度异常严密B.皇帝加强对官僚的控制C.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帝通过地方对李卫进行调查,也通过李卫察访其他官员。如果发现被察者有异样,均可通过密折直接上奏皇帝,从而强化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而不是考核,“官员考核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日趋完备”的意思是做一件事情在每一天的基础上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使得该事情逐渐变得更加完美和齐全,材料仅仅提及清朝雍正帝时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无法体现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排除C项;行政效率通常用来衡量政府或其他行政行为的质量和水平,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28.图1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19世纪五十年代财政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图1注: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A.社会局势动荡B.民族工业发展C.半殖民地深化D.封建剥削加重【答案】A【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19世纪50年代,晚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厘金占比急剧上升,田赋和关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田赋占比下降。据材料“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称为‘厘金’”可知,厘金是一种临时加征的税,厘金占比急剧上升体现清政府临时征税的税率和数额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5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军费支出等急剧上升,征收厘金有助于解决军费开支等问题,故选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因此中国的民族工业起步是在19世纪6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深化,但厘金从1853年就开始急剧上涨,半殖民地深化并不能解释整个19世纪50年代的情况,排除C项;19世纪50年代,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田赋在财政收入中占比下降,但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征税数额等的变化,无从得出“封建剥削加重”的结论,排除D项。29.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据此,中国共产党()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B.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C.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D.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答案】A【解析】据材料“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行向国民革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三大指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皆受制于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因此必须联合国民党、壮大革命力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调整革命策略,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故选A项;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排除B项;1927年10月进入井冈山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排除D项。3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继续实行“三三制”政策,要求解放区县以上政府聘请一些进步的工商业人士,以及有相当声望的、赞成反美反蒋、赞成民主和减租减息等基本纲领和政策而又没有逃跑的开明绅士担任参议、咨议,或吸纳他们参加一定的工作。这一精神的贯彻()A.使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B.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C.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为新中国的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得以延续,这为新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故选D项;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这里的“民族解放战争”指的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结束后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蒋介石政权、地主阶级都被排除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外,范围没有扩大,排除C项。31.如图2,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开辟专栏,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大讨论,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A.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B.导致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答案】A【解析】《人民日报》围绕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开辟的专栏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最终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他的做法,这一讨论有利于打破人们对雇工经营这一行为的旧有认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A项;陈志雄承包鱼塘的行为只是拥有了鱼塘的经营权,并未改变其所有权,所以不会导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而不是陈志雄承包鱼塘,排除C项;当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承包和雇工经营并未实现新的突破,所以并未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排除D项。32.《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由材料“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王侯涉及叛国罪”可知,拷问是有条件限制的,拷问不是首选方式,更不是重要的手段,说明案件审判注重证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涉及王侯的叛国罪时,可以使用拷问,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国家而非贵族的利益,体现出合理与节制的特点,故选A项;“不应作为首选方式”“情势所迫”可知拷问并不是首选方式,不能无限制的刑讯逼供,排除B项;当“王侯涉及叛国罪”时使用拷问,说明贵族也受到法律的约束,排除C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罗马法是奴隶主阶级的法律,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33.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又强调上帝无兴致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来,并且认为,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运行。这一主张()A.反映了无神论的观点B.源于理性精神的进步C.引领了科学革命方向D.体现了未来社会蓝图【答案】B【解析】据材料“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运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认为世界按照理性和自然法则运行,虽然还没真正突破有神论,但这是理性精神不断进步的结果,故选B项;据材料“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可知,还没真正突破有神论,不是“无神论”,排除A项;科学革命,即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材料不涉及科学革命及其方向,排除C项;伏尔泰等欧洲启蒙思想家设计了未来社会蓝图——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但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4.1930年,美国的市政府与州政府几乎同时建立起紧急救济部门,并从旧日的私人慈善机构手中接管了救济任务。紧急救济部门在起初时情况乐观,管理出色,并与联邦合作,但在1931年以后,救济任务紧迫,市和州都无法应对,只能被迫放弃职责,转而给政府雇员发放临时货币。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意识到大危机的严峻形势B.经济危机持续深度蔓延C.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D.固守传统经济治理策略【答案】B【解析】据材料“接管了救济任务”“起初时情况乐观,管理出色”“市和州都无法应对”“被迫放弃职责……发放临时货币”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刚开始美国政府积极采取救济措施,并且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危机的愈演愈烈,政府开始无法应对,只能放弃,故选B项;材料中政府逐渐无法应对,说明开始救济时并没有意识到大危机如此严峻,排除A项;1931年以后政府放弃社会救济职责,转而给雇员发放临时货币,说明国家的公共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排除C项;1930年政府从私人慈善机构手中接管了救济任务,体现了国家对危机进行了有限干预,并不是完全固守传统经济治理策略,排除D项。35.下图为法国画家雷诺阿于1874—1876年创作的油画《读书的女子》。画面中耀眼的光线斜射过来,在女主人头上洒了一层赤金,红棕色的发髻和白皙的面颊朦胧得失去了轮廓,而她娇艳的樱唇则越发醒目,背景的幽蓝平衡了色彩,更增添几分优雅。据此可知,该画派()A.忠实于对内心感受的描绘B.狂热地追求理想世界C.热衷于描摹光和色的变化D.追求画面的严整和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印象画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画面中耀眼的光线斜射过来”“赤金”“红棕色”“白皙”“幽蓝”可知,该画派热衷于描绘光和色的变化,因此该画派为印象派,故选C项;忠实于表现内心感受属于画家的个性追求,不是某一绘画派别的特点,故排除A项;狂热追求理想世界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故排除B项;追求画面的严整和谐不是印象画派美术作品的特点,故排除D项。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请考生在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六韬》提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儒家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而“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行省制、三司厂卫、军机大臣制度等,本质上是始终围绕“国家安全”而出台的政治制度。《孙子兵法》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元史·陈天祥传》感叹道,历朝历代,因百姓富安“以致乱”,百姓困穷“以致治”,“自有天地以来,未之闻也”。中原王朝极少对域外的强大政权发动战争,此即所谓“划疆自守,不事远图”。中原王朝虽以“天下”来看待国家,但“王者不治夷狄”思想始终根深蒂固。先秦时期,在边陲之地,均设师戍守,设界立关,广设隘、津、渡。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玉门关、萧关、大关、严关等,在国家战略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图被赋予了国家政体的象征意义,先后出现的《山海图》《禹贡地域图》《九域守令图》《六经图》等均与国家概念上的安全防御有关。秦代开始,贫苦之民被迁至边疆“移民实边”。西汉赵充国率领汉军在先零等地屯田。材料二清末民众视野中,国家安全的范围已经不仅仅指内地的安全,而且是包括蒙古、西藏、新疆等在内的国土“整体安全”。1894年,郑观应在《易言》基础上,以“富强救国”为主题,写成了体系完整、思想成熟的《盛世危言》,提出了近现代“国家安全观”以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他最关心的不是“开明专制”,而是“国家理性”。他看重“开明专制”,把其看作解决“中国国家安全生存问题的一个理想和有效的方法”。梁启超认为,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和维护国家安全采取的主要措施。(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进步人士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答案】(25分)(1)主要特征:“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心向背是国家存亡、盛衰的根本;“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6分,任答三点即可)主要措施:遣师戍守,设界立关;设置专门机构;重视舆图绘制;屯田守边。(6分,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主的安全观;以“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5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列强侵略逐步深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存在弊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进步官僚及知识分子的推动;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8分,任答四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特征,据材料一“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可知“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存在依附关系;据材料一“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行省制、三司厂卫、军机大臣制度等”“本质上是始终围绕‘国家安全’而出台的政治制度”可知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据材料一“历朝历代,因百姓富安‘以致乱’,百姓困穷‘以致治’”可知民心向背是国家存亡、盛衰的根本;据材料一“西北地区玉门关、萧关、大关、严关等,在国家战略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第二小问主要措施,据材料一“均设师戍守,设界立关”可知遣师戍守,设界立关;据材料一“西北地区玉门关、萧关、大关、严关等”可知设置专门机构;据材料一“地图被赋予了国家政体的象征意义”可知重视舆图绘制;据材料一“汉军在先零等地屯田”可知屯田守边。(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可知以皇权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主的安全观;结合边疆危机的史实可知以“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据材料二“而且是包括蒙古、西藏、新疆等在内的国土‘整体安全’”可知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以‘富强救国’为主题”可知列强侵略逐步深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与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据材料二“国家安全的范围已经不仅仅指内地的安全”可知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存在弊端;据材料二“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并结合近代思想解放的史实可知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据材料二“郑观应”“梁启超”可知进步官僚及知识分子的推动。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年代消费理念消费实态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享乐是最高的幸福日常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奢靡无度,以角斗、逐兽、赛马、剧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迅速发展5世纪至15世纪节制是美德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到保证积累、有效消费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消费至上、需求创造生产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20世纪下半叶消费至上,开始倡导适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根据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的西方消费活动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消费活动变化,解读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答案】示例一变化:相比中世纪,16世纪以来西方世俗消费不断发展(2分)。解读:14、15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日渐瓦解。地理大发现刺激了欧洲各国向世界扩张,对外贸易急剧发展,英国等封建专制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发展,欧洲各国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理论,使得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的种类与数量极大丰富,为消费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西欧各国扩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世俗世界,质疑宗教统治的权威性。随着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观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世俗消费逐渐得到肯定并不断发展。这一变化不仅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10分)示例二变化:从西方发展的整体趋势看,消费活动日益民主化(2分)。解读: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奴隶主、封建领主和贵族是财富的拥有者,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在进入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受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人权、民主思想不断发展。特别是19世纪后,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大众收入日益增长,社会物资极大丰富,加上交通运输与大众传媒的发展,过去仅限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拥有相当购买力和闲暇时间的普通大众成为消费的主体,由此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整个社会消费趋势愈来愈民主化。总之,消费的两极分化正在逐渐缩小。这不仅改变了消费观念与方式,刺激社会生产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也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推动社会日益民主化、公正化(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可以从材料中的任一段时期或者整体的历史事件,提取信息,确定观点。从任意历史阶段看,根据材料“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为相比中世纪,16世纪以来西方世俗消费不断发展;从材料整体历史材料去看,根据材料“5世纪至15世纪: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与“20世纪下半叶: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为从西方发展的整体趋势看,消费活动日益民主化。其次,根据所选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从“变化:从西方发展的整体趋势看,消费活动日益民主化。”可知从整体材料进行解读,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解读进行解读。从古代看,根据材料“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与“节制是美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奴隶主、封建领主和贵族是财富的拥有者,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从近现代看,根据材料“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与“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在进入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受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人权、民主思想不断发展。特别是19世纪后,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大众收入日益增长,社会物资极大丰富,加上交通运输与大众传媒的发展,过去仅限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拥有相当购买力和闲暇时间的普通大众成为消费的主体,由此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整个社会消费趋势愈来愈民主化。(如果,选取其中一个历史时期,就需要将材料中的所选历史时期的信息,结合相关历史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中心。总之,消费的两极分化正在逐渐缩小。这不仅改变了消费观念与方式,刺激社会生产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也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推动社会日益民主化、公正化。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3年4月22日清政府颁布上谕,改以往“重农抑商”政策为“农工商并重”,强调“通商互惠,为经国之要政”,并派“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俟商律编成奏定后,即行特简大元,开办商部”。同年9月商部成立后,清政府把制定商律以振兴工商提上了日程,陆续制定了旨在鼓励工商实业的商事单行法规,如《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二十六条》《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二十八条》及细目二十三条、《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给商勋章程》以及《大清银行则例》等。1904年商部起草的《钦定大清商律》仅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原因是商部成立后,把振兴工商作为其首要责任,因“编辑商律门类繁多,实非克期所能告成”。——摘编自张文举《清末经济立法对中国入世后法律改革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立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经济立法的认识。(9分)【答案】(15分)(1)特点:参酌中西、模仿列强;经济立法滞后于部门改革;强调农工商并重;立法散乱,系统性差;涉及内容广泛。(6分,答出三点即可)(2)认识:清末经济立法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变化;(6分)但其急于求成,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不能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3分,答出一点即可)【解析】(1)结合纲要上册第18课所学清末新政得出参酌中西、模仿列强;据材料“1903年4月22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8课所学清末新政的开始时间得出经济立法滞后于部门改革;据材料清政府“改以往‘重农抑商’政策为‘农工商并重’”得出强调农工商并重;据材料“编辑商律门类繁多,实非克期所能告成”得出立法散乱,系统性差;据材料“陆续制定了旨在鼓励工商实业的商事单行法规……《大清银行则例》等”得出涉及内容广泛。(2)第一,关于“对清末经济立法的认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第二,从对经济、民族工业、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其积极方面得出,对经济——清末经济立法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对民族工业——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对社会——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变化;第三,从对立法、对民族工业等角度来分析其消极方面得出对立法——但其急于求成,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对民族工业——不能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海湾战争是指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摧毁伊拉克的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惨重。战争使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多口油井遭到破坏,根据国际环境专家的测算,科威特油田大火向大气层释放的污染物质达到600万吨。燃烧后释放的污染物,将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病毒细菌滋生蔓延,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增加人类的死亡率,污染物对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名胜古迹都会造成灾难。——摘编自《动荡中东何时休——以两次海湾战争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湾战争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影响。(7分)【答案】(1)特点:参战国家多、规模大;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被大量运用于战场;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