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先生荣选“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以下是整理后的部分访谈实录。凤凰网:彭老师真是谦谦君子,这个评选是经过大量学者推选出来的。对于这么多年您所从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评价?彭林:我现在已经70多岁,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国学研究当中,自己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自从业以来,我可以说不敢旁骛,研究的领域一直都集中在“三礼”上。我博士论文做的是《周礼》,毕业以后又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做《仪礼》,之后又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来做《礼记》。我自己应该说很庆幸选择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跟我的兴趣完全重合的领域来做研究。有没有成就只能让后人去评说,但有一点我是自信的,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发心是很正的,一直很真诚地付出,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换取什么,只是觉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它。这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安慰的选择。凤凰网: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请问为什么要重视礼?我们如何从礼的角度来理解中西文化?彭林:钱穆先生的这句话现在引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这个其实还不是钱穆先生一个人说过,曾国藩就已经说了,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礼”。“修齐治平,一秉于礼”。“秉”就是抓住,没有抓手,你怎么修身,没有礼,你怎么齐家,怎么治国平天下呢?周代时,周公制礼作乐,他觉得国家要长治久安,要有德,没有德怎么可能长久?德是抽象的,它不能操作,于是就把它变成了以道德理性作为依据的、成体系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贯穿在这个里面的就是一个道理,凡事要讲道理,讲道理才能成功。所以在先秦的时候,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通的。这些规矩是我们必须要执行的,执行了我们才能不犯错误。因为大家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先贤就按照道理、按照道德给我们制定了规范,这个社会要不失范,就一定要有规矩。至于从礼的角度审视中西文化,我认为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是,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国相反,中国文化里,人性是善的,人能管好自己灵魂,人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能够成为高尚的人。这些道德礼仪就是要帮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社会人;再往上一点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这就是君子;做到君子还不满足,可以再往上做杰出的社会人,这是成圣成贤。中国的礼都有道德内涵。(选自《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礼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也是一种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B.礼字从豊从示,豊是一种仪式,示是一种祭器。可以说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C.目标始终如一,对研究领域感兴趣,真诚地付出,这是彭林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D.“修齐治平,一秉于礼”,这说明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一成不变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治权力是维持和推行法律的力量,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B.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礼是靠传统维持的,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C.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也少,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辈人的经验。D.德是抽象的,不能操作,于是人们把它变成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而这就是“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这个社会很难成为礼治社会,它的秩序可以用法治来维持。B.乡土社会的人们,因为按传统去做,又能“学而时习之”,所以能应付人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生活过得平稳。C.材料一中画线的“愈是……也愈值得保守”一句中的“保守”一词并非贬义。D.中国的礼具有道德内涵,它可以帮助人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或是君子或是圣贤。(4)凤凰网记者是如何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故乡的冬张金凤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北风随意一点,天就蓝了,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收获了庄稼之后,它们敞开的襟怀犹如无边的莽原。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秋地瓜被切成薄片晾晒在大地上,在北风和日头的双重照料下,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麦苗嫩嫩的小腰身接过时令衔接的大旗。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撒野。而从霜降到小雪,正是白菜越长越壮实的时候。立冬后,早晚会有些霜冻,但是白菜的筋骨结实,越冷,越长得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日光朗照,地气煦暖。人们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些期待,默念着:小雪就要来了。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那一天,风也潮润,云也低沉。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地跑过大街,一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大地还是热的,那些芝麻粒大小的雪粒子落地就化。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小雪节气的雪,还能多热烈呢?但是,小雪的仪式感却非常足。人们在大锅灶上炒一锅大白菜、豆腐,加了粗粉条。这是齐鲁大地胶州地界标准的雪天大锅菜,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连狗儿也不叫,天地间只有风声。柴门被扭得吱吱呀呀,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⑧冬天的庭院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的时候,竹竿足够长,母亲却不让采最高枝上的十几个柿子,每棵树上都留着些。那些柿子长得饱满而丰腴,看起来很好吃。母亲说,留几个柿子“看冬”。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几个柿子看守着冬天,越来越红。后来,大雪覆盖了院子,柿子树梢成了鸟雀聚会的地方,它们啄着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⑨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是数朵雪花粘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并栖息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落在毛茸茸的干扁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为这样的相依,就是为给那些枯木干藤开一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⑩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庆祝着。小手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上。⑪下过大雪,屋里开始点泥火盆,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烫热一壶酒,在暖炕上斟饮。大雪封门后最宜饮酒,炉灶上嗞嗞啦啦,炒鸡蛋的香、炸花生米的香、煎白菜包的香、烤小鱼干的香混合在炊烟里,飘荡在雪的曼舞中。故乡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飘得更舞步翩翩了。⑫雪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橛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橛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子挂出去。⑬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酣梦。(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描绘了叶子在北风中纷纷落下的萧瑟景象。B.文章写“猫冬”堵上后窗,一是描写故乡冬天保暖的做法,二是表现父亲带来的温暖。C.“热闹地接待”小雪,大雪来时沸腾、喧闹,这都表现了人们对雪的期待与喜爱之情。D.本文与《故都的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诚的热爱。(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引用谚语“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点明了节气与蔬菜的对应关系,并与第⑥段描写的内容相呼应。B.第⑧段写到“秋天采柿子的时候”,运用的补叙手法,写出母亲不让采最高枝上的柿子,那是留下“看冬”的。C.“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一句,运用博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花落在大地上的美丽景象。D.这篇散文语调舒缓,语言简洁凝练又文采斐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的慰藉。(3)文章第⑫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作为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如何表现“故乡的冬”的?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昔吾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材料二: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坐华严寺A门庑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释G莫可名状。(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B.“患”,文中指“缺点”,与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两者用法不相同。C.“漫”,加点处指“弥漫”,与“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两者意思相同。D.“行宫”,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处所。如“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宫。(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曾经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并相约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种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B.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同为名胜的楚、蜀、百粤的山水,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C.姚鼐善于借助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积雪覆盖,山才白如樗蒱,严冬的特征就被点染出来了。D.姚鼐除了观看了泰山日出,沿途还观看了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而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来不及上去看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①谢朓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②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③姿,终隐南山雾。注:①此诗作于公元495年,诗人远离金陵外任宣城太守之际。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③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明确标出了诗人的去向和行程,但全诗却并未着力描写板桥或宣城的风光。B.诗人行舟西南而江水却归流东北,点明了诗人此行是溯流而上,切入角度独特。C.“摇摇”一词既是写眼前涛涛江水使船颠簸、摇晃不定,又写出了当时的心情。D.诗歌最后两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没有玄豹的资质,最终只能隐居南山的无奈之情。(2)诗歌的三四两句所写之景被清人王夫之称赞为“活景”,即景中融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静女》写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的茅草美好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2)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与孔子的观点不同,荀子更强调学习,比如他在《劝学》中提到“,”。(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从侧面写出了箫声的凄婉哀怨之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落叶飘舞,A。除了这种美,还会发生什么呢?自然情况下,B。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机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①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②改善土壤结构,③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④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⑤能补充土壤养分,⑥导致植物长势更好。而且,落叶分解时,⑦碳元素将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⑧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的过程。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生存繁衍的条件,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同时落叶的分解,C。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那时,将军塘里的野生大鲫鱼十分好钓,用细竹竿①上鱼线鱼钩,②上红蚯蚓,用麦麸打个窝子,即可钓上半斤以上的鲫鱼或几斤重的大鲤鱼。而更大规模的③发生在宽阔的护城河里,饥荒年代迫使人们拿起了钓竿,渔获成为家庭经济补偿的一种④。那时,南京最能吸睛的事情,就是在护城河边看垂钓了。在护城河看钓鱼的心境,它满足的是看客们羡慕、嫉妒、恨各个层次的丰富的心理需求。站在高高的河岸上,俯视钓鱼人在陡坡河畔下垂钓,也是闲时闲人的一种乐趣,那样的场面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护城河的鱼几近钓尽。那时,钓上来的鱼都是野生的大鱼,看着钓鱼人放长线钓大鱼的场景,不仅让垂钓者激动无比,也能让岸上看风景的人兴奋几天,眼见着钓者与鱼搏斗的场面,人群中时而嚎叫、时而静默、时而叹息、时而欢呼。渔人随着鱼的挣扎,放线、拉线、拎头、呛水,周而复始,一个小时后,当精疲力竭的渔人将筋疲力尽的大鲤鱼拖至岸边时,人群沸腾了。于是,这风景就变成了一幅永恒定格的画面。(1)填入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②③④A绑穿渔情渠道B系穿渔汛门道C系挂渔情门道D绑挂渔汛渠道(2)网络用语“羡慕嫉妒恨”中间没有标点,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却加了顿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需要不断地清空和充盈。清空,是充盈的前提;充盈,是清空的目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清空物质,充盈精神;更需要清空小我,充盈大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先生荣选“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以下是整理后的部分访谈实录。凤凰网:彭老师真是谦谦君子,这个评选是经过大量学者推选出来的。对于这么多年您所从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评价?彭林:我现在已经70多岁,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国学研究当中,自己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自从业以来,我可以说不敢旁骛,研究的领域一直都集中在“三礼”上。我博士论文做的是《周礼》,毕业以后又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做《仪礼》,之后又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来做《礼记》。我自己应该说很庆幸选择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跟我的兴趣完全重合的领域来做研究。有没有成就只能让后人去评说,但有一点我是自信的,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发心是很正的,一直很真诚地付出,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换取什么,只是觉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它。这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安慰的选择。凤凰网: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请问为什么要重视礼?我们如何从礼的角度来理解中西文化?彭林:钱穆先生的这句话现在引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这个其实还不是钱穆先生一个人说过,曾国藩就已经说了,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礼”。“修齐治平,一秉于礼”。“秉”就是抓住,没有抓手,你怎么修身,没有礼,你怎么齐家,怎么治国平天下呢?周代时,周公制礼作乐,他觉得国家要长治久安,要有德,没有德怎么可能长久?德是抽象的,它不能操作,于是就把它变成了以道德理性作为依据的、成体系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贯穿在这个里面的就是一个道理,凡事要讲道理,讲道理才能成功。所以在先秦的时候,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通的。这些规矩是我们必须要执行的,执行了我们才能不犯错误。因为大家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先贤就按照道理、按照道德给我们制定了规范,这个社会要不失范,就一定要有规矩。至于从礼的角度审视中西文化,我认为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是,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国相反,中国文化里,人性是善的,人能管好自己灵魂,人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能够成为高尚的人。这些道德礼仪就是要帮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社会人;再往上一点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这就是君子;做到君子还不满足,可以再往上做杰出的社会人,这是成圣成贤。中国的礼都有道德内涵。(选自《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礼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礼也是一种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B.礼字从豊从示,豊是一种仪式,示是一种祭器。可以说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C.目标始终如一,对研究领域感兴趣,真诚地付出,这是彭林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D.“修齐治平,一秉于礼”,这说明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一成不变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政治权力是维持和推行法律的力量,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B.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礼是靠传统维持的,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C.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也少,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辈人的经验。D.德是抽象的,不能操作,于是人们把它变成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而这就是“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这个社会很难成为礼治社会,它的秩序可以用法治来维持。B.乡土社会的人们,因为按传统去做,又能“学而时习之”,所以能应付人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生活过得平稳。C.材料一中画线的“愈是……也愈值得保守”一句中的“保守”一词并非贬义。D.中国的礼具有道德内涵,它可以帮助人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或是君子或是圣贤。(4)凤凰网记者是如何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解答】(1)A.“礼也是一种法律”错误。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在行为规范上有相似之处,但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B.“豊是一种仪式,示是一种祭器”张冠李戴,原文是说“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C.正确。D.“一成不变”错误。原文是说:“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选C。(2)D.“理”偷换概念。原文是说:“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通的。”并不是说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就是“理”。故选D。(3)B.“生活过得平稳”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只是说可以应付生活问题,但并未说生活一定平稳。故选B。(4)①由“彭老师真是谦谦君子,这个评选是经过大量学者推选出来的。对于这么多年您所从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评价”可知,记者在提问时,直接提到彭林先生的研究成果和领域,显示出对彭林先生学术研究的熟悉,有比较充分的准备。②先问:“对于这么多年您所从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评价?”营造轻松的气氛。接着问:“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请问为什么要重视礼?”引出正题。最后问:“我们如何从礼的角度来理解中西文化?”进一步深入探讨,可见提问逐步深入地提问。(5)①由“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可知,材料一侧重说明乡土中国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由“我现在已经70多岁,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国学研究当中,自己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钱穆先生的这句话现在引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可知,材料二侧重说明彭林先生致力于礼的研究及礼的重要性。答案:(1)C(2)D(3)B(4)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访谈对象彭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情况。②逐步深入地提问:先让彭先生进行自我评价,营造气氛;接着引出彭先生的研究领域,进入正题,延伸拓展。(5)①材料一侧重说明乡土中国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材料二侧重说明彭林先生致力于礼的研究及礼的重要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故乡的冬张金凤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北风随意一点,天就蓝了,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收获了庄稼之后,它们敞开的襟怀犹如无边的莽原。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秋地瓜被切成薄片晾晒在大地上,在北风和日头的双重照料下,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麦苗嫩嫩的小腰身接过时令衔接的大旗。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撒野。而从霜降到小雪,正是白菜越长越壮实的时候。立冬后,早晚会有些霜冻,但是白菜的筋骨结实,越冷,越长得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日光朗照,地气煦暖。人们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些期待,默念着:小雪就要来了。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那一天,风也潮润,云也低沉。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地跑过大街,一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大地还是热的,那些芝麻粒大小的雪粒子落地就化。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小雪节气的雪,还能多热烈呢?但是,小雪的仪式感却非常足。人们在大锅灶上炒一锅大白菜、豆腐,加了粗粉条。这是齐鲁大地胶州地界标准的雪天大锅菜,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连狗儿也不叫,天地间只有风声。柴门被扭得吱吱呀呀,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⑧冬天的庭院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的时候,竹竿足够长,母亲却不让采最高枝上的十几个柿子,每棵树上都留着些。那些柿子长得饱满而丰腴,看起来很好吃。母亲说,留几个柿子“看冬”。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几个柿子看守着冬天,越来越红。后来,大雪覆盖了院子,柿子树梢成了鸟雀聚会的地方,它们啄着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⑨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是数朵雪花粘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并栖息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落在毛茸茸的干扁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为这样的相依,就是为给那些枯木干藤开一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⑩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庆祝着。小手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上。⑪下过大雪,屋里开始点泥火盆,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烫热一壶酒,在暖炕上斟饮。大雪封门后最宜饮酒,炉灶上嗞嗞啦啦,炒鸡蛋的香、炸花生米的香、煎白菜包的香、烤小鱼干的香混合在炊烟里,飘荡在雪的曼舞中。故乡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飘得更舞步翩翩了。⑫雪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橛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橛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子挂出去。⑬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酣梦。(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描绘了叶子在北风中纷纷落下的萧瑟景象。B.文章写“猫冬”堵上后窗,一是描写故乡冬天保暖的做法,二是表现父亲带来的温暖。C.“热闹地接待”小雪,大雪来时沸腾、喧闹,这都表现了人们对雪的期待与喜爱之情。D.本文与《故都的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诚的热爱。(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②段引用谚语“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点明了节气与蔬菜的对应关系,并与第⑥段描写的内容相呼应。B.第⑧段写到“秋天采柿子的时候”,运用的补叙手法,写出母亲不让采最高枝上的柿子,那是留下“看冬”的。C.“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一句,运用博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花落在大地上的美丽景象。D.这篇散文语调舒缓,语言简洁凝练又文采斐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的慰藉。(3)文章第⑫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作为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如何表现“故乡的冬”的?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答】(1)A.“萧瑟”错误。原文中的“五彩斑斓”和“四处投递着消息”描绘的是叶子在秋天变色的美丽景象,而不是北风中纷纷落下的萧瑟景象。故选A。(2)B.“补叙”错误,应该是插叙。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提到的人或事进行补充说明。而这里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了与主线相关的另一件事,属于插叙手法。故选B。(3)①由“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橛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可知,母亲用高粱喂食麻雀,这一细节描写丰富了母亲的形象,表现出她的爱心和对自然的尊重,丰富了母亲的形象。②第⑧段提到“鸟雀聚会”,第⑫段的“斋鸟”传统与之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③由“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橛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可知,通过描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引出下文“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酣梦”对故乡冬天浪漫和温暖的描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4)①文章开头即通过“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这样的叙述,设定了时间背景,并随着季节的推进(如立冬、小雪等节气),逐步展开故乡冬天的各种场景。在描述中,作者巧妙地将人(如父亲、母亲、奶奶)、事(如堵后窗、晒瓜干、准备雪天大锅菜)和景(如五彩斑斓的叶子、冰冷的田野、喧闹的大雪日子)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文中有很多叙述性的语句,比如“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简单直接地讲述了冬日里的一个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例如“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生动再现了初雪时人们的喜悦之情。抒情,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故乡冬天的深厚感情,尤其在结尾部分,“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这样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感受。②文章多次提及雪,从期待初雪的到来,“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到描写大雪时的景象,“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雪成为了串联全文的重要元素,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记忆。故乡的鸟雀:第八段专门描述了冬日里鸟雀的活动,“冬天的庭院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通过这些小生灵的活动,进一步渲染了冬日的宁静与和谐。亲人的身影:文中多次提到家人,在寒冷的日子里各自忙碌而又温馨的画面,如母亲准备食物、父亲堵窗、奶奶取暖等,“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家庭的和睦氛围,更凸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深眷恋。通过写故乡的雪、故乡的鸟雀和亲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冬日的赞美和怀念。答案:(1)A(2)B(3)①母亲用高粱喂食麻雀,体现了母亲有爱心,丰富了母亲的形象。②冬天“斋鸟”的传统与上文第⑧段中“鸟雀聚会”相照应。③写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出下文故乡的冬天是浪漫的温暖的,突出主题。(4)①文章以时间为序,将故乡的人、事、景相串联,取材内容丰富;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表达方式多样。②通过写故乡的雪、故乡的鸟雀和亲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冬日的赞美和怀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昔吾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材料二: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坐华严寺A门庑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释G莫可名状。(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B.“患”,文中指“缺点”,与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两者用法不相同。C.“漫”,加点处指“弥漫”,与“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两者意思相同。D.“行宫”,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处所。如“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宫。(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曾经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并相约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种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B.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同为名胜的楚、蜀、百粤的山水,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C.姚鼐善于借助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积雪覆盖,山才白如樗蒱,严冬的特征就被点染出来了。D.姚鼐除了观看了泰山日出,沿途还观看了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而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来不及上去看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解答】(1)句意:我坐在华严寺的门廊上,望着最高峰出现在树梢之上,心境融和,精神释放,无法用言语形容。“坐”为动词,“华严寺门庑”为宾语,B处应断开;“者”表示句中停顿,E处应断开;“心融神释”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句意独立,G处应断开。故选BEG。(2)C.两者意思不同。加点处指“弥漫”。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为“模糊或缺失”。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故选C。(3)B.“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错误,由原文“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可知,文中说的是“惟子厚所经”,意思是只有柳子厚到过那。同时文中也并未表达出遗憾之情。故选B。(4)①“窃”,私下;“恨”,遗憾;“是”,这。译文: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地说:“这就是宗六和尚所说的道理啊。”②“或”,有的;“驳”,错杂;“若偻”,像弯腰曲背的样子。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5)由“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净优美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可知,这段话表达了方苞对山有名气与无名之间的思考。山有名气不如没有人知道,这样既能保持清净优美,又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答案:(1)BEG(2)C(3)B(4)①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地说:“这就是宗六和尚所说的道理啊。”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5)山有名气不如没有人知道,这样既能保持清净优美,又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参考译文:材料一:过去我的朋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时,多次谈到白云、浮渡两处名胜,相约在那里筑室耕读。康熙己丑年,我来到浮山,左、刘二位君子还没回来,我就独自与宗六上人游玩。每当天气晴朗,我漫步到山脚下,岩影倒映在方池中。等到月亮初升,我坐在华严寺的门廊上,望着最高峰出现在树梢之上,心境融和,精神释放,无法用言语形容。即将离开时,宗六对我说:“这座山的胜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恐怕还没有。然而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每当春天,男女游客纷至沓来。我常常关上专门的房间,从外面锁上,以躲避他们。这座山因为出了名而被游客破坏成这样。”辛卯年冬天,《南山集》的灾祸发生了。我受到牵连被逮捕,私下里恨自己说:“这就是宗六所说的啊。”与宗六分别后,我忽然想起他之前的话未必正确。大概因为路途遥远幽僻,游客没有可依靠的东西,那么他们的踪迹自然就稀少了,这与山有名无名无关。接着我想,楚地、蜀地、百粤之间,以及永州、柳州的山比浮山名胜而鲜为人知的多了;只有柳子厚所经过的地方,游客也浮光掠影地仰慕。现在到白云游玩的人,只不过比浮渡稍好一点罢了。既然被众人指点议论,仅仅因为路途遥远幽僻,游客没有可依靠的东西,而侥幸到达的人少,哪里比得上那些默默无闻的地方,能够长久保持它的清新秀美之气,而没有游客突然到来的祸患呢!那么宗六的话终究是无法改变的。材料二: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分,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主道旁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①谢朓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②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③姿,终隐南山雾。注:①此诗作于公元495年,诗人远离金陵外任宣城太守之际。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③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题明确标出了诗人的去向和行程,但全诗却并未着力描写板桥或宣城的风光。B.诗人行舟西南而江水却归流东北,点明了诗人此行是溯流而上,切入角度独特。C.“摇摇”一词既是写眼前涛涛江水使船颠簸、摇晃不定,又写出了当时的心情。D.诗歌最后两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没有玄豹的资质,最终只能隐居南山的无奈之情。(2)诗歌的三四两句所写之景被清人王夫之称赞为“活景”,即景中融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D.“最终只能隐居南山的无奈之情”错误,诗歌最后两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诗人是借玄豹的典故,表达自己虽无玄豹那样的美好资质,但依然希望能像玄豹一样,凭借隐居来保持高洁的品性,远离尘嚣,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选择,而非无奈之情。故选:D。(2)①诗人将笔触伸向了极为辽阔的空间,着眼于遥远的天际和缥缈的云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宏大且带有朦胧美感的长江行旅图。在那水天相接的天际之处,隐隐约约能够看到归来的船只,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黑点,在浩渺的江面上缓缓移动;而江边的树木,也笼罩在云雾之中,只能凭借着模糊的轮廓去分辨辨认。②“识”与“辨”这两个字,极为精妙地刻画出诗人极目远眺的专注神情。他全神贯注地在那遥远的天际去寻找归舟,在云雾之中努力分辨江树,这一行为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此时诗人正远离金陵,前往宣城赴任,金陵是他熟悉的、有着诸多过往和情感羁绊的地方,而眼前渐行渐远的江景,让他对金陵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那归舟或许象征着能够回到金陵的一种期盼,那江树也仿佛是金陵岸边熟悉景象的缩影,通过这样努力去“识”“辨”的动作,将他内心深处对故地的不舍、留恋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所描绘的景色之中,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这旅途之中复杂又真挚的情感。答案:(1)D(2)①从写景看:描绘了一幅长江行旅图,江舟远行,江面上归去的帆影点点;云雾中隐约可以辨识出江边的树木。②寓情于景:“识”“辨”二字精当地表现出诗人极目远眺的专注神情,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的眷恋与不舍之情。译文:船走水路与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却知入海而归。浩淼水天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赏析:谢朓的这首诗开篇便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点明行程,诗人溯流而上,西南向的水路漫漫无尽,东北奔的江水滔滔不绝,在江行的动态描绘中,奠定了全诗悠远的基调,又隐隐透出一丝羁旅的惆怅。“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堪称千古名句,从写景来看,它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又朦胧缥缈的江景图。天际归舟如点点墨痕,云中江树似绰绰幻影,远景的勾勒营造出空灵意境。同时,诗人极目远眺、努力辨识的动作,又将眷恋不舍之情融入其中,归舟象征着归乡的期盼,江树是故园记忆的承载,漂泊之感与思乡之意尽在景中,景情高度融合,被赞为“活景”恰如其分。后半部分诗人情感渐次袒露,旅途的倦怠、往昔孤游的感慨纷至沓来,却又在“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中转而达观,既为仕途欣喜,又未忘隐逸志趣。尾联以玄豹典故自比,即便资质平凡,也要在宣城如隐于南山雾霭般,远离尘嚣、坚守高洁,全诗展现出诗人复杂又洒脱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静女》写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的茅草美好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2)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与孔子的观点不同,荀子更强调学习,比如他在《劝学》中提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从侧面写出了箫声的凄婉哀怨之美。【解答】故答案为:(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重点字:荑、洵)(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落叶飘舞,A。除了这种美,还会发生什么呢?自然情况下,B。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机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①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②改善土壤结构,③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④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⑤能补充土壤养分,⑥导致植物长势更好。而且,落叶分解时,⑦碳元素将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⑧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的过程。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生存繁衍的条件,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同时落叶的分解,C。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A.结合“除了这种美”的语境可知,此处关键词为“美”,再结合“落叶飘舞”的灵动可知,此处可填:给大自然增添了灵动的美;B.结合“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的语境可知,此处关键词为“过程”;再结合“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的提示可知,应为“分解过程”。故此处可填:落叶会经历一个分解过程;C.结合“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生存繁衍的条件”的句式和语境,再结合“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境可知,此处关键词语为“微生物”,故可填:也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2)第③句“增加”与宾语搭配不当,修改为:提升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第⑥句“导致”用词不当,修改为:让植物长势更好。第⑦句“将”用词不当,修改为: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答案:(1)A.给大自然增添了灵动的美;B.落叶会经历一个分解过程;C.也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2)第③句修改为:提升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第⑥句修改为:让植物长势更好。第⑦句修改为: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