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冀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卷43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面给打乱次序的温庭筠的《苏武庙》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云边雁断胡天月。
②苏武魂销汉使前。
③去时冠剑是丁年。
④回日楼台非甲帐。
⑤古祠高树两茫然。
⑥陇上羊归塞草烟。
⑦茂陵不见封侯印。
⑧空向秋波哭逝川A.②⑤①⑥④③⑦⑧B.①⑥⑦⑧①③⑤②C.①⑥④③⑦③⑧⑤②D.②⑤④③①⑥⑦⑧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糟粕鬈曲趿拉欺凌误入企途B.疏浚寒暄褶皱推销惮精竭虑C.抽象希疏脚指炫耀繁冗拖沓D.坐落自诩精炼笤帚陈词滥调3、材料一:中新网1月21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材料二: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三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四: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措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____的一项是()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业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4、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守。
②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维持B.①善刀而藏之善:通“缮”;擦拭。
②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C.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整饰。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主:主持D.①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特地征召。
②壁有瑕,请指示王指示:下达命令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凡事预则立。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辽宁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D.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文中举了____、____以及____动物的例子?主要从____、____以及____等方面与人类作比较?____8、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____,____。”9、本篇小说最多的内容是老人的____,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____和____,也是作者海明威的____的反映。整个作品的主旨是____。10、召有司案图____通____,解释:____11、本文可以划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层意分别是第一部分(第l段)____;第二部分(第2段)____;第三部分(3-7段)____;第四部分(8段)____。12、《登高》后四句的抒情议论。第三联从____着笔。由____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____”,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____,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____。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13、人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经常会想到诗言志,也就是说,作者经常是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咏怀古迹》这首诗歌中,作者杜甫和描写对象王昭君在____、____、____和____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是借助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评卷人得分三、诗歌鉴赏(共7题,共14分)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①焦;吟伴寒虫②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注】①熏麝:熏炉中的香料。②寒虫:此处指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本词上片首二句点出个风清月圆的良辰美景;但“信是”这种语气,含有客观上是如此,而吾心中却未必然的意味。
B.词中人因与思念的人长年隔别;每见风月即生愁,“处处”二字,不仅指地,亦指时时,亊亊,凡关乎风月者,即是愁端。
C.“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写出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态,主人公已解相思,终于可以安然入眠。
D.陈廷焯曾说:“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本诗“解带翻成结”一句即属此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指出“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两句中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15、渔家傲引洪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③,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游不太灵活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渔夫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16、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指古都洛阳。
(1)刘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2)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
(3)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18、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1)这首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2)结尾“闲看”二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19、诗歌鉴赏。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0、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夕。
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写。
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四、语言应用(共3题,共27分)21、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6分)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22、请在所提供的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以“理想”为开头拟写句子。要求:①在内容上能体现所选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②句式与例句基本相同。(4分)【例句】写给林黛玉:理想就是你以自己的真情践行“木石前盟”,现实中却是大观园里的涟涟泪水,令世人为之叹惋。文学形象:项羽荆轲林冲别里科夫答:写给:23、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个能与之构成排比的分句。(4分)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6分)24、阅读下列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晩,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小题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__________,“马嵬坡”是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睡海棠,春将晚”,这里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B.第三句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般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她恃宠娇恣。C.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着重写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为后文议论作铺垫。D.此曲化用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小题3】有人说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沿袭了“女色误国”的传统论见,是作者的偏见,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看法。评卷人得分六、写作题(共2题,共8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尝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要求: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联合国官方微博的一条帖子引发了“众怒”,让一些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陷入了“中年危机”。这条帖子是这么说的:“青年指的是15岁-24岁之间,25岁,即1992年出生的人,已步入中年。”据了解,联合国关于年龄的划分,只是一种便于开展工作的划分标准,不是文化上的定义。年轻人变“老”的话题,并非第一次出现。2013年,人民日报也曾刊文《莫让青春染暮气》,文章称,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如果说这还只是年轻人的自觉“叹老”,那么此次根据联合国所给出的最新年龄划分依据,“1992年生人已进入中年”,则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被确认的事实了。虽说年轻人对上述“结论”的种种反应,不乏自嘲;调侃甚至是矫情成分,但整个社会对“老”的焦虑,却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以上情况,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注意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的特点;①⑥句对仗整齐,“云边”对“陇上”,均为名词,“雁断”对“羊归”,均为主谓词组,“胡天”对“塞草”,均为偏正词组,“月”对“草”,均为名词,应该①⑥相连,排除BC;
①⑥句描写在匈奴牧羊的景象;④写回日所见所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①⑥④③,排除D。
故选:A。
考查结合律诗知识排序;要整体把握诗句含义,根据律师特点排列句子。
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下: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解析】A2、D【分析】略【解析】D3、D【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D项,原文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并非近指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故选D。【解析】D4、D【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翻译。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具体地说:学新带旧,以旧证新。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文言虚词的特点是变化大、频率高、用法活、功能强,学习文言虚词,必须注意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A项“之”的意思分别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B项“为”的意思分别是给,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这是宾语前置句。C项“族”的意思分别是名词作动词解,灭族,使之灭族之意;众,指一般的。D项“之”的意思分别是到、往;副词做动词,往,到。故选D。【解析】D5、D【分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指示:指给看。译为:和氏璧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您看;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语境进行辨析。
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三;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
五;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
六;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析】D6、B【分析】【解析】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不当;C结构混乱,开始的主语为“美国民众”,最后分句的主语暗换成了“占领华尔街活动”;搭配不当,“抗议问题”动宾搭配不当。D.成分赘余。“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应改为“国人无不为它骄傲”考点: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解析】【答案】B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蚂蚁蜜蜂其他生物蚂蚁的培养真菌喂养蚜虫蜜蜂的单个蜜蜂离巢;工蜂营建蜂巢,其它生物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分析】【分析】作者在文中用这些动物从这些方面与人类作比较:①蚂蚁:培育真菌;喂养蚜虫;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过着个体与群体的生活;建造蚁丘;群体变大;智慧也随之增加。(白蚁)
②蜜蜂: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单个蜜蜂离窠仍属于蜂窠;如有细丝系住;
工蜂营建蜂窠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
老蜂王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像蜂窠进行均衡有丝分裂。
③其他生物: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8、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分析】本句要注意“嘈”“切”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9、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内心世界人生追求思想观与价值观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分析】【分析】《老人与海》主要说的是一位老人在许多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一次长途的出海捕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是在回来的途中被一群群的鲨鱼吃的只剩下鱼骨架的故事。文章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老人展开的,而老人是一个人出海,因此,文章最多的内容就是老人的内心独白。揭示的是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而小说的主旨也是“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10、案按审察,察看【分析】【分析】通假字的类型很多;本题的通假属于同音字的通假,案是该句的通假字,它通的是按,意思是双手审察,察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11、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分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非常好的小品文。它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是艺术家艺术地谈笑风生。文章自由的驾驭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来说明他的道理。总的来说,作者的思路是首先交代中国诗的根本立场,接着指出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和规律,再次,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最后,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可以首先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12、时空异乡飘泊无边、不尽护病断饮时世的艰难【分析】【分析】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13、不得志漂泊感思乡情悲剧命运【分析】【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在本诗中,作者也是借助王昭君的人生悲剧来表达自己政治不得志的无奈和悲哀。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三、诗歌鉴赏(共7题,共14分)14、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C项;“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写出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态理解错误,“欲遽”二字,写出一种无可奈何而成决断的情态,本想尽快睡觉,指望以此抛开痛苦烦恼,但心乱无绪,解带时反而结成了死结;以动作写心情,化平淡为神竒,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和烦躁,构思巧妙,语浅意深。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诗句中的“焦”;“切”二字下得准确、形象、老到,使得人与熏麝,人与寒虫融为一体了,人内心的焦灼不安,人内心的凄苦难耐也借二字传导而出了。自己的心和熏炉中的香料一样燃焦了;低低的吟咏跟蟋蟀的鸣叫一般凄楚。由此分析,考生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
(1)C
(2)“焦”和“切”两个字。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焦”“切”语意双关,因景生情,意趣谐和。
译文。
正是风清月国的好时节。因与思念的人长年隔绝;每逢见到清风明月就产生了忧愁。点起香,对香吟诗,用来排除心中的愁情,但心反而与香一样焦,吟声与虫鸣一样凄凉。于是就上床睡觉,或许可以与愁苦告别,不料衣带又解不开,越急着想解开,越是解不开,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
赏析。
这首词写独处孤栖的愁怀。“解带翻成结”可以作全词评语;词中人不断地力求解脱,却陷入无可排遣的烦恼之中。也有人也根据主人公的口吻;语气、举动及她身边的器物等来推断这首词抒情主人公似应是一位怀人的女子。开头两句“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点出眼前是个风清月圆的好天良夜。但“信是”这种语气,含有客观上是如此,而吾心中却未必然的意味,如“江山信美非吾土”就是。果然下二句即突然翻转:“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带着主观感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边风月,在离人眼中是可以唤起景是人非之感的。所以,词中人因与对方长年隔别,每见风月即生愁,“处处”二字,不仅指地,亦指时时,事事,凡关乎风月者,即是愁端。由“佳时节”而“愁风月”,这一转折,也就是欲解带而翻成结了。说“长年来”、“处处”,这就从时间和空间的广泛范围内把眼前的“愁”展开,对情事作了更具体的暗示。风月不能解忧,反平添一段烦恼。闺中只得点香吟诗,借以排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这里仍是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用熏麝之“焦”与虫声之“切”双关,便觉倍添意趣,属于缘情造景,亦与生活合拍,故觉十分谐和,使得人与熏麝,人与寒虫融为一体了,人内心的焦灼不安,人内心的凄苦难耐也借二字传导而出了。生活中寻求排遣之方总是宣布失败。于是乎词中人便决心睡觉,来与愁苦告别。“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活画出无可奈何而成决断的情态。不料在这节骨眼上,衣带又解不开。越想快点解开,越是糟糕,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全词这个结尾极富于戏剧性。“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俨然六朝乐府之俊语,它写出了烦恼人处处不顺心的恼乱意态。全词就通过这样三解三结,步步深入,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写得很深透。末二句不仅具有民歌情趣,而且是片言据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与作者善于构思和炼句是分不开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解析】C;“焦”和“切”两个字。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焦”“切”语意双关,因景生情,意趣谐和。15、略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江雪》中的渔翁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生活贫困艰辛、乐观旷达的真渔人。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即可。【解析】《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16、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需要把握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句,还需要分析诗歌的意象。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有情有致。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尾句是作者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长吟说尽相思的情形,是虚写。【解析】表达了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他们“(经)过”是虚,桂江不经过连山,作者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长吟说尽相思的情形。17、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作者的感情。“枕”用了拟人手法,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的感慨。(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把握诗句含义,可从表面义入手分析,再概括景象特点。第二首颔联的意思是“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写出了作为六朝之都的金陵的衰败景象。(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关注词句的情感倾向。第一首尾联的意思是“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从今四海为家”,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借古讽今,沉郁感伤,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一去,豪华落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唐王朝已今非昔比。【解析】(1)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2)写六朝衰败残破的景象。
(3)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8、略
【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新水乱侵”“残烟犹傍”用了拟人的手法。
此题考查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词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解析】【小题1】①写景角度富有变化。首联从远处落笔,描写一幅壮阔的图景;颔联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很有层次。②颜色的搭配很有特点。“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旖旎,又不失雄浑。③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依傍绿杨村,显得依恋不舍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愉快的感情。【小题2】“闲看”,可见诗人心情的轻松、悠闲,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作者前四句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美好画面,字里行间充溢对草原美好风光的热爱之情。第三联转为对战争的忧虑,警戒北方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最后听说边疆确实无战事之后,作者不禁欣然于怀,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打猎,心情轻松愉快。19、略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类题型是多数考生比较畏惧的题目,其根本原因在于读不懂诗歌,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另外,要注意积累有关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手法及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这些对于读懂古诗意义重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两句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诗人一生为了家庭生计而苦苦奔波,突出内心的一种无限哀愁,“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更是突出奖内心的具体感受寄托在一叶扁舟之上,突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答案:
(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20、略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积累有关景和情的关系的知识;通过分析具体的句子确定诗歌所用的技巧。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解析】(1)“故园书动经年绝”表明作者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家书,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因收不到家书的孤独愁苦之情。
(2)这首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答案:
(1)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2)用渲染;烘托手法;缘情写景,以景传情。第一句,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以残春之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句,子规啼与三更月,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传达思乡之情。
译文:
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的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抢的。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四、语言应用(共3题,共27分)21、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由“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可得出第二点。由“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可得出第一点。综合鲁哀公的话可得出第三点。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解析】【答案】(1)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2)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3)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每点2分,其它能言之成理的结论亦可。)22、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的能力,又考查仿写的能力。依据例句可以得出仿写的句式及句子之间的关系;依据所给的文学形象可以得出仿句的内容。所仿写的句式“理想就是你以自己的,现实中却是,令人”。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析】【答案】项羽:理想就是你以自己的盖世气概赚得江山美人兼具,现实中却是被围垓下之时悲壮的吟唱,令英雄为之扼腕。荆轲:理想就是你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兵戈止息,现实却是易水河边慷慨的歌声令天地为之动容。23、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做题时要注意语义一定要相关,因此最好顺势思维,也就是说想到与“冰天雪地”“梅花”类似的一些事物。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析】【答案】示例一:譬如在漫天黄沙中跋涉,骤然看见一颗昂然挺立的仙人掌示例二:譬如在青草丛中漫步,悠然闻到一股清新恬淡的花香示例三:譬如在初春杨柳荫下徜徉,偶然发现一片浅黄泛光的嫩叶(评分标准:两个句子结构与例句基本相同,语义相关,一句2分。)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6分)24、略
【分析】【小题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题目的能力。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本题,“南吕”是宫调,南吕宫,是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南吕为其一也。“四块玉”是曲牌名。马嵬坡是这个曲子的题目。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B项;“第三句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般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错误,“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此句的主语是唐明皇,系“明皇恨不得掌中看”的倒文,此项误作主语为杨贵妃;
C项;“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错误,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用了“睡海棠”;“掌中看”两个生动的比喻,而非主要是描写;
D项;“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错误,用了“蜀道难”的典故,主要用来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仓皇西逃的结局与“前路莫测”无关。
故选A。
【小题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态度、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翻译: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久传不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本曲即取材于此。开头三句极写杨贵妃之美以及唐明皇对她的无比宠爱。化用典故没有痕迹,以海棠春睡来比喻杨玉环的美貌,非常巧妙。“恨不得明皇掌中看”一句语带讽刺。唐明皇过度迷恋宠爱杨贵妃,荒淫怠政,才使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徒祸乱朝纲,造成安史之乱这样的恶果。不但使天下大乱,百姓涂炭,而且就连皇帝恨不得掌中看的杨贵妃也无法保全,竟亲自下口谕,将其赐死。后半部分对此进行议论。如果不是因为宠爱杨玉环,怎么会引起安禄山的叛乱;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叛乱,唐明皇又怎么会避难四川,怎么会领略蜀道之难呢。作者并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依旧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全部推给杨玉环,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体悟全曲的语气时,就会发现,前面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唐明皇,因为皇帝是整个社会的主宰者,他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故小令委婉地表明了这样的观点:统治阶级如果荒奢无度,沉湎声色,就要国破家亡。
【点睛】
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析】【小题1】曲牌名题目。
【小题2】A
【小题3】(1)同意:后半部分的议论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体现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偏见,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是封建意识,是不足取的。
(2)不同意:后半部分固然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但不能把此部分和前半部分割裂来看,前半部分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明皇,“霓裳”的荒淫误国既有杨贵妃的责任,也有唐明皇的责任。再说,怀古咏史的诗,其根本意图还是为了讽谏当朝统治者,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为女人提供某种训诫,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罢了。六、写作题(共2题,共8分)25、略
【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应先读懂材料所蕴含的意思,弄懂下列概念的意思:(1)“我们”,指某一生命个体或某一群体。(2)“少数”与“多数”,即力量地位的对比、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差异等。(3)“勇气”与“宽容”。此题立意角度较多,比如,可以“从守望家园——养护心灵的绿地”的角度展开:①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之中,做一个清醒者。众人奔竞利益,乐此不疲,而颜回却安贫乐道,处贫贱而不移,居陋巷而不改。钻营权势,征逐利益,世风的围攻之下,庄子却安然独钓,守护心中的明月。沈从文,做不了时代的逐浪者,那就退守心中的边城,回望逝去的美好。②不断被娱乐化的现代,将自我放逐,让心灵沉静。尘世生活的中心,永远是欲望。离红尘愈远,离心灵愈近。让脚步慢下来,直到停止,然后静静地思考、回味和体验。③最后一个匈奴:日渐消逝的文化的苍凉与坚守的孤绝。也可从“张扬个性——永做天地之中的‘这一个’”展开:①敢于标新立异,决不盲目从众。②坚持自我,决不因多数人的反对而放弃自我,放弃独特的个性。“越来越多的人活得像一个人,像别人的替身;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析】【答案】【习作例文】我们这些多数人有一句话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这句话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气又有宽容,但窃以为,其本质是怯懦和不宽容。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错了。这句话有个潜在的意思:少数人处于弱势,所以需要勇气,多数人处于强势,所以需要宽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凭什么多数人就是强势的,而少数人就是弱势的呢?不,我觉得事实常常恰恰相反,少数人往往是强势的,居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往往是弱势的,处在社会底层的。自人类有社会以来,哪种社会形态,是由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哪种社会里面,是多数人掌握了占多数的财富的?在人类社会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总是少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只是把这一拨的少数人换成另一拨的少数人而已。陈胜吴广们一开始的想法总是很简单的:不起义,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当多数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数人也可能头颅不保。但每次起义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刘邦们取代了嬴政们,司马们取代了刘邦们,然后是李世民们,赵匡胤们。也许有人要说,布鲁诺,哥白尼这些天才不是被当时的多数人迫害了吗?我要说:又错了!能迫害这些“宗教异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少数人的权利机构。而那个时代的多数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鲁诺和哥白尼。又有人要说:他们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如果不是这些先驱们的非凡勇气,我们可能还活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总是少数人。但这些天才,离不开滋养他们的多数人,他们是靠智慧和勇气从多数人里面走出来的。如果不是城市的兴起,如果不是市场的繁荣,科学的种子就很难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为什么会兴起,市场为什么会繁荣起来?那是因为十字军东征,少数特权等级们放松了对多数人的压迫,领主们不得不向低贱的商人低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我们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数人给多数人多一点的空间,一些宽容,文明就可能茁壮成长。中国也有一句话很出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