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深度解析)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2、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3、《格致新报》由上海人朱开甲于1808年3月在上海创办。该报设有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至该报终刊时,共有答问242条,其分类如下,对如表分析不准确的是。

。序号。

类别。

数字。

比例(%)

序号。

类别。

数字。

比例(%)

1

日常生活现象。

45

18.6

8

地理。

3.3

2

应用科学。

33

13.6

9

趣味问题。

8

3.3

3

时务。

24

9.9

10

生理。

7

2.9

4

物理。

20

8.3

11

化学。

6

2.5

5

天文。

18

7.4

12

军事。

5

2.1

6

生物。

15

6.2

13

其他。

43

17.8

7

医学。

10

4.1

14

总计。

242

100

A.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B.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C.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D.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4、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事业渐趋鼎盛态势。明代毛氏汲古阁、祁氏淡生堂、范氏天一阁,清代钱氏绛云楼、朱氏曝书亭等均称盛一时。这些藏书巨擘均以藏书量多、藏书质量高著称当时后世。私人藏书事业的发展()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C.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D.得益于开明的文化政策5、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今天,人类的敌人仍然是人类本身。"战争既是人类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人类愚蠢不化的见证,也许人类将永远背负着这把"双刃剑"走到历史的尽头。对此认识最正确的是()A.战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B.战争是把双刃剑,人类无法摆脱C.战争是灾难,没有任何积极意义D.战争有一定积极作用,不能一概否定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中外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文,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1856年俄国人瓦里汉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发现当地维吾尔族“向中国人学到一些艺术和技艺,借用不少词汇,中国的一些建筑、服装、阔绰奢侈的用语和词汇移入当地人的语言中,尤为众多的词汇借用于书面行文中

——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材料二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8、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高度繁荣,社会经济也获得巨大发展,城市建设也随之而起。“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显得异常宏伟,外观优美得难以模拟,因为每个匠人都想用自己的精巧手艺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比计划更好,建筑的速度更是惊人。”雅典也成为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涌现在这一时期。雅典成为了“全希腊的学校”。——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何被誉为“全希腊的学校”?说出一处完成于伯里克利时代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神庙建筑,并指出其地位。

材料二古希腊确立了一些建筑物的形制,形成了稳定的柱式,发展了建筑和建筑群设计的艺术原则。古罗马建筑得以继承,并开辟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形制、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广泛成就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建筑功能的发展来看,建筑功能由崇拜神开始转向为服务于人。建筑开始变得世俗化、多样化。可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功能起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康楠《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对比研究》(2)以万神殿为例;说明古罗马建筑“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以大斗兽场为例,说明罗马建筑功能如何“开始变得世俗化”?

材料三建筑方面,著名建筑家维特鲁威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设计理论,将坚固和实用置于重要地位。罗马人很好地遵循了这个原则。从总体看,罗马建筑不追求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早期罗马建筑上还不能称为艺术,仅仅是“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实用。——杨俊明《古罗马民族的求真务实精神》(3)请根据材料三并以图拉真广场为例,说明罗马建筑很好地遵循了“实用”的原则。古罗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禁使人想起罗马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

——引用自微博作者橙子辅导《传统心态与行为》(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120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20个,其中北方100县,南方却达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材料二“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迁徙情况史料出处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

《汉书·地理志下》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43年1176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团先后视察了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他们还收集到459份口供证词。下表为综合其它华工史料,对所见的。份口供所进行的信息整理。年龄段人数出洋前职业人数出洋地点人数籍贯人数1一10岁4耕田84澳门354广东38211一20岁142做小生意106汕头38福建4921一30岁216做工87厦门30其它2831一40岁71其它26其它1441一50岁20未说明156未说明2351—60岁1出洋前职业未说明5——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一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二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摘编自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华工赞助古巴独立史略》19材料三75世纪五十年代初,旧金山附近五百万英亩低洼地常年浸涝,荒废无用。经华工平整后,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州的农业季节工人,华工占.%。据加州土地测量局长估计,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古巴华工的三个特点,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说明美洲华工的历史贡献。——摘编自(美)乔治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1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

希腊。

雅典卫城。

意大利。

罗马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西班牙。

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英国。

威斯敏斯特宫(国会大厦);利物浦——海上商城。

法国。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德国。

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馆建筑群。

俄罗斯。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美国。

独立大厅;自由女神像、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

埃及。

金字塔。

波兰。

奥斯维辛集中营。

日本。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请选取上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研学旅行。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城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英文书的要素材料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英国西欧大陆内部的传播中介传播者原创者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造纸术(1494年)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刷(1477年)法国←意大利←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古代中国(公元前7世纪)——徐善伟《全球史视阈中的一本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4分)18、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9、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0、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从1929—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阅读书报的人数显著增多,这表明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A项正确;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经济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错误。2、C【分析】【详解】

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自决对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的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中国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3、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兴办实业,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而非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故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A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排除B;材料表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排除C。4、B【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事业渐趋鼎盛态势。明代毛氏汲古阁、祁氏淡生堂、范氏天一阁,清代钱氏绛云楼、朱氏曝书亭等均称盛一时。这些藏书巨擘均以藏书量多、藏书质量高著称当时后世。”可知,明清私人藏书的繁盛,其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B项正确;文化教育的普及和中华文化的血脉,夸大了私人藏书的影响,排除A项和C项;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5、D【分析】【详解】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作者认识到战争是把“双刃剑”,说明在他看来战争有一定积极作用,D项最佳;A项只是材料部分意思,A项没有看到战争的负面影响,排除A项;B项有一定道理,战争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人类无法摆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没有看到战争的积极作用,观点片面,排除C项。故答案为: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概括“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得出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根据“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得出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根据“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根据“然能华言者亦多”“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得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融合;根据“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得出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2)特点:由“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得出运用文化手段推行;由材料中的“成为了国家政策”得出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由材料中的《排华法案》;《1921年移民法》得出通过立法形式推行排外主义;由材料中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得出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要从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美国自身的种族主义思潮等多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得出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影响等进行解答。

【点睛】【解析】(1)原因: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2)特点: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8、略

【分析】【详解】

(1)根据“雅典的民主高度繁荣;社会经济也获得巨大发展”;“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显得异常宏伟,外观优美得难以模拟”、“雅典也成为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得出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宏伟的城市建筑和辉煌的古典文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里克利时代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神庙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雅典卫城最负盛名的建筑,建筑艺术和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

(2)古罗马建筑“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需要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古罗马建筑中,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建筑史上首次出现最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成为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大斗兽场拱门和柱式设计体现帝国的强大和罗马公民的自豪感;大斗兽场之所以开始变得世俗化,主要是因为这座建筑是用于角斗表演,满足奴隶主贵族和公民的娱乐需要。

(3)根据“罗马建筑不追求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拉真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除了宣扬皇权思想,图书馆和市场还体现了为市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实用”原则;在法律方面,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逐渐发展到万民法。【解析】(1)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宏伟的城市建筑和辉煌的古典文化。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负盛名的建筑,建筑艺术和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

(2)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建筑史上首次出现最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成为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大斗兽场拱门和柱式设计体现帝国的强大和罗马公民的自豪感;大斗兽场主要用于角斗表演,满足奴隶主贵族和公民的娱乐需要。

(3)图拉真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除了宣言皇权思想,图书馆和市场还体现了为市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实用”原则;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逐渐发展到万民法。9、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可归纳出起源较早;根据材料“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可归纳出“隐”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士”;根据材料“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可归纳出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材料“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可归纳出受到其它思想的影响。因素:根据材料“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统治者的政策态度及儒家学者的个人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评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和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平衡进退出处的中隐思想,是他对自己人生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理性思考的产物,是在对黑暗现实的逃避与消极反抗之余,去追寻人格的独立,去探寻生活中的美的结果。【解析】(1)特点:隐为仕服务(仕主隐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素:政治环境;儒家社会责任感;士人的探索反思;佛道思想的融合。

(2)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指的是亦官亦隐,与现实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中唐时期政治环境恶化、国力衰弱的背景之下士人吸收传统仕隐思想和佛道思想的产物。评:积极:调和了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为后世文人心态的成熟作了铺垫,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消极:弱化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促使士大夫价值观庸俗化发展。1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可知;关于特点可从原因;方式、方向及区域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原因角度是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方式角度是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方向角度是由北向南迁移;区域变化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2)历史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改变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解析】(1)特点: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由北向南迁移;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有利于充实长安地区的人口数量,改变了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11、略

【分析】【分析】

(1)

根据材料一“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得出遭受残酷剥削,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国穷民弱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一“11-20岁人数有142人,21-30岁人数有216人”可知出洋华工以青壮年为主,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巴高强度工作的需要、列强的有意诱骗、黑人奴隶制的逐渐废除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出洋前职业是做小生意106人、做工87人”可知出洋前职业较多,以小生产者为主;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列强侵略,许多小生产者破产;晚清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等方面思考作答。另外还可从地域方面概括特点,如出洋地点集中在澳门及汕头、厦门等通商口岸。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是西方国家在华活动的主要区域;与华工相关条款的规定;出洋便利,列强可节省成本等方面思考作答。在籍贯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或广东和福建是输出华工最主要的地区)。原因:接近澳门、厦门等出洋口岸;这些地区受列强侵略早,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等较多;列强在当地宣传拐骗力度大;当地有下南洋的传统等。

(2)

根据材料“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可知,政治上,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经华工平整后,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据加州土地测量局长估计,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可知,经济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点睛】【解析】(1)①遭受残酷剥削。

原因: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国穷民弱。

②出洋华工以青壮年为主。

原因:古巴高强度工作的需要;列强的有意诱骗;黑人奴隶制的逐渐废除。

③出洋前职业较多;以小生产者为主。

原因:列强侵略;许多小生产者破产;晚清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等。

④出洋地点集中在澳门及汕头;厦门等通商口岸。

原因:是西方国家在华活动的主要区域;与华工相关条款的规定;出洋便利;列强可节省成本。

⑤在籍贯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或广东和福建是输出华工最主要的地区)。

原因:接近澳门;厦门等出洋口岸;这些地区受列强侵略早;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等较多;列强在当地宣传拐骗力度大;当地有下南洋的传统等。

(2)政治上,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经济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2、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从材料来概括;主要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特点。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很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2)第二问有三个大部分;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趋势:根据表格人口迁移数量得出数量不断增加;根据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信息得出范围不断扩大;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所学,还可从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分析总结。

(2)趋势:根据“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得出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根据“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得出逐步消除种族歧视;根据“《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得出移民制度逐渐完善。原因:根据“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得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得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特点:根据“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概括得出移民人数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根据“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概括得出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趋势扩大;根据“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得出海外华人结构改变,从业范围多元化。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海外移民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缓解中国就业压力;造成了国内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等分析总结。

【点睛】【解析】(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

(2)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特点:移民人数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趋势扩大;海外华人结构改变,从业范围多元化。

影响:海外移民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可以缓解中国就业压力;造成了国内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四、论述题(共4题,共12分)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从《世界遗产大全》名录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并将其进行综合分类,拟定出研学的主题,确定主题后,再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对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解说和评价;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归类正确,主题明确,解说规范,史论结合。【解析】参考示例一。

主题:正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

解说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法西斯在波兰建立的灭绝营和劳动营,在这里有超过百万犹太人;战俘惨遭杀害。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1941年德意志军队兵临城下,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苏联红军直接开赴战场,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1945年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本土广岛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原子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核辐射的危害也影响了后世。

总之,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此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

示例二。

主题:追寻人文主义的光辉。

解说词:希腊卫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注人,关注社会,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这里保留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文物,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作用,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路德纪念馆建筑群,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如从16世纪以前的世界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可知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关于解释可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及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的世界发展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扩张,关于阐释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体现的是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可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西方文化的弊端、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展开阐述,如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吸收了道、法、阴阳等学派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一。

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吸收了道;法、阴阳等学派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

其次;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其次;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发展中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并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创新的发展。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问题要求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可得出层次1:简单罗列材料中的显性信息,来进行主题设计的合理解释;层次2:从单一角度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问题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还要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可得出层次3: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本题要求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所以主题应围绕材料中所给的英文书展开。

【示例1】主题:由表格的出处可得出主题: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可得出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根据材料“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可得出一本英文书所涉及到的要素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结合表格中关于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进行说明。比如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最后与论题相呼应,可以陈述为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示例2】结合表格内容可知现代的英文书涉及到的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得出主题: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

理由: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优秀文明成果对现代英文书要素的作用。比如,中国汉代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