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13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多种唐朝时期流行的佛经题材的变文(讲唱的话本)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叙说唐朝时事)这些变文语言通俗,故事曲折,和尚在讲唱时、说唱并用。这反映了唐代A.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B.实现了对边疆有效治理C.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异变2、印度独立后;其推行的文化政策符合史实的是。
①政治体制学习英国②宗教与政治分离③崇尚甘地思想④种姓因素逐渐消失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世界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是A.非洲人口过剩B.黑人体力强壮C.非洲经济落后D.印第安人数量锐减4、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已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A.亚述B.中国C.埃及D.英国5、下图是古希腊某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式样;下列项中有关该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注重人文与审美的结合B.坐落在雅典卫城的最高处C.南边柱廊矗立着六尊大理石女雕像D.三神殿分别供奉宙斯、赫拉和波塞冬6、《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A.文明的互补性B.文明的同一性C.文明的排他性D.文明的多样性7、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B.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8、下表为中国不同时节的传统稻米食俗。据此可知;中国的稻米食俗。
不同时节的稻米食俗。时间节日米食活动传说寓意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年糕祭祖、吃年糕纪念伍子胥年年高,幸福安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看灯展、吃元宵楚昭王喜之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赛龙舟、挂蒿草、吃粽子纪念屈原弘扬刚正气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糕登高、赏菊、饮酒恒景除瘟疫孝敬老人,长寿健康阳历十二月二冬至节赤豆粥祭祖、喝赤豆粥驱鬼逐疫养生保健,嫉恶扬善农历十二月初腊八节腊八粥祭祖、喝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养生保健,返璞归真
A.改善了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B.伴随着多样的宗教娱乐活动C.体现了尊老孝亲的中华美德D.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9、从1933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陆续进入上海的欧洲犹太人难民总计约近30000的人,除了后又离开上海去第三国的那些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在沪的犹太难民数应在25000人左右。专门研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指出,当时上海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总和还多。材料反映了A.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B.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C.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和犹太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D.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碍)不得自达。——《后汉书·西域传》材料二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远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过剩,耕地不足,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亚历山大远征时,因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印度哲学极感兴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外出汲取了大量先进的古代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摘编自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试论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简述大秦的社会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途径。12、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对外国著作和文本翻译往往带有“误译”与“误读”之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生物进化论到社会进化论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发现新大陆”后,更开始了世界性的扩张,到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唤起的强大威力,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球的统治。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19世纪后期严复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材料二马戛尔尼来华的信息传递。
——(据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以马戛尔尼访华为中心》)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误读”和“误译”的主要因素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材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材料三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4、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15、移民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资料夹]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摘编自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年中国说”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进行解释。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共同之处。18、中西方商贸回眸。从丝路兴盛到海路大通,不仅带来中西方商贸变化,同时也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2)如果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去理解“(陆上)丝绸之路”;以下名称中最合适的是(单选)
A.沙漠绿洲丝绸之路B.草原丝绸之路C.游牧地区丝绸之路D.中亚丝绸之路。
(3)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两种历史观点;在观察视角上分别有何侧重?综合两种观点,简要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阅读以下某学者绘制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4)当时最能体现这一功能的代表性船只当是(单选)
A.马可·波罗来华搭载的商船B.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
C.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D.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
(5)该赋税制度应是(单选)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6)“储藏”;体现明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单选)
A.商品经济活跃B.朝贡贸易主导C.白银资本雄厚D.小农经济主体。
(7)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全球海路大通”对传统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24分)19、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筷子的演变(节选)
。时期。
饮食习惯。
筷子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
中国人形成喜熟食;热食的习惯。
筷子作为烹饪工具;对正在蒸煮的食物进行搅拌和拨弄柴火。
战国。
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
汉到唐。
小麦的普及并由粒食改为粉食;面条;饺子等流行。
筷子传播到西城;东北、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筷子文化團形成。
唐宋元明。
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
明中叶以后。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的重要食物。
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兰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优雅。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然而,在人类文明的朝霞时期,当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各古代文明勃兴之后,就自然地波浪式的向外扩展,影响着各自的周边地区,日渐远去日久天长,自然会获得彼此的最初信息。中国和遥远的西方这两种陌生的文明一经接触,就势必引出彼此影响,相互吸收的更大兴趣与需求。——河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22、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5分)23、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4、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5、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佛经题材的变文;记述了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当时儒佛思想融合交流的趋势,故C项正确;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唐政府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异变,故D项错误。
【点睛】2、B【分析】【分析】
【详解】
印度独立后,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印度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故排除④,①②③正确,故B正确,排除ACD。3、D【分析】【分析】
【详解】
因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种植园缺乏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发现贩卖黑人奴隶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故选D项;排除ABC。4、A【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故选A;BCD项不符合题意。5、A【分析】【分析】
【详解】
据材料“古希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建筑是雅典卫城,它体现了古希腊文明注重人文与审美的结合,故选A项;帕特农神庙(又名巴特农神庙)坐落在雅典卫城的最高处,排除B项;伊瑞克提翁神庙,南边柱廊矗立着六尊大理石女雕像,排除C项;伊瑞克提翁神庙有三个神殿,分别供奉希腊的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奥林匹亚遗址中赫拉神庙供奉着女神赫拉,排除D项。6、D【分析】【分析】
【详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故选D;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文明的互补性,排除A;万物并育、百花齐放,无法体现文明的同一性,排除B;C项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符合,排除。7、D【分析】【详解】
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度肯定西方文明,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则认为西方文明存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灾难,暴露出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西方文明,故选D项;A项表述不能解释梁启超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梁启超当时依然主张以社会改良的方式挽救中国,其对社会变革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8、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弘扬刚正气节”“孝敬老人,长寿健康”“养生保健,嫉恶扬善”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包含着诸多的寓意,D项正确;传统节日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排除A项;纪念伍子胥不属于宗教活动,排除B项;尊老孝亲仅是材料的一方面,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9、A【分析】【详解】
根据题文信息“当时上海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总和还多”,展现了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A项正确;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没有提到儒家文化与犹太文化,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1、略
【分析】【详解】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市无二价”可知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根据材料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可知经济繁荣,物产丰饶;根据材料一“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可知交通发达。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可以看出是多元开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包括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等途径。【解析】(1)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
(2)特点:多元开放。
途径: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一中“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唤起的强大威力,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球的统治”“‘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对比“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可知,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和运用的不同导致了“误读”“误译”;对比材料二中“(18世纪)英方所要表达的原意”“中方官员翻译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取向不同导致了“误读”“误译”;根据“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等信息,综合材料一、二可知,影响“误读”和“误译”的主要因素还包括时代环境等。【解析】因素:作者立场不同;作者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不同;时代环境的影响等。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第(3)题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解析】(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4、略
【分析】【分析】
(1)
特点:材料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可知;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从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可知,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从材料中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来看,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可知体现的过程多元互动。
(2)
相似之处:从材料内容来看;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如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可从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可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点睛】【解析】(1)特点: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答出任意两个特点,并用相应的材料说明)
(2)相似之处: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答出任意两点)
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影响: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
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影响: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15、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根据材料“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可分析出此次移民主要是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根据材料“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可分析出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根据材料“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可分析出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根据材料“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可分析出此时期的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根据材料“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可分析出大量移民涌向美国,既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有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了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性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解析】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
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此时期的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涌向美国,既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有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了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性治理等一系列问题。16、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指出变化的趋向,另一个是引用资料夹中的资料加以验证;通读资料夹可知,资料贯穿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又可以根据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看法的变化,分为汉武帝以前、汉武帝至唐前期、宋元至清前中期、民国初年及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阶段,分阶段指出趋向并列举资料夹中对应时期的资料序号即可。
(2)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动机、主体(立场或能力)、方法、对象以及外在环境(国内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结合对孔子评价的具体历史信息,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变化:战国至汉初;孔子作为重要思想家受到统治者和儒生的祭祀和礼遇,资料①中《史记》的记载可验证这一点。汉武帝时期至唐前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地位不及周公,资料②⑨可验证这一点。宋元至清前中期,孔子的地位大为提升,专制统治者不断对其加以追封,资料③④⑤可验证这一点。民国初年,孔子遭到批判,但仍作为中华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人物,资料⑥⑦可验证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孔子作为中华文脉的延续者、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名片,资料⑧可验证这一点。
(2)因素:春秋战国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国家建构思想“大一统”和传承中华文化谱系的需要;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孔子的国际形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李大钊等人指出当时中国是苟延残喘的“老大中国”,对少年中国充满期望。结合20世纪早期的时代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进行探索;经济上落后;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可得出,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第二小问,从背景、影响等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简要分析;背景方面,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影响方面,从民族意识、民主革命进程、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少年中国说”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态度都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解析】(1)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2)态度: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解释: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共同之处: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18、略
【分析】【详解】
(1)①: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的任命,第一次出使西域;②:10世纪时,陆上交通受阻,海路渐趋发达对应宋宋朝(北宋也可);③: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
(2)结合所学知识;陆上丝绸之路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可命名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6世纪仍在使用。“张骞凿空西域”的典故便源出于此。这是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大陆通道,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南路由敦煌出阳关西行,沿昆仑山麓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西达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东北一带)、安息(今伊朗)、条氏(今阿拉伯半岛),最后抵达大秦(罗马帝国)。北路由敦煌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跨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大宛、康居(均在今中亚地区),再向西南行与南路汇合。此道沿途多为沙漠和戈壁,由绿洲逐站相连,恰似串串珍珠。全程约7000余公里,其中4000公里位于我国境内,占总长度的二分之一强,A项正确;“草原丝绸之路”开通得比较早,公元5世纪时达到其巅峰。这条路东起蒙古高原,西至哈萨克斯坦丘陵或黑海低地,所经之处多为广袤的草原,其开拓者当为古代马背民族。在位于阿尔泰山麓的古墓中,曾发现了公元5世纪前后产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排除B项;游牧地区丝绸之路即草原丝绸之路,排除C项;中亚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排除D项。故选A项。
(3)侧重: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的不同部分;可以分别称为‘玉石之路’‘香料之路’‘毛皮之路’‘瓷器之路’‘白银之路’等”可知,观点一侧重立足不同空间,根据商路交流之物品进行解释;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依次可分为:使节的时代;朝圣者的时代、商人的时代和传教士的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二侧重立足不同时间,根据商路交流之主体变化进行解释。价值: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作用可得出丝绸之路是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互鉴、传播友谊之路等。
(4)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主导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B项正确;马可•波罗在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在中国游历了17年,马可•波罗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海,首次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排除C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排除D项。故选B项。
(5)根据材料“生产者出售产品缴纳货币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赋税制度是一条鞭法。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C项正确;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排除A项;唐朝中期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
(6)中国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商海中奋力拼搏,赚了钱后买房买地,才能把赚来的钱牢牢锁住,体现了明代经济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D项正确;ABC项与“储藏”体现的经济特点不符,排除。故选D项。
(7)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或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等,加以概括。如:经济:传统丝绸之路纳入全球贸易网络,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渐趋活跃;政府进行赋税改革,缓解财政危机。西方力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政治:殖民者东来;政府逐渐转向闭关自守政策;专制主义制度开始受到挑战。文化:传教士东来,传播宗教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中国文化随商贸交流影响西方等。【解析】(1)①西域;②宋;③郑和。
(2)A
(3)侧重:观点一侧重立足不同空间;根据商路交流之物品进行解释;观点二侧重立足不同时间,根据商路交流之主体变化进行解释。
价值: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互鉴、传播友谊之路等。(任二)
(4)B
(5)C
(6)D
(7)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或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等,加以概括。
【如:经济:传统丝绸之路纳入全球贸易网络,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渐趋活跃;政府进行赋税改革,缓解财政危机。西方力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政治:殖民者东来;政府逐渐转向闭关自守政策;专制主义制度开始受到挑战。文化:传教士东来,传播宗教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中国文化随商贸交流影响西方等。】四、论述题(共4题,共24分)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解析】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20、略
【分析】【详解】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变过程,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说明。可得出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可得出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根据“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可得出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最后总结得出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解析】示例一: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示例二:论题:筷子推动中国文化圈的发展。
阐述:隋唐以来;筷子在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传播到中国边疆的同时,也传播到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筷子文化圈”,其形成的时间和影响范围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圈基本一致。明清以来,筷子取食已经成为与手指取食、刀叉取食并存的世界三大饮食习惯之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物质载体。
综上;筷子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三:论题:筷子推动了民族交融。
阐述:汉唐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动副 课程设计
- 足球课程设计的思路
- 通信原理matlab实验课程设计
- 插齿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 送货上门课程设计
- 邮件收发程序Java课程设计
- 装配式建筑施工课程设计
- 物流会计做账课程设计
- 2025年度工业机器人OEM定制与技术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大型厂房出租及配套设施租赁与管理服务合同3篇
- 细胞库建设与标准制定-洞察分析
- 202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2500题及答案
- DB3309T 98-2023 登步黄金瓜生产技术规程
- DBJ41-T 108-2011 钢丝网架水泥膨胀珍珠岩夹芯板隔墙应用技术规程
- 2025年学长引领的读书会定期活动合同
- 表内乘除法口算l练习题1200道a4打印
- 《EICC培训讲义》课件
- 2025年四川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保证合同条款
-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 豪迈CutRite V9板材优化软件学习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