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0100T 226-2017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_第1页
DB510100T 226-2017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_第2页
DB510100T 226-2017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_第3页
DB510100T 226-2017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_第4页
DB510100T 226-2017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510100/T226—20172017-05-31发布2017-06-01实施DB510100/T226-2017前言 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规划设计 35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66项目建设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设计保证率取值表 DB510100/T226-2017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本标准由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成波、沈鹰、韩庆新、王富全、李浩、曾先富、李昕竺、谢文娟。1DB510100/T226-2017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设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NY525有机肥料NY/T1119土壤监测规程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DB51/T846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DB51/T990小型泵站设计规程DB51/T1860缓坡耕地建设技术规程DB51/1872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高标准农田建设Well-FacilitiedFarmlandConstruction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与培肥、休闲光与生态环境、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化及设施农业用地等工程,包括田间建设工程和配套建设工程。2DB510100/T226-20173.2田间建设工程FieldConstructionProject包括田网工程、渠网工程、路网工程、观光网工程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3.3配套建设工程SupportingConstructionProject3.4的道路,建设标准为路基宽度≥5.5m,路面宽度≥4.5m;连接镇(乡)的道路,建设标准为路基宽度≥6.5m,路面宽度≥5.5m。3.5满足中型田间作业机械及运输机械通行的道路,有效路面宽度2.5-3.5m,一般为硬化结构,路面有效荷载参照4级公路标准。3.6田间操作道FieldOperationRoad满足农业田间生产小型人力机具通行的道路,宽度1.0—1.5m,一般为非硬化结构,多经作物种植区可硬化。3.7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作物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栽培技术改进、种植结构改变和生态环境改善。3.8做到“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良机”配套。3DB510100/T226-20173.9以区(市)县为单位,按照产业类型、地理地貌等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多个项目小区,进行编号。4规划设计包括拟建项目区农户状况、构筑物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关系、水资源状况、农田基本状况、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养殖业情况、机械化水平、农业耕作制度、图件和技术资料。4.1.1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4.1.2构筑物状况包括林盘、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4.1.3土地利用现状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业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等。4.1.4土地权属关系指土地所有权关系和土地使用权关系,耕地使用包括流转经营和农户自主经营两种形式。4.1.5农田基本状况包括农田使用性质、有效灌溉面积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4.1.6水资源状况包括水源分布、水质等级、灌排方式、水工构筑物、降水及径流状况等。4.1.7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调查资料、环境污染情况等。4.1.8农作物种植情况分镇村统计种植业的种类、面积、耕作制度、经济产量情况。4DB510100/T226-20174.1.9养殖业情况4.1.10机械化水平4.1.11耕作制度规划用1:2000以内地形图、施工设计用1:500地形图,其他技术资料。4.2资料分析设区地质地貌、气候、水系、土壤类型与肥力状况、基础设施条件、灌溉渠系4.3实地调查实地开展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土壤质地等调查,全面查清区内水土资源、农业种植结构、土壤障碍因素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子,并充分了解群众意愿与需求。4.4方案编制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初设)方案、工程规划设计图、工程专项初设和工程概(预)算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图主要包4.4.1建设规划编制根据地形、水系、骨干道路、保护性川西林盘、土地权属关系、常年种植模式和农机装备应用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地编制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分区(市)县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区基本情况、建设目标、产业功能分区、田间建设工程、配套建设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建设、农业科技措施、建设进度、资金估算与筹措、效益分析和建设管理。5DB510100/T226-20174.4.2专项工程初设格田、梯田和缓坡耕地平面布置图及拐点坐标表、平均高程设计、土方调配方案图表、田埂和护坡设计。4.4.2.2渠网工程4.4.2.3路网工程4.4.2.4观光网工程以现有骨干道路为基础结合规划道路,通过小环线串联产业功能区、新村点位、保护开发林盘、文化及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或多个闭合回路。包括观光道路总平图,标示标牌、景观植物配置、园林小品构筑、节点景观参考设计图。4.5规划内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使项目区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以平坝区为重点,实现“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信息网、服务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耕地生产能力、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4.5.2田间建设工程规划4.5.2.1平坝区地块编号内耕地连片集中,进行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重点进行格田化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对规划单元内规格不一的田块,通过田埂裁弯取直、挖高填低、小田并大田等措施,调整为水平展布、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田块大小依据地形、土层厚度和耕作制度确定。6DB510100/T226-20174.5.2.2丘陵区地块编号内耕地适度集中,进行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重点进行缓坡耕地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对规划单元内的农田采取降坡、平整和田形调整,水田整理成格田,旱地整理成缓坡梯地,田块大小依据地形、土层厚度和耕作制度确定。4.5.2.3山地区在坡度低于15度,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路网、水利设施和梯田(地)线型及生态护坡建设,重点进行缓坡耕地、生态护坡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建设。对规划单元内的农田,沿等高线采取降坡、土地平整和田形调整,整理成缓坡梯地,田(地)4.5.2.4耕地地力提升建设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重点编制包括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酸化防治等内容的耕地地力提升建设方案。4.5.3配套工程规划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建管结合,配套建设包括信息网、服务网及设施用地网。4.5.3.1信息网完善现有农业信息化体系,包含信息传输结构、各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质量监测系统;整合企业物联网系统和农产品电子商务。4.5.3.2服务网依托现有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整合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机、植保、农资、农村金融等社会化服务网点提升建设。4.5.3.3设施用地网按照国家相关土地使用政策,落实农业产业发展与生产设施建设用地指标。4.5.4农业科技措施重点规划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示范,实行“一建带五改”与“六良配套”,推广农耕农艺配套技术,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强技术培训。5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重点建设“田网”、“渠网”、“路网”,部分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观光网”工程建设。按平坝区、丘陵区和山区制定不同标准。在田型调整作业中采取耕作层表土保护措施,7DB510100/T226-2017在护坡工程中优先推行生态护埂措施。5.1.1田网工程建设包括田形调整、田面平整、田埂砌筑与保护工程。田块大小和形态由地形地貌、耕作制度、排灌效率、机械作业效率、现状构筑物及道路渠系分布等因素确定。5.1.1.1平坝区田网建设以产业道路、干渠和支渠为骨架,按格田化标准调整田型,实现沟端路直、田块规范、田面平整、田埂牢固。集中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单个田块面积适宜大中型机械作业和规模5.1.1.1.1田形调整田块形状选择依次为矩形、梯形或其它方便农业生产的相对规则形状。田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就地取材、保护生态的原则。5.1.1.1.2平整要求田块规格、平整度和耕作层理化指标应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和作物高产稳产要求。遵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就近挖填平衡。稻作淹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3.0cm,纵向坡度<1/1500,横向坡度<1/2000。5.1.1.2丘陵区田网建设以较大的自然台位为基础,以外连道路、农村产业道路、干渠和支渠为骨架,对坡度5度以内、田面高差50cm以下的田块进行调整合并,田面基本平整,田埂高度控制在50cm以内,护坡高度控制在1m以内,基本实现梯田化,便于中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窜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冲田区稻田单个田块面积3亩左右,平整度≤3cm;缓坡梯地台位清晰,坡台地坡度≤6度,基本方正,地埂牢固,根据地质结构确定地埂边坡系数;田块规整度≥5.1.1.2.1田形调整田形调整应尽可能窜点连片,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原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形状选择依次为矩形、梯形或其它方便农业生产的相对规则形状。格田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确定,丘陵区梯田和缓坡耕地根据地形等高线密度确定田面宽度。经田形调整后,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生态的原则,进行田埂砌筑,推行生物埂措施。5.1.1.2.2平整要求田块规格、平整度和耕作层理化指标应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和作物高产稳产要求。要遵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分段求平”的原则,做到运距最短、工效最高、就近挖填平衡。冲田区稻作淹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3.0cm,纵向坡度<1/1500,横向坡度<1/2000;旱作地面和自流灌溉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10cm,纵向坡度<1/500,横向坡8DB510100/T226-2017度<1/800。等高线梯田(地)化,便于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项目区窜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田面宽度6m以上,长度依山势而定,单个田(地)块面积1亩左右;冲田区稻田平整度≤3cm,坡台地坡度≤6度;缓坡梯地台位清晰,护坡牢固,根据不同材料合理确定护坡边坡系数,田块规整度≥60%。平整要求及田形调整参照5.1.1.2。5.1.2渠网工程建设包括水源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渠系工程、泵站工程和其它水工构筑物工程。5.1.2.1总体要求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科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适用。泵站工程其他设施和其它水工构筑物工程使用年限不少于20年。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相关规定和成都市灌区实际,应符合附录A和表1规定。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地面灌溉都江堰、玉溪河灌区以旱为主75-85以水稻为主80-95其他大型和中型灌区以旱作为主70-80以水稻为主75-85小型灌区以旱作为主60-75以水稻为主75-85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5注: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可选用表中较小值。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灌区大型工程不应低于0.50,中型工程不应低于0.60,小型工程不应低于0.7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管道输水灌溉区不应低于0.85。9DB510100/T226-2017渠系水利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5,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5,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5,管道输水应低于0.97。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区不应低于0.95,旱作区不应低于0.9。防洪标准:按工程等级,根据相关规定选取,且不应低于10年一遇标准。排涝标准:各类灌区按10一遇标准设计排涝渠道;种植高效益作物区,经论证后排涝标灌溉水质:符合现行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5.1.2.2水源工程塘堰容量应<10万m³,坝高一般不超过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蓄水池宜建成圆形,容量100-200m³,并预留0.3-0.5m的超高,防护栏设置应满足1.1m安全高度,在醒目位置设安全警示标识。每1hm²耕地配置蓄水池的容量平均应≥450m³。小型蓄水窖(池)容量≥30m³。各蓄集雨水的蓄水工程应配套完备引水沟、沉沙池等附属设施。5.1.2.3高效节水灌溉包括喷灌、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管道输水灌溉等,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滴灌带)组成。以河道或渠道水为水源时,取水口处宜设置进水池和拦污栅;喷灌、微喷灌、滴灌系统以蓄水池为水源时,应重视过滤装置的选择和冲洗流程;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时,首部系统中应增设施肥设备。管道输水灌溉,干管和支管在灌区内的长度宜在90m-150m/hm²;支管间距宜采用50-150m。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单口灌溉面积宜在0.25-0.60hm²,单侧浇灌取小值,双侧浇灌取大值;丘陵区半固定管道灌溉给水栓间距宜为40-60m,每个给水栓控灌面积宜在0.20-0.30hm²。高效节水灌溉应积极推广智能化控制灌溉。5.1.2.4渠网建设工程渠系层级关系: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毛沟、农沟、斗沟、泄洪道或河道。5.1.2.4.1渠网规划设计原则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应统一协调布置。平原采用灌排兼用渠道地区,泄洪、排涝、排渍应统筹考虑,确保能灌能排;重要灌溉渠道、防洪沟渠要统筹规划建设,采取衬护措施,主要排洪沟渠宜采用生态衬护方式;田间丘陵区宜按照灌排分离布置渠系,相对平坦区域,田间灌排渠系形成网状格局。田间灌渠间距宜为150-250m,单位面积灌排渠密度60-120m/hm²。排渠间距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确定;DB510100/T226-2017一般在冲田中间规划建设一条排洪渠,连接至下游河道。项目区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配套率>95%;土地集中种植经营,且集中管理片区宜推广5.1.2.4.2渠道密度平原渠灌区,斗渠长度宜为1000-3000m,间距宜为400-800m;末级固定渠道(农渠)长度宜为400-800m,间距宜为100-200m。单位面积灌排渠密度90-150m/hm²;丘陵渠灌区,斗渠长度宜为1000-3000m,间距宜为400-800m;末级固定渠道(农渠)长度宜为400-800m,间距宜为150-250m,单位面积灌排渠密度60-120m/hm²。5.1.2.4.3渠道断面灌溉渠道横断面形式可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和当地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地采用矩形、梯型或U型断面。5.1.2.4.4渠道防渗灌溉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平原区农渠以上固定渠道防渗率≥60%;丘陵区农渠以上固定渠道防渗率≥70%;提灌区固定渠道全部进行防渗处理。5.1.2.4.5渠道配套灌区应完善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固定渠道的分水、配水、泄水及桥涵等建筑物应配套齐全;末级固定渠道(农渠)以下可设临时灌水渠道,不允许随意在固定输水渠道上开口放水。5.1.2.5泵站工程灌溉泵站宜选用离心泵和潜水泵,选用的水泵(组)应满足设计扬程和设计流量的要求,且加权平均扬程应在水泵的高效区运行;在河流、水库等水位变幅较大的水源取水时,应充分考虑取水建筑物的防洪、稳定、防淤、防冲等要求;高扬程提水泵站应根据灌区地形、灌5.1.2.6其他水工建筑物在河道取水的小型引水建筑物、灌排渠道上的水闸、渡槽、倒虹管、隧洞、暗渠、跌水、陡坡,跨渠的公路桥、机耕桥等建筑物应单独计算设计,并单独出图。5.1.3路网工程建设包括农村产业道路、机械作业道、田间操作道。农村产业道路选线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及农村居民通行需求,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保证线形连续、均衡,行车安全。承担镇(乡)连接功能的承担社区(村)连接功能的农村产业道路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5.5m、路面DB510100/T226-2017有效宽度≥4.5m、路肩宽度≥0.5m。宜采用沥青砼路面。机械作业道满足大中型农机和中型货车通行。路基宽≥3.5m,有效路面宽度≥2.5m,路面高于田面0.3—0.5m,浆砌路基0.3—0.5m,路面横向坡度1%—2%、纵比降≤9%;道路交叉口加铺转角处理,加铺后最小半径≥3.5m。道路结构参照4级公路技术标准,选用泥结石、连砂石、砼、沥青砼等类型路面。机械作业道与田块的适宜位置应设计农机下田通道。平坝区通达度≥0.95,山地丘陵区通达度≥0.7。田间操作道满足人力、小型农机具通行,路基宽度1.0—2.0m,有效路面宽度1.0—1.5m,路面高于田面0.3—0.5m,道路硬化率≥80%。5.1.3.1平坝区路网建设机械作业道和田间生产道路长度≥6km/km²,机械作业道路面宽度≥2.5m,高出田面0.3—0.5m,采用沥青砼路面,与乡、村道路联结成网,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通道,供生产、生活通行的道路宜硬化。田间操作道宽度1.0—2.0m,有效路面宽度1.0—1.5m,与田埂、渠道结合,道路硬化率≥80%。合理布设机耕桥、涵和农机下田等设施,便于耕作。5.1.3.2丘陵、山地区路网建设机械作业道和田间生产道路长度≥4km/km²,机械作业道路面宽度≥2.5m。冲田区高出田面0.3—0.5m,采用沥青砼路面,与乡、村道路联结成网,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通道,便于耕种和农产品运输,供生产、生活通行的道路宜硬化,合理布设农机下田设施;旱地区道路高度不作硬性规定,因地制宜。田间操作道宽1.0—2.0m,有效路面宽度1.0—1.5m,道路5.1.4耕地地力提升建设5.1.4.1地力提升标准土壤培肥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菌渣还田、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和种养循环。通过3年的建设,使土壤肥力提高1个等级以上。5.1.4.2土壤改良5.1.4.2.1土体及耕作层改良对耕作层浅薄的农田,可采用啄石骨、深耕深松或爆破等措施增厚土层,也可利用其他项目剥离下来的表层土壤、老墙土或河、塘淤泥加厚耕作层;对免耕栽培的农田,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水稻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20cm左右,并留犁底层,旱作农田耕作层应达到25cm左右。耕地的土体厚度一般应达到80cm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应>50cm,且土体中无明显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层次。5.1.4.2.2调节土壤pH值除特殊作物外,耕作层土壤pH值以5.5—8.0为宜。土壤酸性过大时候,分次施用石灰,并配足有机肥;碱性过高时,分次施用硫酸铝、硫酸亚铁、硫磺粉、腐殖酸肥等。DB510100/T226-20175.1.4.3土壤培肥有机肥包括农家肥、食用菌菌渣和商品有机肥等。农家肥按22500—30000kg/hm²标准施用,厩肥要经堆制腐熟后才能施用;商品有机肥按3000—4500kg/hm²标准施用。5.1.4.3.2实施秸秆还田稻田生产的秸秆可以直接还田,也可以通过催腐后或堆沤后还田。其他作物的秸秆如油菜秆、麦秆也可直接或易地用于稻田。每年作物秸秆还田量(干重)≥4500kg/hm²,并辅以氮肥施入,调整土壤C/N比。建设区秸秆还田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5.1.4.3.3种植绿肥、豆科作物推广利用冬闲田轮作绿肥,或通过作物间作种植绿肥、豆科作物。5.1.4.3.4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建设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对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连续培肥3年以上。5.1.4.4种养循环以项目区内适度规模化养殖场为核心,按照每出栏3头生猪覆盖粮油作物种植面积1亩、每出栏5头生猪覆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亩测算养殖场养殖规模能够覆盖的种植业面积。养殖场采用干湿分离技术,干粪经腐熟发酵为有机肥用于种植业生产,湿粪水经过沼气发酵后采用管道输送方式将沼液输送到田间用于种植业生产。5.1.5观光网工程建设利用规划建设的道路、沟渠和河流,在项目区内按绿道方式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环线,路基宽2.0—2.5m,硬化路面宽1.5—2.0m,采用彩色沥青砼铺装,采用景观植物构建农业观光网指示带。通过农业生态观光环线串联产业基地、技术服务网、生态河道、景观节点及保留川西林盘。5.2配套建设工程配套建设包括信息网、服务网、设施用地网建设。5.2.1信息网工程建设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建管结合,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监管平台、田间监测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销售物联网系统。5.2.1.1建档管理DB510100/T226-2017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严格档案管理,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覆盖资源,在农业技术服务站设置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及使用信息采集服务器单元,并并入以县为单位的中端信息系统。5.2.1.2耕地质量定位监测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地块编号,每个地块编号内建设2—3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主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土壤肥力、土壤墒情、农作物病虫害等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自动测报。5.2.1.3信息传输系统。田间监测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农业综合服务站——区(市)县农业信息网——成都市农业信息网,双向信息传输。5.2.2服务网工程建设依托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机服务站等现有公益性基础服务机构,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配套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网点,农资服务网点、植保服务网点、农机服务网点。在每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建设一个农机化服务网点,主要配套农机装备停放与维修的建筑物。5.2.3设施农业用地网按照国家相关土地使用政策,落实农业产业发展与生产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包括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5.2.3.1设施农业用地性质占用耕地的应复垦为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设施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业设施兴建之前为耕地的,非农建设单位还应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5.2.3.2合理控制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规模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种植面积500亩以内的,配套设施用地控制在3亩以内;超过上述种植面积规模的,配套设施用地可适当扩大,但最多不得超过10亩。5.2.3.3设施农用地管理按国土资发〔2014〕127号《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第三、第四款执行。DB510100/T226-2017设施用地网中一般农业用地和配套建设用地由项目所在地国土部门核定。5.3农业科技措施农业科技措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配套措施。应重点规划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试验示范,实行“一建带五改”与“六良配套”,推广农耕农艺配套技术,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新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