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逸周书》记载“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根据材料可知()A.诸侯对周王室承担一定义务B.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C.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D.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并承担一定的义务,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原则,排除B项;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并非垂直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民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A.强化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客观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避免了同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天下观念中包括四夷,四夷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华夏族一部分,这一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是一种文化认同,这些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子权威,A项错误;材料中的观念虽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但也不能避免战争,C项错误;不能说通过这一观念就能形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错误。故选B项。3.云梦秦简《田律》《仓律》中记载,地方官需要准确地向朝廷报告其所辖土地的田亩面积、种植情况、庄稼长势以及自然灾害,国家要求官员按时视察农业生产情况,下命令保护山林川泽、禁止随意砍伐捕捞。这表明此时()A.国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B.朝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依然盛行 D.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所述体现秦朝通过地方官员,加强对土地、农业生产、山林川泽的管理,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要求官员报告土地的田亩面积、种植情况、庄稼长势以及自然灾害,体现“重农”,但材料没有“抑商”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国家加强对“土地”“山林川泽”的管理,但看不出归私人还是国家所有。且秦朝已经确立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国家对官员的管理,涉及中央集权,但看不出“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都“度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增加政府赋税收入)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直接导致()A.地方割据局面产生 B.田庄经济逐步形成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答案】B【解析】东汉光武帝“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可以看出豪强地主势力的强大,根据“自此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并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发展容易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正是由于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导致了东汉时期田庄经济的逐渐形成,B项正确;东汉光武帝“度田”并非地方割据产生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无法体现小农经济极度衰退,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与流民问题不断出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说明当时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没有体现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化认同,没有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当时民族关系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6.《唐六典》记载,市令管理市场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物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一做法意在()A.加强对商业活动限制 B.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杜绝商家的恶意竞争 D.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设置令管理市场交易,按照商品质量将物价定位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的交易秩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并非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排除A项;对物价进行规定,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商家的恶意竞争,而是通过市令管理市场,规范交易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7.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8.魏晋时期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 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 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和外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佛教的好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道教的信息,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9.宋哲宗时期,向太后的娘家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给向氏,要求“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被拆迁人家不服,到开封府告状。最后判决:一是“所拓(拆迁)皆民业,不可夺。”二是蔡京“坐罚金二十斤”。这一判决()A.旨在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 B.有效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C.体现宋朝严密的监察体系 D.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蔓延【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开封府在处理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田产纠纷案件中,并未偏袒权贵,秉公执法,有效的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B项正确;材料与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体系,排除C项;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政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11.“婴戏图”是指将儿童玩耍、嬉戏的瞬间动作纳入画面作为装饰题材的纹样,多注重“以象写意”的趣境表达。黄宾虹把宋代画坛的风气归纳为:“一人,二婴……”婴戏图在宋代瓷器上也十分多见。婴戏图在宋代迅速发展体现了()A.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宋人对人性的真与美的追求C.宋代瓷器工艺臻至完善 D.宋人绘画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婴戏图在瓷器上多见,而瓷器在宋代是作为商品存在的,可知婴戏图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C项“臻至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丞相胡惟庸等谋逆”可知,朱元璋口谕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信,①错误;《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说法不一定可信,②错误;材料反映出胡惟庸擅权专政、贪赃枉法、诬陷忠良等信息,说明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③正确;材料反映出明初胡惟庸案的历史叙述存在多种说法,说明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明太祖诛杀胡惟庸的原因,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3.“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A.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C.对外开放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时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排除B项;这一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这时是清顺治年间,不属于这一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4.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英国希望借此打开中国的市场 B.英使要求的经济动因源于工业革命C.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和工业品 D.乾隆帝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嘎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一系列的通商请求,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急需广阔的市场,因此英国希望借此打开中国的市场。同时,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体现了乾隆帝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材料未体现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和工业品,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5.对图中四次人口高峰出现的原因,解读合理的是A.甲: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乙:曲辕型的发明和使用C.丙: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丁: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第四人口高峰是在1700左右,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因此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D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A排除;曲辕犁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B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C排除。故选D。16.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据此可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有多条 B.药用价值高促进中医大发展C.明朝政府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D.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说明玉米通过多路径传入中国,有不同的名称,且在各地的种植已经比较广泛,A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玉米有药用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玉米种植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大门被打开,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此时是明朝晚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高者必然要同化、融合低者,这是一条“历史的永恒规律”。但是,我们一接触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实际,就会感到这条“规律”不能完全概括、解释民族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它只能说明中外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面。可是,习惯于在已有的理论格局中因袭的人,却抱着这条规律不放,这就势必在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忽视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统治阶层多为汉化浅而胡化深的集团,他们较南朝的统治阶层较少浮华虚诞,遗落世务,轻视妇女;而重视武事,讲究实际,重视寒门人才。陈寅恪说:李唐王朝“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些才是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关键。——摘编自古非《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思考》材料二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1)概括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答案】(1)观点:少数民族“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向,同时中原地区的“胡化”也是民族交融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融,这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对门阀制度的冲击与破坏,对中原地区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隋唐皇室与少数民族血统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官员在隋唐统治阶层中占很大比重。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文教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民族交融中,文化、文明较高的民族的事物不一定全是先进的,就其文化传统而言,也有落后腐朽的东西,如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明代空疏的理学思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义: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可拟定论点为:少数民族“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向,同时中原地区的“胡化”也是民族交融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关于阐释可从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融合、对当时汉族政权的冲击、对隋唐王朝的影响及辩证看待的角度少数民族入侵这一史实等方面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及推动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范缜(约450—515)认为“形”(形体)“神”(精神)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归于消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形质神用”的论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还对“质”和“用”给予了论证,提出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精神作用只是活人的特有属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类:“知”(感知觉)和“虑”(思维);并指出二者的差别,“浅则为知,深则为虑”。范缜强调物体的变化有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范缜主张人们应秉承天性,行自我修养,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其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摘编自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范缜思想的核心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缜创作《神灭论》的历史背景。【答案】(1)主张: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可分割,而是有机统一于人体的;强调“形质神用”,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感知觉、思维两个阶段;事物的变化是逐渐的,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回答其中三点即可)(2)背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佛教盛行;佛教教义(出世)与儒家思想(入世)的冲突;佛教势力的扩张激发人们的反佛意识;范缜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回答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形神不二”可分析出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可分割,而是有机统一于人体的;根据材料“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可分析出强调“形质神用”,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感知觉、思维两个阶段;根据材料“物体的变化有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可分析出事物的变化是逐渐的,有其内在规律性;根据材料“人们应秉承天性,行自我修养,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可分析出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背景: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分析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佛教盛行;结合佛道思想可分析出佛教教义(出世)与儒家思想(入世)的冲突;结合佛教的盛行可分析出佛教势力的扩张激发人们的反佛意识;根据材料“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可分析出范缜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辽朝建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辽太宗在位时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随着具备各项技艺的中原人户大量迁居辽境,辽朝诸种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胡峤记载辽上京:“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辽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辽圣宗衣汉服接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宋使苏辙见到燕京汉人“衣服渐变存语言”“左衽今已半”。——摘编自刘璐、张宏利《辽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材料二清朝边疆治理采取“因俗治边”的政策,是在充分尊重、认可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与控制。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就对西北少数民族公开宣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并设立机构处理少数民族的日常事务。在西宁地区,清朝设立专门办事大臣,掌管青海、硕特、辉特等部的军政大权,同时节制西宁的文武官员。在新疆地区,废除伯克官职的世袭制度,而由清政府直接任免,并制定官员品级,颁发官级印记。通过各城的大臣对各地区民政事务进行监督,对伯克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据此决定伯克的升迁等。——摘编自贾原《清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因俗治边政策研究》材料三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党的民族政策确立、调整和创新发展也始终围绕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心工作,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质。——摘编自狄鸿旭《新中国民族政策“人民中心”特质的历史演进、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民族交往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治边政策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答案】(1)特点:政治上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经济上积极推动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文化上参考汉字创制文字;社会生活上促进契丹与汉族习俗的融合。(2)积极影响:因俗而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设官分职,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强军政管理,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3)认识:尊重各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坚持维护各族人民利益;推动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本题要求根据材料分析问题,首先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四方面考虑。根据材料辽朝建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可得出政治上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辽太宗在位时大力推动农业发展,随着具备各项技艺的中原人户大量迁居辽境,辽朝诸种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可以得出经济上积极推动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耶律阿保机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可以得出文化上参考汉字创制文字;根据材料“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辽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辽圣宗衣汉服接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宋使苏辙见到燕京汉人“衣服渐变存语言”“左衽今已半”,可以得出社会生活上促进契丹与汉族习俗的融合。【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清时期。根据材料清朝边疆治理采取“因俗治边”的政策,推出因俗而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根据材料设立机构处理少数民族的日常事务,推出设官分职,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在西宁地区,清朝设立专门办事大臣,掌管青海、硕特、辉特等部的军政大权,同时节制西宁的文武官员。在新疆地区,废除伯克官职的世袭制度,而由清政府直接任免,并制定官员品级,颁发官级印记,可以推出加强军政管理,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的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质。得出尊重各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坚持维护各族人民利益;根据始终围绕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心工作,可以得出推动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他的只要合理即可。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富民沈秀(又名万三或万三秀)者,颂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朱元璋)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马皇后)谏……乃释秀,戍云南(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全境)。——《明史》材料二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吴时,万三已死,——乾隆十二年《吴江县志》卷五六《旧事》材料三沈万三后代情况表姓名与沈万三关系主要事迹资料来源沈茂、沈旺沈万三儿子洪武初……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为户部员外郎。《吴江县志》沈荣沈万三长子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生于元大德七年(1306)……卒于国朝洪武九年(1376)……得年七十有一。《沈荣甫墓志铭》沈森沈万三孙子生元天历二年(1329)……卒国朝洪武九年……年四十有。《沈茂卿墓志铭》—摘编自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等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有关沈万三的争议点并结合上述三则史料对“争议点”给出自己的观点报说明理由。【答案】争议点:据材料一记载,沈万三是明朝人;而据材料二记载则是元朝人。观点:沈万三是元朝人。理由:1368年,明朝建立,为洪武元年;据沈万三儿孙年龄可以推测出,在明军平定云南时即1382年,沈万三约百岁左右,不可能发配云南;最大可能是野史笔记把沈万三子孙事情附会成了沈万三本人,《明史》的纂修者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解析】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争议点:根据材料“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富民沈秀(又名万三或万三秀)者,颂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朱元璋)怒”可知,据材料一记载,沈万三是明朝人;根据材料“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生于元大德七年(1306)……卒于国朝洪武九年(1376)……得年七十有一”可知,据材料二记载则是元朝人。观点:沈万三是元朝人。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明朝建立,为洪武元年;根据材料“乃释秀,戍云南(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全境)”“生元天历二年(1329)……卒国朝洪武九年”可知,据沈万三儿孙年龄可以推测出,在明军平定云南时即1382年,沈万三约百岁左右,不可能发配云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大可能是野史笔记把沈万三子孙的事情附会成了沈万三本人,《明史》的纂修者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逸周书》记载“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根据材料可知()A.诸侯对周王室承担一定义务B.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C.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D.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并承担一定的义务,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原则,排除B项;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并非垂直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民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A.强化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客观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避免了同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天下观念中包括四夷,四夷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华夏族一部分,这一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是一种文化认同,这些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子权威,A项错误;材料中的观念虽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但也不能避免战争,C项错误;不能说通过这一观念就能形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错误。故选B项。3.云梦秦简《田律》《仓律》中记载,地方官需要准确地向朝廷报告其所辖土地的田亩面积、种植情况、庄稼长势以及自然灾害,国家要求官员按时视察农业生产情况,下命令保护山林川泽、禁止随意砍伐捕捞。这表明此时()A.国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B.朝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依然盛行 D.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所述体现秦朝通过地方官员,加强对土地、农业生产、山林川泽的管理,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要求官员报告土地的田亩面积、种植情况、庄稼长势以及自然灾害,体现“重农”,但材料没有“抑商”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国家加强对“土地”“山林川泽”的管理,但看不出归私人还是国家所有。且秦朝已经确立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国家对官员的管理,涉及中央集权,但看不出“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都“度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增加政府赋税收入)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直接导致()A.地方割据局面产生 B.田庄经济逐步形成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答案】B【解析】东汉光武帝“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可以看出豪强地主势力的强大,根据“自此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并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发展容易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正是由于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导致了东汉时期田庄经济的逐渐形成,B项正确;东汉光武帝“度田”并非地方割据产生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无法体现小农经济极度衰退,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与流民问题不断出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说明当时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后裔,没有体现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化认同,没有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当时民族关系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6.《唐六典》记载,市令管理市场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物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一做法意在()A.加强对商业活动限制 B.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杜绝商家的恶意竞争 D.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设置令管理市场交易,按照商品质量将物价定位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的交易秩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并非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排除A项;对物价进行规定,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商家的恶意竞争,而是通过市令管理市场,规范交易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7.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8.魏晋时期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 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 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和外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佛教的好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道教的信息,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9.宋哲宗时期,向太后的娘家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给向氏,要求“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被拆迁人家不服,到开封府告状。最后判决:一是“所拓(拆迁)皆民业,不可夺。”二是蔡京“坐罚金二十斤”。这一判决()A.旨在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 B.有效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C.体现宋朝严密的监察体系 D.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蔓延【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开封府在处理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田产纠纷案件中,并未偏袒权贵,秉公执法,有效的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B项正确;材料与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体系,排除C项;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政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11.“婴戏图”是指将儿童玩耍、嬉戏的瞬间动作纳入画面作为装饰题材的纹样,多注重“以象写意”的趣境表达。黄宾虹把宋代画坛的风气归纳为:“一人,二婴……”婴戏图在宋代瓷器上也十分多见。婴戏图在宋代迅速发展体现了()A.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宋人对人性的真与美的追求C.宋代瓷器工艺臻至完善 D.宋人绘画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婴戏图在瓷器上多见,而瓷器在宋代是作为商品存在的,可知婴戏图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C项“臻至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丞相胡惟庸等谋逆”可知,朱元璋口谕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信,①错误;《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说法不一定可信,②错误;材料反映出胡惟庸擅权专政、贪赃枉法、诬陷忠良等信息,说明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③正确;材料反映出明初胡惟庸案的历史叙述存在多种说法,说明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明太祖诛杀胡惟庸的原因,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3.“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A.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C.对外开放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时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排除B项;这一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这时是清顺治年间,不属于这一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4.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英国希望借此打开中国的市场 B.英使要求的经济动因源于工业革命C.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和工业品 D.乾隆帝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嘎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一系列的通商请求,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急需广阔的市场,因此英国希望借此打开中国的市场。同时,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体现了乾隆帝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材料未体现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和工业品,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5.对图中四次人口高峰出现的原因,解读合理的是A.甲: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乙:曲辕型的发明和使用C.丙: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丁: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第四人口高峰是在1700左右,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因此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D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A排除;曲辕犁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B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C排除。故选D。16.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据此可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有多条 B.药用价值高促进中医大发展C.明朝政府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D.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说明玉米通过多路径传入中国,有不同的名称,且在各地的种植已经比较广泛,A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玉米有药用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玉米种植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大门被打开,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此时是明朝晚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高者必然要同化、融合低者,这是一条“历史的永恒规律”。但是,我们一接触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实际,就会感到这条“规律”不能完全概括、解释民族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它只能说明中外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面。可是,习惯于在已有的理论格局中因袭的人,却抱着这条规律不放,这就势必在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忽视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统治阶层多为汉化浅而胡化深的集团,他们较南朝的统治阶层较少浮华虚诞,遗落世务,轻视妇女;而重视武事,讲究实际,重视寒门人才。陈寅恪说:李唐王朝“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些才是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关键。——摘编自古非《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思考》材料二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1)概括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答案】(1)观点:少数民族“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向,同时中原地区的“胡化”也是民族交融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融,这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对门阀制度的冲击与破坏,对中原地区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隋唐皇室与少数民族血统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官员在隋唐统治阶层中占很大比重。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文教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民族交融中,文化、文明较高的民族的事物不一定全是先进的,就其文化传统而言,也有落后腐朽的东西,如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明代空疏的理学思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义: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可拟定论点为:少数民族“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向,同时中原地区的“胡化”也是民族交融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发展也产生了重大作用。关于阐释可从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融合、对当时汉族政权的冲击、对隋唐王朝的影响及辩证看待的角度少数民族入侵这一史实等方面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及推动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范缜(约450—515)认为“形”(形体)“神”(精神)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归于消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形质神用”的论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还对“质”和“用”给予了论证,提出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精神作用只是活人的特有属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类:“知”(感知觉)和“虑”(思维);并指出二者的差别,“浅则为知,深则为虑”。范缜强调物体的变化有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范缜主张人们应秉承天性,行自我修养,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其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摘编自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范缜思想的核心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缜创作《神灭论》的历史背景。【答案】(1)主张: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可分割,而是有机统一于人体的;强调“形质神用”,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感知觉、思维两个阶段;事物的变化是逐渐的,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回答其中三点即可)(2)背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佛教盛行;佛教教义(出世)与儒家思想(入世)的冲突;佛教势力的扩张激发人们的反佛意识;范缜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回答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形神不二”可分析出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可分割,而是有机统一于人体的;根据材料“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可分析出强调“形质神用”,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感知觉、思维两个阶段;根据材料“物体的变化有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可分析出事物的变化是逐渐的,有其内在规律性;根据材料“人们应秉承天性,行自我修养,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可分析出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背景: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分析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佛教盛行;结合佛道思想可分析出佛教教义(出世)与儒家思想(入世)的冲突;结合佛教的盛行可分析出佛教势力的扩张激发人们的反佛意识;根据材料“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可分析出范缜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辽朝建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辽太宗在位时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随着具备各项技艺的中原人户大量迁居辽境,辽朝诸种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胡峤记载辽上京:“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辽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辽圣宗衣汉服接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宋使苏辙见到燕京汉人“衣服渐变存语言”“左衽今已半”。——摘编自刘璐、张宏利《辽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材料二清朝边疆治理采取“因俗治边”的政策,是在充分尊重、认可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与控制。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就对西北少数民族公开宣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并设立机构处理少数民族的日常事务。在西宁地区,清朝设立专门办事大臣,掌管青海、硕特、辉特等部的军政大权,同时节制西宁的文武官员。在新疆地区,废除伯克官职的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桥架搭建项目2024承包协议版B版
- 专业级电缆采购协议样本(2024年定制版)
- 2025厂房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专业版)4篇
- 专属2024委托经营管理协议样本版B版
- 2025年度茶叶品牌独家代理合作协议书4篇
- 2025年度绿色建筑项目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数据中心场地及设备租赁协议4篇
- 2025年度环保材料销售合同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4篇
- 2025年厂区配电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打桩工程劳务分包协议2篇
- 建筑公司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6篇)
- 2023年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硫酸装置试生产方案
- 国家重点专科临床护理专业评选标准
- DB11T 1944-2021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要目概览
- 好听简单的钢琴谱
- 技术咨询合同书(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监制)
- 《中外资产评估准则》课件第5章 美国评估准则
- 《轴系结构设计》ppt课件
- 应用化学专业英语unit.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