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1年,山西祁县(战国时属赵国)出土了数十公斤货币,种类达29种之多。其中能确定为赵国货币的有5种,另有韩国货币7种、魏国货币6种、燕国货币2种,还有9种难以确定国别。这反映了当时()A.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北方统一市场的形成C.赵国国家实力的强大 D.国家统一趋势的初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山西祁县(战国时属赵国)出土了数十公斤货币,种类达29种之多。其中能确定为赵国货币的有5种,另有韩国货币7种、魏国货币6种、燕国货币2种,还有9种难以确定国别。”,说明当时赵国与韩国、魏国、燕国之间存在商贸往来,客观上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赵国出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体现不出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国家统一趋势的初显等,排除BD项;赵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没有对比,体现不出赵国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否,排除C项。故选A项。2.东汉学者王延寿指出“图画天地,品类群生……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据此可知,其认为图画的主要功能为()A.告诫统治阶级注重民生社稷 B.进行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秩序C.加强君主专制警惕外戚干政 D.传播等级观念确立儒家独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衣裳有殊……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图画要从道德层面进行训诫规范,通过图画使人们认识到尊重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目的,B项正确。题干主旨是通过图画从道德层面来训诫人们,而不是告诫统治者,也不是要警惕外戚干政,排除A项、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独尊地位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A.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 B.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C.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及所学可知,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中华文明在动荡时期仍能保持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承续与创新,这些都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项正确;士族专权局面主要发生于东晋,且“多沿晋代旧制”明显不利于打破士族专权,排除A项;“政权内部凝聚力的持续增强”与史实明显不符,北魏孝文帝实行全面的汉化,遇到拓跋内部的阻碍,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北魏最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据史书记载,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与此同时,又于中书门下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正厅之后,“分曹以主重务”。这些变化()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权力B.反映了三省分工体制的完善C.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D.促进了六部职能进一步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分曹以主重务”及所学可知,政事堂为宰相议事的地方,这种集体议政、集体负责的形式,不仅便利了三省长官之间的沟通,便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吏房、枢机房等五房的设立也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不出君主权力的加强与削弱,排除A项;政事堂仅仅作为三省长官的议政之所,改为中书门下之后设立了官署机构,兼具行政、决策权,体现了三省的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吏房、枢机房等与六部无关,不能体现其职能的细化,排除D项。故选C项。5.据考证,在唐代以前,中国农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写黄河流域中下游旱地农业生产知识的,而唐至宋元时期则出现了不少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的各类农书。据此可知,这类农书的发行()A.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实现B.折射了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C.彰显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D.体现了南方开发程度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至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空信息及“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等可知,唐至宋元时期,南方开发的空间范围扩大,同时反映南方农业生产知识的农书本身也是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及南方开发程度加深的产物,D项正确;唐为大一统王朝,而宋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代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农学水平高低的对比,因此体现不出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6.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开始对地方权力机关进行调整。行省一般不设平章,而以左、右丞为最高长官,规制已在降低;此外,各省另有中央大都督府、中央御史台的地方派出机构“都督府”和“提刑按察使司”。这一调整()A.旨在废除行省制度 B.影响后世政治走向C.扩大了地方的权力 D.导致行政区划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调整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使地方形成了与中央三大府相对应的地方三大权力机关,这为明清时期地方新的权力结构定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构成的“三司”)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政治走向,B项正确;明初依然沿用了行省制度,排除A项;地方权力并无变化,只是设立机构对地方权力进行了分割,排除C项;这三个机构及之后的“三司”的设立只是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与行政区划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清代,康熙从传教士那里学习了天文历法,转头就当着汉人知识分子的面,证明《尧典》之类的古籍是错误的;但他又撰写过一篇《三角形推算法论》,宣称西方历法起源于中国。康熙的这些做法()A.彰显近代科学意识 B.首倡西学中源观点C.旨在维护传统文化 D.具有鲜明政治目的【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的这些做法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消灭汉人知识分子在“学问”方面对满洲所拥有的心理优势,从而达到折服汉人知识分子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文明起源于中国”之说来打击传教士,彰显天朝上国的优越感,D项正确;近代科学是指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康熙是否首先提出西学中源的观点,排除B项;据材料“证明《尧典》之类的古籍是错误的”可知,其目的主要在于政治,而不是维护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8.清前期,政府在财政方面实行奏销制度,即国家的一切财务收支都必须按照定例上报皇上,只有经过户部的审核,才准予报销。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缘于鸦片战争对财政制度的冲击C.说明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危机D.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据材料可知,清前期,政府在财政方面实行奏销制度,即国家的一切财务收支都必须按照定例上报皇上,只有经过户部的审核,才准予报销。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这一现象说明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危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没有涉及列强对华侵略,不能体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不经过中央“户部”的审核,不能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对财政制度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反映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不经过中央“户部”的审核,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9.据统计,1850—1899年,我国翻译的社会科学、哲学艺术类外国著作的比例分别为8%和3.5%,1902—1904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5.5%和11.3%。这表明()A.废除科举制促进了近代教育迅猛发展B.甲午战败促使洋务运动目标发生改变C.民族危机使国人对西学认识不断深入D.政治改革导致科学救国思潮渐趋沉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0—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02年至1904年间,我国翻译的外国著作中社会科学类的比例上升明显,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这时期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人们对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科学方面关注和学习加强,企图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这有利于促进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入,C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学类外国著作比重的变化情况,得不出政治改革导致科学救国思潮渐趋沉寂的结论,且材料未提及政治改革和科学救国之间的冲突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对1895年至1914年间开设于中国的47家外国工业厂矿企业的经营数据统计后发现,这些企业的账面利润率平均达14.14%,有的高达30%-40%,而同时期开设于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境内的工业企业利润率不足10%。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解释了资本输出的经济动因C.折射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 D.缘于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至1914年中外。统计数据显示,外国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利润之高,远远超过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工业利润,这就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经济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商品生产利润停滞不前,国内资本过剩,为更好地利用和抢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在中国的外国工业企业利润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开设的工业企业利润作对比,利润高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且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材料主要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快的原因,排除C项;通商口岸的开放对外国商品输入产生影响,与材料中的资本输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1924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的国民运动里,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加入是最有力的动力”。这一观点()A.体现了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 B.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C.推动了国共合作决议的出台 D.有利于北伐战争的兴起【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发动的。中共中央强调农民群众在国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动力。农民的支持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D项正确;1924年5月,中共中央的这一指示强调了农民群众在国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此时尚未明确提出将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这一转移主要体现在1927年之后的井冈山时期),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时期。1924年时,尚未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而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是在5月召开的,时间上是在国共合作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画家李桦在1935年创作的木刻版画。画中被捆绑在木桩上的青年壮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不抵抗政策的消极影响 B.激发国人抗日救亡的意识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批判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象征中国的青年尽管被绑在木桩上,但仍不屈服被奴役命运,尽力捡起匕首,努力嘶吼,有力的线条刻画出民族危亡的困境与国人抗争的决绝,从而形象地去呼唤同胞们融入抗日救亡的浪潮之中,故选B项。图片主题是《怒吼吧,中国》呼吁国民抵抗,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倡导,材料强调主题是号召国人抗日救亡,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命运抗争,不是国民党的内政,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内容节选自民国时期《新华日报》。据此判断,图中“毛泽东同志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包括()A.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B.美国侵略者……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C.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D.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毛泽东同志昨抵渝商讨团结建国大计”及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谈话发表于重庆谈判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D项正确;“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出自抗战时期的《论联合政府》,排除A项;“美国侵略者……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出自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且重庆谈判期间也不会有如此讲话,排除B项;“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出自抗战时期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为1952年12月18日我国与锡兰(即斯里兰卡)政府达成的某贸易协定内容。据此可知,该协定的执行()第一款自本协定经双方政府批准之日开始,在五年之时期内,锡兰政府同意卖出、中国政府同意买入锡兰胶片(橡胶)输往中国,每年计伍万公吨。第二款自本协定经双方政府批准之日开始,在五年之时期内,中国政府同意卖出、锡兰政府同意买入中国大米输往锡兰,每年计贰拾柒万公吨。A.得益于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农业商品化的需要C.利于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丰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中国政府同意买入锡兰胶片(橡胶)输往中国”“中国政府同意卖出、锡兰政府同意买入中国大米输往锡兰”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中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亟需进口包括橡胶在内的各种物资,该协定的执行利于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C项正确;斯里兰卡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一边倒外交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橡胶换大米属于政府间的行为,与国内农业商品化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时空与本题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80年代,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还基本上是离婚、伤害赔偿和债务“老三样”案件。21世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合同案件、房地产案件、涉外民事纠纷案件、金融纠纷案件、国际商事案件等,数量则越来越多。这些新的民事纠纷案件的解决()A.弥补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 B.折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民事纠纷案件,这些纠纷的解决保护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权利,保障了国家民事流转秩序,使国家经济高速发展,C项正确;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主要包括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垄断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等,材料的主旨与此无关,且弥补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如涉外民事纠纷案件、国际商事案件等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关,排除B项;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等相关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浙东市镇的勃兴材料北宋建立后,浙东沿海地区(越、明、台、温四州)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在此基础上,浙东沿海一带的市镇开始勃兴。据记载,北宋时的越、明、温、台四州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143、9、81个。北宋熙宁十年,浙江地区设有税务的市镇平均年商税额为31794贯,而越州为12082贯,到南宋初年其已增至21652贯。当时,这些地区的酿酒业、造纸业、印刷业、皮革业、制漆业、竹编业、制扇业等都相当发达。北宋时,全国市舶司收入最高额为63万贯;南宋时,到高宗末年,就已达200万贯,这其中明州、温州等无疑占了主要部分。在此背景下,温州不仅寺院“庄严冠于二浙,焚修闻于四方”,而且“士气浸盛”,至南宋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摘编自陈国灿《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等谈谈你对宋代浙东地区市镇勃兴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答案】宋代浙东地区市镇蓬勃兴起,市镇数量急剧增加;市镇工商业发达,各行业得到发展;商税额增长迅速(或经济地位突出);对外贸易发达。宋代浙东地区市镇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较为安定;南宋杭州成为政治中心;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代浙东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交流,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壮大市民阶层队伍,推动社会风气变化;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对外贸易繁荣;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崇儒重教风气盛行等。【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宋代(中国)。首先明确基本思路:从表现、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表现方面,根据材料“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143、9、81个”可得出宋代浙东地区市镇蓬勃兴起,市镇数量急剧增加;根据材料“平均年商税额为3179.4贯,而越州为12082贯,到南宋初年其已增至21652贯”可得出商税额增长迅速(或经济地位突出);根据材料“酿酒业、造纸业、印刷业、皮革业、制漆业、竹编业、制扇业等都相当发达”可得出市镇工商业发达,各行业得到发展;根据材料“舶司收入最高额为63万贯;南宋时,到高宗末年,就已达200万贯”可得出对外贸易发达等信息。原因方面,从政治、经济及地理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根据“北宋建立后”“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可知农业发展;据“南宋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杭州成为政治中心,社会安定,经济重心南移;结合系所学可知,当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影响方面,根据“不仅寺院”“‘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等信息及所学,可从对社会风气、文化教育、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政府收入等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晚清小说中的新中国材料话说“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我心情悒郁,喝闷酒躺下,待好友李友琴女士唤醒,已是宣统四十三年了,世事全非。行至街上,但见……外国巡捕不见了,洋人谦和了”。此时,吴淞口前,炮台林立,外国轮舰不容轻易出入黄浦江。两人进“裁判所”旁听审理诉讼,见中国人控告外国人,被告的外国人所请的,乃是中国律师。又到徐家汇参观“南洋公学”,但见学校规模大致设有二十六个专科,每科招生千人。出得学校门,又参观一所工厂,但见职员均为女子,原来女子参加社会工作已蔚然成风。工厂产品,亦行销世界。与人攀谈,得知西藏早已改为一省;对于女子缠足、吸鸦片和为人作奴诸事,(他们)都有不胜诧异之感。……恰逢中国立宪四十年大庆,又遇世界二十多国会议设立弭兵会……正要迈出门外,“我”被一跤跌醒,时间仍是宣统二年正月初一、“国会依旧没有开”。——摘编自陆士谔《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1910年改良小说社初版)(1)这部小说折射了晚清哪些历史现象?(2)探究晚清时代特征时,你如何看待这部小说的史料价值。【答案】(1)预备立宪筹备(或立宪运动的开展);外国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国家主权遭到破坏;近代教育和近代工业虽有起步,但发展严重不足;男女权利地位不平等;西藏等地出现边疆危机;缠足、吸食鸦片等陋习存在;人们对君主立宪寄予厚望等。(任答5点)(2)这部小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这部小说属于文学作品,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因为本题材料是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畅想,是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反映,故要反着思考,答出真实的社会状况。根据材料“《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国会依旧没有开’”等信息反映了预备立宪的筹备(或立宪运动的开展);据材料“外国巡捕不见了,洋人谦和了”“见中国人控告外国人,被告的外国人所请的,乃是中国律师”“炮台林立,外国轮舰不容轻易出入黄浦江”等信息反映了晚清租界盛行,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据材料“又到徐家汇参观‘南洋公学’”,“但见学校规模大至设有二十六个专科,每科招生千人”“参观一所工厂,但见职员均为女子,原来女子参加社会工作已蔚然成风”等信息反映了近代教育和近代工业的起步,社会风气的改进(或男女平等思想)但传统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等;据材料“与人攀谈,得知西藏早已改为一省”反映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据材料“对于女子缠足、吸鸦片和为人作奴诸事,(他们)都有不胜诧异之感”等信息反映了社会陋习的存在;据材料“宣统四十三年”“1910年改良小说”“国会依旧没有开”等信息反映了部分国人对君主立宪仍寄予厚望。【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史料价值,根据“1910年改良小说社初版”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该小说为晚清特定时代的文学作品,文学反映现实,故有其重要史料价值;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祖国未来的畅想,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劳模精神的演进材料1918年,蔡元培倡导“四民皆工”,第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呐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在《新青年》“劳动纪念号”上进一步将“劳工神圣”这一口号推向新高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劳动竞赛在中央苏区内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厂矿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或送上红榜”。这标志着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劳模群体。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劳动英雄模范的群体精神品格的宣扬,是首次在群众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触及中国最底层劳动群众的敏感神经,引导其自发自觉开展自下而上的思想革命。——摘编自明芳《劳模精神的百年建构与嬗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劳模精神演进”主题,自拟观点,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答案】近代劳模精神的演进体现了劳动价值观的革新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劳模精神经历了从观念萌发到实际践行的重要演进历程。1918年,蔡元培提出“四民皆工”,高呼“劳工神圣”,开始塑造劳动者的神圣地位,呼应了近代社会对平等和劳工权利的追求。1920年,李大钊借《新青年》进一步张扬了这一思想,逐渐唤起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劳动价值的再认识。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劳动竞赛成为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中央苏区积极奖励完成超额任务的群体,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劳模群体。这一群体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也开始引领社会工农关系的改善。陕甘宁边区更是通过宣扬劳动英雄的精神品格,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得劳动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底层劳动者开展积极的思想革命。近代劳模精神演进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劳模精神的逐步演进和发展,并为现代中国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可和尊重奠定了基础。劳模精神的演进不仅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更促进了社会观念的革新,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劳模精神的演进”主题,自拟观点,写一则历史小短文。据材料“第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呐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将‘“劳工神圣’这一口号推向新高潮”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蔡元培提出“四民皆工”,高呼“劳工神圣”,开始塑造劳动者的神圣地位,呼应了近代社会对平等和劳工权利的追求。李大钊借《新青年》进一步张扬了这一思想,逐渐唤起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劳动价值的再认识。据材料“劳动竞赛在中央苏区内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厂矿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劳动竞赛成为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中央苏区积极奖励完成超额任务的群体,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劳模群体。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劳动英雄模范的群体精神品格的宣扬,是首次在群众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触及中国最底层劳动群众的敏感神经,引导其自发自觉开展自下而上的思想革命”及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更是通过宣扬劳动英雄的精神品格,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得劳动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底层劳动者开展积极的思想革命。综合上述信息可概括论点:近代劳模精神的演进体现了劳动价值观的革新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在进行说明时,主要围绕近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及影响角度进行说明。最后联系现实进行升华提高:近代劳模精神演进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劳模精神的逐步演进和发展,并为现代中国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可和尊重奠定了基础。劳模精神的演进不仅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更促进了社会观念的革新,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贸易关系”。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进出口的目标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外开放度较低,进口用于满足工业化生产和升级,贸易功能定位相对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在产品结构上反应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出口商品总额181.2100.0620.9100.02492.1100.015777.5100.0初级产品91.150.3158.925.6254.610.2817.25.2工业制成品90.149.7461.874.42237.589.814962.294.8注:2010年各类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机电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等杂项制品、按原料分类制成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答案】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对外贸易的目标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互通有无,调剂短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进口主要用于调剂余缺和引进国外设备,而出口则用于换取外汇,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这一对外贸易结构体制的建立适应了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日益凸显,出口产品的构成和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贸易额大幅上升,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出口商品向多样化发展,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都符合当时的国情,都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析】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首先分析概括图文材料中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对外贸易的变化,结合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背景,分析说明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的特点。答案可分为两个时期进行阐释,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时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加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工业化建设为重心,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占比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而出现曲折上升的态势。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政策的转变,使我国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占比发生逆转,出口额也迅速增长。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都符合当时的国情,都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1年,山西祁县(战国时属赵国)出土了数十公斤货币,种类达29种之多。其中能确定为赵国货币的有5种,另有韩国货币7种、魏国货币6种、燕国货币2种,还有9种难以确定国别。这反映了当时()A.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北方统一市场的形成C.赵国国家实力的强大 D.国家统一趋势的初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山西祁县(战国时属赵国)出土了数十公斤货币,种类达29种之多。其中能确定为赵国货币的有5种,另有韩国货币7种、魏国货币6种、燕国货币2种,还有9种难以确定国别。”,说明当时赵国与韩国、魏国、燕国之间存在商贸往来,客观上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赵国出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体现不出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国家统一趋势的初显等,排除BD项;赵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没有对比,体现不出赵国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否,排除C项。故选A项。2.东汉学者王延寿指出“图画天地,品类群生……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据此可知,其认为图画的主要功能为()A.告诫统治阶级注重民生社稷 B.进行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秩序C.加强君主专制警惕外戚干政 D.传播等级观念确立儒家独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衣裳有殊……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图画要从道德层面进行训诫规范,通过图画使人们认识到尊重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目的,B项正确。题干主旨是通过图画从道德层面来训诫人们,而不是告诫统治者,也不是要警惕外戚干政,排除A项、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独尊地位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A.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 B.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C.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及所学可知,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中华文明在动荡时期仍能保持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承续与创新,这些都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项正确;士族专权局面主要发生于东晋,且“多沿晋代旧制”明显不利于打破士族专权,排除A项;“政权内部凝聚力的持续增强”与史实明显不符,北魏孝文帝实行全面的汉化,遇到拓跋内部的阻碍,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北魏最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据史书记载,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与此同时,又于中书门下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正厅之后,“分曹以主重务”。这些变化()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权力B.反映了三省分工体制的完善C.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D.促进了六部职能进一步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分曹以主重务”及所学可知,政事堂为宰相议事的地方,这种集体议政、集体负责的形式,不仅便利了三省长官之间的沟通,便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吏房、枢机房等五房的设立也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不出君主权力的加强与削弱,排除A项;政事堂仅仅作为三省长官的议政之所,改为中书门下之后设立了官署机构,兼具行政、决策权,体现了三省的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吏房、枢机房等与六部无关,不能体现其职能的细化,排除D项。故选C项。5.据考证,在唐代以前,中国农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写黄河流域中下游旱地农业生产知识的,而唐至宋元时期则出现了不少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的各类农书。据此可知,这类农书的发行()A.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实现B.折射了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C.彰显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D.体现了南方开发程度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至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空信息及“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等可知,唐至宋元时期,南方开发的空间范围扩大,同时反映南方农业生产知识的农书本身也是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及南方开发程度加深的产物,D项正确;唐为大一统王朝,而宋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代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农学水平高低的对比,因此体现不出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6.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开始对地方权力机关进行调整。行省一般不设平章,而以左、右丞为最高长官,规制已在降低;此外,各省另有中央大都督府、中央御史台的地方派出机构“都督府”和“提刑按察使司”。这一调整()A.旨在废除行省制度 B.影响后世政治走向C.扩大了地方的权力 D.导致行政区划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调整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使地方形成了与中央三大府相对应的地方三大权力机关,这为明清时期地方新的权力结构定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构成的“三司”)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政治走向,B项正确;明初依然沿用了行省制度,排除A项;地方权力并无变化,只是设立机构对地方权力进行了分割,排除C项;这三个机构及之后的“三司”的设立只是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与行政区划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清代,康熙从传教士那里学习了天文历法,转头就当着汉人知识分子的面,证明《尧典》之类的古籍是错误的;但他又撰写过一篇《三角形推算法论》,宣称西方历法起源于中国。康熙的这些做法()A.彰显近代科学意识 B.首倡西学中源观点C.旨在维护传统文化 D.具有鲜明政治目的【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的这些做法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消灭汉人知识分子在“学问”方面对满洲所拥有的心理优势,从而达到折服汉人知识分子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文明起源于中国”之说来打击传教士,彰显天朝上国的优越感,D项正确;近代科学是指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康熙是否首先提出西学中源的观点,排除B项;据材料“证明《尧典》之类的古籍是错误的”可知,其目的主要在于政治,而不是维护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8.清前期,政府在财政方面实行奏销制度,即国家的一切财务收支都必须按照定例上报皇上,只有经过户部的审核,才准予报销。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缘于鸦片战争对财政制度的冲击C.说明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危机D.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据材料可知,清前期,政府在财政方面实行奏销制度,即国家的一切财务收支都必须按照定例上报皇上,只有经过户部的审核,才准予报销。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这一现象说明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危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没有涉及列强对华侵略,不能体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不经过中央“户部”的审核,不能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对财政制度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反映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不经过中央“户部”的审核,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9.据统计,1850—1899年,我国翻译的社会科学、哲学艺术类外国著作的比例分别为8%和3.5%,1902—1904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5.5%和11.3%。这表明()A.废除科举制促进了近代教育迅猛发展B.甲午战败促使洋务运动目标发生改变C.民族危机使国人对西学认识不断深入D.政治改革导致科学救国思潮渐趋沉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0—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02年至1904年间,我国翻译的外国著作中社会科学类的比例上升明显,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这时期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人们对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科学方面关注和学习加强,企图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这有利于促进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入,C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学类外国著作比重的变化情况,得不出政治改革导致科学救国思潮渐趋沉寂的结论,且材料未提及政治改革和科学救国之间的冲突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对1895年至1914年间开设于中国的47家外国工业厂矿企业的经营数据统计后发现,这些企业的账面利润率平均达14.14%,有的高达30%-40%,而同时期开设于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境内的工业企业利润率不足10%。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解释了资本输出的经济动因C.折射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 D.缘于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至1914年中外。统计数据显示,外国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利润之高,远远超过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工业利润,这就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经济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商品生产利润停滞不前,国内资本过剩,为更好地利用和抢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在中国的外国工业企业利润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开设的工业企业利润作对比,利润高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且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材料主要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快的原因,排除C项;通商口岸的开放对外国商品输入产生影响,与材料中的资本输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1924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的国民运动里,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加入是最有力的动力”。这一观点()A.体现了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 B.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C.推动了国共合作决议的出台 D.有利于北伐战争的兴起【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发动的。中共中央强调农民群众在国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这实际上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动力。农民的支持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D项正确;1924年5月,中共中央的这一指示强调了农民群众在国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此时尚未明确提出将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这一转移主要体现在1927年之后的井冈山时期),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时期。1924年时,尚未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而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是在5月召开的,时间上是在国共合作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画家李桦在1935年创作的木刻版画。画中被捆绑在木桩上的青年壮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不抵抗政策的消极影响 B.激发国人抗日救亡的意识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批判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象征中国的青年尽管被绑在木桩上,但仍不屈服被奴役命运,尽力捡起匕首,努力嘶吼,有力的线条刻画出民族危亡的困境与国人抗争的决绝,从而形象地去呼唤同胞们融入抗日救亡的浪潮之中,故选B项。图片主题是《怒吼吧,中国》呼吁国民抵抗,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倡导,材料强调主题是号召国人抗日救亡,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命运抗争,不是国民党的内政,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内容节选自民国时期《新华日报》。据此判断,图中“毛泽东同志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包括()A.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B.美国侵略者……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C.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D.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毛泽东同志昨抵渝商讨团结建国大计”及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谈话发表于重庆谈判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D项正确;“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出自抗战时期的《论联合政府》,排除A项;“美国侵略者……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出自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且重庆谈判期间也不会有如此讲话,排除B项;“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出自抗战时期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为1952年12月18日我国与锡兰(即斯里兰卡)政府达成的某贸易协定内容。据此可知,该协定的执行()第一款自本协定经双方政府批准之日开始,在五年之时期内,锡兰政府同意卖出、中国政府同意买入锡兰胶片(橡胶)输往中国,每年计伍万公吨。第二款自本协定经双方政府批准之日开始,在五年之时期内,中国政府同意卖出、锡兰政府同意买入中国大米输往锡兰,每年计贰拾柒万公吨。A.得益于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农业商品化的需要C.利于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丰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中国政府同意买入锡兰胶片(橡胶)输往中国”“中国政府同意卖出、锡兰政府同意买入中国大米输往锡兰”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中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亟需进口包括橡胶在内的各种物资,该协定的执行利于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C项正确;斯里兰卡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一边倒外交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橡胶换大米属于政府间的行为,与国内农业商品化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时空与本题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80年代,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还基本上是离婚、伤害赔偿和债务“老三样”案件。21世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合同案件、房地产案件、涉外民事纠纷案件、金融纠纷案件、国际商事案件等,数量则越来越多。这些新的民事纠纷案件的解决()A.弥补了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 B.折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民事纠纷案件,这些纠纷的解决保护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权利,保障了国家民事流转秩序,使国家经济高速发展,C项正确;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主要包括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垄断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等,材料的主旨与此无关,且弥补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如涉外民事纠纷案件、国际商事案件等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关,排除B项;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等相关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浙东市镇的勃兴材料北宋建立后,浙东沿海地区(越、明、台、温四州)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在此基础上,浙东沿海一带的市镇开始勃兴。据记载,北宋时的越、明、温、台四州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143、9、81个。北宋熙宁十年,浙江地区设有税务的市镇平均年商税额为31794贯,而越州为12082贯,到南宋初年其已增至21652贯。当时,这些地区的酿酒业、造纸业、印刷业、皮革业、制漆业、竹编业、制扇业等都相当发达。北宋时,全国市舶司收入最高额为63万贯;南宋时,到高宗末年,就已达200万贯,这其中明州、温州等无疑占了主要部分。在此背景下,温州不仅寺院“庄严冠于二浙,焚修闻于四方”,而且“士气浸盛”,至南宋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摘编自陈国灿《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等谈谈你对宋代浙东地区市镇勃兴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答案】宋代浙东地区市镇蓬勃兴起,市镇数量急剧增加;市镇工商业发达,各行业得到发展;商税额增长迅速(或经济地位突出);对外贸易发达。宋代浙东地区市镇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较为安定;南宋杭州成为政治中心;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代浙东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交流,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壮大市民阶层队伍,推动社会风气变化;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对外贸易繁荣;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崇儒重教风气盛行等。【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宋代(中国)。首先明确基本思路:从表现、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表现方面,根据材料“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143、9、81个”可得出宋代浙东地区市镇蓬勃兴起,市镇数量急剧增加;根据材料“平均年商税额为3179.4贯,而越州为12082贯,到南宋初年其已增至21652贯”可得出商税额增长迅速(或经济地位突出);根据材料“酿酒业、造纸业、印刷业、皮革业、制漆业、竹编业、制扇业等都相当发达”可得出市镇工商业发达,各行业得到发展;根据材料“舶司收入最高额为63万贯;南宋时,到高宗末年,就已达200万贯”可得出对外贸易发达等信息。原因方面,从政治、经济及地理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根据“北宋建立后”“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可知农业发展;据“南宋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杭州成为政治中心,社会安定,经济重心南移;结合系所学可知,当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影响方面,根据“不仅寺院”“‘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等信息及所学,可从对社会风气、文化教育、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政府收入等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晚清小说中的新中国材料话说“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我心情悒郁,喝闷酒躺下,待好友李友琴女士唤醒,已是宣统四十三年了,世事全非。行至街上,但见……外国巡捕不见了,洋人谦和了”。此时,吴淞口前,炮台林立,外国轮舰不容轻易出入黄浦江。两人进“裁判所”旁听审理诉讼,见中国人控告外国人,被告的外国人所请的,乃是中国律师。又到徐家汇参观“南洋公学”,但见学校规模大致设有二十六个专科,每科招生千人。出得学校门,又参观一所工厂,但见职员均为女子,原来女子参加社会工作已蔚然成风。工厂产品,亦行销世界。与人攀谈,得知西藏早已改为一省;对于女子缠足、吸鸦片和为人作奴诸事,(他们)都有不胜诧异之感。……恰逢中国立宪四十年大庆,又遇世界二十多国会议设立弭兵会……正要迈出门外,“我”被一跤跌醒,时间仍是宣统二年正月初一、“国会依旧没有开”。——摘编自陆士谔《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1910年改良小说社初版)(1)这部小说折射了晚清哪些历史现象?(2)探究晚清时代特征时,你如何看待这部小说的史料价值。【答案】(1)预备立宪筹备(或立宪运动的开展);外国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国家主权遭到破坏;近代教育和近代工业虽有起步,但发展严重不足;男女权利地位不平等;西藏等地出现边疆危机;缠足、吸食鸦片等陋习存在;人们对君主立宪寄予厚望等。(任答5点)(2)这部小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这部小说属于文学作品,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因为本题材料是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畅想,是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反映,故要反着思考,答出真实的社会状况。根据材料“《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国会依旧没有开’”等信息反映了预备立宪的筹备(或立宪运动的开展);据材料“外国巡捕不见了,洋人谦和了”“见中国人控告外国人,被告的外国人所请的,乃是中国律师”“炮台林立,外国轮舰不容轻易出入黄浦江”等信息反映了晚清租界盛行,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据材料“又到徐家汇参观‘南洋公学’”,“但见学校规模大至设有二十六个专科,每科招生千人”“参观一所工厂,但见职员均为女子,原来女子参加社会工作已蔚然成风”等信息反映了近代教育和近代工业的起步,社会风气的改进(或男女平等思想)但传统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等;据材料“与人攀谈,得知西藏早已改为一省”反映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据材料“对于女子缠足、吸鸦片和为人作奴诸事,(他们)都有不胜诧异之感”等信息反映了社会陋习的存在;据材料“宣统四十三年”“1910年改良小说”“国会依旧没有开”等信息反映了部分国人对君主立宪仍寄予厚望。【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史料价值,根据“1910年改良小说社初版”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该小说为晚清特定时代的文学作品,文学反映现实,故有其重要史料价值;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祖国未来的畅想,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劳模精神的演进材料1918年,蔡元培倡导“四民皆工”,第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呐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在《新青年》“劳动纪念号”上进一步将“劳工神圣”这一口号推向新高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劳动竞赛在中央苏区内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厂矿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或送上红榜”。这标志着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劳模群体。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劳动英雄模范的群体精神品格的宣扬,是首次在群众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触及中国最底层劳动群众的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企业股权激励项目执行与改进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投资分期付款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蔬菜种子进口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楼市场拓展与股权激励方案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模具生产项目质量保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家居货款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船舶抵押借款合同范本修订版3篇
- 二零二五年户外活动用安全护栏租赁合同3篇
- 展会布置撤展合同(2篇)
- 2024贸促会签署二零二四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合同12篇
- 分割不动产的协议书(2篇)
- 菏泽2024年山东菏泽市中心血站招聘1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版
-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记账实操-基金管理公司的会计处理分录示例
-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
- 沐足行业严禁黄赌毒承诺书
- 2025年蛇年红色喜庆中国风春节传统节日介绍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山西省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