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考点考试内容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考点87.地理信息系统①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工作过程;②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领域;考点88.地理信息系统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①地理信息系统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考点89.遥感技术①遥感的概念及工作环节;②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考点90.遥感与资源普查①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考点9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概念;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领域;考点92.“3S”技术的选用技术①比较“3S”技术的功能特点和差异;②实际应用中“3S”技术的选用方法;考点93.“3S”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①“3S”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知识清单】1.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2)自然灾害的特点:①自然灾害具有\t"/item/%E8%87%AA%E7%84%B6%E7%81%BE%E5%AE%B3/_blank"广泛性与区域性。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t"/item/%E8%87%AA%E7%84%B6%E7%81%BE%E5%AE%B3/_blank"不确定性。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t"/item/%E8%87%AA%E7%84%B6%E7%81%BE%E5%AE%B3/_blank"周期性和不重复性④自然灾害具有\t"/item/%E8%87%AA%E7%84%B6%E7%81%BE%E5%AE%B3/_blank"联系性。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t"/item/%E8%87%AA%E7%84%B6%E7%81%BE%E5%AE%B3/_blank"严重性。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的分类(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①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风沙等;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等;③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④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等。(4)自然灾害的危害: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③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2.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②成因:洪涝灾害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从气候因素看,降水量大、降水集中的季风气候区易发洪涝灾害。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注地区,排水不畅,常受洪涝威胁。③危害:洪涝灾害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④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订撤离预案、实施防洪保险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2)干旱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②危害:干旱会引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牧业生产,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③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④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华北地区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⑤治理措施:(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修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防治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推广种植耐旱作物;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3)台风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②影响: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与此同时,台风也会给所经过区域带来丰富的淡水资源,有助于缓解旱情。③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建设沿海防风林、防波堤等生物和工程措施。(4)寒潮灾害①概念及分布区域: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冻灾--剧烈降温: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的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雪灾:造成牲畜死亡(白灾);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风灾:大风摧毁建筑设施、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②危害: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③寒潮的利:大雪能缓解旱情;杀死农作物病虫害④防御措施: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作物覆盖、烟熏等)(5)风沙灾害①概念及危害:风沙灾害是指风沙在运动过程中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②防治措施: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设置障蔽、植树种草,设置草方格、石方隔、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3.地质灾害(1)地震①概念及发生区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主要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②衡量指标:震级是指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③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疾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损害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④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2)滑坡①概念及发生区域: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多发区域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尤以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多发。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泥石流①概念及发生区域:由于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多发于山区沟谷中。②成因: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大量水流。③危害:与山洪相伴发生,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4.防灾减灾手段与自救、互救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1)灾害监测: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先期性措施。它通过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2)灾害防御:是指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开展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对灾区群众的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5)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5.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①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②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限制条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③作用: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快速识别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①概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②组成: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③特点: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用性的特点。④应用:为用户提供精密的地理位置坐标、速度和时间。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3)地理信息系统①概念: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②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在防灾减灾的中应用: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6.“3S”技术手段选取的方法(1)“点”与“面”判断GPS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2)“想”与“看”区分RS、GIS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3)关键词判断“3S”技术①RS:“获取”空间信息。②GPS:“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③GIS:“分析”“处理”“查询”“输入”等。【真题再现】(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图为西北太平洋某台风形成初期四幅卫星遥感影像图(图中白色地理事物表示云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台风发生时,常常会带来()A.风暴潮 B.沙尘暴 C.持续高温 D.干旱缺水12.四幅卫星遥感影像图拍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答案】11.A12.D【解析】【11题详解】风暴潮是由热带气旋(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台风发生时常常会带来风暴潮,A符合题意;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排除B;台风会带来降水,缓解高温,排除C;台风会带来降水,缓解旱情,排除D。故选A。【12题详解】读图可知,随着台风的形成,图示地区,云量越来越浓,依次为④①③②。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台风形成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温暖洋面,形成强烈上升气流)②地转偏向力。(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2021年5月21日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云南地震局及时发布电视地震预警,为抗震救灾争取了时间。完成下列小题2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21.地震防灾减灾的正确做法是(
)A.家中常备应急救援包 B.参加地震应急演练C.往教室中间集中避险 D.震后立即跑回家中【答案】20.AD21.AB【分析】20.震源深度8千米,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以及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两部分。故选A、D。21.家中常备应急救援包、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可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A、B正确。地震时如果在室内应在墙体角落等三角地带躲避,减少损失,排除C。震后为预防余震以及更高级别的地震造成伤害,应去开阔地带紧急避难,排除D。故选AB。【点睛】地壳深度陆地更厚,海洋更薄;板块交界处地质活跃,多火山地震。(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图为某现代物流业流程示意图,右图为中国燕郊物流城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22.物流过程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
)A.收集发货人订单 B.为公司提供车队位置信息C.为仓库配货补货 D.为车队送货提供导航服务23.中国燕郊物流城布局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A.临近京津、市场广阔 B.地处城郊,科技发达C.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D.地处城郊,农业发达【答案】22.BD23.AC【分析】2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在物流过程中可以为公司提供车队的位置信息,为车队送货提供导航服务,BD正确;收集发货人订单、为仓库配货补货可能用到GIS系统,不需要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AC错误。故选BD。23.读图分析,中国燕郊物流城临近京津,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AC正确;地处京郊,不具备科技发达的优势,B错误;农业发达与物流城布局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C。【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遥感(RS)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各种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进行识别、清查、监测、评估)灾害监测(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进行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2)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探险旅游、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部门和领域。(3)地理信息系统(GIS),GIS能解决包括地物空间分布及地理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等问题。现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管理、测绘、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市场分析、宏观决策等许多方面。其中城市管理是应用信息系统最早的领域之一。【模拟预测】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能够实现对森林植被生物量、气溶胶分布、叶绿素荧光的高精度定量测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卫星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碳监测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①全球定位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数字地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该卫星可以帮助(
)A.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 B.预测城市空气质量C.监测森林气温状况 D.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答案】1.B2.A【解析】1.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地物的性质,森林植被、气溶胶、叶绿素荧光的反射波普不同,通过遥感卫星可以探测,②正确;遥感获取的地物信息可以提供给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分析,从而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③正确;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强调地物的位置信息,无法识别地物,无法进行碳监测,①错误;数字地球与碳监测无关,④错误。故选B。2.健康的农作物和有一定病虫害的农作物所反射的波普不同,遥感技术可以直接判别,从而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A正确;遥感系统只能直接获取地物信息,无法未来天气变化,D错误;大气不是可以直接利用遥感探测的物质,无法监测森林的气温状况,BC错误。故选A。【点睛】卫星遥感,是指从地面到空间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的总称。可从遥感技术平台获取卫星数据、由遥感仪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2023年3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使用北斗系统的农耕机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沿着“U”字型路线来回在田里翻耕。我国北斗系统是由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导航系统,涵盖了三种轨道类型,如下右图所示(轨道倾角以地球赤道面为参照)。北斗独创的设计,既能实现全球覆盖、全球服务,又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用户提供更高性能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欧美单一轨道(MEO)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
)A.需要卫星个数较少 B.卫星受损几率较低C.建设组网速度最慢 D.功能相对丰富多样4.精准农业中适合使用北斗系统的场景是(
)A.计算成熟的农作物产量 B.通过视频监控作物生长C.自动驾驶农业机械耕作 D.依据天气调整田间管理【答案】3.D4.C【解析】3.根据材料“我国北斗系统是由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导航系统"可知,与欧美单一轨道(MEO)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需要卫星个数较多,排除A;根据材料“北斗独创的设计,既能实现全球覆盖、全球服务,又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用户提供更高性能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可知,北斗系统功能相对丰富多样,建设组网速度最快,D正确,排除C;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卫星受损几率的高低,排除B。故选D。4.根据材料“使用北斗系统的农耕机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沿着“U”字型路线来回在田里翻耕”可知,在精准农业中可以使用北斗系统自动驾驶农业机械耕作,C正确;计算成熟的农作物产量、通过视频监控作物生长、依据天气调整田间管理是北斗系统做不到的,排除ABD。故选C。【点睛】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2022年10月9日,以“太阳磁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为探测目标的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其运行轨道距地面约720km。下图为“夸父一号”卫星。完成下面小题。5.“夸父一号”卫星运行空间的环境特点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 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太阳能电池板可全天候工作 D.大气稀薄,气压低6.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夸父一号”中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GNSS获取太阳风移动路径 B.利用RS对日冕层进行成像观测C.利用GIS监测耀斑的分布情况 D.利用RS进行太阳磁场数据共享【答案】5.D6.B【解析】5.结合材料“运行轨道距地面约720km”可以判断,其高度属于地球大气层中高层大气的范围,此处大气稀薄,气压低,D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以及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都是对流层的特点,AB错误;由于部分时间被地球所遮挡,太阳能电池板不可全天候工作,C错误。故选D。6.GNSS主要用于对地面物体的定位,不可用于对太阳风的路径获取,A错误;该卫星可以利用RS对日冕层进行成像观测,监测耀斑的分布情况,B正确、C错误;太阳磁场数据共享属于数据的处理利用环节,对应的是GIS,D错误。故选B。【点睛】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小题。7.I区域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容易诱发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火山喷发 B.台风 C.洪涝 D.滑坡8.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IV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的原因不包括(
)A.地形崎岖,地势落差大 B.降水多且集中C.地表岩石破碎多松散堆积物 D.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答案】7.C8.D【解析】7.读图可知,I区域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容易诱发洪涝灾害,C正确;火山喷发是岩浆活动引起的,与降水无关,A错误;台风带来降水,不是降水诱发台风,B错误;该地以平原为主,不易出现滑坡灾害,D错误。故选C。8.IV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地表岩石破碎多松散堆积物,D错误符合题意,A、C不合题意;该区域深受季风影响,降水多且集中,B正确不合题意。故选D。【点睛】造成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的地貌易于水流汇集。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下图为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以及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据图判断,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南山区 D.东南沿海10.台风登陆前后,作为中学生应(
)①及时关注台风预警信息
②停止一切活动③不去海滩游泳
④开展户外台风观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9.D10.A【解析】9.阅读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图,台风会影响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西南地区等地,但不能完整概括主要影响区域,ABC错误;据图判断,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D正确。故选D。10.台风登陆前后,作为中学生应该,及时关注台风预警信息,了解台风动向,①正确;台风登录前后,并非停止一切活动,一些户内活动等是可以进行的,②错误;不去海滩游泳,以免发生危险,③正确,开展户外台风观测专业性强,且存在危险,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中国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一月:寒潮,冻害,大雪,暴风雪等;四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北暴雨,洪涝,冰雹;七月:梅雨,长江流的伏旱,洪涝,台风。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的天气过程。下表浙江省永嘉县2021年11月20—23日部分天气要素变化情况。下图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临前给蔬菜穿“保暖内衣”的场景。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日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天气风向与风力20日20℃13℃阴转多云北风微风21日21℃12℃小雨转小到中雨西北风5—6级22日7℃4℃小雨转多云北风3—4级23日12℃4℃晴北风微风(1)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____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____地区。据表推测寒潮到达永嘉具体的时间是11月____日晚。(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完成寒潮的部分灾害链条。①____②____③____(3)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保暖内衣”能保暖的原因。(4)结合材料一,分析寒潮对植被、土壤和空气质量的影响。(5)除覆膜外,列举该区域防御寒潮的农业措施。【答案】(1)中高蒙古、西伯利亚21(2)大风沙尘暴冻害(3)太阳辐射透过薄膜进入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较少透过薄膜,棚内热量散失少;双层薄膜覆盖有效减少膜内外热量交换,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4)对植被:可能使植被产生低温冻害;低温天气可以杀死病虫卵,可减轻植被病虫害,对土壤:寒潮带来的雨雪天气,可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中氮元素含量,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肥料;对空气质量:寒潮带来大风等天气利于污染物扩散。(5)加强寒潮的监测与预报;覆盖稻草;设置温室大棚;燃烧秸秆或熏烟;作物喷水或浇水;培育耐寒品种等。【分析】本题以寒潮为材料,涉及寒潮发生的地区、原因、危害和防御寒潮的农业措施,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寒潮是因为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冷空气发育,更易受寒潮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即为寒潮,结合表格信息可知,21日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12℃,22日最高气温7℃,最低气温4℃,所以寒潮到达永嘉县的时间是11月21日晚。(2)寒潮能带来低温,低温导致冻害,冻害导致交通电力中断,③为冻害;①导致风灾,而寒潮也伴随着大风天气,①为大风;大风导致风灾和②,②导致大气污染,②应为沙尘暴,尤其是春季的强冷空气南下,会引发沙尘暴天气,造成大气污染。(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棚膜为白色,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薄膜进入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温升高,地温升高导致地面辐射增强,棚内空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图中的棚膜有双层结构,双层薄膜有效减少了膜内外的热量交换,使得棚内的热量散失少,棚内温度高,从而有效起到了保温作用。(4)对植被:寒潮产生急剧降温,可能使植被产生低温冻害;寒潮带来的低温天气可以杀死病虫卵,可减轻植被病虫害,对土壤:寒潮带来的雨雪天气,可缓解冬春季节的旱情,增加土壤水分,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很高,可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壤中有机肥料;对空气质量:寒潮带来大风等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招生策划方案
- 钢筋购销合同协议书
- 银行委托支付协议书
- 到诊所兼职执业协议书
- 车间安全保密协议书
- 迪拜钢琴转让协议书
- 高空吊绳安全协议书
- 车位物业代销协议书
- 一方放弃房子权协议书
- 运输公司买卖协议书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的重点知识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监理工程师职业能力测试卷: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试题卷
- 软件开发设计模式试题及答案
- 医生的个人成长经历自传范文
- 带状疱疹知识
- 2025-2030纳米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全媒体运营师运营管理技能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与质量提升研究
- 餐饮企业员工工资标准
-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