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_第1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_第2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_第3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_第4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TOC\o"1-2"\h\u12336第一章概述 3148741.1项目背景 3277901.2质量控制目标 48076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414003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295142.1.1确立质量方针和目标 4164042.1.2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4307082.1.3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与培训 4173552.1.4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监督 5233782.2质量管理流程设计 5254172.2.1设计质量管理流程 5247532.2.2制定质量管理流程文件 5260472.2.3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改进 5264162.3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5224632.3.1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 5295312.3.2建立质量管理部门 5135332.3.3设立质量监督岗位 5242672.3.4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5213332.3.5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59639第三章设计与开发质量控制 6189583.1设计输入审查 6187403.1.1审查目的 629183.1.2审查内容 6142913.1.3审查流程 69413.2设计过程控制 6282033.2.1设计策划 6164483.2.2设计控制措施 6251573.2.3设计评审 732253.3设计输出验证 743253.3.1验证目的 773843.3.2验证内容 716473.3.3验证流程 722921第四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8184444.1生产工艺制定 8160604.2生产设备管理 8263574.3生产过程监控 84256第五章原材料质量控制 958965.1原材料采购管理 9313045.1.1供应商选择 9110265.1.2采购合同签订 939065.1.3采购过程监控 9113895.2原材料检验与试验 9120615.2.1检验标准制定 9126005.2.2检验方法及设备 105495.2.3检验流程及记录 10271565.3原材料储存与保管 10165915.3.1储存环境要求 10299425.3.2储存方式及期限 10173235.3.3保管制度及责任 106527第六章零部件检验与测试 1020146.1检验标准与方法 1031036.1.1检验标准 10298076.1.2检验方法 11293676.2检验设备管理 11202006.2.1设备配置 11325536.2.2设备维护与保养 115416.2.3设备使用管理 11224086.3检验结果分析 11123166.3.1数据收集与整理 112116.3.2数据分析 1242326.3.3持续改进 1226704第七章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 12263547.1质量问题分析 12186987.1.1问题识别 12309667.1.2问题分析 12220207.2质量改进措施 12271617.2.1设计改进 1359027.2.2生产改进 13214387.2.3检验改进 1354917.3持续改进策略 13250097.3.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378897.3.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3164067.3.3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13224797.3.4加强供应商管理 1419899第八章质量风险管理 14260168.1风险识别与评估 14241028.1.1风险识别 14277538.1.2风险评估 14288788.2风险应对策略 15209968.2.1风险预防 15121298.2.2风险减轻 15286048.2.3风险转移 15212598.3风险监控与预警 15294198.3.1风险监控 15207568.3.2预警机制 1527565第九章质量信息管理 16290119.1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 16168999.1.1目的与意义 16177279.1.2收集范围 16197299.1.3收集方法 16278319.1.4整理与分析 16259599.2质量信息分析与应用 16157819.2.1分析目的 16211049.2.2分析方法 17200159.2.3应用 17134379.3质量信息反馈与沟通 1774559.3.1反馈对象 17225369.3.2反馈渠道 17129439.3.3沟通机制 181054第十章质量培训与文化建设 18901310.1质量培训计划与实施 18949310.1.1培训目标 182936810.1.2培训内容 183224810.1.3培训对象 183019110.1.4培训方式 18776010.1.5培训实施 19717910.2质量文化建设 19184110.2.1文化理念 193223310.2.2文化传播 1943810.2.3文化氛围 191974810.2.4文化评价 193130910.3质量意识提升 191859810.3.1提升策略 19397810.3.2提升措施 20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功能、安全及可靠性。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质量意识不强、检测手段不足、过程控制不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项目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方案,以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推动行业健康发展。1.2质量控制目标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质量控制目标:(1)保证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功能、安全及可靠性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2)通过全过程质量控制,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产品合格率。(3)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4)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加强质量培训,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5)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6)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共同提升零部件质量。(7)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实现以上质量控制目标,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2.1.1确立质量方针和目标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中,首先要确立清晰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总纲领。质量方针应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相一致,明确企业对质量的承诺和追求。2.1.2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企业应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文件应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2.1.3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与培训企业应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保证员工熟悉并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同时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质量管理能力。2.1.4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监督企业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同时设立质量监督部门,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2.2质量管理流程设计2.2.1设计质量管理流程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和制造过程,设计合理、高效的质量管理流程。流程应包括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检验测试、售后服务等环节,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2.2.2制定质量管理流程文件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流程文件,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文件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便于员工遵循和执行。2.2.3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改进企业应定期对质量管理流程进行审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通过不断改进,提高质量管理流程的效率和效果。2.3质量管理组织架构2.3.1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企业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决策和领导。质量管理委员会应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各相关部门负责人。2.3.2建立质量管理部门企业应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监督和改进。质量管理部门应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3.3设立质量监督岗位企业应在各相关部门设立质量监督岗位,负责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质量监督岗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2.3.4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企业应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保证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觉、反馈和处理。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应畅通,便于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2.3.5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企业应重视质量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选拔、激励等手段,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形成全员质量意识。第三章设计与开发质量控制3.1设计输入审查3.1.1审查目的设计输入审查的目的是保证设计输入符合产品开发要求、标准及法规要求,为产品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3.1.2审查内容设计输入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功能、功能要求;(2)产品可靠性、安全性要求;(3)产品尺寸、形状、材料等要求;(4)产品工艺、制造要求;(5)产品环保、节能要求;(6)产品相关标准、法规要求。3.1.3审查流程设计输入审查流程如下:(1)设计部门收集并整理设计输入资料;(2)设计部门对设计输入进行初步审查;(3)质量管理部门对设计输入进行复核审查;(4)审查结果反馈给设计部门,设计部门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5)审查合格后,设计输入资料归档保存。3.2设计过程控制3.2.1设计策划设计策划的目的是明确设计目标、制定设计计划、分配设计任务,保证设计过程顺利进行。3.2.2设计控制措施设计过程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明确设计职责,保证设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制定设计计划,合理安排设计进度;(3)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手段,提高设计质量;(4)开展设计评审,及时发觉和纠正设计问题;(5)进行设计验证,保证设计输出符合设计输入要求;(6)实施设计变更控制,保证设计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2.3设计评审设计评审是对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发觉和纠正的重要环节。设计评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2)设计参数的准确性、可靠性;(3)设计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4)产品工艺、制造的可行性;(5)产品功能、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3.3设计输出验证3.3.1验证目的设计输出验证的目的是保证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要求,为产品制造和质量保证提供依据。3.3.2验证内容设计输出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图纸、文件完整性、准确性;(2)产品功能、功能、可靠性、安全性;(3)产品尺寸、形状、材料等符合性;(4)产品工艺、制造可行性;(5)产品环保、节能要求。3.3.3验证流程设计输出验证流程如下:(1)设计部门提交设计输出资料;(2)质量管理部门对设计输出进行验证;(3)验证合格后,发布设计输出文件;(4)对验证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5)验证结果归档保存,为后续产品制造和质量保证提供依据。第四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4.1生产工艺制定生产工艺的制定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制定生产工艺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产品特性及要求,合理选择加工方法、设备、工具和工艺参数。(2)保证生产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3)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充分考虑安全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具体制定生产工艺时,需进行以下步骤:(1)分析产品设计图纸,明确产品结构、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2)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设备、工具和工艺参数。(3)编制生产工艺文件,包括工艺卡片、作业指导书等。(4)对生产工艺进行验证和优化,保证其稳定可靠。4.2生产设备管理生产设备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加强生产设备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们应关注的生产设备管理方面:(1)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生产工艺需求,选择功能稳定、精度高、安全可靠的设备,并进行采购。(2)设备安装与调试: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安装和调试,保证设备达到预定的功能指标。(3)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4)设备监测与故障排除:建立设备监测体系,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排除故障。(5)设备更新与淘汰: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功能及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设备更新与淘汰。4.3生产过程监控生产过程监控是保证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们应关注的生产过程监控方面:(1)生产计划执行监控:保证生产计划按照预定进度顺利进行,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2)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3)生产环境监控: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整齐、安全,对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4)生产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5)质量反馈与改进: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第五章原材料质量控制5.1原材料采购管理5.1.1供应商选择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在原材料采购管理中,供应商的选择。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从供应商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保证选择的供应商具备良好的综合实力。5.1.2采购合同签订在采购合同签订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条款。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质量证明文件,如材质证明、检测报告等。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5.1.3采购过程监控企业应对采购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在采购过程中,企业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核,了解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情况。如发觉供应商存在质量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暂停采购、更换供应商等。5.2原材料检验与试验5.2.1检验标准制定企业应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原材料检验标准。检验标准应涵盖原材料的物理功能、化学成分、尺寸公差等方面,以保证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5.2.2检验方法及设备企业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检验。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功能试验等。同时企业应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如万能试验机、金相显微镜等,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5.2.3检验流程及记录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检验流程,保证原材料在采购、入库、生产等环节均经过检验。检验过程中,检验员应认真填写检验记录,记录检验数据、检验结论等,以便对原材料质量进行追溯。5.3原材料储存与保管5.3.1储存环境要求企业应根据原材料的特性,为其提供适宜的储存环境。如对于易受潮的原材料,应保证库房干燥;对于易氧化的原材料,应避免阳光直射等。同时库房内应保持清洁、整齐,避免原材料受到污染。5.3.2储存方式及期限企业应根据原材料的特性,采用合理的储存方式。如对于大型原材料,应采用货架存放;对于小型原材料,可采用箱子、托盘等存放。同时企业应制定原材料的储存期限,保证原材料在保质期内使用。5.3.3保管制度及责任企业应建立原材料保管制度,明保证管责任。保管员应定期对库房进行检查,保证原材料的安全、完整。如发觉原材料丢失、损坏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企业应定期对保管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保管水平。第六章零部件检验与测试6.1检验标准与方法6.1.1检验标准为保证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本方案依据以下检验标准进行:(1)国家及行业标准:包括GB/T、ISO等国内外标准,保证零部件满足相关法规要求。(2)企业内部标准:根据企业自身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保证零部件满足企业产品质量要求。(3)客户要求:根据客户提供的图纸、技术要求等,对零部件进行检验,保证满足客户需求。6.1.2检验方法(1)尺寸检验:采用卡尺、千分尺、高度尺等测量工具,对零部件尺寸进行精确测量。(2)外观检验:通过目测、放大镜等工具,对零部件表面质量进行评估。(3)功能检验:根据零部件功能要求,采用相应的试验设备和方法,进行功能测试。(4)无损检测:利用超声波、射线等手段,对零部件内部缺陷进行检测。6.2检验设备管理6.2.1设备配置根据检验任务和检验方法,合理配置检验设备,包括测量工具、试验设备、无损检测设备等。6.2.2设备维护与保养为保证检验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以下方面:(1)定期检查设备功能,保证设备工作正常。(2)定期清洁设备,防止灰尘、油污等影响测量结果。(3)定期校准设备,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6.2.3设备使用管理(1)建立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设备使用、操作和维护责任。(2)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方法。(3)定期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6.3检验结果分析6.3.1数据收集与整理对检验结果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记录检验数据,包括测量值、合格与否等。(2)对检验数据进行分类、归档,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6.3.2数据分析根据检验数据,进行以下分析:(1)分析零部件尺寸、外观、功能等方面的合格率,找出质量问题。(2)分析检验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潜在质量风险。(3)对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6.3.3持续改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持续改进:(1)针对质量问题,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调整。(2)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检验技能。(3)完善检验标准和方法,提高检验效果。(4)加强过程控制,减少不合格品产生。第七章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7.1质量问题分析7.1.1问题识别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设计、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为了有效地进行质量改进,首先需要对质量问题进行识别。问题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客户反馈、内部检验及市场反馈,收集产品质量问题信息。(2)分析问题出现的频次、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确定关键质量问题。(3)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设计、工艺、设备、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7.1.2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对已识别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分析方法如下:(1)采用鱼骨图、因果图等工具,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2)结合生产数据、质量记录等,进行定量分析。(3)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7.2质量改进措施7.2.1设计改进针对设计环节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强化设计评审,保证设计方案符合产品质量要求。(2)增加设计验证环节,保证设计可靠性。(3)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7.2.2生产改进针对生产环节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2)强化过程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稳定。(3)提高设备精度,降低不良品率。7.2.3检验改进针对检验环节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检验流程,提高检验效率。(2)引入先进检测设备,提高检测精度。(3)加强检验人员培训,提高检验能力。7.3持续改进策略7.3.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改进工作的持续进行。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明确质量改进方向。(2)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范质量管理流程。(3)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7.3.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以提高企业整体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培训全体员工,提高员工质量意识。(2)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觉问题。(3)实施质量改进项目,持续提高产品质量。7.3.3开展质量改进活动通过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激发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1)设立质量改进小组,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2)定期举办质量改进成果展示,分享改进经验。(3)对优秀质量改进项目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积极性。7.3.4加强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对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产品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供应商质量评价体系,筛选优质供应商。(2)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培训,提高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3)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核,保证供应商质量稳定。第八章质量风险管理8.1风险识别与评估8.1.1风险识别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风险识别是质量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以下途径对潜在的质量风险进行识别:(1)收集并分析历史数据:通过分析历史质量问题和客户反馈,识别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2)内部审计与评价:对生产流程、设备、人员、物料等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发觉潜在的风险因素。(3)供应链分析: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识别供应链中的风险。(4)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保证生产过程符合要求。8.1.2风险评估企业应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定性评估: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2)风险定量评估:通过计算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等指标,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3)风险矩阵:根据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结果,制定风险矩阵,明确风险等级。8.2风险应对策略8.2.1风险预防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质量风险:(1)优化设计: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降低质量风险。(2)加强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各环节质量稳定。(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4)完善设备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稳定。8.2.2风险减轻当风险无法完全预防时,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减轻风险:(1)改进工艺: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2)加强检验:对关键环节和产品进行检验,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3)备用方案:制定备用方案,以应对风险发生时的应急处理。8.2.3风险转移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将风险转移至外部:(1)购买保险:购买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2)与供应商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风险。8.3风险监控与预警8.3.1风险监控企业应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对以下方面进行监控:(1)生产过程: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保证质量稳定。(2)供应商: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供应链质量。(3)客户反馈:及时收集并分析客户反馈,发觉潜在的质量问题。8.3.2预警机制企业应建立预警机制,对以下情况进行预警:(1)质量波动:当产品质量出现波动时,及时发出预警。(2)异常情况: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3)供应商问题:当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质量风险,保证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的质量安全。第九章质量信息管理9.1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9.1.1目的与意义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旨在保证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质量分析与应用提供可靠数据。通过质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及时发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品质量。9.1.2收集范围质量信息的收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2)原材料、辅料、外购件的质量数据;(3)产品质量检验结果;(4)客户反馈的质量问题;(5)相关法规、标准及要求;(6)同行业质量信息。9.1.3收集方法质量信息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产现场的巡查;(2)质量检验报告;(3)客户投诉及反馈;(4)数据库查询;(5)相关文件的查阅。9.1.4整理与分析质量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等;(3)对信息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检索和查询;(4)定期对质量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9.2质量信息分析与应用9.2.1分析目的质量信息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觉产品质量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产品质量。9.2.2分析方法质量信息分析可采用以下方法:(1)统计分析方法:对质量数据进行统计,找出规律和趋势;(2)对比分析方法:将质量数据与标准、同行业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差距;(3)原因分析方法:对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根本原因;(4)改进措施分析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9.2.3应用质量信息分析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1)指导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2)优化产品设计;(3)改进工艺流程;(4)提升产品质量;(5)满足客户需求。9.3质量信息反馈与沟通9.3.1反馈对象质量信息反馈对象包括以下几类:(1)生产部门: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2)设计部门:针对产品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3)采购部门:针对原材料、辅料、外购件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4)销售部门:针对客户反馈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5)管理部门:针对整体质量管理进行反馈。9.3.2反馈渠道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包括以下几种:(1)内部会议: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质量改进会等;(2)报告制度:建立质量报告制度,及时上报质量问题;(3)信息化平台:利用企业内部网络、邮件等手段进行信息传递;(4)外部沟通:与客户、供应商、同行业企业进行质量信息交流。9.3.3沟通机制建立以下沟通机制,保证质量信息反馈的有效性:(1)明确沟通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应明确自己在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