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4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B.主要存在高层大气C.能反射无线电波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2、近年来,日本、新西兰、智利等国多次发生地震,这些国家均位于A.大陆断裂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环太平洋地震带D.东太平洋中脊地震带3、日;地、月三者位置呈一条直线时可能会观测到日食或月食现象。初亏是发生日食(或月食)的开始阶段。下图是太阳系部分天体示意图;甲、乙为不同时刻月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日食和月食的初亏现象分别出现在。

A.太阳东侧月球东侧B.太阳西侧月球东侧C.太阳东侧月球西侧D.太阳西侧月球西侧4、下列有关地球形状与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个正方体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的平均半径是50千米D.地球的赤道周长是1000千米5、图中是某次日全食景观图,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A.都是光球层B.都是色球层C.都是日冕层D.光球层与色球层6、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A.多年平均径流总量B.多年平均降水总量C.多年平均蒸发量D.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7、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A.北海渔场B.秘鲁渔场C.纽芬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8、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的形成与各地所处的________位置和________位置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气候条件有关.

(2)图中自然带H;I、A、B、F、G是沿着________(经或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更替;形成这种分异规律的基础是________,这种分异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而产生的.

(3)图中自然带由B﹣C﹣D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区域分异属于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程度不同,这种分异规律在________纬度地区最明显.9、概念:对地理数据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10、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____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____转移。图中正确的逃生箭头是____

1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____为主,____相结合”。1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我国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___________。13、地心游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讲述了探险家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同克赛和向导汉思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放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目前人们主要靠各种间接手段了解地球内那。材料二1901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材料三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如图为“地展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图中的短波A为____波,地震波为B改____波,不连续面D为____面,不连续面F为____面。

(2)图中地震波波速较快的是____(填字母)被,它能在____中传播。

(3)图中C为____,E为____,H为____,其中G的物质状态为____,原因是____。

(4)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北京B.拉萨C.成都D.上海14、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

(2)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3)A气压形成时;地中海沿岸受_____________(填气压带或者风带名称)控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个月后;图中C盛行_____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____风,此季节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5)图示月份,D地盛行风向为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读“一带一路”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2018年12月5日开始,为了落实国家“绿盾”行动相关要求,切实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旅游。读图是____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

(1)“丝绸之路经济”在我国境内自东向西自然带依次递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____—_____;这种变化体现自然地理环境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珠峰南坡山麓的自然带A是_____;自然带C对应的代码是_____,(①高山针叶林带②高寒荒漠带③高山草甸带)。

(3)珠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_____状况变化很大而形成;此规律同_____的地域规律有些相似。)

(4)珠峰南坡自然带比北坡数目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6、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17、在水的三态中,液态水的数量最大。(_____)A.正确B.错误18、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_____)A.正确B.错误19、太阳活动强烈时,可能会影响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_____)A.正确B.错误20、太阳内部物质经核裂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_____)A.正确B.错误21、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_____)A.正确B.错误22、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取之不尽、稳定、廉价又无污染的特性,己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3、读“台风剖面图”和“台风卫星影像图”;回答问题。

(1)图示台风是一个________(双项选择)。

A.顺时针旋转的大气旋涡B.逆时针旋转的大气旋涡。

C.自四周向中心辐合的大气旋涡D.自中心向四周辐散的大气旋涡。

(2)台风_______(选择填空)。

①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陆地上②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

③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④发生频率最高区域是西北太平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从台风剖面组成的角度;描述台风各区的主要天气现象。

(4)从台风天气现象的角度,分析台风灾害带来的主要影响。24、读马来群岛部分国家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图示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分析印度尼西亚被誉为“地质灾害博物馆”的原因。

(3)分析图示区域太阳能源匮乏的原因。25、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是:A____;E____,H____。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跟图中哪一环节有关____。(填字母)

(3)近地面大气主要热源是____(填字母);图中起保温作用的是____(填字母),起此作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

(4)新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著名谚语,根据上图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____。26、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化学风化是地表岩石和水、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导致的化学分解,它是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其过程会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湿热地区较为明显。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陆地分布状况不同,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有学者认为,11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集中,8.5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发生分裂、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冷,两极冰川向赤道扩展其至形成“雪球”。2.8亿年前陆地的闭合导致海峡关闭,引起洋流流向变化,随之全球变冷南极冰川面积扩大。图甲、乙、丙、丁分别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大陆分布。

(1)与甲时期相比;指出乙时期陆地分布的突出特征。

(2)分析乙时期全球陆地岩石化学风化增强的原因。

(3)试从岩石化学风化的强度变化角度;推测乙时期大陆分裂后“雪球”地球形成过程。

(4)分析丁时期海峡关闭后,南极冰川面积扩大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臭氧的分布及作用。

【详解】

大气中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它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十分有益的。故选A。2、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新西兰、智利等国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3、B【分析】【详解】

日;地、月三者位置呈一条直线时可能会观测到日食或月食现象。初亏是发生日食(或月食)的开始阶段。月球比太阳的视运动走得快;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因此日食的初亏现象出现在太阳西侧,排除A、C;由于月球公转速度比地球公转速度快,月球从西边追上地球本影,月球的东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是月食的开始,因此月食的初亏现象出现在月球东侧,排除D,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月球比太阳的视运动走得快,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由于月球公转速度比地球公转速度快,月球从西边追上地球本影,月球的东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是月食的开始。4、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进行分析解答。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A错误,B正确;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故C错误;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牢记即可。5、D【分析】【详解】

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圆盘;是太阳的光球层。日全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月球遮挡大部分,但不能遮挡住色球层及日冕层,日冕层亮度最低,需要特殊仪器才能观测到,所以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色球层和部分为完全遮挡的光球层,D对,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由内向外,温度越来越高、厚度越来也大、亮度越来越低)。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其数值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之差,A正确,BC错。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欠程度的指标,D错。故选A。7、B【分析】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主要是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交汇处海水搅动强烈,有利于下层营养元素的上泛,为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另一方面有利于冷暖性鱼类的滞留,秘鲁渔场是由于上升带来了丰富的饵料。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8、略

【分析】【详解】

(1)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有关;在各大陆和大洋都形成一系列自然带。由于大陆自然带的形成不仅受纬度的影响,而且受到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的干扰,所以大陆自然带比大洋表层的自然带复杂得多。故自然带的形成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有关。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图中自然带H、I、A、B、F、G是从南到北变化的,所以热量条件在变化,因此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这种分异的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因素也就是纬度因素。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图中自然带由B-C-D的变化,是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在减少,因此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干湿度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不同,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

【点睛】

自然带的三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特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沿纬度更替。

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更替。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沿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

【解析】纬度海陆纬热量太阳辐射干湿度地带水分海洋水汽中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输入处理储存管理查询分析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地势高山坡AC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防防抗救12、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解答时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至到达地面的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界后;再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因此要受到大气削弱作用的影响。

【详解】

太阳辐射能指太阳释放的到达地面的电磁波,因此要受到一个地点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影响,由纬度因素决定;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还要受到海拔和天气的影响;海拔高度影响空气的稀薄程度,天气影响大气成分,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我国四川盆地由于盆地地形,常年多雨多雾,因此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解析】纬度海拔天气四川盆地13、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地心游记》及地震学家的故事为材料设置问题;下设4个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相关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地震波传递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较慢的为横波,依据距离地表深度50千米处为莫霍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处的为古登堡面。故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面。

(2)地震波传递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较慢的为横波,纵波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内为地核,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故图中C为地壳;E为地幔;H为内核;G为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原因是横波不能在该圈层中传播。

(4)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会因为地壳的厚度增加而延长;地壳厚度越大的地方在地球表面表现为海拔越高,ACD都处于平原地区,海拔较低,地壳厚度较薄,因此排除ACD;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壳厚度较大,B正确。故选B。

【点睛】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解析】(1)横波纵波莫霍界面古登堡面。

(2)B固体;液体和气体。

(3)地壳地幔内核液态横波不能在该圈层传播。

(4)B14、略

【分析】【详解】

(1)图中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此图表示的是1月等压线分布图。

(2)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亚洲高压;B阿留申低压。

(3)A气压形成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地中海沿岸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气候特征为温和多雨。

(4)6个月后即北半球的夏季;图中C位于东亚,盛行东南风,D点位于南亚,盛行西南风,此季节我国的天气以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

(5)图示月份,D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其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解析】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盛行西风带温和多雨东南西南高温多雨东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5、略

【分析】【详解】

(1)“丝绸之路经济”在我国境内自东向西经过了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也越来越远,经过的自然带依次递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种变化体现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南坡山麓海拔约1200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B、C、D的排序是由低到高的顺序,它们所代表的自然带的水热状况由好到差,①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按水热状况由好到差的排序是①③②,它与B、C、D一一对应。

(3)由题干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可知;该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热状况的变化。

(4)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山麓位于海拔约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而南坡自然带基带的海拔在2500米以下,南坡山麓的海拔比北坡低,相对高度大;南坡是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较北坡复杂而完整。【解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从沿海向内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山地的垂直水热由赤道向两极南坡山麓的海拔比北坡低,相对高度大;南坡是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6、√【分析】【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潮汐是由天体之间的引力产生的,故钱塘江大潮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点睛】

钱塘江大潮除了受天体引力影响之外,还受到海湾形状的影响,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口状向海洋敞开,向陆地推进的潮水在前进过程中受到海湾约束挤压,水位逐渐升高,从而形成罕见的大涌潮。17、√【分析】【分析】

【详解】

地球上的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等地区,因此此说法正确。

【点睛】18、√【分析】【分析】

【详解】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本题说法正确。

【点睛】19、×【分析】【分析】

【详解】

磁暴现象是因为太阳风扰乱地球磁场形成的;而不是扰乱电离层。太阳风被地球磁场吸附到两极,与大气产生摩擦,发生了极光现象。

【点睛】

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导致磁暴,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20、×【分析】【分析】

【详解】

太阳内部的物质经过核聚变产生大量的能量;而不是核裂变。

【点睛】

太阳核聚变过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过程中释放出能量。21、√【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红色岩层一般是在气候炎热的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所以该说法正确。

【点睛】22、√【分析】【详解】

在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石油和煤作为能源能源使用;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太阳能能量大,清洁;无污染的特点是优质的清洁能源,因此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点睛】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四、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3、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台风剖面图和台风卫星影像图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

【详解】

第(1)题;读图判断台风卫星影像图中台风的特点,突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台风剖面图可知,台风近地面气流自四周向中心辐合,再根据判断风向的方法,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从四周指向中心),再画出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可以判断该大气旋涡为逆时针旋转,正确答案为B;C。

第(2)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台风概念及主要特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台风的源地特点:主要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第(3)题;在读图的基础上,突出考查规范描述天气现象的方法,提升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正确理解试题的要求,基于台风组成的角度描述台风的天气现象。从图上看,台风由三个部分组成(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再分别描述这三个部分的天气现象: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外围大风区风力大;旋涡风雨区降水强烈。

第(4)题,描述台风的主要危害。地理影响(危害)类题都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谁”影响,二是影响“谁”,即两个“谁”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本题考查台风引起的灾害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故本题的做题思维过程需基于台风带来的天气现象(主要是狂风与暴雨两个方面)展开,指向人类活动(人文要素中的人口、聚落、农业等)和地理环境(海岸),突出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如狂风(大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形成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等。【解析】(1)BC

(2)D

(3)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4)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24、略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的分析描述;板块构造学说、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总结即可。该区域为马来群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而位于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更是处于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的咽喉之地,被誉为“海上生命线”。

(2)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印度尼西亚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而该区域又受赤道低气压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印度尼西亚岛屿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故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等,因此该题可从纬度;海拔、天气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加以分析。该区域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大气对流运动旺盛,多阴雨天气,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故而该区域太阳能资源匮乏。

【点睛】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总结如下:

【解析】(1)地处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西部的马六甲海峡处在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的“咽喉之地”;被誉为“海上生命线”。

(2)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活火山和地震,断层发育,多松散碎屑物;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降水强度大,且岛屿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大气对流旺盛,多阴雨天气;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25、略

【分析】【分析】

本题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

(1)根据箭头指向;A代表的是太阳辐射,E代表的是地面辐射,H代表的是大气逆辐射。

(2)多云的白天;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而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3)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对应的是E;地面辐射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对应的是H。

(4)新疆昼夜温差大应该从大陆性和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大陆性强,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多,地面辐射强,导致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微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所以新疆昼夜温差大。

【点睛】【解析】太阳辐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