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的数学教案_第1页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_第2页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_第3页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_第4页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

信心。优秀的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二年级的数学教案,希

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而,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

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

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

旋转现象。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2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

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

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

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

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

位进行选择,这丁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

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

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提图。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

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

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

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

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匣米一一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

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

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

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

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

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

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

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

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

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

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

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

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

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

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3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

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

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

训I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

分桃子一一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一一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

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一一引入一一新课一一练习一

-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

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

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一一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

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

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

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

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

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一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

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消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

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

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

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

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

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

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

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

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

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

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

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

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

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

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

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

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

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

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

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

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

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

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

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

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5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

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

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什么是角?”认识到池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

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

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

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

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牛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

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

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

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一只一一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习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

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

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

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

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

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历练自己。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

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设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

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

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

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

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

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布.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

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

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

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

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R、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

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

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H,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

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

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v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华、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

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

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华、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

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

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中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_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口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

识;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

加减法(二);第六单元混合运算;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九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十单元图形的周长;第十一单元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

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

位数的加减法、两三位乘一位数的乘法及两步的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结合

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

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亳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班41名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

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

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

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

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

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

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木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

分成若干个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

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万以内数的认识,陵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

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

于实现培养学生解次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措施。

(一)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榜样,

使学生学有榜样。

(二)讲练结合,改进教法,坚持读写结合原则,一课一练,一单元一测试。掌

握学生实际情况,补救有效措施。

(三)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四)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努力做到学新、温故和补漏结合。

(五)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六)发挥家长配合祚用,互通情报,有目的的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七)树立学习标兵,以好帮差,在扶好优生的同时,重点培养中等生,辅导好

学困生。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

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一决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

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

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

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妲的身

边,好吗?

1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

招手,表示谢意呢!

2、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

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

一句口诀。)

(2)学生做,教师巡视

(3)汇报订正

3、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乂对乂快。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三九()五八()()八二十四

()五一十()七三十五()七二H--二()十六

3、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xn=i2nxn=i8

□xn=12DXD=18

□X0=120xn=18

□xn=i2nxn=i8

□xn=12DXD=18

□X□二12口乂口二18

4、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

己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

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

“平均数”做出解释。

3.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

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

学生进行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

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比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

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

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

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

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

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板

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

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

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

(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

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师:出示2.求出的“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

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师:看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

个笔筒放几根?

师:谁来说一说,,尔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

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

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

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

笔。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

法来决定胜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

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

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

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

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的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

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

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

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

牛活中学习的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

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扁,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

To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比赛。)

师:这次是哪队扁?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这次男生一共发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

(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情况)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平吗?

生:公平。

生1: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2: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4: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

(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与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

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移多补少;2.计算

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

7个。

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

生:(9+8+5+3+5)4-5=6(个)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是6。

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第二组投进球的总

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4-7=3(个)

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

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

弃的塑料袋数。

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认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

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认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

际的个数。

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

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生:(边演示边叙述)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

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

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

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

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摩米有多长,那2厘米、3犀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

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圈的K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

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3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

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

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

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

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

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

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

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

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

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

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

在不同的方向上。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D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

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

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

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问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

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

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

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

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

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

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

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

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

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

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

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

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

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

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

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

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

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

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儿个

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5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

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儿时儿分,数

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

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

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

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

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H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

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置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

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

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

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

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

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

实。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L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二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

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

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

1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

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

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

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帅: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根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

“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

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

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

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

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

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

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

在左盘,右盘放跌码。

教师(出示祛码):瞧,这些就是祛码。(举起1克的祛码)这是这盒祛码里最轻

的,只有1克。这盒祛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祛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

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怯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祢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

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

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叶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

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

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

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儿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

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木质,以1千克

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帅: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

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

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