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剥削(xuē)勒马(lè)
盐渍(zì)
井陉(xíng)
复辟(bì)
名副其实B.给予(jǐ)座落(zuò)
夯实(hāng)安详(xiáng)寒噤(jìn)残无人道C.包扎(zā)扎实(zhā)
诨名(hún)
寒喧(xuān)
部署(shǔ)相濡以沫D.饲养(sì)鬈发(juǎn)斜睨(nì)
马镫(dèng)
横行(héng)窘态毕露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波及全国。(2)经过努力,武汉疫情扩散得到有效,有效传染数开始直线下降。(3)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4)基层建设者们削山截岭,在极端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不懈,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速度与质量。A.蔓延
遏止
辉映
艰苦 B.漫延
遏制
掩映
坚苦C.蔓延
遏制
掩映
艰苦 D.漫延
遏止
辉映
坚苦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②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熙熙攘攘,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敬礼、握手。③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风靡一时,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④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⑤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⑥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⑦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A.①②⑤⑦ B.③④⑥⑦ C.①④⑥⑦ D.①②③⑤4.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跟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A.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B.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C.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D.日本法西斯推行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二、文言小题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虑而后能得(得到)②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隐忍)
③自矜者不长(夸耀)④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敏)⑤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⑦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家庭)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如果)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概)⑩恶得不禁恶而劝爱(讨厌)⑪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⑫一日克己复礼(一天)A.②④⑤⑧⑩ B.①⑥⑦⑨⑫ C.①③⑤⑥⑪ D.③⑤⑧⑨⑪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③非恶其声而然也
④非不呺然大也B.①复众人之所过
②一日克己复礼③为仁由己
④由是观之C.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②远之事君,迩之事父③若火之始然
④治乱者何独不然D.①若此则天下治
②治之于未乱③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④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是(
)①不贵难得之货
②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⑥其未兆易谋⑦与越人水战
⑧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⑨见贤思齐焉⑩能不龟手一也
⑪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⑫其坚不能自举A.①/②⑫/③⑦/④/⑤⑧/⑥/⑨/⑩/⑪ B.①/②⑨⑫/③⑦/④⑤⑧/⑥/⑩/⑪C.①/②⑨⑫/③⑦⑪/④/⑤⑧/⑥/⑩ D.①/②⑫//③⑦⑪/④⑤⑧/⑥/⑨/⑩8.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其脆易泮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魏王贻我大瓠之种B.①知人者智
②曰余食赘行
③当察乱何自起C.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②故不孝不慈亡
③埏埴以为器D.①我世世为洴澼絖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也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三、语言文字运用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石之瓠》的“瓠”,是葫芦,《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匏”也是葫芦。B.《大学之道》强调“治国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C.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D.《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材料二: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B.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C.《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相互印证。11.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A.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C.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D.《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12.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孙韶字公礼。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初,孙权①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及翊遇害,河驰赴宛陵,责怒览、员,以不能全权,令使奸变得施。二人议曰:“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杨应之。会翊帐下徐元、孙高、傅婴等杀览、员。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疆场远斥候②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自权西征,还都武昌,韶不进见者十馀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权问青、徐诸屯要害,远近人马众寡,魏将帅姓名,尽具识之,有问咸对。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权欢悦曰:“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加领幽州牧、假节。赤乌四年卒。子越嗣,至右将军。越兄楷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越为京下督。楷弟异至领军将军,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天玺元年,征楷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初,永安贼施但等劫皓弟谦,袭建业,或白楷二端不即赴讨者,皓数遣诘楷。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归晋,晋以为车骑将军,封丹杨侯。(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文本二:韶年十七,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闻乱,从椒丘还,引军返吴,夜至京城下营,试攻惊之;兵皆乘城,传檄备警,欢声动地,颇射外人。权使晓谕,乃止。明日见韶,拜承列校尉,统河部曲,自置长吏,一如河旧。(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①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统帅。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上书交好曹操,被汉廷任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②斥候:指侦察兵。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杀河A使人北迎B扬州C刺史刘馥D令住E历阳F以G丹杨H应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翊遇害
及:等到 B.故鲜有负败:很少C.而卒被召
卒:最终 D.拜承列校尉:授予官职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指善于,擅长,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善”意思相同。B.识,知道,了解,与《<论语>十二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的“识”意思相同。C.端,事物的一头,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端”意思相同。D.归,归附,与《论语》十二章“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翊遇害,孙河飞马疾赴宛陵,愤怒地指责妫览、戴员,责备他们未能尽心职守,致使奸邪事变发生,妫览、戴员于是合谋杀死孙河。B.孙权回到建业,孙韶朝见孙权,孙权问及青、徐地方各处军营要害之处,远近人马布置多少,魏军将领姓甚名谁,孙韶全都清楚,有问必答。C.当初永安贼人施但等劫持孙皓弟弟孙谦,袭击建业。有人报告说孙楷首鼠二端不立即发兵征讨,孙皓多次派人谴责孙楷,孙楷常怀恐惧之心。D.孙权听说发生了叛乱,连夜到达京城县扎营,想偷袭孙韶。京城的守兵都登上城墙,喧声动地,频频箭射城外之人,孙权派人告知实情才停止。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2)韶年十七,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夏中杂兴(其六)①陆游遣信邀邻父,随宜具小餐。草燔豚肉美,瓮压酒醅浑。易致商山皓②,难招楚泽魂。嗟予亦衰矣,心事与谁论?[注]①本诗写于嘉定三年,诗人85岁,闲居山阴。②商山皓: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位蛰居商山的隐士,年龄都八十多岁。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请邻父来聚餐却无须精心准备,可见诗人平时不拘礼节,邻里关系和睦。B.从颔联中可以读出酒食虽算不上精致,但一个“美”字写出了知足之感。C.喝酒时诗人想起古代的隐士与投江的屈原,感慨他们全都消逝并被人遗忘。D.诗歌由生活场景切入却不囿于个人情感的书写,对国家时局也有所关注。19.尾联与前面诗句构成强烈反差,表达复杂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七、名篇名句默写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2)《<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两句是:,。(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的典故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八、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千载白鹭鸣庐陵徐剑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今天的庐陵,历史上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地,洒满城郭。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白鹭洲书院”。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着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说,古樟树有三百多年历史,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乘舟、乘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兀立,英姿勃发、鸟纱锦袍的宰相巍然在上,不用猜,一定是文天祥了。崖山一战,南宋水军烟消云散,文天祥成战俘,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朝刑场走去,木枷囚车,壮怀激烈。喝一碗浊酒,向云山外的庐陵投去最后一瞥。恍惚间,他看到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两任丞相江万里一家的结局。元军马蹄在上饶府街衢闾巷响了起来,兵燹映红半座饶州城。江万里伫立石阶上,仰望城郭,仰天惊呼:“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令人长叹。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鹭洲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室,琅琅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青天之下,那锥心之痛的呼号,仍在吉安、在赣南、在江西,在风中回响,一如赣水呜咽,长夜不息。空谷幽兰,君子之爱。百年、千年秋风中,总有一股清馨吹过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吧。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八月桂子红,十苇稻谷黄,好个金庐陵。那天傍晚,在白鹭洲中学,我挥毫书下一对条幅存念:白鹭云霄,春风庐陵。该走了。秋阳正艳,罗霄如血,白鹭洲上,几度夕阳红。风月楼前凭栏近观赣水,书院在,白鹭洲未老,七百年成一梦。青山遮不住,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一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千载白鹭鸣庐陵。(有删改)文本二徐剑感叹,其实“每个人都在淘世相、情感、人生之井”。当下的文学写作,“并不缺技巧、语言,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我们将用什么思想和精神来展现新史诗?文学的最高精神品质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的海拔!(摘自《徐剑访谈录》)[注]古庐陵,隶属吉安。2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两个“风光”含义不同,前者指自然景色,后者指庐陵学子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B.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C.崖山战役失败,作者用“烟消云散”“水沫泡影”等形象化语言旨在表达了对宋亡的惋惜之情。D.刘真、伍若兰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他们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作者。2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B.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的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C.文中画线句子既体现文字整齐之美、文言诗词之妙;又以短句为主,气势酣畅,情感充沛,感人至深。D.“千载白鹭鸣庐陵”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以此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23.文本一在构思上特点突出,请从行文线索方面进行分析。24.文本二主张写作要有“精神的海拔”,请具体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九、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阿德勒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即不在意别人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人认可。也有人对此产生疑问:人是否能强大到即使被人讨厌也无所谓?过于强调自我会不会使人走向自私而变成“真讨厌”?对“被讨厌的勇气”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下你的经历或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B.“座落”的“座”应为“坐”;“残无人道”的“残”应为“惨”。C.“诨名”的“诨”应读“hùn”;“寒喧”的“喧”应为“暄”。D.“鬈发”的“鬈”应读“quán”。故选A。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1)蔓延:更多地用于描述事物的扩展或散布,描述火势、疾病、消息等的扩散。漫延:通常用于描述水或其他液体向四周扩散的情状。“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疾病扩散,应用“蔓延”。(2)遏制:制止;控制,常指过程。遏止:阻止,多指结果。由后面“有效传染数开始直线下降”可知,此处是强调在防治过程中得以控制态势,应用“遏制”。(3)辉映:光辉映照,照耀;映射。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衬托。由“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可知,港督府被绿树丛遮掩,应用“掩映”。(4)坚苦:坚忍,刻苦。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此处是用来修饰“施工条件”,应用“艰苦”。故选C。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句子说会议结果虽被破坏,但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语使用正确。②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句中形容会场上人多热闹的场景,成语使用正确。③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句子中“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是一种持续的、被提倡的理念,不是流行的东西,不符合语境,成语使用错误。④如履薄冰:指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谨慎戒惧。句中用来形容敏锐不合适,成语使用错误。⑤沉疴积弊:指长期遗留的问题。句中指破除陈旧的观念、思想、习惯等,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⑥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句子说疫情警示人类是祸福、利害一致的,并非单纯说关系密切,成语使用错误。⑦衣冠楚楚:形容服装整齐漂亮,常带有讽刺意味。句中形容聂赫留朵夫外表讲究,成语使用正确。正确的是①②⑤⑦故选A。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例句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表强调。B.表特殊含义。C.表特殊含义。D.表特定称谓。故选D。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错误。“得”,处事合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②错误。“隐”,怜悯。句意: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③正确。句意: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久。④错误。“敏”,勤勉。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⑤正确。句意: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⑥正确。句意:我种下的树长大了,结出的果实有五石的容积。⑦错误。“家”,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⑧正确。句意: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⑨正确。句意:一概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⑩错误。“恶”,哪里,怎么。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⑪正确。句意: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⑫错误。“一日”,一旦。句意:一旦克己复礼。综上,③⑤⑥⑧⑨⑪正确。故选D。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①职业。句意: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②实践。句意: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实践这句话。③这样。句意:不是讨厌其声音而这样的。④……的样子。句意:这葫芦不是不大呀。B.①弥补。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②归复。句意:一旦做到了约束自己归复到礼。③听任、任凭。句意: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④从。句意:从这看来。C.①事务。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②侍奉。句意: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③通“燃”,燃烧。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④这样。句意: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D.①安定。句意:像这样那么天下太平了。②治理,处理。句意: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③伤害。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④伤害。句意: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故选D。7.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意动用法,以……贵,可翻译为重视。句意:不重视稀有的财物。②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③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④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⑤使动用法,使……正。句意:想要修好身,就先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⑥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句意:事情尚未显露迹象时易于图谋。⑦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跟越军在水上交战。⑧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来自利。⑨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看到贤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⑩数词作形容词,一样。句意:能够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一样的。⑪名词作状语,在内心。句意: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⑫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①是意动用法;②⑨⑫都是形容词作名词;③⑦⑪都是名词作状语;④是形容词作动词;⑤⑧都是使动用法;⑥是名词作动词;⑩是数词作形容词。故选C。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①“泮”通“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②“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③无通假字。句意: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B.①无通假字。句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②“行”通“形”,形貌。句意:可以说就像吃剩的饭和多长的肉瘤。③“当”通“尝”,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C.①“累”通“蔂”,土筐。句意: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②“亡”通“无”,没有。句意:因此不孝和不慈的现象都不存在了。③无通假字。句意:揉和陶土做成器皿。D.①“絖”通“纩”,丝棉絮。句意: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②“龟”通“皲”,皮肤冻裂。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③“知”通“智”,智慧。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故选D。9.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大学之道》强调‘治国为本’”错。结合所学原文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以修身为本。故选B。10.C11.D12.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考辨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导语】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时的“残荷”和“枯荷”之异。材料一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角度分析,指出黛玉为增强说服力有意改字,与她和宝钗的微妙关系紧密相关。材料二则从版本学和文本分析入手,认为曹雪芹可能有意改字,以符合黛玉的心理特征和当时情境。这些讨论展示了文中文学细节和人物关系复杂性,强调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价值。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B.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间的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C.是说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D.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①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分析,作者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由“‘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分析,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④由“‘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13.ADF14.C15.C16.D17.(1)孙河与孙翊将军疏远,还竟然这样指责我们。若是讨虏将军孙权前来,我们就无法活下去了。(2)孙韶十七岁时,收编孙河的余众,修缮治理京城县,建置瞭望台,修理军械,来防备敌人。【导语】这篇文言文介绍了东吴孙氏家族中孙韶的事迹,尤其是他在治军安民和处理叛乱中的表现。孙韶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善于养士得士卒死力,应对外敌时战无败绩,并详尽掌握敌情。他的出色表现赢得孙权的称赞。此外,文本涉及权力斗争和家族恩怨,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局面。整体上,文章展示了孙韶的才能和智慧以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妫览、戴员)于是杀死孙河,派人北往迎请扬州刺史刘馥,让他出兵镇守历阳,他们率丹杨之众来响应。“遂杀河”为省略的主语“妫览、戴员”的谓语宾语部分,故应在A处断开。“迎”是谓语,“扬州刺史刘馥”是宾语,故在D处断开。“住”是谓语,“历阳”是宾语,故在F处断开。故选ADF。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词语意思的能力。A.正确。句意:等到孙翊遇害。B.正确。句意:故此很少打败仗。C.错误。卒:突然。句意:而现在突然受到征召。D.正确。句意:授予他为承烈校尉。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意思相同,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句意:善于养待士卒。/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B.正确,意思相同,都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句意:孙韶全部都了解。/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C.错误,意思不相同,事物的一头/发端。句意:有人报告说孙楷首鼠二头不立即发兵征讨。/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发端。D.正确,意思不同,归附/称赞。句意:于是带妻小亲兵数百人投奔归附晋国。/天下都称赞你是仁人了。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想偷袭孙韶”错误,原文“试攻惊之”是指“试探进攻想惊吓孙韶”。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吾属”,我们;“无遗”,无法活下去。(2)“缮治”,修缮治理;“楼橹”,瞭望台、高台;“器备”,军械、武器装备。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孙韶,字公礼。他的伯父孙河,字伯海,本姓俞,也是吴郡人。孙策很喜欢他,赐他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后为将军,驻守京城地方。起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盛宪的故交孝廉妫览、戴员逃入山中隐藏起来。孙翊为丹杨太守,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使之前来归附。妫览被任为大都督督兵,戴员为郡丞。等到孙翊遇害,孙河飞马疾赴宛陵,怒责妫览、戴员,说他们未能尽心职守,致使奸邪事变发生。二人私下商议说:“孙河与孙翊将军疏远,还这样指责我们。若是讨虏将军孙权前来,我们就无法活下去了。”于是杀死孙河,派人北往迎请扬州刺史刘馥,让他出兵镇守历阳,他们率丹杨之众来响应。而孙翊的部下徐元、孙高、傅婴等又杀死妫览、戴员。
孙韶任边将几十年,善于养待士卒,兵士们都尽命效力。他常常致力于边界警备,派侦察兵到远方侦察敌情,预先探知敌军动静而相应作好准备,故此很少打败仗。青、徐、汝、沛等地百姓来归附者甚多,淮南屯守在长江边窥伺的敌军都远迁他处,徐、泗、江、淮一带,没有驻兵住人的地方各有几百里地。自从孙权西征,迁都武昌,孙韶没有进见已十几年。孙权回到建业,孙韶才得以朝见。孙权问及青、徐地方各处军营要害之处,远近人马布置多少,魏军将领姓甚名谁,孙韶全部都了解,有问必答。孙韶身长八尺,仪容相貌俊雅。孙权欢欣地说:“我好长时间未见公礼,想不到他那么有长进。”于是加任孙韶兼任幽州牧,假节。赤乌四年(241),孙韶去世。
他的儿子孙越继承爵位,官至右将军。孙越的哥哥孙楷为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替孙越为京下督。孙楷的弟弟孙异官至领军将军,孙奕官至宗正卿,孙恢官至武陵太守。天玺元年(276),朝廷征召孙楷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当初永安贼人施但等劫持孙皓弟弟孙谦,袭击建业。有人报告说孙楷首鼠二头不立即发兵征讨,孙皓多次派人谴责孙楷。孙楷常怀恐惧之心,而现在突然受到征召,于是带妻小亲兵数百人投奔归附晋国,晋国任用孙楷为车骑将军,并封他为丹杨侯。
文本二:
孙韶十七岁时,收集孙河的余众,修缮治理京城县,建置瞭望台,修理军械,以此防备敌人。孙权听说丹杨作乱,从椒丘还军,率军返回吴郡,晚上到达京城城下安营。孙权为了考察孙韶的能力,假装攻城来惊吓他;孙韶的军队全都登城防守,传递号令,戒备森严,呼声动地,箭矢纷纷向外射出。孙权派人说明情况,城上才停止。第二天,孙权接见孙韶,授予他为承烈校尉,统率孙河的部曲,并自行设置官吏,一切照孙河原来那样。18.C19.①宴会上吃肉喝酒,气氛欢快,但想到年岁已老,心情变得沉重;表明诗人闲居山阴却不甘沉寂,仍怀有报国之志。②与邻父对饮,十分热闹(关系和睦);因心事无人理解,又感到无比落寞;表达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难遇知音的痛苦。【导语】陆游《夏中杂兴》通过闲聚邻父、简餐聊酒的日常场景,表现出他晚年的恬淡与知足。然而通过提及古代隐士及屈原,他却流露出对时局的不满与依托无以言表的孤独感,尾联的感慨深刻揭示出诗人心境的复杂性:虽对简朴生活感到自在,但对心中孤独与现实无可奈何。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感慨他们全都消逝并被人遗忘”曲解原意。这两句的大意是“当今像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是很容易邀请过来的,但像屈原一样以身报国的国士却很难见到了”。表达诗人对朝廷苟且偷安、人们安守现状感到不满。“招魂”,原意招回死者的灵魂,这里指重新弘扬屈原以身报国的传统。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①诗前面描绘了一幅闲适的生活画面,邀请邻居共餐,享受美酒佳肴,似乎是安逸的生活写照。但尾联“嗟予亦衰矣”却流露出诗人因年老体衰而感到的孤寂,想到年岁已老仍一事无成,心情变得沉重;表明诗人闲居山阴却不甘沉寂,仍怀有报国之志。②诗歌前面写与邻父对饮,十分热闹,邻里关系和睦;尾联的“心事与谁论”表明诗人因心事无人理解,又感到无比落寞;表达他希望能与人讨论自己关于国家和人生的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慨,但周围无人能够理解或分担。前后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知音难觅的复杂感情。20.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吾止也吾往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雁”“彰”“恣”“谑”。21.A22.B23.(1)以时空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和行踪的推移展开,移步换景,思路清晰;(2)以象征文心、赤心意义的“白鹭”为线索,情感集中,主题突出。24.(1)江万里兴办书院,让贫寒子弟读书学习,凸显为官之精神海拔;(2)文天祥壮烈殉国、江万里投塘而亡,凸显民族精神之海拔;(3)刘真、伍若兰面对敌人威胁决不投降,英勇就义,凸显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之海拔;(4)文章表达对古人崇高风尚及英雄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凸显思想精神之海拔。【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增添了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错误,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旨在体现白鹭洲书院的文化意蕴。C.“旨在表达了对宋亡的惋惜之情”错误,旨在突出文天祥在此情形下的忠肝义胆。D.“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错误,由文中“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二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衬托”错误,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可知,文中所写张良、苏武、文天祥等人是凸显泱泱中华壮士、贤者的崇高风尚以及民族精神,并不存在谁衬托谁的问题。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构思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文章要求从“行文线索”方面分析。结合“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逐级而下”“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远眺,庐陵淡月初现”“该走了。秋阳正艳”可知,文章以时间空间未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踪的变化展开,思路清晰。结合标题“千载白鹭”和文中“一行白鹭盘旋江面”“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千载白鹭鸣庐陵”可知,文章围绕“白鹭”组织材料,而这“白鹭”既想象征文人之心,也象征志士之心,作者以“白鹭”为线索,将与庐陵相关的文人志士融于文本,表达对他们的赞赏之情,主题鲜明突出。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意蕴,把握文章文体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结合文本二理解“精神的海拔”,然后结合文本一找到“精神的海拔”所指的具体内容。文本二提到“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由此可知,这“精神的海拔”与中国气派和风格有关。结合文本一“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可知,江万里为让贫寒子弟读书而创办书院,这体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精神之海拔。结合文本一“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可知,江万里和文天祥面对异族入侵,与国共存亡,凸显了民族精神之海拔。结合文本一“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可知,刘真和伍若兰这两位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胁面前绝不投降,凸显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之海拔。结合文本一“青山遮不住,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一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可知,作者表达对文人之心、志士之赤心的赞美,凸显了思想精神之海拔。25.例文:一尺人间古希腊哲学家菲珀斯曾说过,“我不愿入世被情绪所胁迫,也不想俯瞰一切从而走向冷漠,我只想和一切保持一尺的自由距离。”当我们拥有自由,也掌握了能够从容抵抗外来负面兴趣的力量的时候,我们已经和人间存在了一尺的安全距离。当我们开始热议“被讨厌的勇气”时,是否会疑问——为何没有“被喜欢的勇气”?道理很简单,勇气是上帝赋予人类抵抗不愿的工具。“喜欢”是正面情绪的缩影,他者的正面情绪昭彰着我们正在不断融入群体,巩固交际链条缩短距离,这种情感共同体的存在,必然是“人之所愿”。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测试过程中的文档与流程管理策略试题及答案
- C语言技能提升路径试题及答案
- 自动化测试工具使用技巧与试题及答案
- 软件开发中的版本控制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VFP错误处理思路解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二级ACCESS考试真题回顾试题及答案
- 石工工地合同分包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达标训练七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 半包工装修合同协议书
- 2023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知识点、考点总结
- JGJ80-2016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2023年新疆乌鲁木齐一中自主招生物理试卷试题(含答案)
- 国开(河北)2024年《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巴金名著导读《激流三部曲》
- 吸烟与肺结核双重危害的防范
- 石油开采业的大数据应用与数据分析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课件
- 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
- 《冷凝器设计》课件
- PDF-规范标准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